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冠鹿(鹿科毛冠鹿属动物)

2023-06-07 115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毛冠鹿

鹿科毛冠鹿属动物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tufteddeer)鹿科毛冠鹿属的1种。俗称隐角鹿。外形颇似鹿。体长1.4~1.7米,肩高0.6米;上犬齿甚大,呈獠牙状,露出口外;泪窝大而深,比眼眶的直径还要大;角极短,不分杈,尖略向下弯,隐藏在额顶上的一簇长的黑毛丛中;各毛黑褐,夏毛深赭褐色,毛粗硬,腹毛和后腿内侧白色,耳尖黑,上有白斑。幼鹿有数排不甚明显的白斑。毛冠鹿是草食性动物,多以种子植物以及蕨类和伞菌为食。

拉丁学名 Elaphodus cephaloph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偶蹄目
亚目 反刍亚目
鹿科
亚科 麂亚科(Muntiacinae)
毛冠鹿属
毛冠鹿
中文学名 毛冠鹿
中文别名 隐角鹿、簇鹿、黑麂、青麂
分布 只产于中国,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丘陵地区,北限秦岭,西至西藏东部,南限在北回归线附近

外形特征

体形似小麂。体长1.4~1.7米,肩高0.6米;上犬齿甚大,呈

獠牙状,露出口外;无额腺,但眶下腺特别发达。泪窝大而深,比眼眶的直径还要大;尾短,仅10cm左右。

雄兽其短而不分叉的角,几隐于额部的长毛中,其短小的角尖微向后弯。眼小,眶下腺特别显着,无额腺,耳阔圆被有厚毛,雄兽上犬齿长大,微向下弯,露出唇外。尾相当长。

毛冠鹿的被毛粗糙,一般为暗褐色或青灰色,冬毛几近于黑色,夏毛赤褐色。头与颈的毛近尖端处有一白色环,在躯干上自肩部以后各部分的毛则没有白环,在眼上方有一灰色纹与额部的马蹄状黑色毛冠为界;耳内部白色,耳尖及耳内缘近于纯白色,在耳内的下部有一约20毫米宽的黑色横枝。头部旁边与嘴部稍混杂有苍白色的毛,腹部、鼠蹊部、尾的下表面纯白色。尾背面黑色。

幼兽毛色暗褐色。在背中线两侧有不很显着的白点,排列成纵行,其旁也有斑痕。

毛冠鹿的头骨细长,前颌骨与鼻骨不相连,为上颌骨所隔,鼻骨后半部向侧突出成翼状,吻旁倾斜,所以鼻骨的翼状部分向下与鼻梁几乎成一直角,上颌骨、额骨、鼻骨和泪骨间的空位只余一狭缝。雄性有角。额骨的后外侧向后突起而长出角,角基不向头骨前面延伸成棱状脊,这是与麂类不同之处,眶下腺的腺窝大而深,卵圆形,其直径长于眼窝的直径。

毛冠鹿雄性的上犬齿大而侧扁。向下微曲,后缘锐利,雌性上犬齿小。

雄鹿有角,角极短长度仅1cm左右,且角冠不分杈,尖略向下弯,隐藏在额顶上的一簇长的黑毛丛中;雌鹿无角。

分布范围

毛冠鹿

毛冠鹿只产于中国,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丘陵地区,北限秦岭,西至西藏东部,南限在北回归线附近。

毛冠鹿有3个亚种:

指名亚种(Elaphodus c. cephalophus):个体大,毛色暗褐,分布于中国云南及缅甸北部;

华东亚种(E.c.michianus):个体小,鼻骨窄,其后端明显变窄,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和广东;

华中亚种 (E.c.ichangensis):个体小,毛色灰,鼻骨较宽,其后端亦不太窄,分布于中国湖北和四川。

生活环境

栖息地一般在海拔900~2600米左右的山区,也曾在4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发现。栖息于亚热带山区常绿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内。

生活习性

毛冠鹿

毛冠鹿栖息于高山或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采伐迹地和河谷灌丛。它经常活动干海拔1000—4000米之同的山上,在四川泸定地方,海拔1300—2700米的范围内都见其活动。一般在竹丛、草丛及灌丛地带较多,在河谷的丛林以至山上的森林都可遇见它们。

