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古代州名)

2023-06-01 7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易州

古代州名

易州,州名。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南营州置,因境有易水得名。易州定兴(今河北定兴河内村)人。田文镜汉军正黄旗人,字抑光,监生出身,康熙末年任侍读学士,雍正朝授兵部尚书衔,兼河东(河南、山东)总督。对星相、命理研究造诣很深,明永乐年间,祖父万义由御史贬为戍大宁都司卫,居易州城内,明嘉靖二十八年中举,二十九年中进士,先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福建兵备参议等职。武德二年(619年),当时活动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宋金刚,拥有一万多人马,和魏刀儿相连结。易州刺史柳公济奏于白石岭破燕军三千。

中文名 易州
性质 州名
历史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
特点 产佳墨

简介

隋开皇元年(581)置,治所即今河北易县。《元和志》卷18易州:“因州南十三里易水为名。”开皇十六年(596)置易县为州治。大业初改为上谷郡。唐武德四年(621)复名易州,天宝元年(742)又名上谷郡。乾元元年(758)复名易州。唐辖境相当今河北内长城以南,安新、满城以北,南拒马河以西。辽以后屡有改变。元属保定路。明属保定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为直隶州,属直隶省。辖境兼有今涞源、涞水两县地。1913年废为易县。境内有长城之险,为河北地区门户。五代、北宋初,常在此与契丹剧烈战争。明代与瓦刺等部相持,此地为节制紫荆诸关重镇。

易州治所在今易县,后置易县为州治。唐辖境相当今河北内长城以南,安新、满城以北,南拒马河以西。辽以后屡有改变。清 雍正时升直隶州。辖境兼有今涞源、涞水两县地。1913年废,改本州为县。境内有长城之险,为河北地区门户。五代、北宋初,常在此和契丹剧烈战争。明代和瓦剌等部相持,此地为节制紫荆诸关重镇。又以产佳墨著名,世称“易水法”。

记载

易州,上谷。上。开元户三万七千二百二十七。乡七十二。元和户五百六十九。乡四十五。

《禹贡》冀州之域。虞及周为并州地。春秋时属燕、晋。战国时属燕、赵。

秦置三十六郡,以为上谷郡。汉分置涿郡,今州则汉涿郡故安县之地。隋开皇元年改为易州,因州南十三里易水为名。大业初为上谷郡,遥取汉上谷以为名。隋乱陷贼,武德四年又改为易州。高阳军在州城内,开元二十年置。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七十五里。东北至幽州二百一十里。北至妫州取笔城头路四百里。东至莫州一百九十里。西北至蔚州取飞狐路三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纟由,绵,墨。赋:绢,丝。

管县六:易,涞水,容城,遂城,蒲城,五回。

易县,上。郭下。本汉故安县,属涿郡。文帝以申屠嘉为故安侯。隋开皇十六年,于汉故城西北隅置易县。故城即燕之南郡,周回约三十里。

孔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有锺乳穴,深不可侧。

涞水,自蔚州飞狐县流入。

易水,一名故安河,出县西宽中谷。《周官》曰:“并州,其浸涞、易。”

燕太子丹送荆轲易水之上,即此水也。

武阳故城,县东南七里。故燕之下都。

范阳故城,秦范阳县也,在县东南六十二里。以在范水之阳,故名。蒯通说武信君,使赐范阳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而下者四十馀城。

樊于期故城,县西十三里。于期授首荆轲处。

涞水县,上。西南至州四十二里。本汉乃县,子由反。属涿郡。后周省入涿县。隋开皇元年,又于此置范阳县,遥取汉范阳为名,十年又改为永阳县,属幽州,十六年改属易州。十八年,以重名改涞水县,近涞水为名。

涞水,一名巨马河,东北二里。袁绍将崔巨业攻围故安不下,退军南还,公孙瓒击破之于巨马水,死者七八千人,即此水也。

石泉故城,县西北三十里。在众山之内,平山之中,四围绝涧,壁立五丈,水不周处,路不容辙。

容城县,上。西北至州八十八里。本汉旧县,属涿郡。高齐省入范阳县。隋开皇元年改置乃县,天宝元年改为容城县,复汉旧名。

遂城县,上。北至州七十里。本汉北新城县,属涿郡。后魏除“北”字,寻又省。隋开皇三年,移后魏新昌县于此,属易州,十六年改新昌县为遂城县。按县城,即战国时武遂城也,赵将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即此也。后魏孝武帝永熙二年,以韩瓒为营州刺史,行达此城,值卢曹构逆,就置南营州,以瓒为刺史。所部三千馀人,并雄武寇时,因号英雄城。

