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平(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

2023-04-29 26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5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阳和平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

阳和平,国际共产主义友人阳早与寒春的长子。经济学家,主要教授计量经济学,他又为历史研究者,主攻中国现代史。被广大师生誉为“最纯粹的人”。美国拉特格斯(Rutgers)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特拉华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西切斯特宾夕法尼亚州大学(West Chest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拉菲亚学院(Lafayette College)等大学任教。2007年秋季起前来国际经贸学院任教。

中文名 阳和平
国籍 美国
毕业院校 拉特格斯大学
代表作品 《试论无产阶级的大民主》
出生年月 1952年
性别
英文名 Dr. Fred Engst
出生地 北京
职业 现任教于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个人简介

阳和平(Dr. Fred Engst),国际友人、美籍农业专家阳早(Sid Engst)与寒春(Joan Hinton)的长子,1952年出生在北京(宋庆龄亲自为他取名),长在西安国营草滩农场,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大跃进和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新中国的历史也有深刻的研究。

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期间他多次应邀到高校做讲座,评点中国经济和新中国历史,讲述他们一家人与红色中国的传奇经历,使众多青年受益良多。

人物生平

作为阳早和寒春的长子,阳和平是标准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

1952年,已怀孕7月的寒春应宋庆龄邀请,从陕北来到北京,作为美国代表参加亚太和平会议。随后,宋庆龄替她肚子里的孩子起名“和平”。

寒春还叫Joan Hinton时,她是美国一名年轻的核物理学家,杨振宁是她在芝加哥的同学。作为“中子物理学之父”费米的助手,Hinton也参与了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美国将原子弹投向广岛和长崎之后,Hinton和其他一些科学家感到“灵魂被出卖”,她不能想象自己醉心研究的科学竟被用来制造杀人工具。

1949年,在挂着毛泽东和朱德像的窑洞里,早与寒春成婚。墙上挂着红旗,绣着“万里良缘,圣地花烛”八个大字。

记者问阳和平,他的母亲放弃在美国做科学家,来到中国养牛,会不会感觉有些可惜?阳和平露出了略有些狡黠的笑容,“没有中国革命就没我了,可惜什么?”

出生40天后,阳和平就和母亲一起回到了陕西西安的草滩农场。直到14岁之前,阳和平童年时光都在这里度过。寒春说过,在陕北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但精神很愉悦。“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理论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寒春看来,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压迫。

1966年,寒春夫妇被调到北京。阳和平很快发现母亲已参加了造反派组织,每天开批斗会、写大字报。但单位还要接待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食堂人手不够,于是阳和平就去食堂帮忙揉面做馒头。他觉得这个活“特别有意思”。

做了几个月的馒头之后,阳和平找到了更有趣的事。他跟随表姐卡玛,还有几十个北大、清华的学生,想践行一个宏伟的计划:从北京走到延安,再走到井冈山,然后走回北京。

可实际上,走到山西阳泉以后,阳和平和卡玛就留了下来,在一座煤矿里一待就是两个多月,“参加革命”。

1969年,17岁的阳和平被分配到北京市光华木材厂,用热压机做胶合板、塑料贴面板,正式成为一名工人。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计量经济学,宏观发展和劳动力经济学

教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发展经济学,经济计量软件

代表性学术论文:“以自换马克夫式的模型来研究经济周期” (“A SelfSwitching Markov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the Business Cycle”)

回忆母亲

寒春,美国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曾参加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然而,投放到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炸伤了她的心。于是,追随未婚夫阳早来到中国,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他们在革命时期来到延安,并随革命者转战南北,建国后成为中国最早的科技专家。

50多年来,他们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他们从艰苦的革命时代,走过“文革”时期,经过大跃进运动,走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和中国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阳和平说,二十几岁时,母亲寒春从未想过会到中国定居,更没想过会以养牛为终生事业。那时,她对政治不感兴趣,梦想是当核物理学家,参加了美国“曼哈顿工程”的原子弹研制。

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改变了“二战”的进程,也永远地改变了她的人生。从日本带回的实况影像和照片,令她震惊。她感到被欺骗了,没有所谓“最高尚的纯科学研究”,科学技术被什么人来用很重要。

她对“美帝国主义”很失望。于是在1948年来到延安,因她和父亲一样敬佩毛泽东,最终走在一起,否则他们不会在一块儿的。

“很多人老觉得他们来中国作出了牺牲,人们都不理解他们,他们不是做了牺牲,他们到中国来是获得解放了,因为很多人的出发点,是从物质水平来衡量人的幸福。”阳和平说。

阳和平表示,他父母到中国来追求的是没有压迫的、是人人平等的环境。他们不追求物质条件。要想享受,就不来中国了。她最看重的是把自己个人爱好和人们的需要融为一体。他们干的是老百姓所需求的东西,他弟弟妹妹都认为他们那一代是最幸福的。

阳和平说,父母在毛泽东时代不需要考虑吃穿,老百姓吃什么就吃什么,老百姓穿什么就穿什么,不为自己的生存奔波,可以把全部的精力用在自己的事业上。父亲喜欢养牛,就想把牛养好。母亲喜欢设计,就把设计搞好,他们在一起简直是幸福无比。60年来,他们耗费毕生精力主要做了两件事:推进中国的养牛机械化和牛种改良。

晚年,母亲对未来充满希望。她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知道有资本主义就有帝国主义,有帝国主义就有战争,所以到中国来,也是想希望能够加速美帝国主义的破产,第三世界人们壮大和强大起来就能够抗衡美帝国主义,就是反霸。现在的人不理解那一时代的人,他们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来的,所以他们对资本主义没有幻想,他们向往共产主义。

阳和平强调,养牛不仅是母亲的事业,也是她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方式。对她而言,共产主义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宗教”或世外桃源,那就是一种朴素的追求,一种坚定的信仰,一个她相信的最理想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类社会模式。

参考资料

1.阳和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