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综合症(老年人的心理症状)

2023-06-07 42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空巢综合症

老年人的心理症状

树上鸟儿成双对,筑巢生子养家庭,小鸟长大翅膀硬,飞走他乡谋自下而上了,孤独鸟儿空守窝,自然界里叫“空巢”。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空巢”。子女长大后,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些空巢老人、老夫妇俩或两代老人居住的家庭就形成“空巢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老龄问题之一。从发展看,未来10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由于孤单寂寞、缺乏精神慰借,空巢老人便会产生“老年空巢综合症”。

中文名 空巢综合症
别名 老年空巢综合症
表现 孤单寂寞、缺乏精神慰借
提出 《环境与性格》

概念

据说“空巢”一说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好凄凉、好孤单……

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呢感中老年人独守老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为“空巢”。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认为有儿孙跟随左右,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原因,都造成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诉消极感会更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大门。有些老人为了克服空巢综合挣的痛苦,在垂暮之年,仍自告奋勇,代管一个未成年的小孙子,确能克服孤独之感,但应量力而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使来人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

老年空巢家庭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

提出

在法国,一本名叫《环境与性格》的书籍在人们心中荡起了不小的涟漪。

《环境与性格》的作者是维克多·布拉斯。该书从当今住宅建筑的基本特点——封闭性、单元式、各家各户与邻居间互不相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单门独户”出发,引申出“空巢综合症”的观点,给现代都市人以深深的启示。

“单门独户”住宅的兴起,曾有许多有益之处:宁静、舒适,对于家庭的休息、娱乐和学习来说相当方便有利;此外,也比较容易避免邻里间的纠纷和干扰。

然而,这种住宅并非人类最为理想的住宅格局。来自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权威调查表明:许多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极易形成一种病态的离群索居、薄情寡义的行为,同时还会产生自我封闭、脾气乖僻、性格偏执、心胸狭窄等变态心理。

专家们认为,对于居住在这种环境中的老年人来说,由于退休后难以同社会接触,就会加速他们精神上的衰老,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会迅速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性痴呆、老年性抑郁症和其他老年性精神、心理疾病。对于因居住在封闭环境中引发的各种心理症状,专家们起了一个相当形象而准确的名称——“空巢综合症”。

青春期谨防该征

空巢综合症

充满竞争的现实生活往往使一些夫妻恩爱的小舟迷航搁浅,特别是白领女士们,她们最烦恼的心病就是爱的饥饿和空乏,甚至罹患症状不同的“空巢综合症”。

男女恩爱,双方体内均可分泌出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质,可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有利身心健康。但孤男寡女“空巢”而居,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引发的“空巢综合症”集中表现为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从而导致抵抗力下降,诱发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青春期空巢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常见病,多见于青春期性格内向的姑娘,呈阵发性发作。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年轻女性的不良性格,如虚荣心强、自尊心重、好幻想,乐意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等。其次是未婚女性的愚昧性感,如无知的性自慰与性感受的糊涂影响等。

“苦恋型空巢症”一般采用心理治疗。首先要求医生设法弄清病人的发病原因,针对病人暗示性强的特点,采用催眠暗示疗法,鼓励和引导病人谈出积郁在心中的痛苦。预防则应采用纠正不良心态疗法,优化生活质量。

“独身空巢综合症”患者应尽量避免一切较强的精神和物质刺激。发病时应放下手头的学习和工作,去休息或参加文娱活动。家长和亲友在理解的同时要对她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性爱婚恋疏导,启发她们认识并正确对待婚姻,树立治愈的信心。

产生原因

空巢综合症

在法国,一本名叫《环境与性格》的书籍在人们心中荡起了不小的涟漪。《环境与性格》的作者是维克多·布拉斯。该书从当今住宅建筑的基本特点——封闭性、单元式、各家各户与邻居间互不相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单门独户”出发,引申出“空巢综合症”的观点,给现代都市人以深深的启示。“单门独户”住宅的兴起,曾有许多有益之处:宁静、舒适,对于家庭的休息、娱乐和学习来说相当方便有利;此外,也比较容易避免邻里间的纠纷和干扰。

然而,这种住宅并非人类最为理想的住宅格局。来自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权威调查表明:许多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极易形成一种病态的离群索居、薄情寡义的行为,同时还会产生自我封闭、脾气乖僻、性格偏执、心胸狭窄等变态心理。

