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红(苏州大学化学科学国际合作创新中心主任)

2023-05-24 4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于吉红

苏州大学化学科学国际合作创新中心主任

于吉红,女,1967年1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大学教授,苏州大学材料化学与化工学部名誉主任,苏州大学化学科学国际合作创新中心主任。

主要教学方向是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环境及新兴领域的应用。

中文名 于吉红
毕业院校 吉林大学
学位/学历 博士
性别

人物经历

1985年9月,进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学习。1989年7月,本科毕业后继续留在学校就读硕士研究生。

1992年7月,硕士毕业后继续留在学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徐如人院士。

1995年7月,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1995年-1997年)、副教授(1997年-1999年)、教授(1999年-)、博士生导师(2001年-)。

1996年,前往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

1997年,前往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

2000年6月,获得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2004年6月,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8月)。

2011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015年1月,入选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2016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3月,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学化工杰出女性奖。5月29日,在吉林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选举选举为吉林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

2018年12月29-30日,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019年7月,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8年12月29-30日,在中国化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创立了分子筛结构设计的理论方法:建立了基于限定禁区和基于电子密度图设计具有特定孔道结构分子筛的理论方法,开发了新型分子筛催化材料高通量预测与筛选的计算机方法

发现了羟基自由基可以加速分子筛水热晶化的机理。这一重要发现,为化学工业上具有重要需求的分子筛催化分离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的路线;

发展了分子筛定向合成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模板导向、杂原子取代以及数据挖掘为指导的定向合成途径,特别是建立了将计算化学和组合化学相结合指导定向合成的途径,成功制备出50余种新型多孔催化材料;

 开发了系列高效的分子筛催化、分离材料,如甲醇制烯烃高效转化催化剂及油水分离分子筛膜材料等。

荣誉表彰

分别以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等。

社会任职

现任美国化学会JACS执行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主编;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JACS-Au, Advanced Materials, Chem, Matter, Materials Horizons,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ACS Nano, ACS Central Science, ACS Materials Letters, Inorganic Chemistry, Aggregate等国际期刊编委/顾问编委,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国际合作学部常务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参考资料

1.于吉红简介·苏州大学官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