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纹东方鲀(海淡水洄游鱼类)

2023-05-13 13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暗纹东方鲀

海淡水洄游鱼类

暗纹东方鲀(学名:Takifugu obscurus),习称河鲀。体近圆形,后部逐渐转细,尾柄略为侧扁。头长适中,吻较短,前端圆钝。口端位,横裂;下唇较长,包在上唇的外端;上下颌各有2个喙状牙板。眼小,侧上位。鼻孔2个,位于眼前上侧。鳃孔中大,位于胸鳍基部前方。背部自鼻孔后方至背鳍前方,腹部自鼻孔下方至肛门前方以及鳃孔前后的皮肤上都被有刺状的小鳞。吻部、体侧和尾柄等处皮肤裸露、光滑,无刺状小鳞。背鳍小,略呈圆形;胸鳍短而宽。背部有数条浅色条纹。在胸鳍后上方体侧有1个镶有模糊白边的黑色圆形大斑。

主要分布在中国近海(东、黄、渤海)和长江中下游,是海淡水洄游鱼类,春季亲鱼由海逆河产卵,幼鱼在长江、湖泊中肥育,翌年春入海。暗纹东方鲀肉质鲜嫩腴美,蛋白质、脂肪含量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自古就有“拼死吃河鲀”、“不吃河鲀不知鱼味,吃河鲀百味皆无”的说法。

从河鲀卵巢、肾脏、血液等部位提取的河鲀毒素是一种高级镇痛和局部选择性特高的高级麻醉药物,也是一种戒毒的良好药物,在医疗上具有重要用途。

中文名 暗纹东方鲀
拉丁学名 Takifugu obscurus
别名 橫紋多紀魨

形态特征

测量标本44尾,体长54~285mm,采自山东烟台、石岛大渔岛、青岛,江苏连云港西连岛、吕泗、江阴、太湖东山,上海吴淞、佘山、长江口,浙江蟹浦、舟山沈家门、蚂蚁岛。

背鳍15~18;臀鳍13~16;胸鳍16~18。

体长为体高3.0~3.8倍,为头长2.7~3.9倍。头长为吻长2.3~3.2倍,为眼径5.7~1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9倍。

体亚圆筒形,头胸部粗圆,微侧扁,躯干后部渐细,尾柄圆锥状,后部渐侧扁。体侧下缘皮褶发达。头中大,钝圆,头长较鳃孔至背鳍起点距短。吻中长,钝圆,吻长短于眼后头长。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微圆突。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小,前位,上下颌呈喙状,牙齿与上下颌骨愈合,形成4个大牙板,中央缝明显。唇厚,下唇较长,其两侧向上弯曲。鳃孔中大,侧中位,弧斜形,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白色。

体背面自鼻孔至背鳍起点,腹面自鼻孔下方至肛门稍前方和鳃孔前方均被小刺,吻侧、鳃孔后部体侧面和尾柄光滑无刺。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与眼眶支相连;前方在吻上方,形成吻背支;眼眶支后端下方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在鳃孔上方背侧支的左右横支连成项背支;背侧支向后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颌支自口角下方向后延伸至鳃孔后缘下方;腹侧支由胸鳍末端延伸至尾柄末端下方。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上方,近似镰刀形,前部鳍条稍长。臀鳍与背鳍几同形,基底稍后于背鳍基底。无腹鳍。胸鳍侧中位,短宽,近似方形,后缘呈亚圆截形。尾鳍宽大,后缘呈稍圆形。

体腔大,腹腔淡色。鳔大。有气囊。

暗纹东方鲀的头骨类型属于暗纹东方鲀型。头骨骨质硬而细密,呈象牙白色。中筛骨短而宽,前部边缘呈浅凹形。额骨隆起面稍宽,具众多纵走细纹。左右额骨隆起线呈细腰形,细腰中部中等宽,前方伸至前额骨后缘内侧,后方伸至额骨后缘外侧。额骨长大于额骨宽。前额骨大而长,,呈三角形,外侧角尖突,前缘平直,向内侧倾斜。眶上缘较短,额骨外缘显著短于前额骨外缘,额骨外缘与蝶耳骨上缘边缘形成锐角。蝶耳骨突起稍宽,平直,或稍向上斜行向外伸出。

生活时体背面茶褐色,5~6条暗褐色宽横纹,横垮于眼后、项部、胸鳍上方和背鳍前部上方,在每条暗褐色宽带之间夹着一条黄褐色窄带。胸斑黑色,显著大于眼径,边缘浅褐绿色。背鳍基部亦有一大黑斑,边缘亦浅褐绿色。幼鱼的暗色横纹上有小白斑,较大个体白斑由渐不明显至消失,暗色横纹亦随生长逐渐不明显至消失。胸鳍基底外侧和内侧均有暗色小斑,此2斑成鱼时仍存在。体侧皮褶呈一黄色宽纵带。胸鳍浅黄褐色。臀鳍黄色末端暗褐色。背鳍和尾鳍黄褐色。尾鳍后缘暗褐色。

参考资料

1.暗纹东方鲀·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