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笙(中国现代艺术家)

2023-04-21 6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4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唐韵笙

中国现代艺术家

唐韵笙(1902.12—1970.3.13)京剧演员。原姓石,福建人。儿时师从京剧艺人唐景云习艺,改姓唐。演文武老生兼红生。先后随师在山东、河北、东北和上海等地演出。30岁左右开始在东北享有盛名,曾与周信芳、马连良并称为“南麟,北马,关外唐”。功底深厚,文武不挡,嗓音高亢嘹亮。

中文名 唐韵笙
别名 育风
国籍 中国
民族 满族
出生日期 1903年12月28日
逝世日期
职业 演员、艺术家
代表作品 云罗山、郑成功、詹天佑等

艺术特色

唐韵笙功底深厚、文武不挡、嗓音高亢嘹亮,唱、念、作、打具佳。他戏路宽泛、技艺精绝。《铁龙山》、《艳明楼》、《徐策跑城》、《刀劈三关》、《古城会》、《华容道》等戏皆为拿手。尤其由他出演的关羽戏更是独具特色,其表演栩栩如生、活力四射,被誉为活关公,在海内外具有深远的文化、艺术影响。

唐韵笙中年后自编自演了《驱车战将》、《闹朝击犬》、《好鹤失政》等50余部剧目,这些戏大都唱做繁重、文武兼备,别具风格。除生行的本功之外,由他串演的铜锤花脸戏《铡美案》的包公、老旦《目莲僧救母》的刘青提、反串《法门寺》中的刘媒婆也都非同凡响,令人称绝。

唐派的艺术特征是:声音激越刚劲,唱念讲究、字真意透。作功、表演以妙、巧、雄、奇、美而着称。武打中身法健美、招招分明,高超难度驾驭自如。除此之外唐韵笙对于服饰、道具、厚底、冉口都有自己根据剧中人物独特的设计和要求。在运用上更是准确、娴熟、自然、漂亮,一代宗师之盛誉在同行中广为流传。唐派的艺术形成对京剧生行流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代表剧目

他擅演的剧目有《甘宁百骑劫魏营》《长坂坡》《艳阳楼》《金钱豹》《铁笼山》《刀劈三关》《古城会》《驱车斩将》《闹朝扑犬》《绝龙岭》《摘星楼》《追韩信》《徐策跑城》《未央宫》等。

详细经历

唐韵笙,字懿,号育风,乳名强子,祖籍沈阳。满族,为外八旗正红旗人。原姓石,其祖父石秀川,原系清朝军官,驻防福建,后定居福州。

所居河东街寓所挂有“沈阳石寓”牌,门前石板路,院内种有荔枝、龙眼等树,院外有清溪,环境幽雅,秀川虽为行伍出身,对其子寿臣教育有方,使其成为文章出众的秀才,为一郎姓大户人家选中,将女蕙兰适其为妻,生有三男一女,长子斌拴,次子斌魁,即后来被誉为“南麒北马关外唐”的唐韵笙。三子斌贤,后为唐氏管事。

当年有一戏班来此演戏,班主唐景云,原系河北宝坻“永胜和”坐科,工刀马旦兼花旦。他夫妇与主演恰在石家院内借住,每日在此练功、吊嗓、排戏。强子自幼酷爱戏曲,这下更是“走火人魔”,天天在旁观看,还跟着比划,并帮助做些零杂活儿。唐景云见他生得眉清目秀,人又机灵,自己苦于无儿无女,便深深爱上了这强子,便产生收其为徒之念。

通过试探询问,得知强子非常愿意,但此等大事须征得家长同意,便对其祖父、母亲阐明心意,但他们舍不得再次骨肉分离,经多次劝说方达成协议,双方立下了学艺八年的契约,唐景云付给石家三百大洋钱,就这样年仅9岁的小斌魁即告别亲人,踏上了艺术的道路,斌魁天资聪慧悟性好,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在唐师的极力培育下13岁即于上海新新舞台演出汪笑侬、刘鸿声两派之戏,一炮而红。唐景云遂取笙管笛箫之悠扬韵味含意,将其艺名改为“唐韵笙”。

