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纸(中国手工艺术)

2023-04-10 5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桑皮纸

中国手工艺术

有着千年历史的桑皮纸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千百年来,它记录着我国传统造纸工艺,是人们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桑皮纸,古时又称“汉皮纸”,起源于汉代。其以桑树皮为原料,主要产于中原。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安徽古皖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该纸因时代而名,称为汉皮纸。古时生产的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定名为“书画纸”,俗称“仿宣纸”。桑皮书画纸既是书法美术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复印难能可贵的纸张。

中文名桑皮纸
特点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等
起源汉代
用途书画、装裱、包扎纸币、制伞等

简介

有着千年历史的桑皮纸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千百年来,它记录着我国传统造纸工艺,是人们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桑皮纸,古时又称“汉皮纸”, 起源于汉代。其以桑树皮为原料,主要产于中原。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安徽古皖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该纸因时代而名,称为汉皮纸。古时生产的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定名为“书画纸”,俗称“仿宣纸”。 桑皮书画纸既是书法美术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复印难能可贵的纸张.

历史文献上记载,桑极是落叶乔木,它的茎皮纤维韧长且有牢度,一度说来,山桑、条桑、白桑都可以用作造纸的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色泽洁白,纹理美观,墨韵层次鲜明。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又称为棉纸。宣书宜画。苏轼《三马图赞》用的是加蜡、砑光的桑皮纸。 

历史

桑树的茎皮纤维韧长且有牢度,山桑、条桑、白桑都可以用作造这种纸的原料。成品纸纤维交错均匀,纹理美观,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最大特点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性能独特,洁白平整,拉力大、润墨程度适中,润墨、积墨效果好,久藏不变色,可书、可画、可裱,既是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复印难能可贵的纸张。其耐折叠性好,纯手工制造的100%桑皮纸,一些特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折叠性,它可反复折叠6900次,是人民币用纸折叠数的3倍。今尚存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书法真迹《三马图赞》,用的就是加蜡、砑光的桑皮纸,其墨迹仍然浓淡有致,明晰鲜活。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桑皮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寺院在当地买纸的情况。以及善存于世的维吾尔文典籍《诺毕提诗选》、《维吾尔医药大全》《古兰经》手抄本等,这说明,早在唐代,桑皮纸的书画用途就已经流经西域,传播世界各地,广为使用。

桑皮纸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桑极是落叶乔木,它的茎皮纤维韧长且有牢度,一度说来,山桑、条桑、白桑都可以用作造纸的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色泽洁白,纹理美观,墨韵层次鲜明。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又称为棉纸。桑皮纸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光而不骨,吸水性强,不腐虫不腐蚀,桑皮纸含100%纤维,没有任何其它原料,纵向拉力5000下,横向拉力3000下,重量达46克左右桑皮纸手工制作工艺是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

工艺

桑皮纸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工艺和历史文化价值,经世代相传,缜密改良,精心保护,至今仍在不断传承完善。潜山县和岳西县已制订保护规划,准备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保护、传承好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

1、选料。选上好当年新生的桑条,去叶,将皮湿刮下来,然后再把树皮的外层深色的薄皮揭下,晾干备用。

2、煮料。将桑皮放入大锅,煮个烂熟,边煮,边加胡杨土碱和胡杨灰(这种原料原自后来用胡杨枝烧砖的窑场)。将桑皮煮熟后,将熟桑皮放在阴凉处拧成一个“坨子”,发酵几天最好。

3、砸桑皮泥。将发酵好的桑皮,放在平石板上用木棰反复砸,边砸边翻,直至将桑皮彻底砸成泥饼,几乎看不到连接的纤维,手捏如烂泥。

4、制浆。将桑皮泥放到大水桶中,用手搅拌,桑泥熔入水形成纸原浆。再用筛子过滤掉杂质,将纸浆倒入作坊旁半埋在地上的木桶里。一般来说,木桶旁边就是供捞纸用的水

5、捞纸。艺人把备好“克来甫”(造纸用的模具,用木条制成框架,长约40厘米,宽约50厘米,底部是沙网)放入水池中,从身旁的木桶中舀一瓢纸浆倒入克来甫,用 “皮口克”(一个有80公分长的木柄,一头有十字形木架的搅拌工具)放在飘浮于水上的克来甫里,双手搓转皮口克,搅匀纸浆,使纸浆均匀的摊铺在克来甫上,然后,用皮口克勾起克来甫从水池中捞出,放在身后困水等待晾晒。如此循环往复,捞出若干张。

6、晾晒:一般天气热时放在阴处晾干,初冬则放在阳光下晒干。最后,从克来甫上揭下桑皮纸,经过整理打包,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据悉,每5公斤桑树枝可以剥出1公斤桑树皮,1公斤桑树皮可做成桑皮纸20张。 

