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龙(兽脚亚目斑龙科恐龙)

2023-04-04 30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6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蛮龙

兽脚亚目斑龙科恐龙

蛮龙属于兽脚亚目斑龙超科里的斑龙科斑龙亚科。彼得·加尔东与詹姆斯·詹森于1972年命名。蛮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至侏罗纪晚期,1.6-1.45亿年前的启莫里阶至提通阶。分布范围包括美国、葡萄牙、西班牙、德国,可能在乌拉圭亦有分布。蛮龙是肉食性恐龙,推断会以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蜥脚类恐龙和剑龙类。

中文学名蛮龙
中文别名蛮王龙,野蛮龙,侏罗纪的暴龙
二名法torvosaurus tanneri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蜥形纲
亚纲双孔亚纲
蜥臀目
亚目兽脚亚目
斑龙科
亚科斑龙亚科
蛮龙属
6种
分布美国、葡萄牙、中国、南非、坦桑尼亚
拉丁学名TORVOSAURUS
生存年代侏罗纪晚期
体长范围9-14米
体重现2-12.2吨
生存时代15300万年前
地位侏罗纪和欧洲最大的兽脚类食肉龙
特征大头,长的腿,身粗,牙长,体宽
食物中到巨型蜥脚亚目恐龙

文献记载

蛮龙是在1972年,由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与Kenneth Stadtman在科罗拉多州莫里逊组的干梅萨采石场中发现。蛮龙属与模式种谭氏蛮龙(T. tanneri)都在1972年,由彼得·加尔东(Peter Galton)与詹姆斯·詹森所命名、叙述。而葡萄牙的标本则是由O. Mateus与M.T. Antunes所研究。

正模标本是由上臂的肱骨,与下臂的桡骨与尺骨所构成。其他发现的化石包含上颌骨、前上颌骨、不完整的齿骨、泪骨、尾椎、耻骨、坐骨、以及手部骨头。

蛮龙与较早期的斑龙有亲缘关系,但蛮龙似乎较为先进。蛮龙的分类仍然未确定,但蛮龙目前所处的斑龙科是基础坚尾龙类的一个断尾演化支;角鼻龙下目也是一个断尾演化支,但这生物群持续存活到白垩纪末。

蛮龙的化石已在科罗拉多州、犹他州、怀俄明州等地发现。

蛮龙是肉食性恐龙,可能以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剑龙类或蜥脚类恐龙。

蛮龙以强壮的后肢行走。它们拥有强壮的短前肢,前臂的长度是上臂的一半。它们还拥有巨大的拇指尖爪,以及大型、锐利的牙齿。

蛮龙也叫蛮王龙,野蛮龙,是侏罗纪最凶猛的肉食恐龙之一,蛮龙身长9-13.4米,高2.5-4米,体重3-9.8吨,这让它们成为除了依潘龙(Epanterias)以外,该时代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而依潘龙可能只是只大型异特龙。

蛮龙是莫里逊组所发现的最大型掠食者,但可能不是顶级掠食者,该地的顶级掠食者是类似大小、更为常见的异特龙。而身长8米的角鼻龙也与它们一同竞争猎物,但角鼻龙可能是种以小群体生活的生物,而且数量没有蛮龙普及。

侏罗纪时期最大的兽脚亚目恐龙蛮龙的体型大小仍未确定,因为目前只有发现不完整的化石,但已知它们是种大型的兽脚类恐龙。北美洲蛮龙的身长估计值约为9米,体重约1.95公吨。在葡萄牙发现的蛮龙化石更大。在2006年,在葡萄牙发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上颌骨,被归类于蛮龙。该上颌骨长度为63厘米,而在北美洲发现的蛮龙,上颌骨长度为47厘米,头颅骨的长度为118厘米。根据这个数据,在葡萄牙发现的蛮龙标本,头颅骨长度估计为158厘米。这个数据可与最大型的暴龙头颅骨相当,更使得蛮龙成为目前已知最大型的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超过食蜥王龙、异特龙、以及艾德玛龙,更让蛮龙成为最大型的兽脚类恐龙之一。

前肢功能

如同绝大部分其他的兽脚类恐龙,蛮龙的手掌心无法接触地面,因此没有行走的功能,而是在猎食时发生作用。在美国发现的完整前肢,有助于研究蛮龙前肢的功能与活动范围。曾有研究检验了骨头与其相连骨头的表面,以计算关节能有多少活动范围,而不会关节脱位。如同许多现存主龙类,许多手部关节的骨头并没有完全相吻合,显示这些关节有一定的软骨。这个研究并指出当蛮龙休息时,前肢会从肩膀下垂,肱骨微向后摆,手肘弯曲,指爪朝内。

与人类相比,蛮龙的肩膀的转动范围很小。它们的手臂无法做出360°的旋转幅度,但可后摆至离垂直面约140°,所以肱骨可以后摆至斜微上方。手臂可以前转至超过垂直面约45°。手臂无法往垂直地往下摆,但可外展至超于水平面约20°。与人类相比,手肘的活动范围也很小,大约只有75°的转动幅度。手臂无法180°地伸直,也无法大幅弯曲,而肱骨不能做出90°弯曲。桡骨与尺骨互相固定,所以无法如人类的前臂,做出往内侧或外侧旋转的动作。

每个腕骨之间没有准确地相接合,显示手腕有大量的软骨,可使手腕坚韧。当手指向外扳时,能几乎碰触到手腕。手指向内弯曲时,第一指能与第二指平行,第三指只能内弯。第一指的指爪最大,而且总是往内弯曲。第二指爪也总是弯曲的,而最小的第三指爪则可往内侧、外侧摆动。

除了计算前肢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外,这个研究还提出了蛮龙的猎食习性假设。它们的前肢的前摆幅度够大,可以直接勾抓猎物的背部。虽然前肢能够在捕捉猎物开始时就能发挥用场,但蛮龙可能重点会使用嘴部来猎食。此外,前肢可以将猎物大幅拉近,不需要嘴部咬住猎物,强壮的前肢就可以将猎物紧紧抓住弄伤并拉近,死死抓住并防止猎物逃脱。当猎物企图逃脱时,蛮龙可用弯曲的第一、第二指爪刺入猎物的身体。手指的大幅外扳幅度是种演化适应,可让蛮龙不用在关节脱落的风险下,固定住挣扎的猎物。一旦猎物被紧紧地控制住,蛮龙便可用嘴部吞咬它们。另一种可能的猎食方式则是蛮龙先以嘴部咬住猎物,并用前肢不断地往自己拉,用指爪划出大型的致命伤口。

如果按最大个体排,蛮龙是仅次于棘龙,南方巨兽龙,鲨齿龙,马普龙,霸王龙的第6食肉恐龙。

侏罗纪最大的食肉恐龙

2013年7月,科学家们在葡萄牙的发现了属于蛮龙的、年代来自晚侏罗纪提通阶的一窝被压碎的恐龙蛋和胚胎材料。

恐龙蛋和胚胎化石一起被发现是罕见的,具有相关联蛋壳和胚胎的非禽类恐龙仅有蜥脚类恐龙Massospondylus和一类被称为“虚骨龙”的衍生兽脚类恐龙来代表。Ricardo Araujo及其同事描述了大量簇集在一起的蛋壳碎片和胚胎骨头及牙齿后,他们将这个胚胎归入谭氏蛮龙。这也是斑龙超科、蛮龙属第一个胚胎和恐龙蛋化石。这个胚胎和恐龙蛋的化石的年代被认为来自于15200万年前。

参考资料

1.蛮龙·中华恐龙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