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023-04-21 6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

中文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外文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从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

中文名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

发生时间:1927年8月1日~1928年6月

发生地点: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河南、陕西、浙江、河北、山东等省广大地区.

事件经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叛变了革命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替了北洋军阀,企图扑灭革命,消灭共产党,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国民党的屠刀所吓倒,继续英勇地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为了挽救革命,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27年7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停职,作出了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等决定。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新阶段,因此,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节日。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批判和揭露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会议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关键时刻,为挽救党和中国革命起到了重大作用。“八·七”会议,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于9月9日,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起义后,毛泽东根据当时敌我形势,主动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对部队进行了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这就是我军建军史上有名的“三湾改编”。

10月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部分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创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红军战争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红军所到之处,燃起了阶级斗争的熊熊大火,到处呈现出一派“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景象。

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在创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探索。1928年10月至1930年1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条件,以及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革命形势得到很大发展。

但是,从1927年11月至1934年底,党内先后出现了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革命力量遭受很大损失。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在白区的党组织和工作几乎遭到百分之百的破坏和失败,使已经取得了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致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在革命最紧要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越过草地,甩开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在北上途中,还反对了张国涛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红一方面军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长征一结束,就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出现高涨。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向华北地区发动了新的进攻,何应钦同日本签订了《何梅协定》,日本加紧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妄图制造第二个“满洲国”,达到吞并华北的目的。国民党政府仍然坚持其卖国、内战、反共的政策,对日寇的侵略步步退让。全国要求抗日的呼声不断高涨,根据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迅速高涨,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12.9”运动,很快得到上海、南京、武汉、天津等全国各地的响应。中国革命又走向了新的高潮。1935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会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大量艰苦、复杂的斗争。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党中央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问题的方针,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通过了一项接受国共合作的决议。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内容文件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2万余人举行南昌起义(详见条目“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大大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8月3日,中共中央制订《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要求在农民运动发达的湖南、湖北、广东、江西4省,以农会为中心,团结广大农民和各种社会力量,举行暴动,以动摇军阀政权,并争取在湖南和广东建立革命政权,实行上地革命。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正式决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把发动秋收起义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确定派最积极、最坚强和富有斗争经验的骨干去各地组织农民举行秋收起义。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共组织领导农民、工人和部分革命士兵揭竿而起,武装起义席卷湖南、湖北、四川、广东、江西、河南、陕西、浙江、河北、山东等省。

其中,最著名的是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详见条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接着举行的起义主要有:湖北省鄂中鄂西起义(详见条目“鄂中鄂西起义”),广东省海陆丰起义(详见条目“海陆丰起义”),广东省琼崖起义(详见条目“海南岛起义”),河南省确山起义(详见条目“确山起义”),陕西省清涧起义(详见条目“清涧起义”),湖北省黄麻起义(详见条目“黄麻起义”)、鄂北起义(详见条目“鄂北起义”),江西省赣西起义(详见条目“赣西起义”)。

此外,浙江省永康、河北省玉田、山东省阳谷等地也举行多次规模不同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多数都在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创建了革命武装,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援下,开展游击战争,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经三湾改编,转向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冬,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李宗仁集团对唐生智集团、李济深集团对张发奎集团的战争相继爆发。

全国各地中共组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1927年底到1928年6月,又在许多地区发动领导了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详见条目“广州起义”)。它与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三大起义”。

其他比较著名的起义有:江西省弋横起义(详见条目“弋横起义”),湖南省湘南起义(详见条目“湘南起义”)、桑植起义(详见条目“桑植起义”),江西省赣南起义(详见条目“赣南起义”),福建省闽西起义(详见条目“闽西起义”),陕西省渭华起义(详见条目“渭华起义”),江苏省通海如泰起义(详见条目“通海如泰起义”)。在此之后,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入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队中工作的发展,又组织了多次起义。主要的有:湖南省平江起义(详见条目“平江起义”),福建省崇安起义(详见条目“崇安浦城起义”,四川省川东起义(详见条目“川东起义”),河南省商南起义(详见条目“商南起义”),安徽省六霍起义(详见条目“六霍起义”),江西省吉安起义(详见条目“吉安起义”),湖北省大冶起义(详见条目“大冶阳新起义”),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起义(详见条目“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详见条目“龙州起义”),江西省宁都起义(详见条目“宁都起义”)等。这些起义,有的成为当地开展游击战争的起点,有的直接壮大了红军的力量。

事件意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100多次,遍及14省140多县(市),参加起义的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有数百万人。这些起义,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给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以有力的回击。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来源。

相关人物

周恩来 彭德怀 朱德 毛泽东 贺龙

参考资料

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历程-搜狗问问: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都会网

2.中国共产党简史·千龙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