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学院(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2023-06-08 5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辽宁科技学院

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辽宁科技学院坐落在辽宁省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所历史悠久、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数据中国“百校工程”。

学院的前身是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48年,原隶属于冶金工业部;1958年,升格为本溪钢铁学院;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辽宁科技学院。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占地87.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5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1.93亿元;图书馆藏书101.3万册;设有15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38个本科专业和12个高职专业;有教职工937人,其中专任教师563人,副教授、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66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381人;全日制本专科生10186人,其中本科生8779人。

中文名 辽宁科技学院
外文名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 辽科院
创办时间
主管部门 辽宁省
校训 明道明德 求新求实
校歌 《辽宁科技学院校歌》
主要奖项 省级教学成果12项(2018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属性 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4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2018年)、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2016年)
党委书记 马壮
现任校长 陈保东
主要院系 资源与建筑工程学院、冶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校址 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香槐路176号
学校类型 理工类

历史沿革

历史溯源

(一)1948年前

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本溪钢铁学校,是本溪市最早的工科学校,它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08年成立的本溪县立师范讲习所,校址在本溪湖大堡(今湖前街)。1921年春,学校更名为本溪县立师范讲习科。1925年,学校增设本溪县立初级中学部,因办学规模的扩大,由本溪煤铁公司资助在太子河沿建设了新校舍,1927年师范和初级中学迁入新校舍,由于师范和初中合校上课,故学校称之为“本溪县立师中学校”。1937年更名为奉天省立本溪初级中学,1938年春又更名为奉天省立本溪国民高等学校(工科),简称“国高”,设采冶科,学制四年。至此,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特色的职业教育雏形。1939年春,奉天省教育厅将原奉天省立第二工科高级中学最后一班采矿科学生并入本溪国民高等学校。至1945年,学校一直保持采矿冶金科,共有8个班级,学生约450人。1945年春,学校增设化工、电气班,共招收60多名学生。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国民高等学校的校名遂即废止。同年11月26日,本溪工科国高、本溪女子国高、桥头林科国高合并,在原太子河沿国高旧址成立了本溪联合中学。1946年5月,国民党军队进驻本溪,学校更名为辽宁省立本溪中学。同年秋,学校更名为辽宁省立本溪工科职业学校。1947年暑假后,学校初中部迁至本溪县立第三中心小学(今本溪市第一中学校址),从此初中部和工科职业学校分开办学。

(二)建国初期本溪煤铁公司工业专门学校的发展

1.机构设置和领导人更迭

1948年10月30日,本溪解放。11月7日,人民政府正式接收本溪工科职业学校,陈广学主持校务工作。同年12月1日,辽宁省立本溪工科职业学校由本溪煤铁公司接办,校名改为本溪煤铁公司工业专门学校。此后,将原初中部和高职部正式分开,高职部继续留在太子河沿原校址办学。根据恢复和发展经济对人才的需要,经本溪煤铁公司报请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批准,将原辽宁省立本溪工科职业学校改为本溪煤铁公司工业专门学校,成为本溪市解放后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当时学校设采矿、冶金、机械、电气、工业化学、土建6个专业,学制4年,其中预科一年,本科3年,在本溪地区招收高中毕业生。

1949年1月19日,学校开始发展团员,学生武占元入团,他是本溪市学生中第一名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2月20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任命本溪煤铁公司副经理许言为校长,陈广学为教导处处长,朱光璧为教导处副处长兼总务处处长。4月成立了团支部,共有8名团员,武占元任支部书记,董绍泉任副书记。同时,将原学生自治会改为学生会,郭建仁任学生会主席。6月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业专门学校总支部,董绍泉任书记。7月6日,本溪煤铁公司任命王文藻为副校长。暑假后学校建立党小组,王文藻兼任党小组组长。8月,东北政务委员会教育处将本溪煤铁公司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本溪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学制三年,培养目标为中等专业技术人才。1950年7月,学校成立了工业学校党支部,支部书记由朱西萍担任。1951年上半年,学校成立了中共本溪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总支委员会,朱西萍任总支书记。同年5月28日,本溪煤铁公司副经理吴力永兼任学校校长,王文藻任副校长。9月,王文藻兼任支部书记。12月3日任命陈广学为第二副校长。1952年4月,根据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的通知,学校更名为本溪工业技术学校,校长仍由吴力永兼任,王文藻、陈广学为副校长。1953年春,学校隶属于本溪钢铁公司。2月26日,副校长陈广学调到本溪煤铁公司。4月17日,根据中央重工业部的通知,“本溪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本溪钢铁工业学校”。5月,学校从本溪湖搬迁到本溪市明山区张家堡新校舍。5月26日,董绍泉任学校党总支书记。10月8日,学校又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本溪钢铁工业学校”。 11月16日,副校长王文藻调到本溪煤铁公司,1954年1月19日,贾曙渊任副校长。6月21日重工业部任命李言任副校长。1954年8月31日,陆崇怡任党总支书记。1955年4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任命贾曙渊为学校代理校长。

