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术语(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相声中常用到的术语)

2023-05-18 4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相声术语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相声中常用到的术语

相声术语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相声中常用到的术语,只通行于相声界,是民间文化的语言体现形式。

中文名 相声术语
英文名 Crosstalk terms
通行于 相声界是民间文化的语言体现形式
解释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来自 相声

基本简介

相声术语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意思是说:听评书要听没听过的;听戏要听熟悉的,边听边哼哼是很有味道的;曲艺总是听不腻的,越听越有意思。

调侃儿 Diào Kǎnr春典、唇典

江湖黑话,相声业内的一种秘密联系方式,就是“调侃儿”、“春典”“唇典”。说文言叫“转文”,说韵文叫“上口”,说黑话就叫“调侃儿”。

活、这块活、使活。就是相声段子,说相声就叫使活,一段相声就是“一块活”,块是个量词。

量活Liáng Huó。量活,捧哏的意思。别小看这个捧哏,在使活的时候捧哏是掌舵的,讲究“不把一个包袱扔在地上”,一般都是老艺人给新手量活,帮助掌握尺寸。

在旧社会的茶馆里,经常是老相声艺人坐在太师椅上在桌案后边量活,新演员挨个上台逗哏,老先生就一个一个的捧过来,在台上量一个晌午。

腻缝儿 Nì Fèngr。群口相声里边也有捧哏和逗哏,同时还有一种角色叫“腻缝”,就是穿插在捧逗之间,将笑料进行传递的,比如《扒马褂》里面扮演正直中间人的角色。

在两段相声之间的换场,也有演员上台来继续前面相声的包袱,也叫腻缝儿。比如在说《夸住宅》的时候,最后描述捧哏演员的爸爸戴表“什么金壳套银壳套欧米伽.....左手拿着八音盒,右手抱着大座钟.....”捧哏:“这是我爸爸戴表?”逗哏:“这是给钟表铺搬家”包袱响了,观众笑了,演员正要下台来,突然又有一位演员戴着很多手表抱着座钟上台来说:“我给钟表铺搬家呢”(相当于抄了一个)于是观众又继续大笑,这也叫“腻缝儿”。

活———段子

一块活———一个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包袱———笑料 倒口———模拟方言

下挂———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 格念———别说了

杵头———钱 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 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头———嗓子

圆粘———招徕观众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泥啦———效果不好

出蛊———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攒儿亮———心里明白

对儿春———对口相声

单春———单口相声

柳活———学唱的段子

海———大,多

蹶———小,少

硬买卖———挣钱多

册子———台词本子

醒攒儿———觉悟了

稀溜纲———逗趣的话

疃春———相声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观众走了

盘儿尖———面孔漂亮

撇苏儿———哭

瓤———饿

念啃———没吃饭

相声功底

相声演员为了把观众逗乐,在台上可以肆无忌惮的开玩笑,以演员的家人父母抓哏,打乱辈份进行讽刺;但是在台下,师承关系和礼貌规矩必须非常严格,不准把台上的玩笑继续。通常在旧社会的剧团里,捧哏人因为演出需要承认自己的父母去世(比如白事会),班主还必须给该演员特殊的红包,作为一种礼貌,图个吉利。

专有词汇

包袱

相声术语

铺平垫稳、三翻四抖、响包袱、闷包袱,包袱就是笑料,或者组织笑料的方式。

马季在其《相声艺术漫谈》中将组织包袱儿的手法分为二十二类:三翻四抖,先褒后贬,性格语言,违反常规,阴错阳差,故弄玄虚,词意错觉,荒诞夸张,自相矛盾,机智巧辩,逻辑混乱,颠倒岔说,运用谐音,吹捧奉承,误会曲解,乱用词语,引申发挥,强词夺理,歪讲歪唱,用俏皮话,借助形声,有意自嘲。这些手法一般是交错、混合使用的。

把包袱提出来就叫“抖包袱”,在抖之前,先要进行铺垫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悬念,这就叫铺平垫稳。只有铺垫稳妥了,包袱笑料的幽默才能有最大的发挥。

三翻四抖,就是把一个笑料不断的在整个节目中穿插出现,让幽默闪光延续,通常相声可以分为若干个“小节”每个小节就是“一翻儿”。

一旦包袱抖落出来,观众笑了,那么这就是个“响包袱”,否则就是个“闷包袱”。

填产业

相声艺人自己创作的经典段子,被其他艺人广为学习,并且沿袭下去,就是给相声“填产业”,也叫给后辈“留饭”。

砸挂

现挂

根据现场环境即兴发挥,对表演进行临时的修改,就叫“挂”、或者“现挂”,通常是和台下的观众互动。

砸挂是现挂的一种,通常是对前场演出的演员和包袱进行重新提及,进行延伸、讽刺。

辙口

十三道大辙

辙口就是汉字的韵母。

十三道大辙包括:江阳-ang 言前-an 一七-i 怀来-ai 姑苏-u 灰堆-ui、ei 中东-ong、eng、ing 乜斜-ie 由求-ou 发花-a 波梭-o 任臣-en 窈窕-ao