蒲城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四里。本汉北平县,属中山国。高祖以张苍为北平侯。后汉世祖追铜马、五幡贼于北平,破之,即此。后魏于此置永乐县,天宝元年改为蒲城县,以县北故蒲城为名。

五回岭,在县西北五十里。高四十许里。

五回县,中下。东至州七十里。本汉北平县地,开元二十三年,刺史卢晖奏置,在五回山东麓,因名之。二十四年,刺史田琬以其险隘,东迁于五公城,在今易县西五十里。

历史名人

张通古

张通古(1088-1156)金朝大臣。字乐之,易州易县(今属河北)人。辽天庆二年(1112)进士,补枢密院令史。辽亡后,隐居山中,屡拒宋召。后完颜宗望攻占燕京,召为枢密院主奏、兵刑房承旨。熙宗天眷元年(1138),充江南招谕使出使南宋,自称以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傲慢无礼。订约后还金,即主张毁约攻宋。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拜平章政事,历封谭、郓、沈、曹王。正隆元年(1156),卒。

田文镜

田文镜汉军正黄旗人,字抑光,监生出身,康熙末年任侍读学士,雍正朝授兵部尚书衔,兼河东(河南、山东)总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久淹州县官、福建长乐县丞,康熙末年为内阁侍读学士。雍正元年(1723年)出任山西布政使,雍正二年(1724年)出任河南藩司,同年升任河南巡抚。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晋河南总督,雍正六年(1728年)十月为河南山东总督,管两省之行政;雍正十年(173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以病卒于河南,家无余财。谥端肃。着有《抚豫宣化录》、《钦颁圣谕条例事宜》。清朝总督,雍正给他很高的评价:田文镜老成历练,才守兼优,在任督抚时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暴,不避嫌怨,庶务具举。

苏灵芝

唐开元、天宝年间武功人。天宝中(约750)任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录事参军。著名书法家。其笔力遒劲端庄,与同时代书法大师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相比美。后来,评论家说,苏灵芝书法“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师(颜真卿)又多隽”。灵芝书写的易州《铁像颂》、《梦真容束力》和易州刺史《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阳《悯忠寺宝塔颂》等历来被称为精品。《铁像颂》现存河北易县,列为国家级文物。

张元素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着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弟子李东垣为中心,成为一派医家之开山。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家法,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均为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张氏对药物学的贡献很大,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后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李廷珪

五代时南唐易水(今河北易县)人。造墨名家奚鼐之孙,徽墨的奠基人。其制造的墨号称“天下第一品”,现存“翰林风月”墨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唐朝末年,社会动乱,随父李超携家至安徽歙州(今歙县)居住。父子以造墨为生,李家造墨松烟轻、胶质好、调料匀、锤捣细,据说存放五六十年后,仍“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李廷珪造墨技术尤高。所造墨“其坚利可削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数百年,研磨时尚有“龙脑气”。宋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品”。南唐皇帝常用李家墨赏赐功臣,宋太祖以后,凡皇帝写诏书,都用廷珪墨。每年徽州要向朝廷进贡1000斤墨。由于统治者的垄断,市上很难买到李氏父子所造的墨,宣和年间,竟出现“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现象。庆历年间,一枚廷珪墨,卖到一万钱。

张孝忠

张孝忠(730年-791年),原名阿劳,奚族乙失活部人,唐朝中期藩镇。张孝忠原为安禄山部将,安史之乱后归顺朝廷,并追随李宝臣,镇守易州,累封至易州刺史、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范阳郡王。后来,李惟岳叛乱,张孝忠再次支持朝廷,被授为成德军节度使。李惟岳死后,唐德宗三分成德,张孝忠为易定节度使。此后,张孝忠一直效忠朝廷,拒绝与朱滔、王武俊联合反叛,并在奉天之难时派兵勤王。贞元七年(791年),张孝忠病逝,赠魏州大都督,追封上谷郡王,赐谥贞武。

