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梆子(山东省莱芜市地方传统戏剧)

2023-06-04 5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莱芜梆子

山东省莱芜市地方传统戏剧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中的奇葩。山东莱芜梆子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壮、高昂粗犷、刚劲挺拔、激烈奔放,气氛热烈,旋律平实、行腔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文名称 莱芜梆子
声腔 梆子、徽调
批准时间 2008年
别称 莱芜讴
非遗级别 国家级
代表剧目 《两狼山》、《烧战船》
遗产编号 Ⅳ-119
流行区域 莱芜及周边地区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山东省莱芜市

概述

戏曲剧种。又名莱芜讴。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新泰一带。包含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徽班经运河进入山东,由济宁沿驿道流入泰安一带。

泰安县夏张镇的老阳春班,就是早期定居在山东的徽班之一。其后,流行于山东汶上一带的梆子腔,因在泰山庙会等活动中,得与徽班接触,互相影响,逐渐结合;同治十三年(1874)成立的科班小阳春班,就同时传授徽调与梆子两种声腔。此后陆续成立了十几个科班,造就了近400名职业艺人。后来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改以演唱梆子腔为主。

剧种简史

莱芜梆子的剧种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由流行于鲁西南一带的梆子腔演变而来;二是由徽班传授;三是由徽戏和梆子腔结合而成。这几种说法虽都有一定的形成因素,但渊源关系与河北省赞皇丝弦却很相近。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徽戏班奉调入京献演,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接踵进京,其它许多徽班也纷纷向此开拓。1850年(道光三十年)前后,徽班“老阳春”沿运河、顺驿道流入泰安一带,后来在泰安西南程子寨定居。在此前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经河南流传到汶上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地梆子腔。

这种梆子腔粗犷高昂,比徽戏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因而影响不断扩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争取观众,以利自身发展,“老阳春”便逐步全盘吸收梆子腔这个艺术形式,开始了新的探索。在相当长的演出活动中,历代班社都是徽戏和梆子戏同班并存,但不合二为一,演员既能演唱这一声腔的戏,又能演唱那一声腔的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越来越多,受当地方言、习俗和群众爱好的影响越来越深,便逐渐改为以演唱梆子戏为主,徽戏的成分日益减少,以致绝迹。而被徽班吸收的梆子腔也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清朝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爆发,为莱芜梆子的兴盛阶段,专业班社数量可观,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流行区域不断扩大。

莱芜梆子历史上属于民间艺术,以莱芜、泰安、新泰为主要活动区域,后来流行于东至日照,西至平阴,南到临沂,北抵济南的广大区域内,但以在莱芜、泰安,新泰、沂源影响最深。在当地流传着“跑断腿,磨破脚,还不知赶上磨旦子(莱芜梆子著名老艺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谣,可见其魅力之大,影响之广。

1954年1月山东省莱芜县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更名为“莱芜梆子剧团”,使该剧种得以进一步发展提高。1965年剧团晋京汇报演出《送猪记》,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彭真、叶剑英和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1975年又为庆祝建国26周年晋京献礼演出《三定桩》,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

1982年初又到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演出《红柳绿柳》,再次受到彭真、康克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其中《三定桩》和《红柳绿柳》分别由上影厂、“八一”厂和山东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并先后有《借闺女》等几个剧目被省、市电视台录制,其中《借闺女》被中央电视台转播。

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年度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野风情》获山东省第四届精品工程奖。现代戏《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先后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推媳妇》2000年12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在长安大戏院演出,2002年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剧目展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

1850年前后,徽班经运河入山东,定居在泰安县夏张镇王侍郞家的“老阳春”班,是徽班之一。此后,浒于汶上一带的梆子,经常与徽调同台演出,逐渐结合。1874年成立了科班“小阳春”班,1895年在莱芜北勺山成立了“长顺”班,继而成立了吉庆等十几个科班。