1956年7月,国家将原重工业部按专业性质分为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部。7月18日,根据冶金工业部的通知,学校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本溪钢铁工业学校”。1956年4月戴余善任党总支第二书记,8月27日黄承志任党总支副书记。

1957年11月,遵照国务院“精简机构、紧缩编制、调整干部”的方针,根据中共本溪市委的部署,学校实行了机构精简,将原13个科室合并、撤销为5个,将原36名科级以上干部精简为12名。

2.建国初期学校的发展

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时,学校校舍狭小而且破烂不堪,几百名学生吃住都很困难。学校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改造旧学校,1949年学校面积为1702平方米,教职工81人。开设冶金、机械、电气、化工、土木、采矿6个专业,在校学生690人。有13个教室,还有可容纳600人的男生宿舍和80人的女生宿舍。有机械实习工厂1所,办公室4个,制图室1间,同时添置了许多物理实验设备、测量仪器、化学实验器具,新购置乐器26件,图书937册。学校初具规模,但是校舍仍然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要求,东北政务委员会工业部教育处要求学校另选校址。新选定的校址在本溪市明山区张家堡,1952年春破土动工,1953年5月搬迁入住。新校舍按2000名学生规模设计,占地2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总投资2,027,500万(东北币),是当时本溪市文化教育事业最大的工程。

从1948至1953年,学校在本溪煤铁公司的领导和帮助下,坚持产学结合创办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冶金工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600多名国家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的冶金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1953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前进,国家的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在此期间,本溪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亟待教育事业的振兴与之相适应。1954年秋,又建成了3栋学生宿舍,以及家属住宅、教学实验楼、卫生所、浴池等,从此学生全部迁入新宿舍,散居的教职工也迁入家属住宅楼。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1955年、1958年又新建了两栋学生宿舍楼。新校舍的落成,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党的领导下,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集中时间开设政治课,宣讲党的政策,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加深对共产党的认识。学校明确了要依靠知识分子办学的思路,要办好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知识分子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刁难歧视,要大胆使用。对有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进行宣传、动员、教育,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安心从事教书育人工作。这些思路在治校政策措施上有了很好的体现,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学校的发展(1958—1966)

1.机构设置和领导人更迭1958年8月,在全国“大跃进”形势下,中共本溪市委和本溪钢铁公司决定,以本溪钢铁工业学校和本溪业余工业学院为基础,成立本溪钢铁工业学院, 9月4日,举行了本溪钢铁工业学院成立大会。建校当年开设采矿、矿冶机电、钢铁冶金3个专业,招收新生145人。原本溪钢铁工业学校为学校的中专部,原本溪业余钢铁工业学院为学校的夜校部。组织机构为:正副院长,下设7个科室,设采矿、矿冶机电、钢铁冶金、化工4个系和6个教研组。本溪钢铁公司经理王文兼任院长,陈广学任副院长。学院先后隶属于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校址在本溪钢铁工业学校,学制四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为本科学历。同年12月20日,学校召开了中共本溪钢铁工业学院第一届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中共本溪钢铁工业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刘更生任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12月30日,本溪钢铁公司派高成林任副院长。

1959年10月23日,全校教职工大会通过了院务委员会规程,并成立了院务委员会,王文任主任委员,陈广学、高成林任副主任委员,委员有26人,学校的领导体制为党委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1960年2月,冶金部为简化学校名称,决定将原本溪钢铁工业学院改为本溪钢铁学院。学校的组织机构为人事处、教务处、行政处、办公室,处下设科。1961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讨论了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缩短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的问题。同年8月,冶金部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制定了部属13所重点院校调整的方案,决定本溪钢铁学院夜大部从1961年暑期起停止招生,6个专业减少为5个。1962年6月9日,冶金部教育司《关于本溪矿山工业学校调整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本溪矿山工业学校并入本溪钢铁学院中专部。1963年7月27日,国家调整高等教育布局,本溪钢铁公司根据冶金部指示,将本溪钢铁学院改为本溪钢铁学校。至此,学校结束了本科办学阶段,重新开始了中专教育阶段。

