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五岳之一)

2023-05-22 43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嵩山

五岳之一

嵩山,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古称“中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最高峰连天峰1512米;东西绵延60多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南依颍水,北邻黄河。嵩山地处中原,东西横卧,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天室山。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为“天地之中”,称中岳嵩山。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故为中原地区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更是神仙相聚对话的洞天福地。《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中文名 嵩山
所属地区 中国,河南省
下辖地区 登封市
建立时间 公元前61年
地理位置 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
著名景点 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元代观星台、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阳书院、刘碑寺题刻等。
所在地 郑州
地址 河南省郑州登封市中岳大街146号
类别 风景名胜
开放时间 08:00~17:00;
票价 80

概述

嵩山

嵩山,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72峰,最高峰峻极峰高达1491.7米。1982年,嵩山被中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5月8日,嵩山少林景区又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嵩山是中国道教圣地,佛教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新儒教的诞生地。它与山东的东岳泰山,陕西的西岳华山,湖南的南岳衡山,山西的北岳恒山以及神话传说中海上的方丈、蓬莱、瀛洲三山合称三山五岳。

历史沿革

嵩山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从黄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带,他们常游于嵩山之巅。

秦汉以降,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并不断趋向人格化,虽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让于五岳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国家祀典的五岳之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再至中岳太室山,亲率群臣,礼登嵩顶。据传,当武帝登山时,随从官员听到山间有呼“万岁”之声,“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以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户为嵩高县,作为奉邑”。又在山上建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名此峰为万岁峰,以应山呼之奇。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布诏书,正式确定嵩山为中岳,要求历代祭祀。又据《史记·孝武本纪》称:“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汉代有方土入嵩山寻仙采药,或存思诵神以治病驱邪。《后汉书·刘根传》云:“刘根者,颖川人也,隐居嵩山中。诸好事者自远而至,就根学道。”因此随着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开拓,中岳大帝的人格化更为明显了。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为中岳大帝制作衣冠剑履,以与道经之称相吻合。从此中岳大帝衣着冠戴一直沿袭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岳庙行廊一百余间,饰以丹青,绘以壁画,遍栽松柏百株。”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赠五岳封号,中岳大帝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祟饰神像之礼,至时派遣礼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军将孙和登封镇将郭武等,监修中岳庙。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并创造碑楼百五十间,塑神像及装修新旧功德画壁等四百七十所,这可谓中岳庙史的鼎盛时期(陈知微《增修中岳中天祟圣帝庙》)。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庙观殿宇多为塌废。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1178年),花钱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两,用工四万八千三百六十二个,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间,逐渐恢复了庙院状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余间,元末多毁于兵火,仅余殿宇百余间。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进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1789年),都曾规模不同地进行过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

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

嵩山因为地质演化纪录上的多样性而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嵩山地质构造以其岩龄古老、构造复杂、地壳发育完整、出露良好而闻名。在嵩山72峰里,从太古代到新生代的岩层都有发现,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壳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

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华北地区几乎所有的岩石和地层类型都集中于此,时间跨度达30亿年。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23亿年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反映太古代至古生代三次地质构造运动——“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的遗迹。嵩山成为许多地质学研究者们的热点考察区域。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和古生物演化的宝贵资料,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使它蕴藏了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

气候特征

嵩山山下全年平均温度14.3℃,山上平均8.5℃,山上年降雨量864毫米。

由于河南省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界的边缘地区,所以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贯穿河南省境内的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此线以南的信阳、南阳及驻马店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

省内全年年均气温为12.8~15.5°C。7月最热,月均气温为27~28°C;1月最冷,月均气温为-2~2°C。全省无霜期大致在190~230天之间,一般可满足农作物。

人文景观

嵩山上道、儒、释三教皆有,道教兴起较早,嵩山少林寺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更是神仙相聚对话的洞天福地。由于名胜古迹众多,勘称于五岳。《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始建于秦朝的中岳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太室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太室山南麓的法王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

以少林武术闻名于天下的少林寺,就是位于嵩山的少室山中,历代高僧都长眠于此。

自然景观

嵩山

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黄河之浜,古城郑汴洛之间,以中岳嵩山为主体,面积1200平方公里。它是在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以国营登封林场经营的17.3万亩山林为主体,以中岳嵩山众多的名胜古迹为依托,于1986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兴建,是国家十大森林公园之一,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中岳嵩山为全国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它是由太室,少室两山组成。“少室如凤舞,太室如龙眠”,形象地道出了嵩山的雄姿。