还有用一句话概括的——“小佳人忸怩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另有两道小辙:小言前儿、小人辰儿

抄一个

当任何一个相声演员在台词中说出“爸爸”“爹”“父亲”“叔叔”的时候,其他演员都可以答应一声“唉”,这就算“抄了一个”。

贯口

趟子TàngZi

大段连续的台词,通常考验相声演员的嘴皮子功夫。比较著名的贯口活有《报菜名(菜单子)》、《八扇屏》、《白事会》、《夸住宅》、《地理图》。

趟子就是贯口,同时在快板里面大段的贯口也可以特指为趟子,比如数来宝里面有著名的“进街趟子唱八家”,唱了豆腐坊、剃头棚、铁匠铺等旧时代的小生意。

倒口

Dáo Kǒu 怯口 Qiè Kǒu

模仿外地口音,特别是乡下人说话。通常相声演员模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的地方话,当然也有用方言唱戏,比如《山东二黄》、《学四省》,这都叫倒口、怯口。

柳儿

柳儿活、开门柳

学唱京剧二黄、大鼓、地方戏等其他曲艺形式,统称为“柳儿”、“柳儿活”,分为“歌柳儿”和“戏柳儿”。

“开门柳儿”也叫“点买卖”,就是相声场子开场第一回的唱儿,一般说来都是几个人一块儿唱,(也有单人唱的,但不如众人唱的声音、气势大。)相声开场时,由一个捧哏的先念书词儿,再由几个逗哏的唱“开门柳儿”。比如《发四喜》就可以作为开门柳。

撂地

Liào Dì上地

在露天演出就叫撂地,和什样杂耍在茶馆剧场演出也可以叫撂地。

除非是和京剧在一起在正式剧场穿插演出的时候,才叫“上地”。

攒底

Cuán Dǐ

底,有两层含义:一段相声最后一个包袱可以叫“底”;一场演出最后上场的演员也可以叫“底”或者“攒底”。

一场演出可能要持续很长,从下午四五点钟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只有那些非常出名的演员才有资格“攒底”,能够攒底的演员就叫“底角儿”Dǐ Juér

刨活

刨底

把段子中的“底”提前告诉给观众,让笑料失效,就叫“刨活”、“刨底”,是旧社会演员之间的一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现在的演出也有“刨”,当然现在刨底的人大多数是台下的观众。

圆粘

儿Yuán Niánr 拢粘儿

相声艺人招徕观众的行话叫“圆粘儿”、“拢粘儿”,就是艺人每到一块地儿后,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一种本领。“圆”就是“聚集”,“粘儿”(也叫粘子)就是“观众”。“撂地”先“圆粘儿”,待等有了观众后再进行表演。

画锅

踔朵儿Chuō Duǒr

相声艺人左手提着个白沙子布袋,右手从布袋里抓一把沙子,用握着沙子的手当漏斗,把沙子漏下去成字。一般先用沙子在地上画一个圈儿,艺人站在圈儿内,观众站在圈儿外,也就划分出了艺人的表演区域,这就是“画锅”,白沙写字就叫“踔朵儿”

扒大棍儿

在旧社会的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撂地的艺人也有用苇席围成的临时剧场或者小茶舍。

每到中午11点半,很多观众都要回家吃饭了,也就是到了“饭口”,为了留住观众,相声艺人每到这个时候就会上演类似评书的单口相声(其他演员去吃饭了)。

这种单口相声时间很长,而且有情节,能留住一些观众。这个单口相声说到下午1点多结束,然后观众就去吃饭了,这个时候刚才去吃饭的观众又回来了,相声场子用这种方式保收入。

用演出长篇单口相声留住去吃饭的观众,这种方式就叫“扒大棍儿”。刘宝瑞那些动辄1个多小时的单口相声,其实就是扒大棍儿的产物。

打铁

甲逗乙捧,下一个段子乙逗甲捧,然后再交换捧逗,如是下去,就叫打铁。打铁是在演员很少的时候,也可以表演很多段相声,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鞭托儿

