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丘山(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山脉)

2023-06-02 4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云丘山

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山脉

云丘山位于乡宁县,关王庙乡大河村、坂儿上村境内,地处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主开发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玉皇顶1629米,景区内人形山体形象逼真、植物种类丰富多样、自然景观独特神奇,素有“河汾第一名胜”的美誉。云丘山除了有美丽的传说外,还是一座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圣地。这里历史文化积淀博大精深,上古时为唐尧、虞舜和夏禹之望岳,观天测时在此起歩初始,中和文化在此生根延伸,中华道教龙门派在此衍生传播,斯山与武当山齐名,素有“北云丘、南武当”之盛誉。

中文名 云丘山
外文名 Mount Yun
地理位置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开放时间 8:00-19:00
景点级别 AAAA级
门票价格 80.00元
著名景点 冰洞群、康家坪古村、塔尔坡古村、五龙宫
适宜游玩季节 全年

位置境域

云丘山

云丘山地处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面积35平方公里,从南北望,若天顶高榘,接北斗而傲苍穹,古日“昆仑”,俗称“北顶”,云丘,顶托“天池”接“北斗”,怀抱“中土”贯“中社”。上古先民以其为“高榘”(圭集),观斗建,划分至,拟定了夏历,建立了先进的天文历史观测传统。云丘,雄居汾水之阳而拥厚土汾阴,神塔高竖其阳而牝门幽隐其阴,历为三晋男女春日放野、狂欢祈生之著名场所。每年农历二、三月间有传统庙会,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伸。云丘,比肩武当山,齐名白云观,是中华道教的北方丛林,龙门派的又一祖庭,元代受创的再生之地。云丘,自三代起就是唐尧、虞舜和夏禹的望岳。

景区景点

景区概况

云丘山

景区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石山森林环境形成了奇峰异景,人文景观30余处,自然景观50余处。如神塔叠翠,玄门结胞、张公背婆、老君葫芦、双虎守院、栓马石桩、金鸡报晓和仰天巨神等。特别是蜡台夜光、石穴藏冰、鬼石自拍、桑揪换样、青鸟定风、礼泉揖让、地牛吼雨、毛头踏雪、阎王勾魂等自然奇观更是神秘莫测,让人称奇。

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又给云丘山增添了精灵,从隋唐起就有佛徒在此凿窟造像,所遗玉天洞隋唐佛教文化之精品;多宅灵岩寺佛塔为晋西南仅见之明代浮图;玉莲洞为宋元道徒修行之圣地;唐代(佛)经刻、摩崖造像,宋代龙公龙母石刻,明代浮图,元代道宫,明清古建,无不引人入胜。八宝宫、五龙宫,一、二、三天门,祖师顶,玉皇顶点缀山巅,绘制了一幅"天人合一"之立体画卷,流芳溢彩,引人入胜。

云丘与武当山齐名,历史上誉有"藐姑射山最秀之峰巅"之称和"汾河一代第一名胜地"之誉。云丘,山奇险、水清秀,春花、夏冰、秋红、冬云、地灵、人杰,是寻觅传统文化遗踪,领略天然奇景神韵的最佳境地。

五大奇观

云丘山之所以誉为名胜,是奇特二字。它的奇特体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第一奇,云丘山是上古时期羲和观天测时之地。夏历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华夏农耕文化的始发地,夏人朝山拜顶之地全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中和节庙会,在这里延续至今。云丘山一带是黄河文化的大摇篮,是汉民族文化以致华夏文明诞生和繁荣的原始载体。

第二奇,中国最大的反季节冰洞群、风洞群。云丘山冰洞群是世界三大冰洞奇观之一,形成于百万年以前,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天然冰洞群。在洞内可欣赏到冰柱、冰笋、冰钟乳、冰石花以及其它冰晶景观,大大小小的冰凌晶莹剔透,在五彩灯光的渲染下氛围感十足,幻化出一个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令人大开眼界。夏季洞口挂满冰凌、冬季腾起热气的自然奇观。

第三奇,国家一、二级珍稀动植物宝库,特别是世界珍稀濒危、中国特有的翅果油树生长在这里。翅果油经科学研究发现,是一种最佳的天然营养品。富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第四奇,国内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红叶观赏区,每年9-10月,云丘山红叶漫山遍野,妖冶无限,令人陶醉。

第五奇,古村落建筑群和唐代古城(吕香县)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完整的保存了古代先民的居住理念。保存有石头城门、县衙、监狱、石头院落、石头巷道、石墙、石堡、石楼、石窑、水塘、石磨、石碾等独特景观。

