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西藏自治区辖地区)

2023-05-09 6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4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阿里地区

西藏自治区辖地区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是西藏乃至全国面向南亚开放的桥头堡、是国家安全屏障的西部战略要地、是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是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是国家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基地、是西部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和高原特色牧业生产基地,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680公里,东与那曲地区相连,东南与日喀则市接壤,北与新疆喀什、和田地区相邻,西南与克什米尔地区及印度、尼泊尔等国毗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上的高原”。阿里境内山系众多,素有“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之称,著名的冈仁波齐峰被许多宗教教派共同奉为“神山”。此外,玛旁雍措圣湖、古格王国遗址、札达土林、班公湖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

阿里地区下辖7个县,共有7个镇和30个乡,11个居委会和134个村委会。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狮泉河镇文化路6号。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阿里地区常住人口为123281人。2020年,阿里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6亿元。2020年,阿里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6亿元。

345000

中文名 阿里地区
外文名 Ngari Prefecture
别名 羊同、纳里、俄力思
行政区划代码 542500
行政区类别 地区
所属地区 西藏自治区
地理位置 西藏自治区西部
面积
0897

下辖地区 7个县
政府驻地 噶尔县狮泉河镇文化路6号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859000
气候条件 高原山地气候
著名景点 冈仁波齐峰、班公湖、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札达土林
机场 阿里昆莎机场
车牌代码 藏F
人口数量 123281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68.6 亿元(2020年)

建制沿革

“阿里”一词是藏语音译,意为“属地”、“领地”、“领土”等。直到9世纪初,这里仍称“象雄”。在汉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对其称呼各异。在藏文古籍中,吐蕃王朝赞普之后裔来到这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区域后,这块上部区域名副其实地臣服于赞普后裔的统辖之内,故此,才有“阿里”的称谓。

阿里古为藏族地区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汉族史籍称为“羊同”。羊同经过逐步发展,在约公元4-5世纪建立了象雄王国,鼎盛时将地域划分为内中外三部,内象雄大体为今阿里地区所辖范围。

古格王朝在公元13世纪随西藏一起归属元朝(1206-1368),统属于元朝设立的“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元代称“纳里速古鲁孙”,阿里地区的具体事务则交由萨迦地方政权处理。

明朝(1368-)在管理西藏方面基本沿用元朝的旧制。明朝洪武皇帝在今克什米尔东北和藏西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明代称“俄里思”,到了清代方称“阿里”。

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时期由汗庭任命管理(甘丹颇章政府是其中的下级政府,而且只有部分管理权),后期是拉藏汗任命女婿康济鼐管理阿里区域,后来,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阿里地区逐步归入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后又设立宗(相当于县)和管理阿里地区的总管——“阿里基巧”。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堆里嘎本驻噶大克(即噶尔雅沙)。辖布达巴、日土、噶大克。

1954年设阿里总管,管辖仲巴洛强、普兰宗、札布让宗、达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溪。

1960年设阿里专区,专署驻噶尔昆沙。以噶尔宗设噶尔县(驻雅沙);以日土宗设日土县;以革吉设革吉县(驻那坡);以改则设改则县(驻隆仁,又称鲁玛仁波);以仲巴洛强溪设仲巴县(驻札东);以普兰宗设普兰县;以札布让与达巴2宗合并设札达县(驻托林)。辖7县。

1962年将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辖6县。

阿里地区地区图

1966年阿里专署由噶尔县迁驻噶尔县狮泉河。噶尔县由雅沙迁驻昆沙(因民主改革时在昆沙设噶尔新乡乡政府,故昆沙又称噶尔新村)。

1970年阿里专区改为阿里地区,地区驻噶尔县狮泉河。由改则县的路南4区设立措勤县(驻门董)。阿里地区辖噶尔(驻昆沙)、革吉(驻那坡)、札达(驻托林)、措勤(驻门董)、日土、改则(驻鲁玛仁波)、普兰等7县。

1979年3月7日复归西藏自治区领导。同年2月5日正式成立阿里地区行政公署。

1997年,地区行政公署驻狮泉河镇。辖噶尔、普兰、措勤、革吉、改则、扎达、日土7县。(以上根据《政区大典》整理)

行政区划

截至2017年末,阿里地区辖7个县,共有7个镇和30个乡,11个居委会和134个村委会。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狮泉河镇文化路6号。

阿里地区行政区划

区划代码

面积

(平方千米)

