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

2023-05-18 5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岐伯

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帝王世纪》载:“(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本名 岐伯
所处时代 上古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岐山
主要成就 尝味百草,合著内经

姓氏来源

岐伯

岐伯之所以姓岐,有两种说法,一是岐姓来源于“岐山”之“岐”。《说文》云:“山有两歧,因以名焉。”这段话

说的是岐山县城东50里处的群山中有一座双峰对峙,气势磅礴的山峰,名叫箭括岭,又名“岐山”,《诗经》中有三处地方也提到过陕西岐山。二是岐姓来源于“岐水”,在岐山箭括岭正南10里处的岐阳村北边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大深沟,至今水源丰富,当地群众称之为“龙沟河”,这条河亦是古文献记载的著名的歧水。

由于“岐”与“歧”互为通假字,所以“歧水”又叫“岐水”。《水经注》云:“歧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江水,北为歧水”。这条河的下游流经扶风县境内,古时叫姜水,是姜炎文化的发源地。古人有以河水名、山名作为姓氏的习俗,所以“岐伯”之“岐”来源于歧水。

人物生平

岐伯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除了陕西岐山说,还有甘肃庆阳说,四川盐亭说。一般认为,岐伯是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人。

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黄帝内经》

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

黄帝西至于小崆峒(今岐山“孔头沟”的方言转音)问道,见西北雍州(今凤翔岐山)长者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少者肌洁容美、俊逸潇洒,问后方知是神医岐伯之功。遂在岐地寻访有道之人,访贤时发现了很有才能的岐伯,于时黄帝就恭请岐伯为臣,贵遵为天师,谋讨济世通途,帮助他治理天下。

《史记·孝武本纪》载:“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帝王世纪》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从上述古文献记载可见,远古时确有岐伯其人,他同黄帝合着了医书《内经》、《难经》,合称《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着述之先河。其内容多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

中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不少学者对这种观点持肯定的意见。

人物贡献

医学贡献

褚征《褚氏遗书》载:“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叟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岐伯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立中医学基本理论:

岐伯

岐伯之名、生平事迹鲜见史册。且黄帝时代已经有尊卑贵贱的划分,岐伯为黄帝之臣,后世却称“岐黄之术”,将其名列黄帝之前,而这种称法居然能一直沿用数千年,显然不合常规。以此理推论,《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是岐伯,《难经注疏》、《皇汉医学》均言,《内经》乃“昔者岐伯以授黄帝”,肯定岐伯的创立之功。

《汉书·艺文志·方技》在列数古代著名医家时说:“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原始公社后期(约公元前21世纪),游徙于黄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为原居于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所统一,奠定了华夏族的历史基础。这些氏族此前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以更便利的交流、融化、整合,出现多项发明创造,岐伯构建《内经》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已具备。《内经》以《易》学思想统领全书,“《易》是畜牧转化到农业时代”的精神产物,其时处于变革时期,故《易》之思想多变。

岐伯承《易》之哲学思想,吸收消化炎帝、神农以来的医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医学实践,又与同时代医家如雷公等探讨切磋,整合创新,形成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框架。由于已成体系,故岐伯的学说能代代相传,其传承脉胳清晰可辨。《皇汉医学》、《难经疏注》曰:“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历经汤、太公、文王、医和,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华佗。”在传承过程中,又经历代医家丰富完善,遂在战国秦汉间正式成书。后人感念岐伯的首创之功,将其置于黄帝之前,称中医之术为“岐黄之术”,以彰其功,以示不忘。

2、开创中国医学着述先河:

《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气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以及治疗原则最经典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

3、创立中医针炙学理论和人体按摩学:

现存的历史典籍中托名岐伯的主要着作约有8种,有《汉书·艺文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隋书·经典志》载《岐伯经》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炙经》一卷等。内容主要涉及针炙、按摩、藏象等。

4、创立中药学:

岐伯尝百草、辩药性总结临床经验,辩证施治创方剂。记载古代药物的制作《神农本草经》,收药物365种,共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因以草药居多,故有此称。

5、创立中医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主张治病要从病根着手治“未病”,治乱要从“乱”的源头治起,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理论。创导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起居有常,卫生合理等养生之道。

6、创立生命哲学的国学基础:

岐伯以人的生命即:生老病死为中心,研究了人的生命与天文、地理、周围环境、心理、历史等方面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一书中,是人的生命的百科全书。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说:“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而《内经》作矣。”晋时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师、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都阐明了这一点。