专家们认为,对于居住在这种环境中的老年人来说,由于退休后难以同社会接触,就会加速他们精神上的衰老,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会迅速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性痴呆、老年性抑郁症和其他老年性精神、心理疾病。对于因居住在封闭环境中引发的各种心理症状,专家们起了一个相当形象而准确的名称——“空巢综合症”。

病因

心境行为因素(20%):

心境抑郁,行为退缩,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振奋精神、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情感依赖因素(20%):

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

传统观念因素(20%):

传统观念冲击:部分老年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老让对儿女的情感依赖性强

养老措施因素(15%):

由于社会保障机制、养老措施不完善等,许多老年人无法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

离退休后因素(15%):

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

独居增多因素(10%):

老年人独居时间增多。

诊断

子女离家之后,父母从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有规律的生活,突然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大辩论态,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

孤独、悲观、交往少

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躯体化症状

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鉴别诊断

无需鉴别。

社会形态

随着外出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也日益增加。通常,他们比普通老人的物质生活要好一些,在人们

眼里,他们常常是羡慕的对象。但是,他们的寂寞,又有谁知道?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除了日本,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即每10个老年人中就有4人独居。

最近10年来中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而2003年上升到25.8%。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2003年,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上海市为34.8%,广州市为30%,天津市为36.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3年的11%,即增加了两倍。另据有关部门对天津、杭州、无锡三城市60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表明:10.9%的老人生活在单身家庭里,29.1%的老人生活在夫妇二人家庭里,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人总数40%以上。

“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勤表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准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专家们认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中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空巢家庭背后是情感空虚一个家庭的生命周期大致需经历五个阶段:诞生、新婚、生育、空巢和解体。在传统的多子女家庭中,空巢期多在夫妻晚年,而今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离家的时间越来越早,比过去提前了五六年。三口之家,孩子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分离,使许多夫妻难以适应,容易引发夫妻的情感危机。

“空巢综合症”的表现为: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心境抑郁,行为退缩,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振奋精神、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空巢家庭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生了病以后特别感到无助。单身老人病死在床上,待人们发现时已成一堆白骨的事例,近年来也屡见不鲜。就是那些相依为命的老夫妇家庭,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当一个老人生病时另一个尚可陪同就医;但当夫妇俩人都因病而躺在床上时,怎么办?单身老人对此忧虑最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的衰退,将来总有一天难以独立地照料自己,到了这一天怎么办?特别是生活中发生意外的时候,如何得到援助?养儿防老,可这些老人为什么偏偏要独居?一句“自己一个人很好”,潇洒之中其实透着辛酸。

防治方法

减少子女离家后对家庭的心理冲击,避免空巢出现的情感危机,就要积极防治“空巢综合症”。

未雨绸缪,正视空巢

有些家庭对空巢心理准备不足,不愿面对,似在回避,误以为“空巢综合症”是一过度性的,岂不知忽视带来的负作用会更大,只有积极正视,才能有效防止空巢带来的家庭情感危机。

重燃激情,找回感觉

中老年人具有怀旧、恋旧的心理特点,尘封的旧情终难忘。如王先生在空巢困扰下挣扎了很久,遵照心理治疗的要求,夫妻共同参与文娱活动,当夫妻俩卡拉OK重唱恋爱中的同一首歌时,他们唱的泪满脸心又醉,找回了当年含情脉脉的感觉。

对症下药,心病医心

预防“空巢综合症”,不能采用消极的应对方法,如赌博,不正当的娱乐活动等。西方国家缓解中年情感危机曾出现“夫妻互换”游戏都是饮鸩止渴、非常错误的。对于“空巢综合症”,由于症状病因不同,必须接受规范的心理治疗。子女们要充分的认识到空巢老人在生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机,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有的放矢的为父母的身体健康做一些实事。有专家强调,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提倡“一碗汤”距离,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是非常要意义的。对于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老年

表现

由于孤单寂寞、缺乏精神慰借,空巢老人便会产生“老年空巢综合症”。老年空巢综合症是老年人在子女

成家立业独立生活后,由于适应不良出现的一种综合症,在中国精神病学中属于“适应障碍”的一种,是老年人觉的一种心理危机。由于空巢老年人家庭的增多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空巢老年人独立意愿的体现,因此,各级政府要在维护空巢老年人家庭独立的同时,在为空巢老年人家庭养老提供支持上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和社会一起,共同提高空巢老年人实现独立生活的能力。

经济支持力

稳定并逐步提高空巢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增强空巢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力。(1)保证老年人正常的收入来源,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社会分配机制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保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稳步上升。(2)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履行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给予老年人必要的经济支持。(3)建立老年人财产的合法转移途径,尤其是老年人拥有的住房等不动产能够通过抵押、租借等方式转化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拓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生命质量