主要景点

八宝宫

八宝宫因儒道佛三教以所拥之八件法器为宝而名,又因其地处云丘山后,创建时间晚于五龙宫而俗称后宫。有五层依山殿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年。此宫始祖高本质,原系五龙宫真人,初徒此,传仁义礼智信嘉祥宗八代。1938年10月被日寇纵火焚毁,1998年复修三祖殿。

八宝宫碑

八宝宫碑亭位于八宝宫前一石雕的飞檐斗拱歇山顶碑楼。碑上"贰拾叁世华山派法号永亮子王真人讳宗羲字纯修道德碑"字样清晰可辩。

碑文如下:昌黎韩氏曰:"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而弗传"。恒言也,实至言也。何者?莫为之前则倡导无人,无以植其基也;莫为之后则前功尽弃,无以竣其功也。况乎名园古刹万流之所仰镜,四方之所观瞻;强人墨客之所吟咏,羽衣缁流人之所盘桓。固,赖前人总管建筑尤贵,后人踵事增华以绍前,烈于无勇也乎!

云邱山中之八宝宫与五龙宫前后映辉,为鄂汾绛稷诸邑巨观。五龙宫以雄伟胜,八宝宫以清雅着,每岁当桃张柳飞之辰,往来顶礼者相属于道。凡住持是宫者类多道行高洁之流,以维持宫事于不蔽,以余所知者,所则有戴真人智业;后则有王真人宗羲。戴真人以世家子捐弃,人民之纷华,高标物外之孤踪,如闲云野鹤,固已,难能而可贵,及来是客也!

创建宫殿增修壁厨其有功于八宝宫也甚大,前已树表于墓,兹不赘述。王真人宗羲为河南怀庆人,先是为乡宁县城隍庙赞助一切劳绩,久已卓着。及清光绪之季卓锡是宫,益励前修划除崖岸而为之,非若世之盗名者流,借神牟利以肥己者,比及五龙宫候真人羽化两宫首事。以真人心精力果,律己精严,公推真人兼管两宫事务,真人感各首事之推诚相与,遂益发舒其精神,兼筹并顾规画两宫之事,不遗余力。

八宝宫之第三界楼宫中久议建筑,以工程浩大无敢议与,是役者真人竭数年之心血经之营之百堵,皆与客冬功竣。事观厥成而且垒粉备神之殿宇,补葺宫中之残阙,非真人之力而谁之力与?又岂楼幽寂之地偷旦夕之安,补苴弥缝于目前者,所不可同日而语也哉?盖真人之道行,卓真人之志气高矣!较之戴真人畸行硕德可称双美。除近人士称为八宝宫"中兴住持"遐迷均无间言,总之八宝宫之建筑非戴真人无以创于前,非王真人无以继其后,两美必合,相得益彰。昌黎韩氏之言至今犹信云。

中华民国十五年岁次丙寅夏历三月下旬吉旦立附碑亭对联四则:

东侧:绿水青山皆妙趣,白云芳州自知心;

西侧:涧翻贝叶添新藏,自剪芭蕉写道经;

南侧:有道泉光飞宝地,一轮明月入霞觞;

北侧:架上素书来石宝,涧旁修竹隐上房。

五龙宫

相传,真武大帝在云丘修炼成道,舍身脱化之际,为五条龙相捧成仙,"五龙宫"因此而得名。据史载,五龙宫始建于隋唐,香火盛极明清,清末民国为山西河汾一带、五台山之外的第一大名胜。历经沧桑,反复兴废,规模渐次扩展,后因日寇强暴付之一炬,今虽断垣残壁,昔日五重宫殿依山相叠的骨架尚在:一层为无梁殿,二层为五龙捧圣殿,三层为梳头殿,四层为十帅殿,五层则为圣母、磨针、三清、子孙圣母四座殿堂。

黄金峪

黄金峪是马壁峪南端的一大支流,是云丘山脉中的一座主山脉。它是丁石与坂尔上两村之间的一条东西小河,与马壁峪呈丁字形。东西总长约十五公里,南北纵横也有十公里之多,总面积达十五平方公里至多不少。

圪台岭与冯儿岭

黄金峪口北有圪台岭,南有冯儿岭,这好比是黄金峪两扇敞开的福字门。圪台岭是黄金峪的北扇门。当时圪台岭松柏常青,郁郁葱葱,山脉整齐,土地肥沃。正岭上面有一块四五亩地的宝地,站到那块地方时,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背靠松柏青山,南望龙王长岭,左边马首山收入眼底,右边祖师顶尽在眼前,站在这儿一切烦恼荡然无存......