1954年1月成立了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改名为“莱芜梆子”剧团。自建国以来,莱芜梆子剧团挖掘、整理、改编、上演了传统剧目384个,改编、移植、创作上演了现代戏260个,其中《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借闺女》晋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接见。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一百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三定桩》、《红柳绿柳》分别被搬上银幕。

1990年剧团被文化部命为“全国编演现代戏先进单位”,是全国现代戏年会会员团。1992年小戏《推媳妇》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展演并获奖,2000年12月参加全国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在长安大戏院演出,得到了首都专家高度评价。2002年,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剧目展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年度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1996年,该剧在西安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大奖。1997年,现代戏第四届《雪野风情》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9年,现代戏《好儿好女》获山东省第五届“精品工程奖”,参加第六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剧目一等奖,2000年荣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二等奖。

2001年,现代戏《大山魂》获山东省第六届“精品工程”奖,参加山东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剧目三等奖。2003年现代戏《钓鱼人》获山东省第七届“精品工程”奖。

我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平均每年演出达到300余场。传统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借闺女》、《王华买爹》、《王华下书》、《王华登基》、《穆柯寨》、《佘太君辞朝》、《十五贯》、《逼婚记》、《孙安动本》等30多个,其中有《借闺女》等12个传统剧目被齐鲁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

为了演出市场的需求,我团还组织演出各类大型歌舞、广告类演出,进一步拓宽了演出市场。

现剧团拥有演职人员70名,其中国家一级演员及一级演奏员6名,二级演员、二级演奏员18名,三级演员、演奏员28名。

2008年,莱芜梆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点

唱腔

莱芜梆子唱腔的显着特点:一是高亢雄壮、气氛热烈,特别是男腔用假声翻高、往里吸气演唱的“立嗓”,和女腔的尾音翻高八度、使用假声演唱的小嗓,称为“讴腔”,清亮高昂,余音萦绕,不论是反映兴致勃勃的情绪,还是表现气愤难忍的心情,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旋律朴实,行腔流畅,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以及较长的花腔拖腔,演唱起来吐字清晰,节奏明快,如唱似说,质朴自然;三是长于体现正剧,特别是喜剧气氛。

表演

莱芜梆子表演的主要特点:一是粗犷豪放,长于夸张。花脸,特别是二花脸的“推圆场”,手掌撑开,前后推动,整个身体随之大幅度地前仰后合,靠旗前后摆动,推之见勇,动中见猛,舞台人物勇猛威武的形象栩栩如生,气派很大。

二是朴实生动,生活气息浓厚。特别是小旦的台步,稍大而节奏稍缓,整个身躯从头到脚十分协调地一起扭动,上下浑成一体,酷似旧时代的农村少女,使人感到亲切、生动,别具风味;三是边唱边舞,长于刻划人物,体现剧情,塑造舞台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三定桩》中陈大爷、陈大妈老两口边唱边舞的表演音乐朴实,节奏欢快,气氛热烈,妙趣横生。

场面

莱芜梆子的场面主要包括伴奏、板式和曲牌。

传统的伴奏乐器分为三大件:大胡琴,俗称大提琴,椿木为筒,呈圆形,前端盖以梧桐板,琴杆粗短,63(正工四)定弦,琴音高昂、清脆、纯正,皮弦为内弦,老弦为外弦,戴铁指用硬弓演奏,自《三定桩》开始,改为皮丝弦为钢丝弦,变铁指硬弓为皮指套软弓演奏。

作棱月琴,琴面呈八角形,两面盖以梧桐板,琴颈短,无品,用牛角拨子戴铁指演奏,25(皮尺合)定弦;三弦,251(尺上合)定弦。为了克服乐队音色高、嗓尖的弱点,后来去掉三弦,增加中音板胡,调式定弦同大胡琴,但比它低八度,组成了新的“三大件”。其它伴奏乐器有笛、笙、二胡等。1974年起,还将西洋乐器中的大贝司、大提琴、黑管、长笛等列入乐队编制,加强了低音区,增加了音域厚度,改善了音色质量。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的配备:除用空心檀木制成的梆子外,其余与京剧基本相同。其演奏特点,除配合唱腔板式的“打头”还保留它固有的风格外,其余“打头”(包括演员造型和武打等)已大量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优势部分,较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板式

