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太子(日本飞鸟时期政治家)

2023-04-14 7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6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圣德太子

日本飞鸟时期政治家

圣德太子(574年2月7日—622年4月8日),用明天皇次子,母亲是钦明天皇之女穴穗部间人皇女。作为推古天皇时的摄政大臣,与苏我马子共同执政。鯠洎頭圣德樤太子在国际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派遣遣隋使,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制度,制定“冠位十二阶” 和十七条宪法,意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圣德太子笃信佛教,其执政期间大力弘扬佛教。

中文名圣德太子
外文名しょうとくたいし
别名厩户、厩户皇子、上宫王、丰聪耳
国籍日本
性别
所处时代飞鸟时期
主要作品三经义疏、国记、天皇记
主要成就推动日本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概述

圣德太子的由来

苏我氏的权柄,并未因推古女王的即位而更加稳如泰山,推古女王根本不买亲舅舅苏我马子的帐。苏我马子曾经请求受赐葛城的领地,但是女王推托说:“我是苏我家的女子,舅舅提出的要求,从来晚上提出的不会等到天亮,白天提出的不会拖到天黑,总会尽快办理。但此次舅舅的请求太过分了,如果今天无故割取县邑下赐,后代国王必会骂我是愚痴妇人君临天下!”婉拒了苏我马子的无理要求。

女王即位的第二年,册封用明大王的遗子厩户为东宫,同时授予他“摄政”的头衔,用意大概是想分夺苏我氏的权柄吧。厩户素有贤名,既虔信佛教,也仰慕中国尊王大一统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理想和苏我马子是殊途同归的。然而马子只知道擅权,厩户却希望从根本上改革旧制,建立全新的国家体系。后世尊称厩户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的家人

他的父亲是用明天皇,母亲是钦明天皇的女儿、穴穗部间人公主。圣德太子本名厩户皇子,因为相传他在马房之前出生。别名为丰聪耳(据说他可以同时听10个人说话而不会听误因而得名字)、上宫王。

豪族政争

大和时代豪族政争,用明二年苏我马子灭物部氏,崇峻五年崇峻天皇遭暗杀,苏我氏外孙女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由廏户皇子以皇太子之位辅政。圣德太子辅政后即大力进行改革,即推古改革,并遣使入隋、唐学习中国制度。后推行新政,制定冠位十二阶、颁布律法十七条、采用历法、编修国史、使用天皇名号、兴隆佛教。圣德太子的确实逝世日期传疑。最普遍的说法是推古天皇30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农历二月廿二日,即公元621年3月20日。但亦有说法指应该为622年4月8日,或621年2月5日。

立太子

592年推古天皇即位,立外甥圣德太子为皇太子。翌年(593年)辅佐天皇摄行朝政。

拜师

596年(推古3年)太子向高句丽的僧慧慈拜师。

其后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推行一系列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4年制定《十七条宪法》,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借以抑制豪强。

建邦交

607年派遣隋使小野妹子及其他留学生来中国,建邦交,吸收先进文物制度。致力于振兴佛教,建法隆寺、四天王寺,著述《三经义疏》,被尊为日本佛教始祖。采用历法,编纂《国记》《天皇记》等史书,业绩颇多。

