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04-06 6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4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瓯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瓯绣,浙江省温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瓯绣,是中国五大刺绣之一,因地处瓯地温州而得名。

瓯绣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一带的传统民间刺绣艺术,它历史悠久,早初起源于民间妇女的绣房习作。结合瓯绣的针法路数进行辨析,它是由唐代锦衣发展而来。明末清初,温州对外交通日渐发达,使瓯绣得以吸收姐妹艺术之长,在技艺上趋于成熟,自具一格。

中文名瓯绣
批准时间
遗产类别传统艺术
非遗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浙江省、温州市
遗产编号Ⅶ-73

历史渊源

瓯绣始于唐代锦衣,兴盛于明清。

宋、元年间,温州民间就盛行在鞋、帽、衣服上刺绣,北宋景佑元年至庆历三年(1034—1043)建造的仙岩寺慧光塔中,曾出土一件包裹经卷用的经袱,以杏红单绮索罗为底料,黄白等色线刺绣,花纹两面一样,针脚整齐,技巧熟练。建塔助缘施主为永嘉人,绣品当为温州妇女之作。

上世纪80年代,瓯绣农村加工点有江北、朔门、梅头(现瓯海海城)、鲍田、陶山加工点,后来只剩下陶山还撑着。陶山有黄郑兰、林东妹、楼桃妹、伍秀年、陈式珠等,这个绣女群体非常执着,至今还在从事瓯绣来料加工。

代表作品

1998年,巨幅瓯绣《鹤鹿同春》,幅长3.5米、宽1.4米,采用100多种绣线颜色,是历史上第一件汇集人物、花鸟、山水、走兽为一体的瓯绣作品。

瓯绣《锦羽迎春》获2001年西博会金奖,《集瑞图》获2003西博会银奖,《雄姿奋发》由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2010年4月,在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瓯绣《天池浴鹤图》、《虎韵》、《鱼乐图》获金奖。

2010年6月,国家文化部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海韵》、《锦羽迎春》、《御风行》等6件瓯绣作品入展。

艺术特色

制作者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开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或彩线在上面制成花鸟、山水、人物等作品。瓯绣的最大特点是针法繁多,做工精细。如《松鹰图》中一只鹰就采用了扇形针、切针、平针等十多种针法,还采用很多质地、粗细、色泽不同的色线混合使用。

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针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亮适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得精巧传神。它的风格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练,绣理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

它的制作方法是: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和彩线在上面制成作品,针法类型有断针、滚针、乱针等20多种。古时温州少女“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具有刺绣的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

1.瓯绣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知网空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