社会评价

唐韵笙曾受汪笑侬、夏月润、潘月樵、冯子和等对京剧改良的影响,对他后来勇于创新,起到一定作用,他借鉴了旦角的唱腔,花脸的念白,武行的跌扑,恰到好处地揉进所演角色之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

他文武兼精昆乱不挡,戏路宽绰演技全面。他本工老生,且能武生、红生、大嗓小生、铜锤、架子花、老旦、彩旦乃至旦行,演来皆有独到之处,为内外行一致推崇。

他在舞台上塑造角色之多,在京剧史上是少见的,而且还是一位集编、导、演、教于一身的全才艺术家,他常一晚演文武双出,并能三戏连演,如“三逼宫”(《白逼宫》、《黄逼宫》、《红逼宫》)、“三铡”(《铡汝宁王》、《铡庞吉》、《铡包勉》),在大戏中常连赶数角,如《岳传》的宗泽、岳母、岳飞;《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的鲁肃、诸葛亮、关羽;《雪弟恨》的张飞、黄忠、刘备、赵云,《目连救母》的目连、刘青提、地藏王。

其中老旦应工的刘青提不仅有优美的身段和繁难的唱段,而且“锞子”起范高、落地轻,形如元宝令人叫绝。《法门寺》前饰刘媒婆,后演赵廉。此戏刘媒婆为唐景云亲传,极有特色,下场所唱末句拖腔竞走三个圆场,而且烟袋变化花样地在手指上飞快旋转,堪称一绝。早年曾与李桂春合演《十八扯》饰孔秀英。

1951年于云南演出《五花洞》饰假潘金莲。唐派关羽戏独树一帜,不仅脸谱、扮相别有创新,就连青龙偃月刀也相应加大加长,精湛的表演,连擅演关羽的林树森、周信芳亦连连称道。1960年晋京演出《古城会》,受到极大赞誉。

由于他具有一定文化,熟读《三国》《列国》《东西汉》,编演了不少列国戏,被称为梨园才子,亦有“唐列国”之称,《好鹤失政》所饰弘演,繁难的耍髯、跌扑、园场都有独创之处。与周信芳之《追韩信》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周追唐赶”之赞誉。

《陈十策》、《绝龙岭》连演是出文武并重之戏,所饰闻仲花脸应工,融铜锤、架子花为一体,唱、念、做、打、表独具匠心,所创双鞭出手与开打为净行所少见。杨亦所演《绝龙岭》片断,为唐氏弟子张铁华所授。《刀劈三关》是据汪笑侬本改编,压缩场次增加唱段和武打,成为唐派代表作。

个人其它信息

1960年晋京演出颇受好评。《驱车战将》之南官长万,手执特制双头戟,虽为武生应工,却极重唱做,“见母”的大段唱腔,“杀官”的细腻表演,“战将的新颖开打,都煞费苦心反复设计,从扮相、唱念、武打及场次,不断精心修改,成为唐派艺术之精品。1932年他首次晋京初试锋芒,即以此戏打炮演于广德楼,惜此剧多年不见舞台。

1996年,唐之女婿赵乃义茳沈展演此剧,戏迷奔走相告,轰动沈阳,其扮相、表演、唱念、武打都颇具唐派风范,出场亮相就是碰头好,耍戟、抛戟、接戟堪称一绝,台下“炸了窝”的好,所赠“弘扬国粹京剧,发展唐派艺术”锦旗耀眼夺目,可见唐派艺术影响之大,在观众心目中早已深深扎根。

这位早在30年代即有“关外麒麟童”美誉的“唐老将”与“麒老牌”(周信芳),“赵老开”(赵如泉),在沪上被尊称为“三老”。40年代是唐韵笙的鼎盛之期,出神入化的精湛表演,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与麒麟童、马连良鼎足而立,被誉为“南麒、北马、关外唐”。

唐韵笙在近6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亲自制作改编的剧本约有50余部。其代表作多以《东周列国志》、《史记》及《三国演义》等为题材的历史正剧。所扮演的多是不惧生死的爱国将领、历史名人,加之受到东北民众欣赏习惯的影响,使他的唱、念、做、打,呈现出唐派特有的凝重、深厚、大气的艺术风范。

