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共建的普通本科院校)

2023-04-18 15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5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共建的普通本科院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中文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外文名 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
简称 CULR
创办时间
创办人 狄子才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政法类
学校特色 中央部属高校
主管部门 中华全国总工会
校训 刚健创新、和而不同
院校代码 12453

历史沿革

• 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

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

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同志兼任第一任校长。

1954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并由刘少奇同志亲自审定学校校址,学校从天津迁至北京。  

• 中国工运学院

1984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系中央部委所属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为学校书写“中国工运学院”院名。

1985年,经教育部同意,工会学专业和劳动保护专业列入国家1985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在全国工会系统统一招生。

1987年1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中国工运学报》(季刊)。3月正式创刊,公开发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为《学报》创刊题词。1989年,《学报》改为双月刊。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院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3年学院正式启动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方向)、(工会工作方向)的招生培养工作。

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共同印发了《中华全国总工会 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2018年五一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学校继续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弘扬特色创一流”的决心。

2018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等领导先后莅临学校考察调研,激励广大师生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希望学校弘扬办学特色,创建特色一流。  

2019年4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成立。  

2019年10月,学校召开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对学院建校70周年致以热烈祝贺、作出重要批示;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出席庆祝大会并致辞。  

2021年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刚莅临学校调研考察,向全校师生致以节日慰问,指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高度肯定了学校劳模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育人成效,也对学校提出了殷切希望。“十四五”期间,全校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总将全力支持学校发展,希望学校越办越好。  

2021年11月,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正式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同时自2022年起停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工作。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6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70人,其中专任教师366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53人,在聘副教授109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3.82%。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

院系设置

据2021年2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工匠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劳模学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2个公共教学部;开设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9个普通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英语2个专科专业,招收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个方向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22年2月,学校新增新闻学专业、应用统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法学专业、劳动教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院系专业

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

法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

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劳动经济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社会工作、社会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

酒店管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体育教学部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语教学部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教学建设

据2021年2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显示,学校劳动关系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还拥有法学、劳动关系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

劳动关系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

社会工作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

法学

劳动关系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5个)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团队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育人团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干部培训核心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

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

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中瑞环泰科技有限公司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2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显示,学校专业覆盖覆盖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工学、文学、艺术学等6个学科门类,并招收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个方向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硕士专业学位点:公共管理(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方向)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2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显示,学校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拥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等6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等18个院(部)属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支研究能力突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团队,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设立了劳动关系和工会研究院,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并通过编辑动态简报、撰写咨询报告、发布蓝皮书等形式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全总相关决策提供智力服务。

科研成果

根据2019年11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显示,近5年,学校共获得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其他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各类横向课题100余项。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学校现办有三家学术刊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致力于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努力反映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已形成鲜明的刊物特色和高品质的学术质量。《劳动教育评论》为国内首家劳动教育研究专门刊物,致力于繁荣劳动教育科学研究,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中国教工》为国家级教育综合性学术期刊,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为宗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有益工具。  

• 馆藏资源

学校建有总面积13800平方米的图书馆3个,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150余万册,纸质期刊956种,数据库216个,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北京地区近80余所图书馆以及全国多家高校图书馆实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此外,图书馆积极推进特色馆藏建设,拥有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规模最大、资源最全的特色文库——中国工运文库。  

合作交流

根据2020年3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显示,学校重视与国(境)内外教学及研究机构加强学术交流和联系,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波兰、加拿大、阿根廷、新加坡、越南、俄罗斯、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湾地区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国(境)外10多所高校定期开展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  

文化传统

校徽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徽为双圆套圆形徽标,内、外圆环之间上方为英文“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下方为中文繁体“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两边分别以圆点符号隔开。内圆是汉字“中”、“工”两字组成的主体图案。  

校徽圆形中间图案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徽,寓意学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该图案选用汉字“中”、“工”两字,经艺术造型呈圆形重叠组成,并在两字外加一圆线,象征学校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

校训

刚健创新 和而不同

“刚健创新”,源于《周易》。“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大学教育的根本,是致人于刚健善美,出人于精神荒寒。在知识求索的进程中,培育宏扬君子的品德,刚健笃实,自强不息,革故鼎新,进取有为,养成以社稷民生为己任的浩然正气。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和是“一”,和而不同是“一”中包含多元,既不失准则又包容并存。劳动关系三方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应倡导坚持原则而又善于协调,正视差异而能和睦相处,尊重多元而求公平正义。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现任领导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刘向兵

校长、党委副书记

傅德印

党委常委、副校长

吴万雄、刘玉芳、刘丽红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刘路刚

党委常委、中国职工电化教育中心主任

郭孝实

党委常委

姜颖、燕晓飞、杨冬梅

参考资料来源:

知名校友

杨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85级校友,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突出贡献者、云南省劳动模范、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昆明市总工会主席,三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

高圆圆,演员、模特,荷兰国际球根花卉中心中国首届百合小姐,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参考资料

1.学校简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历史沿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3.现任领导·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