法隆寺

由于圣德太子笃信佛教,加上受到慧慈法师的恩慧,他建立了法隆寺。

圣德太子是旧款日元一万元上的人像。

社会背景

圣德太子生活的时代,日本朝廷围绕着信不信佛教问题,分为两派争吵不休。公元552年百济国圣明王为了改善同日本的关系,派使节到日本,把佛教经典与佛像送给钦明天皇,信中大力推荐信佛教的种种好处。日本神道是没偶像的信仰。日本朝廷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佛像产生极大的兴趣。当时日本正处于豪族联合政权体制时期,天皇一苦于权力受制,二苦于信仰不统一,于是,想借对佛像的崇拜来提高对天皇的崇拜,同时还希望靠佛教来统一信仰。可是,钦明天皇又怕信佛教会冲击日本人的神道信仰,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再三考虑的结果,终于把信不信佛教问题提出来征求朝臣们的意见,朝臣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苏我氏站在天皇一方表示同意,认为“西蕃诸国皆崇而敬之,吾等不宜背之”。物部氏为首的一派则以“改拜蕃神,恐致国神之怒为理由坚决反对。这场信仰上的争论与权力之争结合起来,从钦明天皇时期延续到用明天皇时期,历时近40年之久。公元587年,即用明天皇死后不到两个月,苏我马子利用自己是皇亲国戚的有利条件,扶其外甥上台,称崇峻天皇,然后假借皇命派兵消灭了物部氏一族,控制了朝政。圣德太子是苏我马子的女婿,又是苏我马子的外孙,在信仰之争中他站在苏我马子一方,并参与了消灭物部氏一族的军事行动。新上台的崇峻天皇看不惯苏我马子的飞扬跋扈,不愿受其摆布而被杀。苏我马子接受这次教训,不想再立皇子为天皇,改而立容易操纵的女子为天皇。

故敏达天皇的皇后(已故用明天皇妹)被选上,号称推古天皇。苏我马子同时扶植其女婿圣德太子为摄政。当时日本朝廷盛行儒学,而日本社会又在宇宙观等领域受道教的影响极深,所以,当时一般皇家子弟都程度不同地受儒学、道教的影响。圣德太子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他19岁任摄政后,胸中常怀大志,想大干一番,旨在加强王权。开头的8年,因初掌权,还不敢太放手行事,基本上执行苏我马子推行的兴佛教、学儒学的政策。他先以推古天皇的名义发诏书鼓励朝臣“兴隆三宝”(佛教)。圣德太子率先盖了法隆寺、四天王寺等7座寺庙。在他的带动下,飞鸟之地出现了佛教文化兴旺的局面,开创了飞鸟文化时代。 推古九年,即公元601年,圣德太子为了摆脱苏我马子的控制,搬迁到飞鸟宫西北之地,盖了斑鸠宫(位于今法隆寺东院传云堂处),在此地开始对旧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运用他对儒、道的造诣,参照儒学经典中的某些观点和词句,还用道教的宇宙观并结合佛教经典,再参照大陆皇帝体制,对内制定了“宪法十七条”,并设“冠位十二等”,对外则改变过去的强硬外交路线,制定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圣德太子想通过以上的内外改革,提高天皇在法权、人事权、政治权、外交权等方面的地位,逼苏我氏退让,改豪族联合政权制为天皇专政制。

“宪法十七条”最集中地反映了圣德太子的政治思想。“宪法十七条”重点放在“和为贵”、“崇君”、“公正”与“尊三宝”上。和为贵是为了缓和豪族之间、豪族与皇族之间的矛盾。“崇君”是为了树立天皇的权威,要求大家服从天皇的意志。“公正”是为了让官员服从天皇统治秩序。“尊三宝”是为了统一信仰,统一思想。

宪法十七条广泛地引用了大陆的儒学、法家、道家的典故或成语。冠位十二等同样也是引用了儒学的五德来区分官阶。十二等分别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冠服则以紫、淡紫、青、淡青、红、淡红、黄、淡黄、白、淡白、黑、灰等不同颜色及其浓淡来区分。那么为什么把宪法限定为十七条呢?这是因为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的说法,阴的极数为八,阳的极数为九,十七乃阴阳之和、天地之道。官位十二等表示干支十二属性,乃天地之循序。

由此可见,圣德太子的政治思想是想借用儒学的道德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的自然规律理论阐明王权、君主制度的合法性。