冯儿岭是黄金峪的南扇门。冯儿岭顶端长有二百米,宽约六十来米,属长方形体。四面石头林立,槲木茂盛。唯有当中约六十来米平方的地方,全是沃土,像是个元宝形。据说坂尔上村冯家的先人们早在明朝时期,把这儿成为他们家的坟茔。相传风水极好,后辈人鼎兴旺,聪明能干,曾出过五个诸侯。坂尔上村委前边的地里立石碑的坟茔,就是他们的后人。

卧牛沟与圣母缝

卧牛沟离黄金峪口大约有六百来米,是靠峪南边的一个小沟。从地形地貌上看,象是一头健壮的黄牛,头向东,尾朝西,俯卧在整个山卯中。山沟内老百姓耕种的地田,与大寨田相似,整整齐齐地,一层比一层高地排列在沟内。卧牛沟虽然没有古老的传说,没有动听的故事,但站在卧牛沟的地边,去看对面的山崖,可是大有文章所在。

卧牛沟的对面,是一付天生的,比历史有名的画家齐白石画的名画还要强几百倍的天然人生哲理图。这副美人图从东到西,从上到下大约有二千平方米以上。整个美人图由笔直的石崖组成。石缝里的松柏树、槲子树象点缀在银河里的星星一样耀眼。偶尔有喜鹊的窝巢、老雕的窝,垒在树叉上、石缝间。而它们自由自在的在这副图上飞来叫去,这副图画的精美之处是把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给镶嵌在这块石崖之上。

它有老婆婆缝(女性生殖器)、媳妇缝、女儿缝、布酒窝(肚脐)、福娃(男性生殖器)。整个版图的排列是整齐有序,大小明细。女儿缝在最前边的山崖边。站在下面用目测的话,长约四米,宽约两米。由于年长日久,她的顶端长了一群槲子树和柏树。这也正好迎合了一个少女的羞涩之心。微风稍吹,时隐时现。象一个逗人的小白兔一样,时而跳到眼前,时而射到草丛。使人既想看个真切,又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她的形状就象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样,体面着细腻且含有青春活力的自然美。

媳妇缝距离女儿缝有一百多米,比起女儿缝,媳妇缝要大的多。顾名思义,媳妇的缝大也就不言而语心领神会了。缝长大约六米,宽约三米,看上去既具青春活力的,又有感人魅力。她生得很整齐,石头周围没有裂缝,好象是一个完整的、紧凑的瑕玉,也体现出一个中年妇女的隐蔽性。

紧靠媳妇缝的是布酒窝。它生得出奇的圆,象是一个大铁锅,当然要比铁锅大多倍。它的直径估计在五米以上。距离布酒窝的右下方,是福娃,看福娃的地方要选择在下边河里,它的直径大约在六米以上,高度在十二米以上,顶部还生有石板盖,和男性生殖器的龟头有点相似,它的根部生有松柏等树,整个情景能把福娃刻画的惟妙惟肖。

老婆婆缝是这张图画的最末端,长约十二米,宽约六米,平放到地面,里边装一百来人绰绰有余。从整个外形上看,它周围的石块松散欲坠,苍穷无力,颜色显得枯老发黄,苍白衰竭,就象一个老太婆,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红尘。缺乏了少女的羞涩和中年妇女的隐蔽,就赤裸裸,不加任何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小南凹

小南凹紧挨卧牛沟,在前庄村庄的对面。凹不深,传说当年南蛮子在北方盗宝时,发现黄金峪这一带是出人才的地方,要么还会出皇帝之类的人物。所以南蛮子操心不善,就找来石匠在小南凹的顶部的一道岭上(据说这是黄金峪的龙脉岭),凿口断脉。但是很奇怪,第一天凿下去后,第二天早晨一看又长起来,第二天凿下去,第三天又长起来,数日都如此。后来南蛮子火了,就花钱雇了很多人,人不歇脚,马不停蹄的干了三天三夜,而且他还念了三天的咒语,这下龙脉岭元气大伤,以后凿下去的这个豁口再也没有长起来。因此黄金峪的皇帝大臣也没有出过一个,是否对这有关,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凿豁石上留下的痕迹依然存在。

前几年前庄有些村民反映小南凹也有和塔尔坡相似的冰洞,有冰洞但是冷劲不够,并且冷得范围很小,将来一旦开发形不成气侯,那儿是一片乱石滩,在若干年前此地有大的地震,山摇地晃,石崖上石头滚下来,就形成一片大石滩。大石滩里边必有空隙,它的深度有了之后,热天肯定能生出冷气,冬天能发出热气,这和深井是一个原理吧。

龙王庙与前庄村

紧靠东旮旯往后,就是前庄村民居住的地方。他们住的大部分是紧靠山根打下的土窑,也有部分石窑和木材房。他们的窑顶上长着总有千年以上的槲子树稍夹有松柏树。粗的一人合包不拢,它那茂密的森林,古老的形象,反映当地村民祖祖辈辈生活的艰辛。别的地方的柴可以随便砍,但村子上边的柴,村民自觉地形成一条规矩,谁也不去砍。