提供健康和医疗支持,延长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空巢老年人生命质量。(1)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结合医疗体制改革,真正把医疗工作的重点转向预防为主,在卫生资源分配上向公共卫生倾斜,做到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2)对社区医疗服务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发展社区卫生保健站,并加强和完善对社区医疗服务的监督和管理;在工作任务与管理指标方面不能单纯强调医疗任务的完成,更要考察慢性病人管理,预防、教育健康等不易见到经济效益的软任务的完成情况。(3)建立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网,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大病转诊、医疗咨询和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4)完善就医医疗机构就诊医药费报销制度,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落实。(5)市财政应设立老年人医疗基金,降低或免除一部分空巢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补贴空巢老年人的医疗报销费。

生活质量

提供照料支持,增加照料资源,改善照料环境,提高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1)鼓励老年人再婚,排除再

婚的社会和家庭干扰,使丧偶老年人得到配偶的照料和心理支持。(2)制定政策,提供条件,鼓励空巢老年人与子女就近居住,使空巢老年人和子女能够“分而不离”。(3)兴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提供保姆、小时工、志愿者等照料来源;普及老年人照顾和护理知识,向老年人提供稳定、规范化的服务。(4)鼓励邻里互助和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社区工作人员应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年人,为他们解决困难。(5)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在交通出行、居家设施等方面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发能够增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器材;普及应急铃、紧急呼叫系统等防范老年人出现意外事件的装备。

精神支持

提供精神支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转移空巢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情绪。

(1)在社区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开展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并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改变老年人孤立生活的环境。

(2)引导老年人积极地看待空巢现象,把子女长大离巢看作自己抚养的成就,把独自生活当作自己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利用空巢的悠闲、清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战胜“空巢综合症”带来的抑郁、孤寂和不安。

(3)结合“星光老年福利服务计划”的设施建设要求,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使社区服务中心具备综合的服务功能,为老年人的公共养老、健身、休闲娱乐提供必要的场所。

(4)建立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群团组织,引导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注重开发老年人才,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牵线搭桥,让老年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继续为社会贡献余热。

(5)办好和丰富老年电视节目,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权益支持

深入贯彻《老年法》和《条例》,提供有效权益支持,切实维护空巢老年人合法权益。

(1)在全社会加强尊老爱幼、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2)制定补充规定和实施细则,把我国《老年法》和《条例》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

(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做好空巢老年人养老保险、退休金、医疗保障、老年文化活动等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

(4)采取政府资助、社会赞助的方式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制度,解答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使老年人懂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还可以接受老年人的委托代为进行诉讼,从而援助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救助制度

制定针对空巢困难老年人的特殊救助制度,把帮扶救助重点放在空巢老年人中的独居、高龄、女性、农村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上。(1)制定帮扶政策。各级政府都应尽快出台有关空巢老年人帮扶工作的意见或办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树立帮扶工作典型,示范引导帮扶工作全面展开。同时要对帮扶老年人工作进行必要的行政监督、考核,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依,托社区,整合资源,促进帮扶工作的落实。要求建立的空巢老年人档案,空巢老年人联系制度,老龄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定期走访制度,了解空巢老年人的需求。

(2)完善对贫困老年人定期发放补助、救助金的制度。首先,建议对享受低保的空巢老年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金,保障困难空巢老年人维持基本的生活。其次,通过签定帮扶协议方式,组织社区单位和志愿者及低龄健康老年人实行包户或“一帮一”服务,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料问题,并从精神上给予鼓励、关怀和安慰。第三,社区卫生站应对空巢困难老年人减免部分检查和医疗费用,保证空巢老年人患病时得到及时的救助,根据需要设立家庭病床并提供上门服务,就近解决空巢老年人的就医问题。第四,由政府出资给空巢困难老年人安装急救铃。

(3)发挥老年中介组织的作用。遵循就近、小型、方便的原则,通过老年中介联系辖区医院、饭馆、浴池、理发店、市场等组建服务内容广泛的老年产业队伍,以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提供代请保姆、钟点工、家务、送饭、送医、理发、婚介、修理、陪聊等服务,满足空巢老年人的各种生活服务需求。

(4)通过不断强化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和帮助空巢老年人的良好氛围。困难空巢老年人的帮扶工作不仅仅是政府或老龄工作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各部门密切配合,要把空巢帮扶工作和“双创建”、“敬老家庭百颗星”以及双拥共建等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努力争取广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广大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共同来扶助空巢困难老年人。