何玮

易洲人(今河北易县)人,何伯祥子。袭父亲职,知易州。后从围襄樊,夏贵援襄阳,玮当其冲,率众死战,使贵败走。从丞相伯颜征宋,屡为先驱,累立战功。后官至中书参知政事、御史中丞,刚直不阿。武宗时,官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陈云诰

陈云诰(1877~1965),字紫纶,又字子纶、璜子,号蜇庐。直隶易州人。清光绪29年(1903)进士,癸卯科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宣统3年,任奕劻内阁弼德院参议。1951年受聘于中央文史研究馆,为首任馆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其工书法、文学、史学、诗词等项,尤擅书法。1956年同张伯驹、溥雪斋、郑诵先、郭风惠、章士钊等国学大师建立中国书法研究社,并亲任社长。书社培养、教育了启功、沈鹏、刘炳森、王雪涛、王昆仑等后辈书画家,为我国书法艺术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代表作主要有成都杜甫草堂楹联,北海公园三希堂匾额等。

任询

任询(1133~1204)[金]字君谟,一作君谋,号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县)军市人,其父任贵,有才干,善绘画,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间,离乡远游江、浙,生任询于虔州(今江西赣州)。正隆二年任询(1157)进士及第,历省掾、大名总幕、益都都勾判官、北京盐使。课殿,降职泰州节厅。时无借力者,故连蹇不进。年六十四致仕,优游乡里,晚年家藏书法名画数百轴,日夕展玩,后皆散失。卒年七十。

唐澍

唐澍(1903—1928年)字东园,易县南贾庄(今徐水县)人。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历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兼模范大队大队长,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主任教官。中共陕西省委军委委员,西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等职务。是西北著名的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万民英

其先祖为江夏人。大宁都司人,明嘉靖庚戌进士,历官河南道监察御史,出为福建布政司,右参议,是编取旧时星学家言。对星相、命理研究造诣很深,明永乐年间,祖父万义由御史贬为戍大宁都司卫,居易州城内,明嘉靖二十八年中举,二十九年中进士,先后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福建兵备参议等职。他的《星学大成》及《三命通会》,均被收录于《四库全书》之中。

刘因

刘因(1249年—1293年),字梦吉,号静修,易洲人(今河北徐水县)人,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刘因父祖皆为金朝人,故他自视为亡金遗血,元灭南宋,他屡作哀宋之文,思想感情与元蒙一直格格不入。至元十九年(1282年),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以母病辞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再度征召,刘因以病拒绝。至元三十年(1293年),刘因病逝,朝廷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刘因是元代重要的儒学代表人物、元初北方理学大家,为理学由宋到明的过渡起了重要的作用。刘因初为经学,以朱熹为宗,但又不严守朱熹门户,在天道观方面,将生生不息的变化归之于“气机”,主张专务其静,不与物接,物我两忘。在为学方面,主张读书当先读六经、《语》、《孟》,然后依次读史、诸子,主张读书“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他的“古无经史之分”之说,对后来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观点产生过一定影响。

刘斯洁

刘斯洁明朝人。顺天府昌平人,入易州籍。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历任祠祭郎中、光禄寺卿。隆庆四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平九丝蛮。万历六年,巡抚江西。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著作有《太仓考》。

张弘范

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人,大蒙古国和元初的将领。曾参加过襄樊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侵攻宋境。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民族英雄文天祥、张世杰。后来在元朝廷官居极品,深受元朝皇帝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当时四十三岁。张弘范的后代在元朝贵族的争权斗争中尽数被害。

张柔

张柔(1190―1268年),字德刚,金末元初时期中国中原地方武装首领之一,字德刚。易州定兴(今河北定兴河内村)人。世代务农。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河北大乱。张柔聚集乡邻亲族数千家结寨自保,金当局任为定兴令,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兵败被俘,降于蒙古。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1232年,奉调伐金,随速不台围汴京(今河南开封)。汴京守将降,张柔独至史馆运走《金实录》和秘府图书;又访耆旧望族,护送北归。1234年,张柔入觐窝阔台汗,升万户,兼管军民,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

