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干尸(北京唯一一具挖掘出土的干尸)

2023-04-03 14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6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龙袍干尸

北京唯一一具挖掘出土的干尸

北京唯一一具挖掘出土的干尸,2009年8月20日首次对外展出,便引起轰动。干尸的身份为清代康熙年间的“中宪大夫”、四品文官黄拙吾。不可思议的是,在留发不留头的清朝,黄拙吾为什么留着明朝发式呢?2009年12月9日,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表示,他已经复原了北京“龙袍干尸”面貌,并解开了与此有关的谜团。

中文名龙袍干尸
出土时间2006年5月
出土地点北京
展出时间2009年8月20日

历史背景

在封建社会,龙是皇家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人要是敢穿着带着龙形图案的衣服,会招来杀身之祸。但龙袍干尸,穿着的龙袍有12条行龙,13条正龙,从龙的形态、龙的数量以及做工上,足以证明这件龙袍等级的显赫。正规皇帝的龙袍上的龙都是由金线织成的,研究人员对龙袍干尸身上的龙袍的材料进行了检测,发现这件龙袍上的龙确实是金线所绣,是地地道道的皇家物品。

简介

北京唯一的干尸是2006年5月在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现场意外挖掘出的。干尸长1.73米、左脚长有六个脚趾。干尸刚出土时皮肤还有弹性,呈古铜色,后来干尸的水分彻底挥发,但头发、指甲尚保存完好,全身呈黑色。

干尸被放置在一个双层恒温玻璃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干尸的上半身全貌,暗红色的皮肤肌肉组织。干尸的头发经过修整被理顺在脑后,全身骨骼非常完整。

干尸的身份已经初步推定为清康熙时期的“中宪大夫”黄拙吾。

龙袍干尸解秘

干尸头发指甲完好

为查明“龙袍干尸”的身份,参与破解“龙袍谜案”的赵成文教授应邀前往干尸出土地北京石景山实地勘验。

这具北京唯一的干尸是2006年5月在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现场意外挖掘出的。干尸长1.73米、左脚长有六个脚趾。干尸刚出土时皮肤还有弹性,呈古铜色,后来干尸的水分彻底挥发,但头发、指甲尚保存完好,全身呈黑色。

干尸被放置在一个双层恒温玻璃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干尸的上半身全貌,暗红色的皮肤肌肉组织。干尸的头发经过修整被理顺在脑后,全身骨骼非常完整。

留明朝发式入葬以示慰借

赵成文从干尸头顶推断发际线的位置,经在计算机上放大观察,干尸头顶没有留发痕迹,推断死者生前应该遵守了清朝的剃发易服制度。

赵成文将干尸复原年龄确定为50岁左右,这是一个可以较好反映出死者生前精神状态的年龄段。从复原结果看,此人是一位儒雅的文官形象,死亡时间可能是深秋。

经过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的考证,终于复原了石景山干尸的身世谜团:中宪大夫、四品文官黄拙吾,历经明末清初,在清朝为官,不得已剃发易服。

为官期间,因工作有所建树,被封为四品“中宪大夫”,并得到皇帝赏赐的一品“麒麟补服”和“五爪龙袍”。

晚年黄拙吾因病卧床,弥留之际,滴水不进,卧床而亡。死后其家人将其发辫挽成发髻,依然保存明朝发式入葬,以示慰借。

奇特之处

干尸外套是清代一品官员的朝服,里面穿着一套上下两截的皇帝的

礼服,上衣下裳,并且陪葬还另外有一件龙袍。这显然与棺头所写身份不符。按照棺头所写:中宪大夫,相当于四品文官,官服应该绣有鸳鸯补子。但干尸外面穿的补服上绣的却是麒麟的图案,这是一品武官才有的官服。