古人云:嵩山多好峰。少室、太室各有36峰,峰峰有典,峰峰有名。有奇峰、幽谷、神洞、飞瀑、碧泉、茂林、奇石等组成的嵩山20景观,荟五岳之精萃,纳三山之灵气、有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峨眉之秀,是名闻遐尔的旅游胜地。

嵩山是一部奥妙精博的文化名册。在嵩山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八千年的历史进程。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阳城都在这里留有众多的遗迹与美丽的传说。是历代帝王祭祀封禅、文人学士游宴讲学、僧佛道学家传教修行的场所。嵩山地区佛、道、儒三教荟萃,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鼎足而立,成为三教九流,说古论德的圣地。

佛教圣地

北魏嵩岳寺塔

嵩山除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更以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著称。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元代观星台、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阳书院、刘碑寺题刻等。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唐代以后僧徒在此习武,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塔林在少林寺西,为历代和尚墓地,自唐到清1000余年间的砖石。

嵩山被誉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

嵩山

嵩山上道、儒、释三教皆有,道教兴起较早;相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在此升仙;西晋道士鲍靓曾于此山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谦之曾从成公兴入此山学道,自称遇见太上老君,要其清整道教;唐代茅山宗十一代宗师潘师正曾居山中逍遥谷修道二十余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均曾向其参访道要,高宗曾为其诏建崇唐观,又别立精思院于岭上;唐道士李筌曾隐于此山之少室山上,研究道教经典,相传于山中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山中著名的道教宫观为中岳庙,此庙现为道教全国、重点开放宫观之一,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是佛教胜地,少林寺便是它最引人的地域了,在去少林寺的路上(当然,这条路线是早上从洛阳出发直达登封的),可以顺便先去六个地方去转一转的。观星台院落幽静,周公测景,郭守敬观星,从此奠定中国天文学之基业。台东壁日军炮击留下的弹坑,又让我想起芦沟桥畔宛平城上同样的伤痕。中岳庙峻极嵩高,林木荫森,镇库铁人威武雄壮,两廊彩塑中,包拯、海瑞、关羽、岳飞均是仙班有名。嵩阳书院内,“大将军”得意忘形笑歪了身体,“二将军”愤愤不平气炸了肺腑。嵩岳寺塔挺拔雄伟,法王寺彩绘阴曹气氛恐怖。一切给人留下了终生的印记!

法王寺塔

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释、集道于一体的典型建筑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环水抱之区,无地不染梵尘”之美称。阳书院前身为佛教寺院,曰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拥有僧徒数百人。公元七世纪初,隋帝改梵刹为道观,名叫嵩阳观。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唐天宝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观。后来因道教活动场所的转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户。五代周时,将嵩阳、天封二观合建成书院,称为“太乙书院”。宋太宗时称“太室书院”。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易名为“嵩阳书院”,并设院长在此掌管事务,拨给学田一百亩,以充学费。自此,嵩阳书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

著名景点

中岳庙

嵩山的宫观虽不及其它名山数量多,但其规模却十分宏大,气势异常雄伟,为我国现存现模最大最古的建筑群之一。中岳庙位于山南麓黄盖峰下,坐向子午,依脉朝案,砂拱以秀,水抱以情,是嵩山现存古建筑群的杰出代表。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岳时,以北京皇宫为蓝本,按宫中的布局和建筑来设计,其规模的宏大由此可知一斑。中岳庙创建于秦代(公元前3世纪下半期),称“太室祠”,内设祠官专事祀典。

西汉时,武帝游嵩岳,中岳庙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中岳庙占地十万平方米,从庙前的中华门到庙后的御书楼,全长(即进深)一点三华里。殿楼阁宫,亭台廊碑,排列井然有序。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两座御碑亭和廊庑,寝殿院的廊房以及御书楼两端的东西顺山房,分别位于中轴线的两侧。庙的东西两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和龙王殿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被誉为“文物之乡”。

太空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为中岳第一门。阙由方石垒砌,分左右两部分,相距6.75米。阙高3.13米,宽2.1米,厚0.7米。顶分六层,计二十二块方石叠砌。东半阙无字。西半阙正面,有阳刻额文“中岳太室阳城神道阙”三行九个篆书大字,现在后三字剥落。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颂公结事”八分篆书字。这些篆文气势挺拔,苍劲有力,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东阙雕有人物,车骑出行、马伎、舞剑、龙、虎、玄武、象、羊头、斗鸡、犬逐兔、蟾蜍、猫头鹰、建筑物、长青树等画像50余幅,是研究汉代民间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中华门,嵩山第一坊。原为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殿式牌坊。坊下部开三道拱券门,“中华门”三个大字题于门额之上。内外分别题写“嵩峻”、“天中”、“依嵩”、“带颍”八字,意即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遥参亭,为过往行旅拜岳神的地方。为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余。亭子四周有砖砌花墙,亭下有明柱撑顶,顶为绿色琉璃瓦覆盖。整个建筑巧夺天工,精彩异常。

