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性皮炎(发生于暴露部位的过敏反应性皮肤病)

2023-04-09 14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4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日光性皮炎

发生于暴露部位的过敏反应性皮肤病

日光性皮炎俗称晒斑或者紫外线过敏。夏天常见,因人们不注意防范紫外线,得病人数逐年增多。一般在曝晒后数小时内于暴露部位出现皮肤红肿,亦可起水疱或大疱。是一种由光线引起的、发生于暴露部位的过敏反应性皮肤病。其机理为当皮肤组织受光线照射后形成抗原物质,使机体致敏,导致过敏反应。本病肤色浅者易患,以女性较多见,中医推荐绿源霜。《外科正宗·顽癣》也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皆属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不治则沿漫项背。”最佳治理方式采用千若轩炎达宁外用涂抹。

中文名日光性皮炎
别名晒斑或者紫外线过敏

病因

日光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暴露部位因日光过度照射后,在暴露部位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毒反应。日光性皮炎多发生在炎热的夏天,中医学根据日晒后皮肤成疱的特点,称之为“日晒疮”。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日光毒侵伤肌肤所致。多发于盛夏酷暑季节,好发于颜面、颈部、手臂、手背等部位。患部灼热疼痛或微痒,有脱屑或轻度色素沉着,严重者可有全身不适,发热、恶心、心悸等全身症状。 西医学根据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分为日晒伤和多形性日光性皮炎。

所谓日晒伤,是由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后,引起皮肤被照射的部位出现急性炎症反应。由于中波紫外线作用浅表,仅表现在皮肤的表皮。且日光强烈照射后会很快造成皮肤表皮角朊细胞坏死,并释放介质导致真皮血管扩张,从而引起组织水肿。随后黑素细胞在日光的强烈照射下,加速合成黑素,从而使被晒皮肤变黑。所以日晒伤多在日光强烈照射后4—6小时,在被照射皮肤出现边界明显的红斑,严重者可出现水肿,一般12—24小时达到高峰。并伴有局部灼痛或刺痛,有的可能会出现局部瘙痒。更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而多形性日光性皮炎,表现为暴露部位,如颜面、颈部、前臂伸侧、手背等,出现不同形状的红斑、丘疹、风团或水疱。这种表现最具特点的是,日晒加重,避光则减轻。

临床表现

本病常在春季初次受到较强日晒后发病。袋现为面、颈、前臂伸侧,手背等露出部位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样或水疱等皮疹。多形性是指在不同患者的皮疹常各不相同,呈现多形性,但就某一患者而言,皮疹形态常是单一的。

以小丘疹及丘疱疹最为多见,少数患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斑块。病变与日米照射密切相关,每于照射后,皮损明显加重,痒感加剧。适当避光后则有好转。皮疹常反复发作,日久可发生苔藓样改变,色素增加。一般到秋季以后逐渐减轻,来年春季复发,可持续多年。

皮损部位有烧灼感、痒感或刺痛。轻者1~2天皮疹可逐渐消退,有脱屑或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重者可伴有类感冒症状,如发烧、乏力、全身不适等,约一周左右即可恢复。

诊断方法

在日晒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受晒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水肿红斑,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患处有明显的烧灼感或刺痛感。症状常在24小时内达高峰,红斑水肿消退后有糠状或大片脱屑,轻度色素沉着。严重者可伴有头痛、心悸、恶心、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  

损伤机体

日光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其中紫外线对人体表的伤害较大。紫外线分为短波紫外线(波长180-290nm)、中波紫外线(波长290-320nm)、长波紫外线(波长320-400nm)。不同波长的紫钱线,可被皮肤各层不同组织所吸收。波长愈长其穿透能力愈强。中波紫外线主要由表皮吸收,损伤表皮;长波紫外线可达真皮上部,能作用于血管和其他组织。

在自然界中,大气层中的空气、云层、尘粒、水气等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能过滤掉短波紫外线,使人体免受伤害,而长波紫外线仅对具有光感的个体发生作用,所以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中波紫外线。

日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异常反应分为光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两种。

光毒性反应是一种非免疫性反应,任何人都能患。受强烈日光暴晒的局部,短时间内会产生红斑、水肿、水疱等皮损;长期反复受强阳光中波紫外线的照射,可导致皮肤皱褶、松弛,表面干燥、粗糙或萎缩,发生色素沉着或减退。而光变态性反应是一种免疫性反应。人体中只要有少量的光感物质,经紫外线照射即会发生反应,致病光谱主要是长波紫外线,甚至可移行到波长400nm以上的可见光,也可为中波紫外线。光变态反应的临床特点是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人,而且,当首次接触光感物质和被日光辐射后,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炎症反应,而存在一定的致敏期,一般需1-2天或更久才能发生反应。皮损开始时在照光部位出现,以后可扩展到未被照光的皮肤。皮损表现为红肿、风团或丘疹、水疱。临床上区别光毒性和光变态性反应较困难,有的病人可能开始为光毒性反应,但以后又转变为具光变态反应的特征,甚至这两类反应有时同时存在。