关公戏的工架必须要有老生的韵致、武生的筋骨、花脸的气势;必须唱、做、念、打样样皆精,还必得演出那种特有的“精、气、神儿”来。唐韵笙扮演的关羽,之所以能在庄严中寓风流,威武中见潇洒,气韵生动,写意传神,既得益于他老生戏根底深厚,武生戏技艺精湛,花脸戏造诣颇深,更得益于他那种勤于开拓、刻意求工的精神。

星闻轶事

唐韵笙本不姓唐,他姓石名斌魁。1903年年底,石斌魁出生在福州市繁华商业区河东街上的一个大户人家里。其先祖属满族正红旗,祖籍奉天。父亲石寿臣是秀才,母亲郎惠兰乃大家闺秀。辛亥革命爆发那年,上海河北梆子演员唐景云所领的戏班来到福州演出,暂住在石家的木板平房内。

在唐景云等人住在石家的日子里,他们喜欢上了机灵可爱的小斌魁。唐景云当时三十来岁,科出河北宝坻县“永胜和”班,专工文武花旦。他们每日在石家的客堂内练功,让只有七八岁的小斌魁着了迷;戏班在茶园(即剧场)的前后台活动,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一年以后,唐家班要回上海了,临行前,唐景云以“孩子是可造之才,定有出头之日”等理由说服了斌魁的母亲和祖父。9岁的小斌魁告别了亲人和故乡,与唐家班回到了上海,开始了四海为家的梨园生涯。

9岁的小斌魁勤奋刻苦、天资聪颖,同行也对小斌魁夸赞有加。唐氏夫妇决定让小斌魁登台试上一试,他们特意为他置了一套童伶小行头。小斌魁穿上一试,果然神采撩人!1913年,11岁的石斌魁初登上海老天蟾舞台,出演《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挑帘戏”获得成功,一连三天都是满堂喝彩声。师父唐景云大喜过望,便以“声音如笙管笛箫齐奏般的悠扬而富于韵味”之意,为石斌魁改名为“唐韵笙”。从此这个名字在戏曲界越传越响。

1920年初冬,唐韵笙进入了“倒仓”。他下苦功夫练嗓子,练身段,练武功,还结识了吉林北山玉皇阁住持悟彻和尚。悟彻曾是个河北梆子演员,半路出家皈依佛门。悟彻腹学渊博,豪爽健谈;唐韵笙睿智聪颖,勤奋好学。二人相识恨晚,遂结忘年之交。在悟彻的指导帮助下,唐韵笙开始编写“激以爱国热诚”的剧本。

后来成为唐派京剧代表作的《驱车战将》、《郑伯克段》以及《鹿台恨》、《陈十策》、《绝龙岭》等剧目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他们的亲切交往一直持续到1945年悟彻圆寂,被戏曲界传为佳话。

1923年后,唐韵笙的嗓音变得又宽又亮又脆,脑后音共鸣很强仿佛铜口铁喉一般,成了真正响当当的一声震乾坤的功夫嗓;加上一身扎实武功,唐韵笙“脱胎换骨”,开始了新的历程。1925年4月,唐韵笙为了将来进北京、闯上海,以至在名伶荟萃的京剧舞台上占领了一席之地。

1930年夏,唐家班在青岛,受周信芳(麒麟童)戏班之邀同台演出。他二人并挂头牌各唱各的拿手戏,如周演《反五关》、《鸿门宴》,唐演《鹿台恨》、《驱车战将》等;同时合演《汉刘邦》、《扫除日害》、《八仙得道》等连台本戏。在艺术上、文化素养上,唐对周异常佩服,钦敬有加。周亦十分赏识唐的才华,称“韵笙弟在舞台上有引百川入东海的本领,而且还精于丹青,真是个奇才呀!”

1932年春,唐韵笙一行60多人赴北平(今北京)广德楼演出。头一天以《驱车战将》打炮,接下来是《好鹤失政》、《小霸王怒斩于吉》、《陈十策》、《绝龙岭》和几出关羽戏。首场演出之前,唐韵笙特意嘱咐大家:“咱们是外江派,不管他京派、海派还是什么别的派,咱怎么学的就怎么演,该怎么唱就怎么唱。”一段时间过后,号称“国剧宗师”、“武生泰斗”的杨小楼与其得意门生李万春,分别在与广德楼相邻的华乐园和庆乐园演出。