天中阁,原名“黄中楼”,为中岳的正门。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后,以“正当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阁”。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门。下为墩台(高8米,宽13米),上建楼阁(总高十余米)。墩台高大,正开三道砖券门阔,门扇重厚,上装三斤重的虎头铁钉l24个,其庞大、坚固,可以想见。台上楼阁为重歇山顶,面阔五间,绿瓦回廊,雪花棂门间的“中岳庙”三个大字赫然显目。门前月台两侧蹲卧虎视耽耽的石狮各一对,雕工十分精细。门后有三条磨光的青石神道,笔直地通向中岳大殿。

配天作镇坊,原名宇宙坊,清代重修后改用今名。四柱三楼式。木结构,坊起三架,庑殿顶,琉璃瓦盖顶,中题“配天作镇”,两侧书“宇宙”、“具瞻”,以取“以岳土神,以岳配天”之意。

崇圣门,因“中天崇圣帝”而得名。原为过往门庭,1942年改建成歇山式房,面阔三间,形制稍大,不及原貌壮丽。门后两侧有相对应的两座小亭。东亭为古神库,宋太祖修中岳庙时,将原神像泥土土葬于此,上建坛亭,以示敬意。四周立四铁人,为宋代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铸造,高二点五至二点六五米,梳发挽髻,阔领长袍,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十分威武,被称之为“守库铁人”或“镇庙铁人”。不仅是研究宋代铸造艺术的珍贵文物,而且是人们祈福祛灾的象征。

化三门,取“四气化三才”之意。形制类似祟圣门。门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门内有宋代状元王曾撰文的《重修中岳庙碑》、金代状元黄久约撰文的《重修中岳庙碑》、宋代状元卢多逊撰文的《新修嵩岳中天三庙碑》、陈知微撰文的《增修中岳中天崇圣帝庙碑》,号称四状元碑。碑制高大,字体雄健,挺立庙院,蔚然可观。再后,两侧各有形制相同的砖石殿台两座,按顺时针方向为东岳殿台、南岳殿台、西岳殿台、北岳殿台。各台上原有殿堂五间,内风、雷、雨、云神像。抗日战争中被焚毁,今仅存平台、柱基和台边石栏。南岳殿台西北有《中岳高灵庙碑》一通,碑文记载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公元456年),寇谦之修建中岳庙的活动情况。此碑久经风雨洗礼,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认。1991年,根据史料和原碑形体,仿造一通,立于旁边,供游人观赏临摹。

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像,所以又称“将军门”,为中岳大殿中心院落的“广庭”三门。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现存建筑为歇山屋殿,琉璃绿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柱斗拱,彩绘栋梁。“峻极门”三字悬于阁额。在竣极门北的走廊内有《五岳真形图碑》,高三米,为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刻。

高峻极坊,又名“迎神门”,和北京故宫的承光门相似,是清代建筑的精品。坊起三架,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踩、七踩斗拱、黄色琉璃瓦盖顶,画栋雕梁,额题“嵩高峻极”四字。坊后有填台,为砖石砌造而成,寓中岳方位在五岳之中之意,中央戊已为土,土星为填。填台两边分别建有八角重檐黄琉璃瓦亭,东称御香亭,西称御帛亭。亭内分别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四十八年(1783年)高宗弘历自制的诗碑两通。

中岳大殿:又叫峻极殿,是中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金碧辉煌,素有“台阁连云,甍瓦映日”之称。大殿内吊游龙天花板,下铺磨光青石地面。殿内正座为五米高的中岳大帝塑像,即殷朝“闻骋”,经历代帝王加封为“祟圣大帝天中王”。塑像两边有使臣侍者和镇殿将军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执斧荷钺,威风凛凛。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毁于火。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1941年,大殿曾遭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近年来曾多次进行修建,使大殿气势更加磅薄。

寝殿,位于峻极殿后,为歇山式黄色琉璃瓦建筑,面阔七间。内奉天中王睡像、天灵坐像。殿前平台上有日形、月形碑各一通。御书楼,是中岳庙最后殿宇,原名黄篆殿,为贮放道教经典的地方。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代重修,并为皇帝祭祀岳神的时候在此批阅文书奏章之地,因名御书楼。今楼内敬奉着玉皇大帝神像。两侧顺山房为储藏祭器的地方,并存有历代帝王拜遏中岳时留下的碑石。岳行宫位于庙后的黄盖峰下,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扩建成八角重楼琉璃瓦亭。外有围亭石雕栏杆,典雅别致。登临亭台,中岳庙全景尽在眼底,更见其道院幽美、清静,风光宜人。中岳神庙规模庞大,气势雄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能和汗水的结晶。