不论是光毒性反应还是光变态反应,均对人的皮肤乃至机体产生轻重不等的伤害,所致疾病统称为光线性皮肤病。夏日较常见的与美容关系较密切的光线性皮肤病,主要有日晒伤、光感性皮炎、多型性日光疹。

治疗原则

日光性皮炎的治疗

,最好去医院诊疗。主要采取局部外用绿源霜,以消炎,安抚,止痛为原则。严重者,局部用冰牛奶每隔二三小时湿敷20分钟直到急性症状消退或用醋酸液湿敷。以后可外用皮质激素霜,有明显减轻局部红肿热痛的作用。剧痒者加服抗组织胺药克敏能等,有全身症状者口服抗组胺剂和少量镇静剂。并给予补液及其他对症处理。尤为重要是防止再次暴晒。

日光性皮炎自我处理

发生目光性皮炎后,轻者可自己采取如下方法处理:仅有红斑无水疱者,或有细小水疱未破溃者,可用冰的牛奶液(牛奶和水l0:1)或生理盐水(1茶匙盐溶于500~600 mL水中)湿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同时配合服用维生素C及复合维生素B。

若日光性皮炎晒伤较严重,尤其是伴恶心、呕吐、心悸等全身症状者,不要擅自处理,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诱发色素沉淀、白癜风等患者须到医院就诊。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日光性皮炎一般使用纯中药草本霜,每天3~5次,可以彻底治愈,也可以使用以下几种药方:

药方一:患了日光性皮炎,可取生石膏15克,大黄12克,薏苡仁10克,知母6克,太子参10克,甘草3克。水煎3遍,共得煎液600毫升,冷却以后分3次服用,一般连服1~2周可愈。

药方二:取千里光50克,大黄30克,将上药放入70%酒精400毫升中浸泡一周后备用,用时可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天3~4天。适用于轻度日光性皮炎。

药方三:取苦参、川椒、白矾、地肤子、蛇床子各30克,水煎取汁,先熏后洗患处,每天1剂,熏洗3次,每次约20分钟。适用于轻度日光性皮炎。

药方四:取石膏2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龙胆草8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5克,苡仁米30克,车前子(包煎)15克,六一散(包煎)15克,天花粉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分服。适用于重症日光性皮炎,孕妇禁用。

预防方法

夏季6—8月份的10—14点是日光中紫外线照射最为强烈的时间,中波紫外线B是引发日光性皮炎的罪魁祸首,此时应尽量避免外出。必须外出时,应穿长袖长裤(以浅色为佳),戴草帽或打遮阳伞,效果颇佳。

加强皮肤营养,平时多食新鲜果蔬,适量吃点脂肪,以保证皮肤的足够弹性,增强皮肤的抗皱活力,维生素C和B12能阻止和减弱对紫外光的敏感,并促进黑色素的消退,且可恢复皮肤的弹性,故夏季应多食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品。

可以采用药物防治:可口服烟酰胺、β-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皮炎发作时,口服羟基氯喹、反应停(孕妇忌用)等。局部皮损的处理,晒斑可用炉甘石洗剂或冰水湿敷;慢性日光性皮炎可适量外用激素类软膏和霜剂,由于面部皮肤娇嫩,选项用口服或外用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适当进行皮肤按摩,按摩可促进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功能,并可增强皮肤对黑色素沉着的抵抗能力,使皮肤充满青春活力。

为有效防晒伤,最好外涂“防晒霜”。防晒霜是在普通化妆品中加入防紫外线膏剂调合而成。其防晒原理一是把紫外线反射回去,二是把紫外线滤除。防晒霜的使用有效时间,可用“防晒系数”来表示,如SPF8,SPF16等,数值越高,防晒有效时间越长。

外出时宜穿红色服装,可防止紫外线的危害。因为紫外线位于太阳“七色光谱”中最低层,波长最短,离红外光最远,故易被波长最长的红色接纳和吸收。 

日光性皮炎的护理注意事项

日光性皮炎的护理有注意的有: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经常参加户外锻炼,使皮肤产生黑色素,以增强皮肤对日光敏感性较强的病人,应尽量避免日光曝晒。

外出时做好防护如打伞、戴草帽、手套等。

加强皮肤营养,平时多食新鲜果蔬,适量吃点脂肪,以保证皮肤的足够弹性,增强皮肤的抗皱活力,维生素C和B12能阻止和减弱对紫外光的敏感,并促进黑色素的消退,且可恢复皮肤的弹性,故夏季应多食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品。

参考资料

1.中医如何防治日光性皮炎·人民网

2.吃“光感性”野菜 当心日光性皮炎·人民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