政府驻地

邮政编码

居委会

村委会

542521

普兰县

13194.05

普兰镇

859500

1

2

1

9

542522

札达县

24601.60

托林镇

859600

1

6

1

15

542523

噶尔县

17669.72

狮泉河镇

859400

1

4

3

12

542524

日土县

77095.83

日土镇

859700

1

4

0

13

542525

革吉县

46104.28

革吉镇

859100

1

4

2

18

542526

改则县

135615.97

改则镇

859200

1

6

2

47

542527

措勤县

22893.50

措勤镇

859300

1

4

2

20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东隔大横山、果干加年山、马尔岗木山、各扎山、欠甲纳博山诸山,临那曲市;东南抵冈底斯山脉中段,依日喀则市;北倚昆仑山脉南麓,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南和西部靠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为界。介于东经78°24′~86°20′,北纬29°41′~35°52′之间,东西跨度742千米,南北跨度688千米,面积34.5万平方公里 。

地貌

阿里地区地貌有高山、沟谷、土林、冰蚀、冲击扇、冰碛和火山等类型,历史上曾经把这种特征概括为冰雪围绕的“普兰”、岩石围绕的“古格”、湖泊围绕的“玛宇”,总称为“阿里三围”。

山脉

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南部和西南部为深切的沟、谷及零星的冲击扇地带;东部及西北部地势相对平缓,形成宽谷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总的地势特征是从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脉主脊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普兰县境内的纳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点在札达县什布奇附近的朗钦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对高差4894米。

气候

阿里属二类风区,年平均风速在每秒3.2米以上,大风频率高达8级以上,年大风日数在149天左右。年平均气温0℃,日平均温度变化幅度极大,真正是“晚穿棉袄,午穿纱”。狮泉河镇冬季终年低温严寒,年平均气温不足零度,狮泉河镇冬季极端最低气温-41度,夏季极端最高气温21度,昼夜温差相当大,年温差小年温差小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气温为10℃以上,而夜间气温则降至0℃以下。

阿里全年降水量相当少,且季节性强。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20%,而5月到9月间,雨量十分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阿里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全年降雨量相当的少,日夜温差大。阿里的冬季漫长而又严寒。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截至2009年末,阿里地区土地总面积3371.75万公顷,其中耕地0.35万公顷,园地0.01万公顷,林地34.42万公顷,草地2602.12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59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61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7.93万公顷,其他土地554.71万公顷。

耕地0.35万公顷中,水浇地0.31万公顷,旱地0.04万公顷;坡度在2°及以下的0.16万公顷,2°~6°的0.12万公顷,6°~15°的0.06万公顷,15°~25°的0.01万公顷。基本农田0.20万公顷,其中水浇地0.19万公顷,旱地0.01万公顷。 

阿里地区

水力资源

阿里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水流资源蕴藏量达2万千瓦,全地区有大小河流80多条,湖泊60多个;境内总流程9500公里,流域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源于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山的四条大河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分别向西北、西南和东南方向流入印度、尼泊尔,成为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最终汇入印度洋和阿拉伯海。阿里因此被称为“千山之巅、万川之源”。水资源总量达167.5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75.93万千瓦。

地热资源

阿里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有狮泉河──雅鲁藏布江地热带,昆仑山──可可西里地热带,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热带。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30多种,矿点254处,其中有盐、硼、铝、芒硝、铬、银、金等。

动物资源

阿里高原野生动物有野牛、野驴、黄羊、长角羊和野牦牛。西部的湖边有水鹰、白水鸭、天鹅、水鸽、黑颈鹤等各种野禽。

人口民族

人口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阿里地区常住人口为123281人。其中家庭户40228户,家庭户人口11043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5人。常住人口中,按性别分,男性65604人,女性57677人,分别占53.22%和46.78%,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3.74。按年龄结构分,0~14岁32303人,占26.20%;15~59岁82646人,占67.04%;60岁及以上8332人,占6.76%。按地区分,普兰县12242人,札达县8454人,噶尔县31052人,日土县11167人,革吉县18012人,改则县25327人,措勤县17027人。

 民族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阿里地区常住人口中共有27个民族。其中藏族87493人,汉族7367人,回族253人,维吾尔族92人,土家族35人,白族34人,苗族28人,彝族28人,撒拉族26人,蒙古族21人,东乡族21人,壮族15人,侗族12人,土族10人,门巴族5人,布依族、满族、哈尼族、水族、纳西族、保安族各3人,傣族2人,黎族、佤族、拉祜族、仫佬族、乌兹别克族各1人。