前庄村共有人口一百四十来口,分为赵、范、张、肖、陈五大家庭。前庄村历史悠久,人材辈出,虽然没有出过比较有名的大人物。前庄人的共同特点,脑瓜灵活反映快,能说会道,而且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现在能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隋唐英雄传全体讲述下来的人比比皆是。

范志坚老先生就是前庄村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毕业于新绛中学,一生喜欢写毛笔字,吃饭闲余时间都要在地上划它几下。在当时家家过年的对联、丧白喜事的对联都是他自编自写。字写得刚劲有力,正草合理;对联编得工整压韵,平仄得当。他的记忆力特好,对《论语》、《三字经》到老年的时候还能背如流水,出口利落。他对丧白喜事的礼节程序精通无比,既继承又发展,埋人站礼,腔调圆滑,抑扬好听。对天文地理、算卦打卜、测字观面、看日子定坟无不精通,在云丘山他是一位值得人们尊重的知识人。

龙王庙位于前庄村村南坡儿上的一块平地,龙王庙座西向东,虽然占地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但庙小神多,庙修的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庙里共有四位神像,它们是东海龙王、西海龙王、南海龙王、北海龙王,各个张牙舞爪,活灵活现,两边各一个僮子(伺侯龙王的仆人)站立身旁。小庙的两角柱绣着两个不同的红龙和黑龙,绣工精湛,塑技高超。这座庙主要是用于老百姓祈求龙王,保全年五谷丰登,佑百姓平安富裕。每当大旱之年,全村男女老少,跪拜龙王庙前,焚香祈祷,遮眼摸水碗。只要老百姓有祈求,不到三五天,老天必然打雷下雨,以沐禾苗,以抚民安。但经文革后庙也拆了,神是否走,无人可知,但前庄人在心里边对龙王庙的怀念,对龙王的灵验还是赞口不绝,心服口服。

大南沟与石窑崖

一路走来,就到了前庄村后的四大沟之一大南沟。大南沟沟深三千米,沟宽一千余米。它的顶端就和玉皇顶相接壤。虽然这条沟没有过多的传说与故事,但这沟却是前庄及方圆百姓赖以生存的大沟。

沟的对面是一面象刀割的石崖,高有一百多米,气势雄伟,造形磅礴。凡到过此处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对这样天生的石崖发生一些感叹,这真是大自然施舍给我们人间的美!

传说在这高崖上是南蛮子盗宝的前洞门,当地流传的一句盗宝的口诀:打开前大门,蜜拉一千斤。实际就是那半崖上有个小洞,洞里住着许多蜜蜂,到了采蜜的季节,里边的蜜满了,自然地往溢。到底洞有多大有多深,蜜有多少,那都是个未知数。

关女庙与后庄村

后庄村共有八十来口人,主要有张、肖、陈、李五大家族组成。村子四面环山,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伟。住在这山旮旯,真是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真是有知识、有文化人的修道养身之地。后庄村一个最奇之处就是一天见两次太阳,这是很多村庄没有的自然规律。

关女庙位于后庄村东边大槐树下,它的历史也无从考究。反正老年人从记事到现在,他们村就供献的关圣老母,村里人有什么七灾八难就到庙前祷告,谁家生的小孩身体欠佳,就把小孩认到关女老母跟前。年年正月十五,全村人都要到庙前打着花鼓,放着焰火,跪拜祈祷,望关女老母保佑各家平安幸福,子女健康成长。

土地庙与四刹

过了寺儿庙,一路走来,还有许许多多的沟沟凹凹,东路门沟、西路门沟,东椿树沟、西椿树沟,三叉坟、新庄村的井子沟、十牛沟(第二大沟)、红坡村的北沟、小南沟、大南沟、靳家岭村的安儿沟、小麻油沟、大麻油沟、留金沟、大渠、小渠等,真是数不胜数,这数百个沟沟凹凹给黄金峪装点着无数的风景线。

大渠快到陈家山的顶部,最先由后靳家岭、前靳家岭、红坡、新庄(叫四刹)组织一起修了一个土地庙。以后红坡靳家岭人数变少后由前庄、后庄合为一刹。

修这个土地庙也有一段传说。古明、清朝代除马壁峪是一条驮运之路、商业之路外,在黄金峪往上走,一直到土地庙,再到现在的尉庄乡直至乡宁也是一条不亚于马壁峪的运输通道。河东一带的人用牲口把粮食驮上到山上换煤烧,或者把布料食盐驮到山上搞生意买卖。但是年长日久,这一代的树木长高了,林子长大了,虎豹豺狼有了藏身之地。所以就在现在盖土地庙的地方伤人无数,直至最后中断交通。现在快到土地庙有一道岭是坂尔上村委和梁坪村委的分界线,当时因虎患而叫其地为"断口岭"。