文化贡献

《隋书·音乐》载: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日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

《资治通鉴》云:“黄帝命岐伯(北地人)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

《通鉴外记》云:“(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这些记载都说明上古时期有岐伯其人,是著名的医学家。他尝味百草,主管医药,不但懂医,博学多才,而且通晓音律,作了镯铙、鼓角、灵髀、神钲等乐器,用以弘扬黄帝的武德。着有《经方》、《本草》、《岐伯针经》《外经》等书。

故里考证

从上古至今遗传的各种典籍来看,岐伯故里之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陕西岐山说、甘肃庆阳说、四川盐亭说。

陕西岐山

岐伯之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岐伯,黄帝太医”。在中国现存史书类、医书类、典籍中有关岐伯的记载量大面宽,事实皆具,说明岐伯确有其人。岐为古姓,最早出自周之始祖姬弃,意为两鬓饱满,且聪明睿智。岐伯之岐当从“山”旁作“岐”,伯为人名,亦作古爵位及官名。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原始社会后期,即远古黄帝时期(前26世纪),在古西岐大地上有一支岐氏部族,其首领名岐伯。《路史》国名纪丙载:“高辛氏后列有岐氏,为黄帝同族”。又据《通志》载:“岐氏周故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主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古有岐伯,为黄帝师。

”还有北宋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谓:“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为太医,帝请主药方”。以上史料充分说明先周时期岐氏在陕西岐山。隋开皇十六年(579年)之前岐山归凤翔府管辖。如《凤翔府志》中记载有关黄帝在岐山活动的遗迹:“黄帝医臣岐伯生于岐之阳;占星之臣鬼庾区葬于鸿冢(今凤翔灵山);造字之臣苍颉冢与庙均在岐山城西南”。“岐伯乃岐山西杜城人也”。这些史料充分说明,岐伯是岐山人氏。

岐伯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多次在以岐阳为中心地带发掘考察发现,岐阳村周围的新石器遗址既有岐氏族文化的遗存,又有姜炎文化的遗存。因此,1992年陕西省政府将“岐阳一号遗址”命名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4月26日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席吴奇在岐山参加完岐伯医学研讨会之后,来到岐山西杜城实地考察,认定岐山就是“岐伯故里”并挥毫写下了“岐伯故里”这四个大字,刻与石碑,此碑名曰“岐伯故里题记”立石于西杜城王门。2007年9月,陕西学者正式注册“岐伯故里”域名。

通过吴奇、郑怀林等许多医学专家、教授的实际考察与考释,把岐伯故里圈定在岐山箭括岭之下,南至岐水源头,北至千山山脉,西至石沟河,东至小石沟这一地区之内。而西杜城在岐山三龙之阳(即岐山之南为阳,岐水之北为阳)且魂来沟一线贯南北,作为岐山与岐水的纽带,杜城村与岐山箭括岭壑口正对,自古以来也是岐山故道必经之地,这里一曾是岐山县署所在地,所以把岐伯的籍里圈定在西杜城是比较贴近实际的。

岐山说的出处最早见于出版于南宋的《路史》载有,“古有岐伯,原居于岐山之下”。《通志》载:“岐氏,周故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又有岐伯为黄帝之师”。《路史》和《通志》是史家比较公认可信的史志书籍。《路史》为南宋学者罗泌(1131年生)所着,采用道家等遗书上溯“三皇五帝”以上的往事,富于考证,言之成理,书名《路史》是说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史”之意。

《通志·氏族略》则为宋代史学家郑樵(1104年~1162年)所着,是南宋时期的记传体中国通史。《广韵》的全名是《大宋重修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修订成的一部韵书。至于“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的出处《云笈七箓》(1025年~1029年)乃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1019年)内容的一部包含着“尝记鬼神变怪之事”的大型道教类书。这些是如今所能见到的有关岐伯籍里问题的最早文献资料。

2004年5月,在岐山召开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参加的首届中华医祖岐伯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与会的省内外专家学者达成共识,认为岐伯的故里在岐山。为了弘扬岐伯医药文化,2007年10月,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岐伯研究分会成立。学会成立几年来,从遗迹考证、文献研究、文化圈定、族源认定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对岐伯学术文化、岐伯医药产业开发等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岐山县委、县政府把传承岐伯医药文化作为创建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的重要特色项目,并申报规划筹建岐伯医药文化广场。在这次会议上,与会的5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岐伯研究的众多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甘肃庆阳