经济

综述

2020年,阿里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6亿元,是2015年的1.8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

2013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5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9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3元。 

预计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2亿元,是1978年的299.8倍(按现价),年均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亿元,是1978年的2331倍,年均增长2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亿元,是1978年的344倍,年均增长15.7%;

农牧业

2007年,阿里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6万亩,油菜和饲草饲料作物分别增长1.5%和增长56.8%,粮经饲比例达到65.7∶8.9∶23.8,得到了合理调整;1至9月份,全地区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764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4%,多种经营收入312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4%。劳务输出人数达1.2万人,劳务收入228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8%;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落实投资6400万元,建设项目9个,主要涉及特色产业开发、退牧还草等领域。

2013年,阿里地区农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达2.47亿余元,农牧业总产值达到6.13亿元,同比增长4%;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1.7万亩,同比增长13.1%;粮食、蔬菜产量分别达到5756吨、2330吨;年末牲畜存栏数为250万头(只、匹),同比减少2.8%;肉类、奶类、羊绒产量分别达到1.66万吨、8910吨、305吨;牲畜出栏率达到41.2%,农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63.5%。

截至2018年底,阿里地区累计完成重点区域造林1.76万亩,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防护林建设46.93万亩,义务植树42.49万株,砾石压沙、封沙育草32.6万亩。坚持引大树、种大树,投资1.3亿元完成狮泉河城镇绿化工程,种植苗人19.16万余棵,打破了阿里“种不了树、种不活树”的固有成见。

工业

2005年1-9月份,阿里地区工业总产值6661.9万元,完成计划的78%;阿里的国有企业改革年,阿里对交通、燃料、配件3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进展顺利。同时,地区新批成立民营企业14家,注册资金1680万元。

2013年1-9月份,阿里地区工业实现总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42.2%,完成工业增加值6578万元,同比增长4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074.9万元,同比减少37.7%,完成工业增加值897万元,同比减少45.8%;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138.2%,完成工业增加值5681万元,同比增长40.2%。 

第三产业

2010年1-9月份,阿里地区邮政业务总量完成301万元,同比增长19.7%;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886万元,同比增长38.4%;旅游业得到恢复性增长,全地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0余万元,创汇50多万美元。财税、金融、物价运行情况良好。全地区财政收入完成3588万元,同比增加951万元,增长36.1%,为年初预算的100.8%;金融形势稳定,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亿元,增长4.3%;各项贷款余额3.7亿元,增长33%。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亿元,同比增长7.9%。

2018年,阿里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6亿元,是1978年的168倍,年均增长13.7%;。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7.08万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交通运输

公路

从拉萨到阿里有两条道,北道1760公里,南道1190公里。北道车更多点,南道几乎只有旅行团才走。

北道

主要线路:拉萨-日喀则、日喀则-拉孜、拉孜-卡嘎、卡嘎-桑桑、桑桑-22道班、22道班以北-措勤、措勤-洞措、洞措-改则、改则-雄巴、雄巴-革吉、革吉-阿里狮泉河镇。

南道

22道班以南-萨嘎、萨嘎-仲巴、仲巴-帕羊、帕羊-大金寺、仲巴-大金寺、阿里-岗仁波齐。

民航

昆莎机场:中国国航开通成都——拉萨——阿里航线。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十一五”期间,阿里地区共有49所中小学和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有1004名在职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7.5和6.3个百分点,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全地区1018名学生被区内外高中录取。2010年改扩建幼儿园1所,投入资金500万元。学生宿舍和教室工程建设投入资金4026万元,教育经费从2005年的3529.1万元增加到11497.5万元,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从5450万元增加到27500.3万元。全地区校舍总面积从2005年的64633万平方米改扩建到100861万平方米。 

2018年,阿里地区高考录取率、中考升学率分别达到77.4%、98.67%,创历年最高。全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点)98所,是1978年的2倍,在校学生19726名,是1978年的4.3倍,教职人员1768名,是1978年的3.3倍。

阿里地区

脱贫攻坚

阿里地区三年来累计实施59个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产业带动脱贫4758人,投资9.7亿元建设的30个搬迁安置点全部建设完成,入住率达到99.4%。截至2018年底,农村低保对象累计减少5082人,落实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914.63万元,累计救助9115人次。三年来,全地区累计减贫4391户16091人,贫困发生率从28.26%下降到8.4%。地区所属7个县中,噶尔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普兰、札达、日土3个县已经完成自治区脱贫摘帽公示。