面对严峻的挑战,唐韵笙想,初入京师就跟大名鼎鼎的杨小楼在同一块地面上争夺有限的观众,一旦演“黑”了,那将是出道途中的重大挫折,如果能在一代宗师面前站稳脚跟,那往后的路就好走了。他根据情况变化,果断地调整了戏码,开始比拼。每逢星期天,杨小楼在华乐园演出《坛山谷》,李万春在庆乐园演出《铁笼山》,唐韵笙就在广德楼演出《九伐中原》。三出戏名虽不同,都扮演同一位主人公姜维,都是武净、武生两门抱的长靠戏。

三位名家竞相献技,引起京城戏迷的极大兴趣,他们轮流观看,看看到底谁长谁短,孰高孰低,结果三个剧场同时爆满。唐韵笙在京城一炮走红。

1933年,唐剧团几经坎坷在沈阳共益舞台安营扎寨,并以共益为基地,奔走于东北及江南各地演出,颇受观众的欢迎。

1947年、1948年,唐韵笙两次赴上海演出,大受欢迎。上海观众议论:“唐韵笙是哪一派,既不是京朝派,又不是海派,他是关外(指东北)来的,就称他关外唐吧。”“南麒北马关外唐”就这样叫开了。

唐韵笙在近6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亲自制作改编的剧本约有50余部。其代表作多以《东周列国志》、《史记》及《三国演义》等为题材的历史正剧。所扮演的多是不惧生死的爱国将领、历史名人,加之受到东北民众欣赏习惯的影响,使他的唱、念、做、打,呈现出唐派特有的凝重、深厚、大气的艺术风范。

关公戏的工架必须要有老生的韵致、武生的筋骨、花脸的气势;必须唱、做、念、打样样皆精,还必得演出那种特有的“精、气、神儿”来。唐韵笙扮演的关羽,之所以能在庄严中寓风流,威武中见潇洒,气韵生动,写意传神,既得益于他老生戏根底深厚,武生戏技艺精湛,花脸戏造诣颇深,更得益于他那种勤于开拓、刻意求工的精神。

唐派传承

唐派艺术的主要传承人有:张海涛,唐韵笙之女婿,为唐山市京剧团著名演员,代表作有《节振国》等。邵麟童,1954年拜唐韵笙为师,成为苏州市京剧团著名老生演员。唐登年,唐韵笙之子,自幼学戏,曾演出唐派剧目《华容道》等。汪玉麟,沈阳京剧院著名文武老生演员,1960年拜唐韵笙为师,曾演出唐派剧目《古城会》等。

汪庆元,唐韵笙再传弟子,上世纪70年代拜李刚毅、王玉海为师,成为沈阳京剧院目前能够较多演出唐派剧目的演员,如《古城会》、《走麦城》等剧目,并录制了《华容道》等的音配像。赵万鹏,唐韵笙妻侄,曾获唐韵笙的传授,演出《古城会》、《华容道》、《截江夺斗》、《驱车战将》等剧目,曾任天津京剧院导演。

唐派艺术已列入国家、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对于发展有东北特色的京剧,建立“关东京剧”这一艺术品牌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唐派艺术在形成过程中,赢得许多著名演员的喜爱、追摩与继承,他的弟子有:曹艺斌、李刚毅、张铁华、田子文、邵麒童、王玉海、汪玉林;家族弟子有:唐登年、张海涛、赵万鹏、赵乃毅;再传弟子有:汪庆元。

唐派艺术由于唐韵笙的亲传弟子较少,熟知唐派艺术的老演员相继离世,能够演出剧目的演员有限,且都在中年以上,青年演员传承起来难度大,目前唐派艺术已处于濒危状态。有关方面计划以唐韵笙艺术研究会为中心,以沈阳京剧院为基地,自2006年至2010年,组织人员重新挖掘、搜集唐派艺术相关资料,每年研究、整理、复排2出唐派剧目并制成音像资料,出版、发行唐派艺术论文集等。

著名弟子

徐荣奎(1924-1968)男,京剧老生。北京人。农历甲子年生,农历戊申年去世。

八岁入山东省立剧院京剧班,用名徐志良。民国二十六年(1937)入尚小云主办的荣春社改名徐荣奎,向著名老生教师蔡荣贵学了《珠帘寨》、《卖马》、《打金砖》、《马义救主》等戏,很快就成了荣春社的尖子。出师后便开始了搭班唱戏跑码头的艺术生涯。先后奔波于德州、太原以及江、浙两省各地。