1961年7月10日,学校召开了中共本溪钢铁学院第二届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由9人组成的中共本溪钢铁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刘更生任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姜文士、程信普任副书记。

1963年4月10日,学校召开了中共本溪钢铁学院第三届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中共本溪钢铁学院第三届委员会,刘更生任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姜文士、程信普任副书记。

1964年11月6日,学校召开了中共本溪钢铁学校第四届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由8人组成的中共本溪钢铁学校第四届委员会,刘更生任党委书记,姜文士任副书记兼政治处主任。

1965年6月9日,中共本溪市委任命陈广学为本溪钢铁学校校长,王贵勤、黄承志任本溪钢铁学校副校长。1966年3月,任命裴志宝为本溪钢铁学校副校长。

2.学校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发展

从1958年到1966年“文革”前夕,是学校曲折发展的8年,这个时期,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辽宁省冶金工业及本溪钢铁公司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要,学校在创办本溪钢铁学院的同时保留原有的中专办学模式,一度形成了培养多层次人才的局面。在这个时期,学校共为国家输送毕业生2612人,其中本科生312人,专科生176人,中专生2124人。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学校停办大学,恢复中专办学。这个时期,学校经历了“大跃进”、党内反右倾、“四清”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各种运动和自然灾害造成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始终坚持根据国家需要调整办学层次,通过整顿,恢复了教学秩序。提出了3到5年内把本溪钢铁学校办成全国先进中专的口号,由于 “文化大革命”影响而未能实现。尽管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但是全校师生坚定信心,忠于职守,刻苦学习,大胆实践,齐心合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历史赋予学校的使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在“文革”动乱中坚持办学1966年夏至1976年秋,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本溪钢铁学校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1966年6月18日,本溪钢铁学校学生给校党委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之后,学校形势急剧恶化,各种大字报铺天盖地,多数学生无心上课,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校党委号召学生继续上课,业余时间“闹革命”,但能够响应号召坚持继续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在此情况下,校党委在请示上级党委同意后,决定暂时停课。从此,“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学校开始泛滥。

1966年7月初,中共本溪市委向本溪钢铁学校派出工作组,8月17日,本溪钢铁学校成立革委会,由刘更生、黄承志等22人组成,刘更生任主任委员。1968年5月27日,本溪军分区批准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黄承志任主任,姜文士、项金山、郭贤、栾晋才任副主任。6月20日,经本溪钢铁公司革委会批准,学校实习厂也成立了革委会。1969年4月,军代表计百全任学校革委会主任,黄承志任副主任,并成立了由8人组成的革委会常务委员会。11月,军代表、本溪钢铁学校革委会主任计百全调走,12月,军代表郭毅任本溪钢铁学校革委会主任。1970年9月3日,学校召开了中共本溪钢铁学校第五届党员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2名委员组成的中共本溪钢铁学校第五届委员会,郭毅任书记,姜文士任副书记。

1972年6月8日,王贵勤任学校革委会副主任。8月11日,裴志宝任学校革委会副主任。10月4日,黄承志任学校党委副书记。10月,学校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郭毅调回部队,至此,军代表全部离校。在十年动乱期间,广大干部、教师始终没有动摇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恪尽职守,自动组织起来,不分昼夜轮流站岗值班保护校舍、设备、仪器和图书等校产,使学校的财产没有遭受损失,是冶金部属院校中,校产保护最好的一所学校。

十年动乱期间,学校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办学,广大教师坚守教育阵地,很多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在此期间,学校为国家和本溪钢铁公司培养和输送了2463名专业技术人才。1976年6月30日,学校的教师研制出了第一枚矿山60—R型进口钻机Φ250牙轮钻头,为本溪钢铁公司矿山生产做出了贡献。

(五)拨乱反正,学校在党的领导下迎来振兴(1976—1985)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迅速恢复了正常的办学,并被确定为国家和冶金部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在此期间,学校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冶金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钢铁公司的荣誉。

1977年开始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运动至1978年底,学校在党的领导下,开始对过去的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和纠正,积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在“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和批判的干部、教师恢复名誉。这些措施顺应了民心,稳定了教师队伍。同年10月19日,吴仁杰任学校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