对外政策则改变以往的强硬外交政策为睦邻友好政策,圣德太子视大陆隋朝为“礼仪之邦”,乃派大使出使隋朝,与中国加强友好往来,同时借机改变日本对大陆政权历来的屈从关系,以平等的地位往来,借此机会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显示天皇有能力。他在派小野妹子为首任使节时对他说:“我为什么派你去隋朝。这是因为我想把日本建设成为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国家。这就要君与臣、百姓要有清楚分明的界线。苏我一族的专权跋扈,我已无法忍耐。这就要拿出东西来显示天皇的实九。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与强大的邻国建立平等的关系,来改变过去的屈辱地位,使天下人都心服。首先要让苏我马子甘拜下风。你明白吗?”。国书的前言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天皇……”。小野妹子携带这份国书时,忧虑重重,深怕惹隋炀帝发怒,弄得不好生命难保。隋炀帝接到国书时,一时感到无法接受,又不便当场发火而退朝了事。他考虑到他当时的国内处境,只好默认了中日对等关系。圣德太子的目的达到了。他为日本建立了丰功伟绩。

此外,圣德太子的改革措施中有不少地方运用了道教思想。譬如:道教的主神是天皇。圣德太子为了树立国君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把过去的大君改称天皇。同时把镜、玉、剑作为皇家的传家宝,镜象征天皇的权威。玉表示天皇地位高贵。剑表示天皇的武威。然后把皇宫内殿改称紫宸殿。此外还借道教辛酉年之说,编排了“皇纪”。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圣德太子在斑鸠宫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现一次,亦称一轮。按道教的说法,每一轮辛酉年是发生变革之年。而第21轮的辛酉年则是发生彻底的大变革之年。于是,圣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为起点再往上推第21轮的辛酉年为日本建国之年。规定该年的阴历一月一日为神武天皇登极之日(阳历为2月21日)。按照这种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纪2649年。结果把皇统向前多推算了大约一千年。在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为地安插了10位虚构的天皇。圣德太子按照这种逻辑编修了日本史。后人便加以延用至今。实际上公元前7世纪的日本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前期。当时日本尚处于采集经济阶段,没有阶级,没有部 落,焉有政权?

尽管圣德太子做了种种努力还是未能摆脱苏我马子的控制。苏我马子对圣德太子的改革很不放心,怕他走得太远而失控。他利用改葬皇太后(马子之大妹,圣德太子之祖母)的机会向圣德太子敲警钟,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做得太过火。圣德太子因改革受阻而心灰意懒。推古三十七年(622年)他临死前给妻子留下遗书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表达他大志未成的凄凉心情。

圣德太子的事业未成说明苏我家族的存在是日本社会发展的拦路虎。不除此虎,日本社会将停滞不前。圣德太子死后皇族与苏我氏之间展开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越演越烈,终于导致了飞鸟宫廷政变的发生,苏我一族灭亡。日本政局转入“大化改新”的新的历史里程。圣德太子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在公元701年以律令制的法律形式实现。

历史学界的圣德太子虚构说

虚构说

圣德太子的圣人化,在《日本书纪》中已经是既成事实,“圣德太子信仰”是后世的人们人为制造出来的。在8世纪,圣德太子被认为是“日本的释迦牟尼”,被日本人所信仰。最晚至镰仓时代,就有《圣德太子传历》等现存二十种以上的传记和图传成书。 

近代的实证研究有久米邦武的《上宫太子实录》。还有,十七条宪法并非圣德太子所作之说从江户后期的考证学者(狩谷键斋等人)开始,津田左右吉在1930年的《日本上代史研究》中也主张十七条宪法并非圣德太子所作。结果,包括《日本上代史研究》在内的津田左右吉的四本著作被查禁,其本人也向早稻田大学辞职。(译者注:津田左右吉是否认天皇神话说的历史学家,二战前被打压,但在二战后,军国主义垮台,其学说成为日本历史学界主流。) 

高野勉的《圣德太子暗杀论》(1985年)主张,圣德太子和厩户皇子是不同的两个人,苏我马子之子苏我善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德太子”,后来苏我善德被中大兄皇子暗杀,为了掩盖事实,虚构出一个人物形象,即苏我入鹿。(译者注:苏我入鹿是日本历史中有名的残暴不仁的人物)。另外还有,石渡信一郎出版的《圣德太子并不存在——解开古代日本史之谜》(1992年),谷泽永一的《圣德太子并不存在》(2004年)。 