案例分析

1、某某:我和老伴都是退休职工。去年,我们的儿子和女儿先后结婚,大女儿出嫁到另一个城市,小儿子结婚后搬到单位分的新房另住。按理说完成了社会工作和养育子女的义务,我和老伴应该轻松愉快地安享晚年,可自从女儿儿子离开家后,老伴便思维迟钝,郁郁寡欢,成天闭门发呆,愁眉不展,不同亲友往来,连我找她说话,她也不太理我,拉她出去参加老年人的活动,她也不去,时常自个唠叨说别人对她冷淡,这个世界上人情淡漠,孤苦伶丁地活着没有什么意思。我心里很着急,我老伴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心理医生:您老伴患的是“空巢综合症”,这是一种过惯了热闹家庭生活的老年人一时不适应子女突然离开家庭,容易患上的一种心理疾病,多发于老年妇女身上。起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感情走了极端,认为子女不在身边了,美好的感情也就不存在了,没有发现朝夕相处的老伴是唯一的终生伴侣,因而陷入寂寞和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产生了怀疑排外、消极抑郁、甚至悲观绝望的不良情绪。

“空巢综合症”会导致老年人的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减退,抵御不住各种疾病的入侵,甚至会引发老年痴呆症。对“空巢综合症”患者,家人应给予必要的关怀和照顾。首先是做老伴的要尽可能地关心体贴她,可与她一同做家务,多陪她坐坐,聊聊,逛逛市场、公园,万勿因为她整天神情沮丧而对她冷淡或发火。二是让子女多回家与老人团聚,让家中重现往日的热闹和温馨,使老人得到心理上的慰借。三是请一些过得快乐而充实的老年人影响影响她,引导她参加一些老年人的活动,比如晨练、跳舞、打门球、郊游等,鼓励她重新走入社会,开拓自己的人生空间。必要时,还可以让她看看心理医生,让心理医生开导开导她,对她进行一些心理治疗。有了家人、社会和心理医生的帮助,“空巢综合症”是能够战胜的。

2、退休老人精神恍惚。家住和平区的李先生原是一名正局级干部,去年,60岁的他正式退休回家,可是就在回家后的半年中,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而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后,原本有秩序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乱了,不用每天按时上下班,没有人向他汇报工作,也再听不到同事们的欢声笑语,在家里的一切都显得枯燥乏味:整天无所事事,每天不二的规律就是吃饭、看电视。而更为严重的是,他总是觉得自己的身子发硬,腿脚越来越不灵便,而自己的腰还总是弯的,每天一点精神都没有,而且还时常胡思乱想,寻思着单位里的那些人和事。对此,辽宁省心理教育专家杨子说,李先生患上的是“退休老人综合症”,目前,在退休老人中,有60%以上的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退休综合症,主要原因就是一时难以适应脱离工作的状态,有些甚至不愿意放下“架子”和同龄人接触。

“空巢”老人疑神疑鬼“我今年刚刚63岁,自从一次体检出现误差后,我总是怀疑自己得了癌症,而且整天坐立不安。”一直接受心理治疗的张女士说。据介绍,她是一名机关退休的干部,在一次体检中,被怀疑得了胃癌,虽然后来已经确诊,胃癌根本是子虚乌有,但只要她的身体有一点问题,她就认为得了癌症。因自己的孩子早已成家,很少到其家中探望,甚至电话都很少。她整日郁郁寡欢,而且经常失眠,毫无食欲,当她接受治疗时,已被诊断为抑郁症伴有强烈的焦虑症。杨子说,这就是“空巢老人综合症”,因其患病系数较高,目前已经引起了医学界、心理界及社会上的重视,而有90%以上的原因是儿女离巢并少于联系造成的,易发人群为单亲家庭。

预防

(1)老年人应在子女生活独立之前注意调整日常生活的格局、模式和规律,以便适应即将临近的“空巢”家庭生活。

(2)年轻人与老年人虽然分开居住,但居住的距离最好是近一些,便于照看老人。居住较远的可经常进行电话联系,当需要时能够及时赶来照料老人。

(3)子女应该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的心身健康,并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这是对处于孤独和空虚的老年人最大的安慰。

(4)老年人在孩子离家后要增强夫妻间的情感,要互相关心、体贴。要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丰富自己的家庭生活,如种花草、养宠物、旅游、欣赏音乐和体育锻炼等,并保持和加强同亲友之间的往来,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以排解内心的孤独和思念情绪。

参考资料

1.呵护空巢老人 从呵护父母开始·嘉峪关文明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