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汉语成语)

2022-05-24 28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1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汉语成语,读音是lóng shēng jiǔ zǐ,意思是多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的各有所长,出自《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汉语成语)

龙生九子成语出处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龙生九子成语典故

关于龙生九子的读音、排序混乱。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龙生九子专家梁海燕指出,书上刊登不一,均为来回抄袭,以讹传讹,应该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准。关于读音总不会再往上倒至“上古汉语的拟音”,一是没有必要,二是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读音大相径庭。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套再担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龙生九子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也不同。我们主要以年份偏老并已经被后人整理成书的《中国吉祥图说》来了解具体是哪九子。1.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2.老二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3.老三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谅地翻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5.五子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6.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8.八子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9.老九螭吻老二睚眦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饕餮老七狴犴老八负屃老九螭吻/鸱尾另也有说法为:老大赑屃老二螭吻/鸱尾老三蒲牢老四狴犴老五饕餮老六蚣蝮老七睚眦老八狻猊老九椒图有的说法还把螭首、朝天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

龙生九子成语由来

“龙生九子”在明代以前并没有记载,直到明弘治年间,才开始出现。传说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问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龙生九子名目”,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玘,罗玘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回答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李东阳的门生杨慎曾听他老师谈过“龙生九子”的事情,很钦佩老师“不蔽下臣之美”的“贤相之节”,根据自己的印象记下了九子的名目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巡警。”杨慎所记的“九子名目”与李东阳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嘲风,增加了饕餮椒图,并改“性好坐”的狻猊为“性好烟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赑屃、螭吻提为第一、二。三是在龙子的形状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体特征。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明史》说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在当时知识界影响很大,因而后人论及“龙生九子”,多引述杨慎之说,早于杨慎的李东阳之说反倒不为人知了。受皇帝和李东阳、杨慎的影响,“龙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胫而走,盛传一时。而且添枝加叶、愈传愈奇。说什么“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龙“遇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则结卵成蛟”,“不特九种已也”;且云其中一子名“吉,盖与鹿交,遗精而成,能壮阳治阴痿等等。至此我们可以知道“龙生九子”原无其说,只是因明孝宗提问“九子名目”,由大臣们拼凑出来的“假货”。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后又经许多名人传播,名人效应使它弄假成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最终成为一说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