民国三十五年初进上海,拜唐韵笙为师,学了《刀劈三关》、《徐策跑城》和《走麦城》。其后,活动于杭(州)、嘉(兴)、湖(州)一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二进上海,在黄金戏院参加周信芳戏班演戏。1949年后,参加天蟾舞台实验京剧团,曾被选为团长。1955年参加唐山市京剧团,1959年后,任副团长、团长。

徐荣奎的艺术学于北方,成于南方。他主张“北戏南唱,南戏北唱”,周信芳的表演给他以深刻影响。他不仅唱做俱佳,而且能编、能导,尤在现代戏唱腔设计上有突出成就。

他主演的《白毛女》、《林海雪原》、《春雷》、《杨立贝》等戏,在唱腔设计上做过多种尝试,如在《节振国》里,为表现节养伤时的复杂心情,创造性地将西皮与二簧巧妙地糅合在唱段中;在节振国的另一段唱腔中,还打破了行当界限,运用了。这些创造,均收到了较好效果,为京剧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活动年表

1953年2月,农历癸巳年:沈阳市京剧团成立。主要演员有:唐韵笙、黄云朋、李麟童、赵世朴、吕香君、林艳蓉、王玉梅等。

先后排演了新编历史剧《云罗山》、《郑成功》、《詹天佑》等。

1959年11月11日,农历己亥年十月十一日:沈阳京剧院成立。

辽宁京剧团和沈阳市京剧团合并,组建沈阳京剧院,聚集一大批辽宁省内外著名的京剧演员,有唐韵笙、秦友梅、黄云朋、管韵华、焦麟昆、尹月樵、诸世芬、张小贤、李麟童、赵世朴、吕香君、李春元、王玉梅、林艳蓉、吕东明等。唐韵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02年,卒于1971年,原名石斌魁,满族,原籍沈阳(有资料说是福建人)。

本姓石,幼年流落街头,被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的琴师杨景云受为义子,遂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学艺,取名唐韵笙。主演文武老生,兼演红生,为红生三大流派之一。戏路宽博。先后随师在山东、河北、上海、东北等地演出。30年代开始在东北享有盛名。

唐韵笙多才多艺,功底深厚,昆乱皆精,文武兼备。除去本工老生外,净、老旦,他都能演,是老生行当中的多面手,例如他演《拾玉镯》刘媒婆时,吸收了东北地区生活习惯,在舞台上耍烟袋,下场之原板从末句起,手托长杆烟袋,旋转于掌心,做出许多花样,随腔走三个圆场,尤为绝迹。

他在《目莲救母》中饰演老旦应工的刘青堤也是一绝,在与大鬼开打“抛杈”一场,他能接杈甩“锞子”,范儿起的高,落地无声,形如元宝。另外,他还演架子花脸应工的《红逼宫》的司马师,铜脸花锤应工的《铡美案》的包公。他的红生戏《古城会》、《屯土山》、《灞桥挑袍》等演来也是别具风采。

擅演剧目:《甘兴霸百骑劫魏营》、《长坂坡》、《艳阳楼》、《金钱豹》、《铁笼山》、《刀劈三关》、《古城会》、《驱车斩将》、《闹朝扑犬》、《绝龙岭》、《摘星楼》、《追韩信》、《闹朝扑犬》、《徐策跑城》、《未央宫》等。

唐韵笙是一位爱国的艺术家,抗日战争时期因演出影射日寇的《后羿射日》而身陷囹圄。建国后曾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先后主演了《云罗山》、《郑成功》、《詹天佑》等新编历史剧。

唐韵笙聪慧好学,博览群书,熟读《三国》、《列国》、《东西汉》等演义。历史京剧《二子乘舟》、《好鹤失政》、《六国封相》、《驱车战将》等,均为他自编自演。梨园界素称他“才子”。

《刀劈三关》的录音选场是笔者首次接触唐韵笙的唱腔,本以为如其他之所以没有流传开来的所谓流派一样,不过是炒作和过誉,不料,真的是好!以至于当时的感觉除了一个好字,再也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表述其时其情。

参考资料

1.唐韵笙·名人简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