活动在各种密林或山地灌丛中。多在晨昏成对活动,成双入对的习性在鹿类中很少见。以草和其他植物为食,喜吃盐,栖息处常靠近水源。不结群,一般单独活动,最多也仅2~3只在一起,其活动路线固定。吃食时或奔跑时尾巴翘起,不断露出白色尾底面。

毛冠鹿有时也到山区村舍附近的田园中觅食,毛冠鹿生性胆怯,反应敏捷,主要在晨昏活,常四脚并卧入睡。主食以阔叶树的嫩枝嫩叶为食,如蔷薇科、百合科和杜鹃花科的植物,喜食双子叶豆科植物,农作物及伞菌、落果等。

毛冠鹿为草食性,取食多种种子植物以及蕨类和伞菌,也吃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经常成对出现,黄昏时候活动频繁,性怯懦,善于隐蔽,是以较难发现。当它被迫全速逃走时尾巴竖起,高于背部。

生长繁殖

每年4~5月交配,妊娠

期6个月,每窝产1~2仔,是在鹿类中是很少见的一种。一般1-2岁性成熟,在动物园中可活7年。

据研究,雄鹿和雌鹿的最大寿命分别为10岁和12岁;初生仔鹿的雌雄性比为1:1.4~6岁时雌雄性比为3:1;雌鹿最早的产仔年龄为3~4岁。种群自然增长率和平均世代时间分别为1.221,0.032和7.014,雌鹿3—4岁时的繁殖价最高。

人工繁殖

毛冠鹿生性胆小,人工饲养及繁殖困难。成都动物园通过设置专门的饲养场地,并在其中种植大量毛冠鹿喜食的小叶女贞、毛叶丁香等植物,将4只毛冠鹿放入这样一个僻静无干扰的环境中饲养,提供多样化的饲料和足够的能量,同时毛冠鹿还能自由采食场地中的植物,使多年未繁殖的毛冠鹿开始繁殖,2003年有一只雌性毛冠鹿产仔,2004年3只雌性毛冠鹿全部产仔并存活。

毛冠鹿的饲养与家畜饲养方法相似,一般每天早、晚饲喂,每次食量约08公斤,定时定量,使其产生稳定的适应性。饲养中,应根据饲养季节、食物来源合理配料:

1、春末至秋冬前,树木生民旺盛,枝叶茂密,食物充足,毛冠鹿爱吃树叶,特别是拐枣、杜仲、桑树、柿树、构树等,也吃茜草科的槐子花、蔷薇科的桃树、梨树、樱桃树的叶子。毛冠鹿进食,要求食物新鲜,通常情况卜,嫩叶边摘边喂,有时提前2至3天采摘,要放入水中浸泡,利于咀嚼、消化。也喂豆科植物如黄豆、绿豆、大豆,农作物如山芋、玉米、甘蓝、胡萝卜、萝卜的嫩茎和嫩叶及落果如南酸枣等。

2、在秋冬至初春时,树木处于休眠期,食物来源小足,可喂多汁饲料,每天约05公斤,将玉米粉、鼓皮、大麦粉加水搭配。

3、搞好圈内卫生,预防疾病。每天都要清扫圈内地而,适时除虫,防止疾病发生,并小定期的给予饮食盐水,增强打L病免疫力。还建造一个长方形小蓄水池,为其提供饮水和嬉水条件。

种群现状

毛冠鹿

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3月,在四川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设点,对该区域毛冠鹿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变量分析中,植被类型、坡位、郁闭度、竹子密度、老笋密度、乔木大小、草本复盖率和空地面积8个变量在生境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着差异,Logistic回归的分析表明草本复盖率、乔木大小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变量,食性与气候是影响毛冠鹿冬季生境选择的两大主要生态因子。

云南香格里拉县是毛冠鹿的主要栖息地之一,1997年实施封山禁猎后, 毛冠鹿种群明显增多,其活动频繁。

经济价值

毛冠鹿

毛冠鹿属哺乳类毛皮动物,其商品名为青皮,皮可制革,是高档的裘皮原料;毛可纺织,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也可用于制笔刷和毡等。皮革可广泛用于制箱包、桂靴及卜业、军事等方面。毛冠鹿为我省一级保护动物,其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数量稀少,因此,加强保护和宣传,对科研、科普、观赏都有重要意义。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捉高毛冠鹿分布密度和种群数量,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交流,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的途径,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并为森林旅游增加观赏价值。

保护级别

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1.毛冠鹿·汉语词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