1999年,由吉川弘文馆出版的大山诚一(中部大学教授)的《“圣德太子”的诞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山诚一主张:“厩户王的事迹除了冠位十二阶和遣隋使两项以外,全部是虚构的”。即使是这两项,虽然见于《隋书》的记载,但《隋书》没有出现推古天皇和厩户王。没有任何当时的文献记载了推古天皇的皇太子厩户王(圣德太子),其存在过的痕迹只有斑鸠宫和斑鸠寺的遗址。还有,关于圣德太子的史料,如《日本书纪》的“十七条宪法”和法隆寺的“法隆寺药师像光背铭文、法隆寺释迦三尊像光背铭文、天寿国绣帐、三经义疏”等,都成书于比厩户皇子晚得多的时代。 

大山诚一并没有否定飞鸟时代居住于斑鸠宫、并修建了斑鸠寺的有力王族厩户王的存在可能性。但是,作为推古天皇的皇太子摄政,并作出为人熟知的种种政绩的圣德太子则是当时编纂《日本书纪》实权者藤原不比等等虚构出来的。《古代史之谜 越了解越清楚》(黛弘道(编)、实业之日本社、1997年)第三章“人为创造出来的太子信仰 圣德太子并不存在”以及《圣德太子与日本人》(风媒社、2001年)、《圣德太子的真实》(平凡社、2003年)等,是集大山诚一和赞同其学说的研究者们之大成的著作。学术论文《弘前大学国史研究》上发表。 

“大山说”在近年也成为了媒体的话题。《东亚的古代文化》102号制作了大山说的特集,在《东亚的古代文化》102号、103号、104号、106号等关于大山说的争论汇编成了《圣德太子的实像和幻像》(大和书房2001年)一书。石田尚丰的公开演讲《圣德太子是真实存在的吗?》中,也提到了圣德太子虚构说和媒体的关系。《日本书纪》等古籍中的圣德太子形像多少包含了些夸张、润色、添枝加叶的成分,是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但其中的多数人对主张其形象并不真实存在的大山说持批判态度,也有认同大山说部分观点的研究者。 

大山说的概要:有力的王族厩户王是真实存在的。但没有证明作为信仰对象的圣德太子的真实存在的史料,圣德太子是虚构的人物。《日本书纪》(养老4年、720年成立)中,第一次出现了圣德太子的人物形像。这个人物形像是藤原不比等、长屋王、僧道慈等人虚构出来的。十七条宪法是编纂《日本书纪》时创作的。大藤原不比等之死及长屋王之变以后,光明皇后等人又写成了《三经义疏》、法隆寺药师像光背铭文、法隆寺释迦三尊像光背铭文、天寿国绣帐的铭文等法隆寺系史料,并创造出了以观音菩萨为本尊的法隆寺梦殿为道场的圣德太子信仰。

对大山说的反驳

仁藤敦史(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部教授)认为:近年来关于“圣德太子形像”的变迁与考证的研究动向,可总括为否定作为虚构形象的“圣德太子”,对基于《日本书纪》(在战后的日本史学界也没有完全否定《日本书纪》的史料地位)的将圣德太子粉饰成“伟大的宗教家、政治家”的形象进行根本性的批判。但是,这种史料批判的方法也存在着问题。在奈良时代的前半期已经对上宫太子称呼为“圣德”,这可以理解为是上宫太子死后的谥号。而且,在庆云3(706)年以前已经有称上宫太子为“圣德皇”的金石文存在。再加上《古事记》中关于上宫太子,有死后才有的“丰聪耳”的称号,没有“王”号,而是包含了表明是已即位的王子的“命”字的“上宫之厩户丰聪耳命”的记载。表明最迟到《日本书纪》成书之前的天武朝,上宫太子就开始被伟人化。因此,从除了《日本书纪》和法隆寺系之外的史料中也确认了早期的太子信仰,所以只是完全否定法隆寺系史料是不行的。即使不否定推古朝的有力王子厩户王(或厩户王子)的存在,只将后世的“圣德太子”与厩户王区别开,这种否定传说与史实的连续性的观点也是有问题的。(仁藤敦史“圣德太子是真实存在的吗?”《初中历史入门》帝国书院2005年9月号)。 