在春典里面本身是“打架”的意思,在相声里代表“打哏”,就是在台上以用扇子打人的方式引人发笑。比如《口吐莲花》、《武训徒》、《拉洋片》。

垫话儿

瓢把儿Piáo Bàr

在上一个节目结束之后,为了承上启下,下一个节目的演员一般要经过一些铺垫,把上一个节目的包袱翻一翻,然后再把观众引入“正活”,这就叫“垫话”、“瓢把儿”。当一个段子已经听得滚花烂熟的时候,资深观众其实就是在听“垫话”和“现挂”,而“正活”倒在了其次,这就是所谓“听不腻的曲艺”。

一头沉

子母哏

逗哏演员台词比较多,以逗为主的节目就叫“一头沉”,实际上“一头沉”节目对捧哏演员要求很高,必须全神贯注,否则逗哏的包袱也许就“掉在地上了”,必须捧的严实才有效果。比如《八扇屏》

对口相声台词相当,互为捧逗,就是“子母哏”,比如《对春联》《绕口令》

摆枝

口盟寄名引、保、代

旧社会,艺人们的门第观念是很严重的,他们认为自己这碗饭“是祖师爷留给他的子孙们吃的,外人不许吃”。因此若想依卖艺为生,必须先入此门才能学艺,拜师是入门的唯一途径,这就成了艺人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

首先,学徒除了拜本师(正式向自己传艺授业者)外,还要有引(引见人)、保(保证人)、代(代笔)三个师父,这三人不一定都是说相声的,可以是说评书、唱单弦、耍把式变戏法的等等但必须与本师同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关于代师,许多说法说是代替师父教徒,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代师真正的含义是代笔师,师父与徒弟间要写下一份门生帖,过去的艺人经常性不识字,所以要请一位能写字的人代替其写,为了表示感谢拜代笔人为师,此为代师。虽然现在这种情况已十分少见,但代师仍作为一种传统延续下来。

师父同意收徒后,徒弟要先写帖子,也叫帖,即确立师徒关系的字据。帖又分红帖和白帖两种,红帖多是中途带艺投师或者家境较宽裕,自供食宿,只是学艺而已。写好“×××经×××介绍拜××为师……”等;家境贫困,从小学徒,只能在师父家吃住的要写白帖,帖上写着:“×××学徒×年,立字为据,其间天灾病业,投河觅井,两家各自安命,不遵师训,打死勿论。如本人中途不学或逃跑,需按日赔偿师父食宿费”,实际上就相当于一张卖身契。

立好字据后,选个好日子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这一天要摆宴请客,行话叫“摆枝”,请上说评书的、唱莲花落的、变戏法的、练把式的四大家的名人为证。先拜学坛老祖,传说是东方朔,也有说是周庄王的,为之摆个牌位,再供上师父、师爷的姓名牌位,由有名望的前辈给焚香,师父先给牌位叩头行礼后坐在一旁,徒弟开始依次向老祖,引、保、代、本四师分别叩三个头,一般说来,也要向师父、师爷的亲友及近派的师伯、师叔们叩头,然后,师父给徒弟一个红封,里面多少封点钱就算是见面礼了,这套仪式才算结束。

正式的拜师叫“摆枝”,非正式的拜师叫“口盟”或者“寄名”,只要师傅承认了弟子就算“口盟”,相当于婚前同居。

吃栗子

背诵大段贯口的时候出现错误,就叫吃栗子。演出时出现吐字不清,唾沫乱飞,口风不紧,都可以算是吃栗子。

钻锅

这个词来自京剧舞台,演员忘词的时候,为了把演出继续,就完全抛弃台词进行救场即兴表演,弥补演出失误,这就叫“钻锅”。

泥了

天津有个词叫“崴泥WǎiNí”,糟糕的意思,“泥了”就是说整个相声段子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演员只好下场(忘记台词、配合不当等演出失误)。

天津人有泡热澡和泡脚的习惯,每当热滚滚的池子里面烫舒服了,就会喊“咦~~~~~~~~~”;后来这个习惯被带进了相声茶馆,变成了一种观众与演员交流的文化,观众喊“咦~~~~~~~~~~~”,就代表这段相声观众听美了、听舒服了。

仙鹤

Xiān Háo

这个发音是“上口”的念白,也就是京剧里面的“尖团字”。

在相声中鹤字的发音就是háo比如《黄鹤háo楼》“玻璃耗子琉璃猫瓷公鸡铁仙鹤háo”相声《八大吉祥》里面“鹤 háo仙问鹿仙”

硌窝儿

GèWōr

天津人常说的一个词,其实就是形容鸡蛋等禽类在运送或储存过程中受压破损,蛋壳不完整。仍可以销售,价格很便宜。

参考资料

1.相声里面那些奇怪词儿·中国文联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