据说当时河津龙门某寺院的一位高僧,听说此事后,专程到靳家岭一带了解走访,最后和四刹的头领们拍板定案:以高僧带头举旗,这四刹村民作为基础力量,在发生虎患的地方盖一座土地庙,以镇邪恶、除虎患。方远百姓知道此事后,奔走相告,捐资捐料者络绎不绝。果然土地庙修成后,老虎有所收敛,但还偶尔出现。但凡见过老虎的人在马鞍上来不及下马给土地爷瞌一个头,老虎就无影无踪。到后来虎患也就慢慢消失了。此事传开后,凡路过此地的人,不管有无野兽都要给土地爷升香瞌头,所以当年这儿香火旺了很长时期。

土地庙因多年未修,土地庙已成残垣断壁。只剩石头垒的墙了。从建的地方看,位置优越,视野开阔,往南看能看到黄金峪的沟沟凹凹以及祖师顶、玉皇顶。往北是石景山韩山纪鸾英练兵之地;东能望到关王庙的关山之岭的山山水水。

这四刹老百姓每年对供献土地神都形成了一套规矩。四刹每个村轮流交替,每年到二月初一,四刹的老老小小领着花鼓队,抬着神架,挨着那个村,该村就到土地庙里把土地爷抬上(土地神是用木头做的)抬回村,这叫迎神。回来后把神放到村子最聚中的地方,或者村里有庙的话就放到庙里进行供献,有钱的刹还雇大戏给土地爷唱一台戏。主办的这个村必须要管别的村迎神人的饭,生火锅、吃花馍、枣花。有时候还摆上几个碟子,喝上自己酿的柿子酒,以图迎神之快。

当时还留传着一句顺口溜:"五香五表一壶酒,花鼓鞭炮齐上手,十八个鸡蛋用头发分,七十二个凹凹抬着山神运。"到了二月二这天,各村的花鼓都要在土地神前表演一番。年青小伙头裹白毛巾,腰缠白沙布,有时还上两个打小鼓的。四个敲小锣的由男人装扮成姑娘,头戴花冠,身穿大红袄,扭着漂亮的身段和打鼓的小伙来回穿插。有的花鼓还派上一个丑角,鼻梁间抹着一块白颜色,手拿着拨浪鼓出些洋相,以逗人快乐、高兴。

到了晚上打完花鼓,接着放烟火,让寂寞一年的土地神享尽了人间的快乐。到了二月初三日,各刹又抬着神架,打着花鼓把神送到土地庙接着行使他一年管天管地,哺育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职责。

中和文化

文化价值

云丘古称北顶,位于禹疆正北。所祀真武上应北斗建,系古人定南北、划四时和分节令制历法的天象依据。是人们不违农时,顺应自然法则,与天地同和,和调相处的"历书"。合"中和"之本意,是上古天文科学家和农业生产发展互相协和的见证。"鬼蛇拥抱"之象,是"天地生殖之神","象征天地精灵","男女拥抱象"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偶像。"中和"文化的民俗化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诠释历史遗产,是每个文化和文物工作者的义务。

云丘在历史上有"河汾--带第一名胜地"之誉,有"姑射最秀峰巅"之称。春树葱茏,夏林苍翠,秋枫丹染,冬松傲霜,四时山花吐香,常年流水潺潺,佛寺道宫依山而建。形叠五重,输焕巍明。掩映云表,灿月耀日。"羽流朝夕步虚,钟之声相闻",每到二三月间,"迁客骚人随喜者络绎不绝,缁流羽士拜祷者驱驰满道"。为"天人合一"宇内之佳作,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

然自日寇侵华以来,却变为古迹毁于人祸,翠山秃于斧斤,河道清流断,满峪煤尘复,良田焦炉占,十有九年旱,让人不忍目睹的景象。如何提高人们的环保觉悟,让人们维护生态平衡,不吃祖宗饭,造福万万年,用举办文化节的方式,宣传"中和"思想,提高"中和"意识,寓教于乐,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和平、民主、共生、团结、和解、友谊,国家和平共处,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亦"中和"文化精神之继承发扬。

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关系,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繁荣,为乡宁的未来鸣锣开道,打鼓助威,是党和人民赋予每个鄂邑儿女的历史重任。是为举办"中和"文化节的目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遗产

2011年5月云丘山中和节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二月十五数十万人汇集于云丘山,规模空前。成为云丘山一年一度的盛会。