远山美都男认为:《日本书纪》中的圣德太子形像多有粉饰,这在大山诚一以前的很多研究者已经指明。大山说的观点在于,作为实际存在的人物厩户皇子并没有王位继承资格,没有参与内政、外交等国策的制定,只是作为一位有苏我氏血统的王族而存在,居住在斑鸠宫、支配壬生部的厩户皇子,是即没有王位继承资格,也没有政治上发言权的无大的影响力的王族而已。《日本书纪》中的“圣德太子”也许确实是虚构的人物,但并不是像大山诚一所认为那样,而是一位即真实存在,又有政治实力的王族。(远山美都男《天皇与日本的起源》讲谈社2003年)  和田萃(京都教育大学名誉教授)认为:“圣德太子”在《日本书纪》的编纂阶段被理想化是多数研究者的共识,应该将厩户王与被粉饰了的“圣德太子”区分开,但是并不等同于认同“圣德太子虚构说”和“苏我王权说”(日本经济新闻2004年1月10日)。  反驳圣德太子虚构说的著作和论文有:远山美都男 《为什么圣德太子没有成为天皇?》(2000年)、直木孝次郎“关于厩户王的政治性地位”、上田正昭“从历史看到的太子形像的虚实”(收录入《圣德太子的实像与幻像》)(2001年)、上原和《世界史上的圣德太子 东洋的爱与智慧》(2002年)、田中英道《排斥圣德太子虚构说》(2004年)、森田悌《推古朝与圣德太子》(2005年)、曽根正人《圣德太子与飞鸟佛教》(2007年)。

对虚构说的反驳及历史资料

关于圣德太子的历史资料有《日本书纪(卷22推古纪)》、“十七条宪法”、《古事记》、《三经义疏》、《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天寿国绣帐(天寿国曼荼罗绣帐)”、“法隆寺药师像光背铭文”、“法隆寺释迦三尊像光背铭文”、“法隆寺释迦三尊像台座内墨书”、“道后汤冈碑铭文(=伊予汤冈碑文、记录于伊予国风土记逸文)”、“法起寺塔露盘铭”、《播磨国风土记》、《上宫记》等等。这些都成书于比厩户皇子晚得多的时代,有说法认为都是在《日本书纪》成书后再制作的,对这种观点的异说、反驳也存在着。 

关于日本书纪中的圣德太子形像,大山说是僧道慈(留学大唐17年后的718年回到日本)在藤原不比等和长屋王的授意下所作。但是,森博达(译者注:京都产业大学教授,古日本语研究学者)指出:包含“推古纪”的日本书纪卷22并不是由中国音书写的卷α群(远渡日本的唐人所作),而是用日本音书写的卷β群(日本在新罗的留学僧们所作)に属するとする。“推古纪”是汉字写成,而其关于汉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多错误,所以关于“推古纪”的作者是留学大唐17年的学问僧道慈的大山说受到批判。森博达认为β群的创作是从文武天皇朝(697年~707年)的文章博士山田史御方开始的。 

十七条宪法不是圣德太子所作的说法从江戸后期的考证学者那里就开始有了。津田左右吉在1930年的《日本上代史研究》也说到了十七条宪法不是圣德太子所作。井上光贞、坂本太郎等人对津田说持反对意见。关于狩谷键斋、津田左右吉等人的伪作说,关晃认为“根据还不够充分”。森博达则认为十七条宪法是后世在编纂《日本书纪》时才创作的。 

关于“胜鬘经义疏”,与敦煌出土的“胜鬘义疏本义”有七成相同的文字,藤枝晃认为是6世纪后半期由中国北朝所作,与圣德太子无关。关于“法华经义疏”卷首的题笺,大山说认为只是僧侣行信的一种“太子亲撰”的炫耀性帖示,安本美典则根据题笺的撰号“此是大委国上宫王私集非海彼本”中的“是”、“非”等字的笔迹与正文一致而断定题笺和正文是出自同一人物之手,否定了成书后仅仅是添加了“太子亲撰”的说法。而且,从题笺中的“大委国”来看也否定了“法华经义疏”由日本之外的国家所作的说法。 