庆阳说来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着《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

庆阳说的依据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县志记载,比《路史》和《通志》的记载晚了700多年,且没有注明出处。

庆阳说的另一依据是认为“岐与歧”过去是通假字,认为岐伯之“岐”不是岐山的“岐”,当是歧字之借字。其依据是古本《素问》、《灵枢》均作“歧伯”只是到了晋代的皇甫谧编着的《针炙甲乙经》时,才将歧伯之歧假借为“岐”。后世的医学着作都沿用岐山之“岐”的说法。

四川盐亭

《内经》

其依据是巴蜀文化研究通讯的一篇报道,该报导称岐伯的“岐”姓源于古时的岐舌国的岐。岐舌国古时在以盐亭为中心的一带地区,其依据是《山海经·海外南经》中郭璞注云:“岐舌国,其人皆岐,或云支舌也”。

岐舌国当在今成都平原以东,为人数不多的岐姓人所组成的部落,远古岐姓之聚落,仅见于此。而岐伯姓岐,有姓,则应为此部落的贵族甚至首领。称伯,是指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岐伯,用俗语来说,就是“岐老大”。成都平原以东,以龙(蛇)为图腾的部落,应为氐羌族,岐舌国当为这些氐羌族中的一小支。《抱朴子》所述岐伯曾去过的缙云山即在此区域内,而他行迹所至的青城山、峨眉山均距此不远,岐舌国也应在这一区域。

很长时间以来,盐亭流行尊崇岐伯的风俗习惯和有关岐伯的传说、民谣。当瘟疫流行时,人们即于高处树干上点“天灯”以驱瘟除疫,据说此俗源于岐伯在螺祖故里盐亭高灯镇点天灯驱鼠护蚕之法。盐亭县茶亭乡龙潭庙中还保存有驱病傩神的木像。盐亭县北部旧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必从桂香殿中抬出岐伯木像,遍游街巷田畴,表示岐伯扫除瘟疫,为民祛病,保一方安康。

此外,盐亭古传的治病偏方很多,而仅见于盐亭的有:以香茅草治病。据民间传说,此草乃“七爷”所种,“七”者,“岐”也。此外,盐亭岐阳坝及其四邻人民,以“岐”字取名者颇多。盐亭岐阳坝,古称“岐伯坝”。该坝背依高山,三面环水,坝边弥江岸上有一株一干十七枝的千年古柏,历称“歧柏树”。

干粗,八人方能合抱。树下有一小巧的石庙,内塑岐伯神像。此树对岸一华里的回龙山上,明代时曾建有岐伯庙。此外,在盐亭柏梓、安家和里坪一带,人们历来喜爱种一种分杈柏树。此种柏树的虬枝似龙、蛇,恐与氐羌人以龙(蛇)图腾崇拜有关。至今,这一带仍生长着许多的“歧”形多杈柏树,有双杈、五杈、七杈柏,数量达1000多株,此种柏树,又被称作“歧柏”。

着作

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着作约有8种:

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

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

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

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

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

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

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以上诸书皆已佚,仅存书目,因此只能从书名知其与岐伯有关,内容主要是针灸,另外有按摩、藏象等,而不能确定为岐伯所着,因为古代“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所以托名岐伯的医书,可能也是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人物评价

张隐庵《黄帝经世素问合编》:“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

后世纪念

岐伯庙

《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泊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岐伯宫

岐伯大殿

地处川北盐亭茶亭古镇西街口回龙山、距盐亭县城49公里。山足与莲花湖相通,水陆码头相连、坐车或乘船都能到达。

在盐亭县西北,有许多岐伯文化遗迹,如岐伯庙、岐伯堂、岐伯宫、岐伯村、岐伯坝、歧柏树等。在盐亭西北的柏梓镇一带(含11个乡镇),中草药繁多,是古代的药谷。与岐伯、中药有关的民间集会有药王庙会、药王节、菊花节等,还有许多关于岐伯的民间传说。

学术会议

2004年5月,首届中华医祖岐伯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陕西省岐山县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参加。

2007年10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岐伯研究分会成立。

2011年07月18日,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岐伯分会第二届会议,在岐伯故里岐山县召开,与会的50多名专家学者交流了在岐伯研究方面的新成果。

艺术形象

2015年电影:《战神蚩尤》岐伯扮演者:吕士刚

参考资料

1.黄帝的传说·医学教育网

2.天师是什么意思·我爱历史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