历史文化

文学

和平解放后,随着部队和援藏干部的大批进入,一些诗歌、散文、小说等现代文学和戏剧、电影、歌舞、小品等现代文化艺术形式进入阿里。如军旅诗歌作品《生日的夜晚》、《马褡子》;纪实文学《天殉》、《雪域之魂》等,反映了新时代阿里军民的奋斗和追求,为古老单一的高原文化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后,文化市场也随之开放,陆续出现游戏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阿里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

艺术

阿里的传统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戏剧和工艺美术,尤以藏族乐舞和工艺美术最为耀眼夺目。普兰、札达一带为果谐的发祥地之一。雍仲本教羌姆据传是辛饶米沃且时期流行的一种宗教歌舞,后又与佛教进行了融合,广泛流行于朗钦藏布、马甲藏布一带的寺院和民间。起源于札达的弦舞是阿里最古老的舞蹈种类之一,在古格遗址红庙残缺的壁画中依稀可见,至今仍在普兰、札达一带民间流传。阿里的雕塑、岩画在整个西藏艺术画廊中占有重要地位。古格时期的佛像雕塑不惜重金,雍容大气;古格壁画融高原质朴简约和南亚及波斯开放、夸张于一体,独具特色,开一代画风。

宗教

阿里为西藏最古老佛法——雍仲本教的发祥地。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公元1世纪,雍仲本教沿雅鲁藏布江开始传播到卫藏以至整个藏区。8世纪初,印度佛教大师佛密来到冈仁波齐朝圣,并广传佛法,此为藏传佛教在阿里传播的开端。10世纪末,仁钦桑布在阿里创立了第一座寺庙。11世纪中叶,应古格王绛曲沃邀请,阿底峡来到古格与仁钦桑布一起传经弘法,是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之始。相隔20多年后,在托林寺召开大法会,史称“火龙年大法会”。12世纪末,传入竹巴噶举派。13世纪中叶,直贡噶举派传入阿里。15世纪,古格人阿旺扎巴前往后藏拜宗喀巴为师,学成后,返回古格,传播格鲁派,托林寺为该教派传播中心。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耶酥会传教士经克什米尔到古格扎布让传授基督教。古格灭亡后,西方基督传教士被驱逐出境。

全地区共有开放寺庙及拉康75座(其中寺庙57座,拉康18座)。

风景名胜

班公湖

班公湖是自然界的一块净土,班公湖岛的王国,也是阿里高原乃至全西藏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班公湖岛岛面积不大,长约300米,宽200多米,岛上没有大树,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沿岸还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科植物,遍地是鸟类。 

古格王国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西距县城约18公里。它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寺庙拉康共39座,有住寺僧人的寺庙25座,现存房屋洞窟300余间和众多房屋遗迹,是当年奴隶和百姓的住所,山腰上遗存有高大的庙宇和密集的僧房;山顶上是王宫,包括聚会议事大殿、经堂、坛城、神殿和王室人员居住的冬宫和夏宫。从山脚到山顶的王宫,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暗道可以通达,整座古城设有大量的防御性建筑。

狮泉河

狮泉河,藏语称森格藏布。印度河上源,西藏自治区西部主要大河之一。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北面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转向西流,经革吉在扎西岗附近与噶尔藏布相汇合转向西北,流入克什米尔地区。狮泉河在中国境内长405公里,流域面积2.745万平方公里。由源头到革吉为上游段,长约152公里,落差646米;流经森格卡巴,右岸有终年不断流的泉河补给,因泉水所在山体形同狮子,故名狮泉河。

玛旁雍错

玛旁雍错(LakeManasarovar)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城东35公里、岗仁波齐峰之南。其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作是圣地“世界中心”,是中国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藏发所称三大“神湖”之一。它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

古格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多米,到处都是和泥土颜色一样的建筑群和洞窑,几间寺庙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顶,只剩下一道道土墙。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红庙、白庙及轮回庙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周围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达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遗存。

羌塘自然保护区

羌塘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3年,当时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5日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保护区行政范围隶属于阿里、那曲2个地区。羌塘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第二大自然保护区。

城市荣誉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1年1月1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1年7月,入选“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拟表彰对象。

参考资料

1.阿里概况·阿里地区行政公署

2.2017年阿里地区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

3.西藏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4.“十三五”时期阿里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西藏日报

5.国家民委关于命名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国家民委

6.公示!西藏211个拟表彰对象名单来了·澎湃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