文化特色

云丘山山水秀丽,气象万千,文化深厚,源远流长。具体来讲,它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古老性。云丘山中和文化的内涵,最远可以追溯到夏代。相传,在几千年前,云丘山就是夏人朝圣祭天的神山,至今百姓登山依然俗称"朝顶"。同时,云丘山也是夏人生殖崇拜的圣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开山门,到三月初一关山门,"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人流如织,男欢女爱。它除了有益于人口的繁衍,还关系到农作物的丰稔和禽兽的繁殖。其俗称"野合"或放野,实际上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群婚"、"乱婚"等现象拖入后期的一条尾巴。今保留除神塔,缝缝崖等自然生殖崇拜外,还有"鞭杆"、"花篮"、"摸娃娃"等古老习俗为证。

二、独一性。关于中和节的来历,《周礼·春官宗伯》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这是与其相关的最早内容,至今云丘山中和节仍然保留了这一形式。明确定为中和节的是唐朝贞元五年(790年)。此年正月十一日德宗皇帝诏曰:"......朕以为春方发生,候维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同和,俾其昭苏,宜均春茂。自今以后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由此可见其活动内容和夏人朝顶有着诸多的联系,这是云丘山中和节得以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但据许多史书记载,中和节活动"唐后不举",后世民间将其与"二月二龙抬头"相混淆,有称其为"青龙节"的,真正把中和节习俗完整的保留至今,恐怕只有云丘山一处了。所以我们说云丘山不仅是古代祭祀和生殖崇拜的活化石,更是中和节的活化石。

三、包容性。云丘山中和节延续至今,其涵盖古今的包容尤为关键。纵观今日中和节的内容,有远古时期的朝项祭天、男女狂欢、生殖崇拜,也有唐朝时天地同和、务农祈丰等中和节的内容。元末明初道教的融入更为其发展繁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民间俗神的祭祀如送子娘娘,土地、玉皇等使其更为百姓接受,三教合一也有体现。时至今日,甚至融入了对抗战车亡将土的祭拜。我们可以这样说:云丘山中和节如一条涓涓不息的河流,从远古一直流到今天。一路走来,一路吸纳,适时令,遂民心,广收兼取,包容万千,万集大成,千古不朽。

四、广泛性。一个民间文化节日千年繁盛,必然源于民间的广泛参于。史载,云丘山中和节,每年四方云集,虽以新绛、乡宁、稷山、河津、万荣、运城等晋南县市为主,但豫西北、陕东等地百姓也风尘仆仆,远道而至。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乡宁县委、县政府致力开发,广泛宣传,云丘山中和节名播四方,每年二月十五,朝山拜圣,流连山水者络绎不绝,车塞河道,人满山壑。研究涉及范围,恰涵盖了夏人活动中心区域,由此可见"夏人朝顶"之说并非虚妄。我们相信有政府推动,百姓参与,云丘山中和节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节日,必将日益发扬光大。

云丘古道

马壁峪云丘古道是在马壁峪中,接坂儿上村中坡、前坡,经坂儿上村、过崔段二庄、至贾家大坟茔,岔分东西两道,北上山顶,交汇陈家山,一直北向韩山、桥上......延伸的古道。岔分的东西两道:东道有前金甲岭、后金甲岭两村,以及安耳沟、土地庙等古代历史遗迹;西道有辛庄、史牛沟、红坡等村。

这条古道上,商帮驮队们早晚必经的坡称"晚早坡";铁蹄踩踏石坡声音最响的沟称"铁雷沟";马眼石(花岗岩)踩陷最深处可没马腿;为祈求路途平安修建的"山神土地庙"......等遗迹仿佛还在见证着古道的历史。

马璧峪云丘古道不知何代何人起始。从传说中略知:晋献公时称此古道为"马壁峪云丘"古道;介子推割股奉君于安耳沟,弃甲处称"金甲岭";薛仁贵力杀贼寇护道;纪鸾英途寻韩山练兵;土地庙护佑商民、普泽众社;"乡川号"贾家创立并汇接古"丝绸之路";肖氏父子阻击日军北上、血泊红坡;后庄山峰忽悠启明错时,兵败后稷......

今天,这条古道已失去昔日南来北往、蹄铃声急的繁忙与荣光,但生活在云丘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深深记得发生在这条古道上,代代相传、口口礼赞的动人故事。

诸侯之地

坂儿上村原名"返儿庄"(八宝宫中重修土地庙碑记,西社返儿庄)。此村因公元前656年,晋文公重耳避难返转之处而命名(也因祖师弃修、经神仙点化,祖师回心转意往返重修折回之地而得名)。

传说,坂儿上村红豆凹山顶有一块宝地,就是五诸侯之地。地势平而森林茂,地下天生石门石窗,中间黄土立顶。葬于此处者,后辈可出五诸侯之大官。可是有一点毛病:东西埋,出官快、官运短;南北埋,出官慢、官运长。村中一户冯氏听后,十分动心,心想:"先东西埋,出官后再重新南北埋,岂不出官快,官运长两全其美吗?"不久,冯氏家中丧丁,坟茔果择于此。先东西埋,谁料埋后,家人随着商队马帮四处迁徙,其后下落不明,坟也没动过。当地人们猜想说,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兴许就是该村冯氏的后裔。