不可思议的是干尸头上没有留清代男性的辫子,而是盘起的发髻,这是明朝的发式。干尸的发式与清规“剃发令”不符,别说在朝为官了,即使当平民百姓随时都可招来杀身之祸。

复原专家

赵成文是中国著名的刑事相貌专家、痕迹考古学家。近年来,赵成文不断探索和研究古尸复原技术,他运用刑事相貌学中的颅像还原技术,根据古尸的颅骨来还原古尸生前的容貌,先后复原的长沙马王堆女尸、《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楼兰美女、清代香妃等古人的相貌,引起海内外关注。

人物猜测

由于龙袍干尸存在种种矛盾,造成了对这位干尸的身份无法判定。不过这名干尸既然身着一套龙袍,陪葬一套龙袍,外着一品武官的麒麟补服。从服饰而言,就不可能是御赐龙袍这么简单。御赐的龙袍只有一件,不可能出现两套。其中身着的那套居然是皇帝的礼服,那是更不可能赐予臣子的。

笔者认为这名龙袍干尸最大的可能身份是被康熙皇帝废黜的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理由如下:

一、年龄:专家复原后判断尸体死亡年龄为50岁左右,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于雍正二年十二月病死(史料记载),时年51岁。尸体随葬的康熙通宝恰好说明了雍正二年时雍正钱币尚未完全普及,也说明了对其父亲康熙皇帝的怀念;

二、名字:可以猜测为胤礽在康熙十四年和康熙四十八年两次被册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黜。禁固在咸安宫内的胤礽郁闷交加,自暴自弃,因而自名为“黄拙吾”,“黄”隐喻为“皇”,“拙”隐喻为“黜”,“皇黜吾”就是“被皇帝废黜了的我”或是“我已经被废黜了当皇帝的资格”;

三、龙袍:胤礽是最被康熙宠爱的儿子,在一岁半的时候就已经被册立为太子,成为大清帝国的继承人,然而由于他屡屡犯错,直至第二次被废前预谋逼康熙下台让位,彻底让康熙对他失去了信心。不过被废前的太子在被册立为太子之时就已经制作好了龙袍,随时预备在皇帝出现意外驾崩后立即登基。况且在雍正看来,这位不争气的哥哥毕竟也算是一位预备皇帝,是把帝位最终让给他胤禛的人,因此在死后下葬穿着和陪葬龙袍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顺便也可以体现雍正皇帝的亲情观念和大度之心;

四、武服:干尸最外层罩着的一品武将的朝服并不稀奇,毕竟胤礽是曾经的太子,被废黜后没有任何头衔,连理密亲王的头衔都是雍正在其死后追封的。胤礽的尸体不能直接穿着龙袍下葬,又没有任何王爷的头衔,所以只好在外面套上一件武将的补服用于遮盖。

五、发型:胤礽毕竟是被废黜的太子,康熙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彻底失去了皇帝的宠爱,雍正登基后更是一个废物,所以自然没人理会他。从专家的判断上,道教在清朝康熙年间和雍正年间比较兴盛,因此可以推定这位被废黜了的太子在没有事情可做、也没有任何希望之时就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修道成仙上,一个已经成为“死狗”的前太子把自己打扮成一位道士的模样,蓄发挽髻的修炼也是无伤大清帝国脸面的;

六、葬地:干尸的葬地在石景山,而史料中记载胤礽的葬地在黄花山。按照中国传统丧葬习俗,死人是应入祖坟埋葬的。但胤礽毕竟是曾经预谋“逼宫”而被废黜的太子,被废后不是亲王又没有封地,在传统观念中有“弑父”的嫌疑,不孝不忠不仁不义,所以即便他死了,处境依然很尴尬。北京毕竟是京城所在,雍正皇帝总不至于把这个不争气的哥哥扔到安徽去埋了,因而埋葬在北京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七、朝珠:东珠朝珠,陪葬有一串东珠朝珠,这个信息非同小可,想当初和珅如此的宠臣,还因为“私藏东珠”而获罪,说明近臣是无法得到东珠赏赐的。清朝规定有三种人可以用东珠,第一,皇帝,第二皇后,第三皇帝直系亲属。 所以从侧面也印证了墓主人就应该是皇亲国戚。

参考资料

1.龙袍干尸:五官完整疑是顺治皇帝真身(附真实照片)·排行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