用这些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桑皮纸,呈黄色,纤维很细,有细微的杂质,但十分结实,韧性很好,质地柔软,拉力强,不断裂,无毒性而且吸水性强,在上面写字不浸,如果墨汁好,一千年也不会褪色,不会被虫蚀,并且可以存放很长时间。     

分类

桑皮纸的制作工艺总共有72道工序之多,早在汉代,迄今1800多年前,匠人们在简陋的作坊里辛勤地劳碌着。匠人们造纸时,先将桑树枝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剥去表面的深色表皮,取出里层白色的树皮,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边煮边搅,一直到树皮煮熟软烂,在场地里晒干,这只是第一步。在丰水季节,人们将这些晒干了的树皮取出,用清水进行长时间的浸泡,捞出后再用沸水进行24小时的蒸煮。煮烂后的桑树皮被放置于打浆池内,完全用人工将树皮打细、打碎至絮状。絮状的桑树皮随后被放于捞纸池内,匠人向内添加一种神秘的药水。用帘架将已分解均匀的纸浆捞起,纸浆充分地吸收在模具上,一张桑皮纸已初步成形。此时再送往烤房内用火焙干,成品桑皮纸就这样造出来了。整个造纸工艺流程一般20多天,全手工操作,纸张的均匀、厚度、添加药水的分量等要领基本上就靠经验、眼力、熟练度等掌握。从数十张桑树皮到一张桑皮纸,至少要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薄薄的一张桑皮纸得来不易。 古皖桑皮纸制作技艺是古人集体的研究成果。

保护桑皮纸

唤醒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的记忆,得益于故宫大修。自2002年起,故宫对内部装饰进行修复,其倦勤斋内通景画的修缮,必须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倦勤斋通景画是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内装饰通景画,一共70余张约170平方米。那层贴裱在画面背后的是乾隆“高丽纸”,找到与之材质相同的纸是这次修复的关键。为了寻找这种材质的纸,两年来,故宫专家跑遍了国内外的许多纸张产区都没有找到。为了寻找桑皮纸,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静楼等专家,花了很长时间在国内以及韩国苦苦寻觅,均未有结果。因安徽的手工造纸工艺在历史上很著名,其间曹静楼曾五次来安徽寻找,均失望而归。2005年9月,曹静楼第六次来安徽寻访桑皮纸,安徽大别山区的王柏林揭了“皇贴”。

岳西农民王柏林是岳西一位地道的农民。正是他在桑皮纸槽间“顽固”地坚守,才留住了桑皮纸手工制作的千年工艺,得知故宫专家世界范围寻求特选古纸材料后,重新操起了单传七代的手工造纸绝活,造出样品送往北京候选。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他的桑皮纸进行检验,结果均达到了标准值。其耐折度更是高达9000多次,是人民币用纸的3倍。专家们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王柏林手工造出的100%纯桑皮纸堪与乾隆年间的高丽纸相媲美。因此,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决定选用王柏林生产的桑皮纸,请他专供故宫博物院用纸。传统工艺制作的桑皮纸被故宫选用后名声大噪,日本、韩国及世界范围书画爱好者闻讯后赶到中国,一睹桑皮纸的真彩,纷纷感叹赞誉几近失传的桑皮纸造纸文化在王柏林的身上得以传承保存。这一民间绝艺重为世人关注。生产桑皮纸的特定材料、独特工艺中蕴含着的科学原理、文化传统,凸显了它不能为工业造纸所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桑皮纸有幸成为故宫大修特选材料后,这一民间绝活受到世人关注,桑皮纸生产工艺流程中使用的特定材料、采用的独特方式、添加剂的量等都蕴含着科学原理,其生产工艺也折射出祖先们生产生活的一种状态和发展进程。桑皮纸在传统书画创作、修复方面是其它机器产品所不能替代的,它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尤其重要。目前保护桑皮纸古老技艺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王柏林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中国书画历史悠久,桑皮纸背负传奇,这两个文化瑰宝交汇、相融于一体。在承载了我国传统造纸技艺和中国书画传统艺术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蕴,而且通过将桑皮纸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质与现代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在传统书画用纸上呈现出时代艺术的光芒。

在当代,与汉皮纸(桑皮纸)中得益的韩国,也有这样的纯手工造纸作坊,生产出的韩国纯手工纸———“韩纸”、“高丽纸”在全球高档书画礼品纸中,单张价格能达到1000多元人民币。 推广用桑皮纸绘画和书籍装饰应用等方面的文化创意,使这项千年技艺在传承中创新。

参考资料

1.桑·植物智

2.桑皮纸制作技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