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南(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3-05-30 42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龚晓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龚晓南,1944年10月12日出生于浙江金华,土木工程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67年龚晓南从清华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68年进入国防科委8601工程处工作,担任基建办公室工程组组长;1978年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获得洪堡奖学金,前往德国Karlsruhe大学土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88年回国后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副系主任;1990年创办《地基处理》刊物;1993年聘为岩土工程博士生导师;1994年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系主任;2002年聘为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被聘为华东交通大学岩土工程院士工作站领衔院士。

龚晓南长期从事岩土工程教学和理论研究,已培养硕士87名和博士77名。主要研究方向:地基处理及复合地基、基坑工程、岩土工程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与纠倾。1992年出版了第一部复合地基专著《复合地基》,历经20多年努力,创建广义复合地基理论, 促进形成复合地基技术应用体系。

中国

中文名 龚晓南
国籍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金华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专业方向 土木工程学
职务 博士生导师
学术代表作 《复合地基》、《土塑性力学》和《高等土力学》、《地基处理手册》、《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
主要成就 2011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外文名 Xiao nan Gong
出生日期 1944年10月12日
职称 教授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4年10月12日,龚晓南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山下龚村。

学习经历

1958年,龚晓南小学毕业时,被汤溪中学(当时名为“金华市第四中学”)录取,却因家庭经济困难未能及时去报到,父母亲见他求学心切,最终答应送他去上学,虽然报到日期已过,当时汤溪中学领导听说他的情况后很同情,经研究确定如果备取的学生报到期满后,还有招生名额,就批准他注册入学。

1960年,在国家政策调整后,龚晓南和汤溪中学高三的其他学生一起到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插班学习,在金华一中读了半年高三。

1961年9月,龚晓南进入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等社会工作。

1963年5月,龚晓南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7年7月,龚晓南从清华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78年9月,龚晓南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先后获得土工程硕士学位(1981年7月)、岩土工程博士学位(1984年9月)。

1984年10月,龚晓南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讲师(1984年10月至1986年11月)、教授(1988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92年被聘)。

1986年12月,龚晓南获得洪堡奖学金,前往德国Karlsruhe大学土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至1988年4月)。

工作经历

1968年5月,龚晓南进入国防科委8601工程处(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823部队),从事道路、桥梁、土建等工程的施工、设计和管理工作,担任基建办公室工程组组长(至1978年8月)。

1988年12月,龚晓南回国后,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副系主任(至1990年4月)。

1990年5月,龚晓南担任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至1994年4月)。同年创办《地基处理》刊物。

1994年5月,龚晓南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系主任(至1999年9月)。

2007年,龚晓南被推选为岩土工程学报黄文熙讲座人。

2011年,龚晓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岩土工程)。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龚晓南在1992年出版的第一部复合地基专著《复合地基》中首次提出了广义复合地基理论框架和系统的复合地基理论体系,并于2002年出版了《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进一步发展了广义复合地基理论。2003年主编出版了《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指南》,促进复合地基技术应用。在水泥土桩荷载传递机理,强夯和强夯置换法、真空预压法加固地基机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在软粘土力学、基坑工程、土工计算机分析、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和纠倾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

他将本构理论、滑移线场和极限分析法在土工中的应用融为一体,编著《土塑性力学》,促进了塑性理论在土工中的应用。他主编出版《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主持杭州大剧院等数十项深、大基坑工程设计,提高了中国基坑工程设计水平。他所著的《高等土力学》,主编《土力学》和《土工计算机分析》,促进了土力学学科发展和土工计算机分析水平的提高。

截至2018年7月,龚晓南出版著作50多部,发表刊物论文和专题报告580余篇。

人才培养

开设课程

龚晓南先后参与开设了《高等土力学》、《土塑性力学》、《工程材料本构方程》、《计算土力学》、《地基处理技术》和《广义复合地基理论》等六门研究生课程,出版的教材成为许多高校研究生教材。

指导学生

截至2018年7月,龚晓南己培养研究生174名,其中硕士91名,博士83名。

教学成果奖励

2018年龚晓南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大土木”教育理念下土木工程卓越人才“贯通融合”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荣誉表彰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2002年

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

2011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社会任职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5年01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副理事长、顾问、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0年—

《地基处理》编委会主任

1997年01月—

中国建筑学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1999年01月—

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2007年01月—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2008年01月—

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

2012年3月30日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名誉教授

2014年12月

华东交通大学岩土工程院士工作站领衔院士

2016年11月29日

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教授

2017年11月17日

中科院广州化灌工程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东北大学兼职教授

个人生活

龚晓南家中有7个兄弟姐妹,他是老大,下有5个妹妹1个弟弟,分别是龚志金、龚志根、龚志琴、龚志英、龚淑英、龚晓峰。龚晓南的妻子卢蓝玉是东阳人。

人物评价

龚晓南是浙江省和中国岩土工程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他在复合地基和地基处理理论及工程实践,以及地基处理技术的普及推广、基坑围护设计、基础工程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土木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评)

龚晓南发展广义复合地基理论,形成完整工程应用体系,以及在地基处理和基坑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被业界采用,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浙江科技学院评)

参考资料

1.龚晓南简介·中国工程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