交响诗(单乐章交响曲)

2023-03-29 6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9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交响诗

单乐章交响曲

交响诗(英文: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

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是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

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系。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

中文名交响诗
外文名symphonic poem
类别音乐会序曲
创始人弗朗茨·李斯特
代表人物李斯特、理查·斯特劳斯、柴可夫斯基
代表作品《塔索》(李斯特)、《我的祖国》(斯美塔那)、《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格什温)

基本内容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交响音乐作品,其内容总是联系着某一诗意形象或具体情节;为了便于听者确切把握作品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交响诗都带有各自的标题。

交响诗十古典交响曲中最年轻的一种体裁,十九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在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的作品中,一般认为他是这一体裁的创立者。

交响诗是音乐同姊妹艺术诗、文学和绘画作品或哲学思想的一种特殊结合产物。具体的说,交响诗往往根据某一著名的文学作品构思,想象的通过音乐加以体现,即用音乐的手法来解释或表达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交响诗所能够选用的题材极为广泛,从古希腊神话、民间故事到但丁、莎士比亚等人的著名作品;

从地域上来说,从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到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等;

从体裁上看,某些音乐会的标题性序曲,交响幻想曲和交响音画,都可以列入交响诗的范畴。

交响诗的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形式,有的采用变奏曲或回旋曲形式,主要视内容的需要而定,用主导动机连接各段落的做法也是常见的。

紧接在李斯特之后,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法国的圣桑和弗兰克、芬兰的西贝柳斯、俄罗斯的“五人团”、意大利的雷斯皮基,都为这一体裁作出了贡献。

交响诗的发展可以说是在理查·施特劳斯达到了顶峰,《英雄的生涯》正是这一顶峰。由于交响诗篇幅紧凑,结构自由,便于表达深刻的内容,因此,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交响乐作曲家最爱使用的体裁之一。

交响诗的名称为F.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其所作十三首交响诗以诗歌、戏剧、绘画以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采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一个故事改变的管弦乐曲。

结构形式

既然交响诗诞生于浪漫主义时期(含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那么在交响诗发展前期,作品应参照奏鸣曲式(如斯美塔那《我的祖国》、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但随着时代的终结,印象派与表现主义将交响诗引入无调音乐的范围,德彪西在交响素描中重视和声,舍弃传统大小调和奏鸣曲式的束缚,勋伯格更将无调性交响诗编配的短小精悍。

代表作品

第三交响诗《前奏曲》

李斯特在19世纪50年代写了《山上听闻》、《塔索》、《前奏曲》、《普罗米修斯》、《英雄的葬礼》、《匈牙利》、《哈姆雷特》、《匈奴之战》和《理想》等12首交响诗,晚年又写了1首《从摇篮到坟墓》;

除《匈奴之战》取材于德国画家W.von考尔巴赫的壁画外,其余大多以文学作品(诗歌、戏剧)为题材。

形式灵活多变,常常把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结构原则糅合在一起,并广泛使用主题变形的手法,从一个或几个基本主题蜕变出形象迥异、性格不同的派生主题来。

这种混合曲式的结构原则和主题变形的表现方法,常为后起的交响诗作者所师法。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这是一首描写吉尔吉斯草原风光,并从中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交响诗。鲍罗廷在总谱前面,写上了这个作品的标题:“在平沙漠漠、一望无际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不大听见的俄罗斯和平歌声。

从远处可以听到马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东方曲调的奇异的歌声。一个土著的商队渐渐走近。它在俄国军队的保护下,穿过无边的沙漠,平安自由、无忧无虑地赶着路。

商队渐走渐远。俄国人的歌声和亚洲人的曲调结合在一起,构成共同的和声,它的回声逐渐消失在草原的空气中。”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上面介绍了取材于诗歌和描写自然风光的交响诗,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首取材于雕塑的交响诗——瞿维作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是一首史诗性的交响诗,表达了人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缅怀先烈的英雄业绩,胸中激荡着无限崇敬景仰之情。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一百多年以来在反对内外敌人的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

碑座四周镶嵌着用汉白玉雕刻成的八块革命历史浮雕,即“焚烧鸦片烟”、‘金田村起义”、“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这首交响诗并没有描写每一幅浮雕所表现的具体革命历史事件,而是概括地抒写了人民英雄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其他

19~20世纪的欧洲许多著名作曲家都写过交响诗,东欧和北欧各民族作曲家的交响诗常用本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学题材寄寓爱国主义思想,如B.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由6首交响诗组成,讴歌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光荣历史;

  • 德沃扎克的《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和《野鸽》是根据捷克诗人K.J.爱尔本(1811~1870)的民间叙事《花束集》所创作的一组民族交响叙事曲;
  • 而他的《英雄之歌》则表现了英雄人物的刚毅豪迈气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

    J.西贝柳斯的《库莱尔沃》和《勒明基宁》四部曲都是取材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一译《英雄国》)写成的交响诗,而他的《芬兰颂》则是反抗帝俄统治的爱国主义作品。

    R.施特劳斯称他的《唐璜》、《麦克白》、《死与净化》、《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和《英雄的一生》为“音诗”,是交响诗的别名;西贝柳斯的某些交响音乐也用了这个名称。

    此外,音画(如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荒山之夜》)、交响画、交响素描、交响图景、交响叙事曲、交响传奇曲、交响童话(如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交响幻想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的范畴。

    其他信息

    中国的交响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杜鸣心的《祖国南海》、张千一的《北方森林》、庄曜的《草原音诗》);

    描述瑰丽的民间故事(如江文也的《汨罗沉流》、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杜鸣心的《洛神》);

    赞颂藏传佛教的崇高(如黄安伦的《巴颜喀拉》、王学诗的《拉卜楞印象》);

    表现英勇的革命斗争(如瞿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刘福安等的《八一》、何占豪的《龙华塔》);

    歌颂革命英雄人物(如朱践耳的《纪念为真理献身的勇士》、辛沪光的《嘎达梅林》、田丰的《刘胡兰》、吕其明的《白求恩》);

    概述祖国的经济发展(如杜鸣心的《对阳光的忆念》)和作曲家的自白(如陈培勋的《新潮逐浪高》、杜鸣心的《秋思》)等,都是中国现代交响诗的重要主题。

    R.施特劳斯称他的《唐璜》、《麦克白》、《死与净化》、《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和《英雄的一生》为“音诗”,是交响诗的别名;西贝柳斯的某些交响音乐也用了这个名称。

    此外,音画、交响画、交响素描、交响图景、交响叙事曲、交响传奇曲、交响童话、交响幻想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的范畴。

    参考资料

    1.西方古典乐入门之管弦乐曲、交响诗·酷狗音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