莱芜梆子使用的板式共有29个,其中老一代班社传下来的27个,即大慢板、中慢板、快慢板、过眼腔、哭剑、慢流水、快流水、垛板、吊锣、快梆子、慢梆子、光才光、紧垛子、顶帘子、慢乍黄、快乍黄、大起板、大载板、小载板、紧板、哭迷子、金钩挂、呱达嘴、一串铃、娃娃腔、小放牛、大锯缸。排练剧目《红柳绿柳》时,在红柳《我要绣》的唱段中,新创了一个类似豫剧二八板的板式,定名为“柳板”;在《拐磨子》一场戏里,新创了一个3/4节奏的板式,定名为“柳调”。

曲牌

莱芜梆子的曲牌比校丰富,已收集到的有117个。其中主要是老一代班社流传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后来新创作的。大体可分为唢呐曲牌、丝弦曲牌和笛子曲牌三大类。

主要剧目

莱芜梆子包含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据1954年调查,莱芜梆子的传统剧目有267个。其中梆子剧目164个,徽调剧目103个。基本剧目称为江湖十八本,其中《两狼山》为梆子腔,《烧战船》等为徽调。早期名演员有陈富美、胡大采、孙玉才、胡庆松等。

建国以后,莱芜梆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三个高峰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整理了《两狼山》、《赵连岱借闺女》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现代戏曲《送猪记》,晋京演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编演了《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并晋京演出。其中《三定桩》、《红柳绿柳》等戏已摄制成影片,《赵连岱借闺女》等录制为电视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后,编演了《雪落黄河》、《推媳妇》、《正月十五雪打灯》、《雪野风情》、《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等戏。2009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廉政剧目《儿行千里》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五项大奖,并在全省十七地市巡演。

代表人物

陈富庆

胡大采

孙玉才

胡庆松

老艺人红脸胡庆松,擅演《两狼山》、《斩黄袍》等。

代表作品

《打樱桃》丘生与书僮秋水寄居舅父穆员外家,穆女与丫环平儿因打樱桃见丘,丘与秋水均思慕成病,平儿代为撮合。舅夫妻邀丘同赴寿山文章大会,秋水嘱丘中途假作坠马伤臂先回,与女相会;秋水亦与平儿谈情;舅因关彦从中进言,赶回撞破,乃逼丘生赴试而去。

《荷珠配》

员外刘志偕因女金凤暗赠未婚夫赵旭银,怒责之,金凤忿而投水。后家遭火灾,刘与仆赵旺暂居庙中,赵旺行乞,且赵旭已中状元,又知丫环荷珠冒金凤名已嫁赵旭,赵旺使刘前往认亲,适真金凤遇救来会,责荷珠,赵旺代荷求情,赵旭双娶二女,刘亦认赵旺为子。

《八宝珠》

该剧描写明末熹宗天启年间,阉宦专权,朝庭腐败、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官逼民反。沿海登州,农民梁彦章率众“动皇绸、断珠宝”,殃及汝宁上蔡好友姚瑞龙,被刑部判斩。梁彦章大义勇为劫刑救人的故事。

《斩黄袍》

周世宗柴荣死,赵匡胤用苗训之计,黄袍加身于陈桥即位,始建宋朝。河北韩龙与妹素梅赴汁梁见驾,赵封素梅于桃花官,贪恋酒色,不理朝政。郑子明闻讯,怒打韩龙,竟被斩首。高怀德闯官辩理,杀死韩龙。郑妻陶三春司夫被斩,兵园皇城,赵匡风一再求饶,陶乃剑斩黄袍,泄愤撤兵。

参考资料

1.简介·次都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