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南宋洪迈的作品)

2023-04-09 5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7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容斋随笔

南宋洪迈的作品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所著作品,长于史料和考据,被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淳熙十四年八月,此书受到宋孝宗亲自赞赏。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开宗明义:“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据作者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南北朝新语》作为“世说体”小说之一,在体例、第10则“张永迁廷尉,孝武语言、内容等方面都与《世说新语》既有相似又创新,在门 天下复无冤人。”短短几个 类上品日繁多,在内容上专记南北朝人物遗闻轶事,在语言 案,可谓简练。林茂桂为官 上该谐多致,因此对研究南北朝历史人文有一定参考价值。 于是林茂桂把自己的愤懑之 《南北朝新语》也展现了“世说体”小说在明代的深刻影响。

书名《容斋随笔》
作者洪迈
类别随笔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
页数1019页
定价99元
开本787×1092 1/16
装帧盒装
ISBN9787540203290
字数1428000
品牌北京文景苑
语种简体中文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基本内容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着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其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作品简介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着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该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说明:“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作品目录

容斋随笔

总序

旧序

重刻容斋随笔纪事一

重刻容斋随笔纪事二

容斋随笔

卷第一 二十九则

欧率更帖

罗处士志

唐平蛮碑

半择迦

六十四种恶口

八月端午

赞公少公

郭璞葬地

黄鲁直诗​

内容介绍

《容斋随笔》 包括《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共5笔,74卷,共1220则:

《容斋随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则至29则,共329则;

《容斋续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18则,共249则;

《容斋三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则至20则,共248则;

《容斋四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24则,共259则;

《容斋五笔》 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则至19则,共135则;未完成,洪迈即去世。

《容斋随笔》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着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该书一经问世,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容斋随笔》:“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容斋随笔》中有关诗歌部分,后人曾辑为《容斋诗话》。

名人点评

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容斋随笔》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明代河南巡按、监察御史李翰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说: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从许多资料看来,的确如此。1944年7月28日,毛泽东致函谢觉哉说:“《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其珍爱此书以致影响及于重要干部如此。谢觉哉7月31日日记就有读《容斋随笔》大篇心得记载,此后9月20日、29日、30日,10月1日、4日等都有阅读与应用记载,从中可见《容斋随笔》为启迪思维参考工作之重要借助。1959年10月30日,毛泽东出京巡视,指名要带的有限书籍中,就有《容斋随笔》。1972年毛泽东曾将此书送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周世钊。《容斋随笔》堪称毛泽东精神生活中的一位“老朋友”,也是见证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诺言的一本书。就在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索要《容斋随笔》之后,他的病情开始恶化。即使如此,在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而这部书也成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所读的最后一部书。

编辑推荐

《容斋随笔(绣像精装本)(套装共2册)》是由线装书局出版的。

文摘

插图:

汉采众议

汉元帝时,珠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压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杨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顺帝时,交阯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汉元帝时,珠压(今海南琼山东南四十里)叛乱,几年都没有平定下来。皇帝和大臣讨论,打算派遣大军平叛,待诏贾捐之建议,认为不应当派兵攻打。皇帝便询问丞相和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主张应当攻打,丞相于定国认为贾捐之的建议非常合理,皇帝最终采纳了贾捐之的建议,于是撤销了珠屋郡。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后,上书说愿意保卫汉朝上谷(今北京市怀来县东南)以西的边塞,请求汉朝将守边兵士撤走,以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皇帝让大臣们商议,大家都以为可以这样做。郎中侯应非常熟悉边疆情况,认为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皇帝询问原因,侯应提出了十条不能答应的理由,皇帝因而下诏命令大臣们不要再谈撤掉边备的事。汉成帝时,匈奴派使者请求归附,皇帝让大臣们商议,大臣们认为应按旧例接受匈奴的请求。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可答应,皇帝采纳了谷永的意见。后来证实匈奴使者果然是假装投降。汉哀帝时,匈奴单于要求朝见皇帝,皇帝不想答应,便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也认为这样做只能白白耗费国家钱财,不应该答应他们的请求。单于使臣便走了。

媒体推荐

予得而览之,大豁襟抱,洞归正理,如跻明堂,而胸中楼阁四通八达也。惜乎传之未广,不得人挟而家置。

——明·李瀚《容斋随笔旧序》

其书自经史典故,诸子百家之言,以及诗词文翰、医卜星历之类,无不纪载,而多所辨证。昔人尝称其考据精确,议论高简,如执权度而称量万物,不差累黍,欧、曾之徒所不及也。

——清·洪璟《重刻容斋随笔纪事》

书中自经史诸子百家,以及医卜星算之属,靡不引证详洽。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文字指其他平装版本。

序言

《容斋随笔》是宋人洪迈撰写的一部著名笔记,是宋代也是中国古代笔记中的精髓。

洪迈字景卢,号容斋,别号野处,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洪皓,出身进士,先在地方上做官,在战乱频仍的南宋高守建炎三年(1129年),擢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扣留十五年始返,以其威武不屈的情操,致力于民族团结的追求,深得世人称赞,当朝高宗皇帝把他与汉代的苏武相媲美。唯因不依附于权臣秦桧,被贬岭南:他学识渊博,着有《帝王通要》、《松漠纪闻》、《鄱阳集》等。

洪迈兄弟三人。大哥洪适,二哥洪遵,才华横溢,同时考中博学鸿词科,既是朝廷命官,又是知名学者。洪适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着有《隶释》、《盘洲文集》,在金石学上颇有造诣。洪遵官至同枢密院事、资政殿学士,通晓宋朝翰苑故实,在钱币学上有所建树。

洪迈自幼聪明好学,不仅能目数千言,而且过目不忘,绍兴十五年(1145年)中博学鸿词科,开始步人仕途,先在地方上任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人为敕令所删定官,因其父洪皓遭秦桧排挤而受牵连,出为福州教授。洪皓自金返回时,他正在知饶州任上。--此文字指其他平装版本。

参考资料

1.《容斋随笔》的随笔·阅读周刊

2.容斋随笔·丁逗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