卧牛沟

坂儿上村后有一条沟,酷似一头卧牛。故名为"卧牛沟"。此沟有水井、石水槽等原本属坂儿上村所有,井上有碑为证。

传说,古道上的商队驮帮们饮完牲畜后,见到石碑,饮水思源,都要小恩小惠坂儿上村人。久而久之,崔庄(前庄)人看在眼中嫉妒在心里,心想,不如把此井争为己有,于是挑起了与坂儿上村争井的故事。很快,该事讼到公堂上。在开堂前夜,崔庄人把木箱浮于井水面,人载箱上,将"崔段二庄"四个大字凿刻在盖井的大石条下面,并把坂儿上村的证碑转放到上沟路旁。第二天,公堂对执,堂审官不问青红皂白,将该井错判给了崔庄。说来也怪,等坂儿上村人找回证碑时,碑下也渗出了泉水,这就是卧牛沟上井。

五阴崖

俗言:康家坪窟窿单个个,黄金峪家伙结伙伙。"窟窿"与"家伙"都是古人对生殖器诙谐的说法。"黄金峪家伙"指的就是位于前庄村(古称崔庄)前大山峭壁上天然生成的五阴崖。即:婆婆缝、媳妇缝、女儿缝、布酒窝(肚脐窝)、肌肌溜(阴茎溜)等五件人类生殖自然景观。其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相传为人类最早求生祁育的崇拜圣地。

走在云丘古道上,仰望此观,发人深思,令人感叹:人是由父母所生,父母又是人生子生女后才可为。天苍苍、野茫茫,滚滚尘世上,探求人类之源,究竟先有父母、还是先有子女?难矣!且母生子生女,不久子女长大,互配鸳鸯,而又生子生女,亦为人父为人母。转眼,其子其女忽又长大,各结鸾俦,再生子生女......父父母母、母母父父、子子女女、女女子子,人类这条生生不息,传承繁延的生命链,最早从何而来,最终又向何而去呢?

寺儿上

寺儿上有寺儿庙。坐落于后庄村后的一山洞中。此洞坐西面东,十分高大宽敞,洞下有泉。

寺儿庙有一道门,二道门。北庙南戏台、庙台间有泉水潺潺涓流。

此庙与传说中《黄金峪的来历》以及金牛、金车、金砖、金香炉的故事有关,诸多见书,概不赘述。但笔者从收集到的资料中对其亦有新考。

来历新考

笔者为云丘人,酷爱云丘文化。多年来,从考证的古碑记中,看到"黄金峪"亦名"红金峪"。据分析其位于马壁峪云丘古道上。黄金峪到后庄村后百米处,分为两条大峡谷。西为柴家沟,仅黄家岸一处有村落。交通不便,被古代穿行于古道的人们所忽略;东为古道,人畜繁忙。至贾家大坟茔处岔分东西两道,而两道与陈家山一带山巅交汇。陈家山为一分水岭,东南流域起点村落,西为红坡(亦称黄坡),东为金甲岭,古人取其两村名首字"红"(或"黄")与"金",合称"红金"或"黄金"。此流域峪谷当然该称"红金峪"或"黄金峪"了,又因此峪在古道上,古道不同时代用途不同。古时人畜繁忙,红红火火称"红金峪";黄金乃行之古道商贾们心中之盼,固亦称"黄金峪"。

贾家大坟

贾家大坟茔位于古道岔分口,北依崇山峻岭,面临二道交汇河谷,从风水来讲,是典型的"二龙戏珠"宝地,就是这块宝地,功阴贾家后代近三百年的辉煌历史。近年来,此茔多次被盗,令人痛心。

贾家原居住于金甲岭。靠得天独厚的古道优势,起家致富,创立了"乡川号"票号。后移居铺头、小河等村,成为云丘山一带走西口的著名晋商。如今还流传着当年呕歌贾家脍炙人口的顺口溜:"铺头村,靠峪口,出了贾家大财主,生意买卖过兰州,夜夜黑了是店主......"每到逢年过节,有好多素不相识的商贩,驮着白花花的金银来到贾家,贾家人也不知何故,问其因都说是挂"乡川号"发家后,滴水酬谢。由此可知,贾家开创的"乡川号"在西口的路上,其他的商民们又把"乡川号"辐射到周边,甚至更远更远。