关于《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卷首所记载的圣德太子的世系,家永三郎认为成书年代最迟不超过大宝(701~704)年间,是比《古事记》、《日本书纪》更古老的资料。

关于“天寿国绣帐”,大山说从天皇号、和风谥号等角度出发,认为不是制作于推古朝。金泽英之指出天寿国绣帐的铭文中出现的干支在日本是在持统4年(690年)才开始使用的仪凤历(麟德历),“天寿国绣帐”的制作年代690年以后。另一方,大桥一章则根据天寿国绣帐”图中的服制等等,认为是推古朝的产物。石田尚丰认为从“天寿国绣帐”中体现的技法等等来看,不可能制造于8世纪。

著作

公元620年(推古28年),圣德太子与苏我马子商议编辑日本史书《天皇记》《国记》《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及公民等本记》等,然皆亡佚,故无从得知其内容。  

笃信佛教的圣德太子于公元607年(推古15年)为《妙法莲华经》《胜鬘经》《维摩经》三经作注,书名《三经义疏》。据说其中的《法华义疏》是圣德太子的真迹,是现存的日本早的书籍,在日本书法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迹。

《四天王寺缘起》,据说是圣德太子的真迹,由四天王寺所收藏。也有说法认为是后世(平安时代中期)假托圣德太子之名的伪书。 

《十七条宪法》。最早见于《日本书纪》中(公元604年,推古天皇12年)的全文引用。据《上宫圣德法王帝说》记载,在乙丑年(公元605年,推古天皇13年)的七月,制定了“十七余法” 

《先代旧事本纪》,在序文中说是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所著,实际上成书于平安时代初期。 

《未来记》。并不特指某一本书,是假托圣德太子所作,以“未来记”之名,在镰仓时代大量出现的伪书群。

纸币的肖像

圣德太子的肖像画自从1930年开始作为一百日元纸币的肖像以后,也曾出现在一千日元、五千日元、

一万日元等面额的纸币上,共被使用过7次(现已失效的1930年1月11日开始发行的乙版一百日元、现已失效的1944年3月20日开始发行的い版一百日元、现已失效的1945年8月17日开始发行的ろ版一百日元,1946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A版一百日元、1950年1月7日开始发行的B版一千日元、1957年10月1日开始发行的C版五千日元、195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的C版一万日元),是历史人物中在纸币图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特别是在正值经济高度成长期的1958年到1984年发行的“C版一万日元”最为人所知。在日语中,“圣德太子”一词也是高额纸币的代名词。这一版本的圣德太子肖像是采用最古老的唐本御影。

史家评价

关晃(历史学家、东北大学名誉教授):推古朝的政权基本上由苏我氏把握,女帝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都对苏我氏非常合作。因此尽管一般的观点认为的:这个时期引进来自中国的文化、制度的新政策都是由圣德太子提出,特别是其中的冠位十二阶的制定、十七条宪法的颁布、遣隋使的派遣、《天皇记》、《国记》等史书的编纂、否定苏我氏的权力、意图建立律令制国家等。这些实际上全部都是在圣德太子的协助下的苏我氏的政治的一环。 

田村圆澄(佛教史学家、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尽管有认为推古朝的政治是圣德太子与苏我马子的两头政治,或认为国政是由苏我马子为主导的种种说法,但是从公元572年(敏达天皇在位时期)任命苏我马子为大臣以来,并没有实行过划时代的新政改革,圣德太子在世时却集中的进行了内政、外交的新政策。由此可以认为,推古朝的政治是由圣德太子所主导。 

内藤湖南(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根据《隋书-卷81-列传第46》中东夷倭国部分的记载:倭王多利思北孤送来的国书中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的语句,而推断国书是由圣德太子等人所作。

参考资料

1.圣德太子人物生平·学习啦

2.圣德太子是太子吗·我爱历史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