1243年,大帅察罕调张柔镇杞县。1254年,移镇亳州。1259年从忽必烈攻鄂州。忽必烈北还,令张柔领蒙古汉军留驻白鹿矶待命。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诏班师。中统二年,张柔献《金实录》于朝廷,以年老致仕,受封为安肃公。至元三年(1266),又起用为判行工部事,营建大都。至元四年进封蔡国公,第二年(1268年)去世,子十一人。子弘略袭父职,任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李璮叛乱后被解除兵权;九子张弘范,领益都淄莱万户,伐宋有功,官至蒙古汉军都元帅。是蒙古三大汉族武装势力之一,为蒙古征服中国立下赫赫战功,历任荣禄大夫,河北东西路都元帅,昭毅大将军。

姜师度

姜师度在易州刺史及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任内,于蓟门之北引水为大沟,以防奚人及契丹入侵;又考魏武帝曹操修渠旧事,“傍海穿漕”,修平虏渠,避开了海运艰险,使中原腹地至北疆前线的粮运得以畅通无阻。

王须拔

隋朝时民变领袖,上谷(今河北省易县)人。隋朝大业十四年(618年)在攻幽州(今北京)时,不幸身中流矢死亡,其部众遂归亚帅魏刀儿统领。另一说,大业十四年为窦建德所败,王须拔逃往突厥。

宋金刚

宋金刚(?—620年),上谷(今河北)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在上谷地区聚众反叛。之后,跟随山西的刘武周。南下与李世民交战,战败后逃亡到突厥,后被杀害。武德二年(619年),当时活动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宋金刚,拥有一万多人马,和魏刀儿相连结。魏刀儿为窦建德消灭,宋金刚率军救援魏刀儿,被窦建德打败,于是带领四千人马向西投奔刘武周。

柳公济

唐代节度使名。历任唐穆宗、文宗、敬宗等朝。在《旧唐书·卷十六·本纪第十六》中,有关柳公济的记载有:“唐穆宗(长庆元年,冬十月)戊寅,王廷凑兵寇贝州。易州刺史柳公济奏于白石岭破燕军三千。”“(长庆次年,六月庚申朔)丁卯,以易州刺史柳公济为定州刺史、义武节度使(822-829年)。”唐文宗李昂继位唐敬宗之后,在剿灭李同捷军的过程中,“元年十一月初一,易定节度使柳公济奏称攻占李同捷在沧州西部的坚固寨,继而又在坚固寨东击败同捷军。”“(太和二年)八月己巳,王廷凑反。壬申,义武军节度使柳公济及廷凑战于新乐,败之。己卯,刘从谏又败之于临城。”“九月癸卯,柳公济又败之于博野。”

杨福同

杨福同,直隶易洲清苑人。同治七年,投军,累擢游击,从讨朝阳教匪。嗣以副将驻营大名,专力缉捕,以功记名总兵,分统练军左翼马队,兼统天津马步队各营。近畿拳匪蜂起,涞水尤甚,总督裕禄檄福同率队往。至史家庄,伏匪邀击,力御之,擒数人。次日,又败匪于石亭镇,擒首要梁修。福同不忍多诛,令限日解散,留马队三十人镇之。无何,匪以千馀众攻留队,福同率步兵数十驰援。将及石亭,群匪自沟中突出,白刃交下,创甚,犹格杀数人,力尽死之。从弁孙裕清、卢玙璠俱力战死,赐恤如例。

麻九畴

麻九畴(1183~1232)金代文人、医家。字知几,号征君,初名文纯,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一说莫州(今河北任丘)人。正大三年赐进士及第,应奉翰林文字,未几谢病而去。晚好医方,与名医张从正游,尽传其学。天兴元年卒于战乱。其为文雄丽巧健,诗则精深峭刻,力追唐人,颇为赵秉文所赏。元好问《中州集》卷六选其诗三十一首。

张璧

金代医家。号云岐子,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为张元素之子,其脉法研究颇为精当,系以《内经》、《脉经》为本,参以仲景及后世诸家脉论,并阐以己见,着成《云岐子脉法》,以七表八里九道脉为纲,论述各脉之主证及方治。尚有《伤寒保命集》(又称《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为论述伤寒证之着作,后编入《济生拔萃》。另有《脉谈》、《医学新说》等,亦皆行于世。

参考资料

1.易州·词典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