安耳沟

安耳沟,位于云丘古道金甲岭村东南河旁。此沟天生石岸,石岸坐东面西、南北长、东西窄、高丈余,岸顶平如石砥。东北方有一狭洞,举目见天,俗称"天洞"。相传其可洞知天子、天象。石岸中央崖壁上凸立奇石,形如站佛,惟妙惟肖。该佛身北面南,脚步玉莲,横立于岸中。莲旁云舞兽贺,特别壮观。

传说,该莲佛为天地孕生,晨食云谒,午浴阳光,暮宿地胆,苦修多年。他日正当中午,太阳高照、莲托佛身,从崖壁内,面壁浮云而出,准备180°后转身登正。岂知刚转到90°时一道白光(白光当地人称丧煞)射进岸中,顿时浮云速散,顺着天洞飘飘而起。从此莲佛定身不动,横于岸中。

再说那道白光。原来。晋献公之子重耳外逃多日,受不了饥饿与疲惫折磨,介子推把铠甲弃掉,身着麻衣(古时用麻做的衣服)掺扶重耳前行,麻衣上的白光反射进岸中。介子推和重耳看到岸中白烟(白云)袅袅,以为有人家,前来讨饭充饥。岂知此处一无人家二无饭食,希望的火花突又破灭,重耳更是饥饿难忍。于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以食奉君,安顿了重耳。重耳充饥后,看到此地有天洞洞天,莲佛让位感慨地说:"千里耳安地,两车(ju)佛洞天,天意也!"从此转危为安最后终成霸业。后来人们把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地方叫做"安耳沟";弃甲的地方称"金甲岭"。

山神庙

山神土地庙耸立于陈家山顶,坂儿上与梁坪两村委交接的山巅古道上。坐北面南,宽约六尺,长约九尺前后临空。据说山神土地神像约有二尺来高,两侧有虎豹守卫,均为木雕。距庙不远西侧建有戏台,面积约有两个土地庙大。

传说,古代商队驮帮穿行古道,每到庙东一块俗称"断山口"的大石前,有虎豹静卧于此,驱而不动。磕头后忽而不见,众人畏,云:"虎豹者,山神土地之犬也。"群议下,商队驮帮们集资集力而建此庙。说来也怪,自庙建成后虎豹再也没挡过道。随后,附近的村舍前金甲岭、后金甲岭、红坡、史牛沟四村分四社轮流恭奉。时节定为每年农历二月二。

后来,由于人口的变迁和村社的变化,四社庙也变成由前金甲岭、后金甲岭为一社;红坡、辛庄为一社;前庄、后庄加入为一社的三社庙。

中国夏历

据说羲和制定历法的地点选定在云丘山麓的高距村(稷山东庄村周围)。云丘山俗称北顶,高天之榘。山顶(元大镇)设有祭坛,确定南北(子午)线,现存遗迹有待考证。

另外,云丘山谷的马壁峪中,还保留着与考察历法有关的地名、村名以及遗迹。比如,鼎石(丁石),就是立竿见影确定的石标杆,或是天干的定位石(丁:天干第四位);老鼠拉木锨,就是确定的子午线,或是观斗定分(春分、秋分)定至(夏至、冬至)后人为记载的标书;斗勾洼,就是测斗柄有关的地方;夏历,就是观测者汇集整编历法的地方。据说在云丘山完成了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十二个节气的制定(二十四节气最后完成于襄汾陶寺),为指导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起决定性作用。与夏历紧挨的地方叫厦子廊,兴许就是当时的一个中心。

"厦子廊"与"夏历"这块地方,靠近河谷。受季节的影响较大,由于马壁峪河水泛滥、战火云烟,古代的模样难以窥探。从老人们的回忆中可知,该地有庙,但不知恭奉何神。庙附近有大槐树,多人才能合抱过来,砍伐后运往汾河造船用。

庆幸的是,2009年夏,修安大公路时,在"夏历"附近的河床石砺下7m深处挖出一个石人。石人身长约1.7m,面部丰园,双手合于胸前,酷似岩画禹的相形(疑后人为纪念而作)。

学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从尧、舜、禹时代到夏,我国先民活动的中心在山西、河南一带。云丘山位于其中心位置,有川、山、峰、原、河、谷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便于观察、便于测汇,为历法的制定更是锦上添花。

中国历法肇始于远古,滥觞于夏商,完善与明清。历经数千年,五次大更易,是集数理、物理、天文、哲理等门类的总和学科。是根植于云丘大地展放出的奇葩。是让众人解读人生的贝叶。正如八宝宫中那副对联所云:自剪芭蕉写道经,涧翻贝叶添新藏。买本新皇历翻翻,也许还能嗅到古人智慧的气息,把握自己日子的贝"叶"。

参考资料

1.云丘山景区·携程旅行

2.云丘山盲盒惊喜到来,带你度过清凉一夏·太原新闻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