嵩山不可不游的景点:嵩山云海、嵩门待月、轩辕早行、卢崖瀑布、少室晴雪、玉溪垂钓、箕阴避暑、颍水春耕、少林湖光、石笋闹林。

民俗民风

嵩山卢崖瀑布

嵩山卢崖瀑布泼水节

时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中岳庙的庙会兴于何时,当地的老百姓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这是从老辈子那里传下的规矩每到春季农历三月初十和秋季十月初十,传统的古庙会就拉开了序幕。

会期长达10天,庙会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人群摩肩接踵,似水如潮。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很引人注目。她们的肩上和手提的篮子里搭满一缕缕鲜艳多彩的红头绳。她们时而分散在中岳庙的大门外,时而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之中。人们从她们面前走过时,总是随手递上一两角钱,接过老人手里的一缕红绳,漫步向中岳庙的纵深处走去。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妇女,她们向老人讨要红绳时,总是脸上腾起红云,羞怯地把红绳往腰间一塞,行动极为迅速,很快便隐入拥护的人群中。

原来,这是流行在当地的一种求子习俗,人们俗称为“拴娃娃”。凡婚后不孕的妇女,大多都要在庙会期间参加这项活动。娃娃,是一种用黄泥捏成的泥人,捏好晒干后涂上色彩。这种泥娃娃并不是谁都可以卖的,人们认为,只有从庙里道人手中拴回的娃娃才最灵验。因为娃娃需要拴回家,所以,红头绳自然而然地就承担了拴的职责。拴的地点,一般都在中岳庙后院的崇圣门周围和寝殿里。寝殿内供奉着“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天中王”,人们称他为“嵩岳大帝”,是主管嵩山一带的大神,人们都很尊敬他。传说有一年武则天到嵩山游玩,看嵩岳大帝独自一人非常可怜,便给他封了一个妃子叫“天灵妃”。老百姓嫌“天灵妃”拗口,都习惯称她为“嵩岳娘娘”。据说嵩岳娘娘心地善良,很同情人们的疾苦,凡没有儿女的人向她求援,她都会慷慨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求子的人在嵩岳大帝和嵩岳娘娘的塑像前燃香叩头,把红头绳递给道人。想要男孩的,需事先向道人说明。想要女孩的,也要在红头绳拴上之前,把自己的想法解释清楚。如果想要个双胞胎,道人会把一个男孩和一个孩背靠背地拴在一起。妇女们接过娃娃后,将娃娃揣在怀里,抱回家中,放在床头上或苇席下。不管此法是否灵验,她们求子抱回泥娃娃后,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些安慰。如果如愿以偿,她们生下孩子后,还要在孩子周岁时到中岳庙里向嵩岳娘娘还愿。做了妈妈的妇女,还愿时总是大手大脚。当初抱嵩岳娘娘一个娃娃,还愿时一般都要送回十个。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也是对嵩岳娘娘施子之恩的一种报答方式。

在中岳庙众多的文物古迹中,站立在崇圣门东侧的四尊铁人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当地的老百姓受传说的影响,对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孩子周岁时,当地人要到中岳庙的铁人前举行挂锁仪式。除此之外,当地人来到中岳庙的铁人前,总要有目的地抚摩一阵。据说人身体的哪个部位疼痛不适,只要摸摸铁人与自己相同的部位,这样,自己的病痛就会减轻甚至痊愈。

文化遗产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于2010年7月3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举行获得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这是继2009年中国山西五台山之后被列入该名录的又一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我国第39处世界遗产。也成为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3处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主要内容是8处11项,包括中岳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其经历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2009年4月19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这是嵩山继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之后,又一次获得的国家级荣誉。

旅游禁忌

嵩山

嵩山上主要有许多名寺名庙,它们是旅游者颇爱光顾游览的重点,但旅游者在游历寺庙时有四忌需牢记心头,以免引起争执和不快。

一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道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主持僧人应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喇嘛”,即“上师”意,忌直称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称呼。

二忌礼节失当: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三忌谈吐不当: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荤等话,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为举止失当: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同时,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孩子因年幼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

天文文化

嵩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摇篮。唐代僧人一行在会善寺编修了《大衍历》。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又在嵩山建观星台,他在此制定的《授时历》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1961年,观星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1.中国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简介·郑州教育信息网

2.中岳嵩山·中国天气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