1978年2月23日,中共本溪市委任命陈广学为中共本溪钢铁学校委员会书记、革委会主任,5月28日,任命关明桓为副书记。10月14日,中共本溪钢铁公司常委会任命傅松坡为本溪钢铁学校副校长,吴仁杰任中共本溪钢铁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1978年6月23日,冶金工业部下发了关于改变冶金中等专业学校领导体制的文件,决定将本溪钢铁学校的领导体制改为由冶金工业部和辽宁省双重领导,以冶金工业部为主。鉴于学校由本溪钢铁公司长期主办、代管等厂校合作的良好关系,根据学校的请示,同年12月25日,冶金工业部经与辽宁省文教办、冶金局协商,同意本溪钢铁学校由本溪钢铁公司代管。

1978年9月30日,本溪钢铁公司革委会下发通知,将原本溪钢铁公司钢铁学校更名为本溪钢铁学校。从此,学校实行冶金部属、本钢代管的中等专业学校。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9月18日,本钢下发了教字第[371]号文件,决定“由本溪钢校开办工矿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制4年,招生50人,毕业待遇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同”。学校接受此项委托后,实际招收新生60多人,毕业61人。11月7日,根据辽宁省计委和辽宁省高教局联合发出的《关于扩大招生人数的通知》,本溪钢铁学校以鞍山钢铁学院本溪大学班的名称,招收矿山机械、工矿电气自动化、采矿、炼钢4个专业的学生155名,毕业后按照本科待遇进行了分配。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经过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学校很快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办好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又创办了冶金自动化仪表和冶金环境监测2个新专业。重新整饬了校园,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改革开放,大胆进行了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时期,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在精神文明建设、知识分子工作、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后勤服务、基建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校园风光

历史沿革

1914年,本溪县立师范讲习所创建。

1938年,本溪县立师范讲习所更名奉天省立本溪工科国民高等学校。

1946年,奉天省立本溪工科国民高等学校更名辽宁省立本溪工科职业学校。

1948年,辽宁省立本溪工科职业学校更名本溪煤铁公司立工业专门学校。

1949年,本溪煤铁公司立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本溪工科高级职业学校。

1952年,本溪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更名为本溪工业技术学校。

1953年,本溪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本溪钢铁工业学校。

1956年,本溪业余钢铁学院创建。

1958年,本溪钢铁工业学校、本溪业余钢铁学院合并升格本溪钢铁工业学院。

1960年,本溪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本溪钢铁学院。

1963年,本溪钢铁学院改建本溪钢铁学校。

1978年,本溪钢铁公司钢铁学校更名为本溪钢铁学校。

1985年,本溪钢铁学校升格为本溪冶金专科学校。

1992年,本溪冶金专科学校更名为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1995年,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并入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辽宁科技学院。

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的本科试点学校。

2016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试点院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

201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科学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全国首批试点院校、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首批试点院校、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校。

2018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单位、国家发改委“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单位。

办学条件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87.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9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2.09亿元。图书馆藏书102.78万册。现有校内实验室(中心)40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

师资队伍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工937人,其中专任教师563人,副教授、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66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381人。有博士生导师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

柔性引进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5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0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省级本科教学名师4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

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0186人,其中本科生8779人,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

特聘教授:介万奇

省优秀专家:吴国玺

省优秀教师:王海波,杜运普

省级教学名师:陈韧、刘丽华、马贺利

省级教学团队:辽宁科技大学采矿工程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冶金技术专业课团队、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团队(注:名单不全)

院系专业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15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以工为主,涵盖工、管、文、艺、教育等五大学科门类的38个本科专业和8个招生高职专业。

院系名称

招生类别

专业介绍

机械工程学院

普通本科

汽车服务工程

普通本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理工

普通本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美双百计划实验班)

理工

普通本科

机械工艺技术

理工

中职本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制动化

对口升学

专升本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制动化

对口升学

高职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理工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普通本科

自动化

普通本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理工

普通本科

通信工程

理工

普通本科

物联网工程

理工

普通本科

机器人工程

理工

中职本

电气工程及其制动化

对口升学

高职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理工

高职

电气自动化技术

理工

冶金工程学院

普通本科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普通本科

金属材料工程

理工

普通本科

冶金工程

理工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普通本科

测绘工程

普通本科

采矿工程

理工

普通本科

土木工程

理工

普通本科

工程造价

理工

普通本科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理工

专升本

土木工程

对口升学

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

普通本科

环境工程

普通本科

应用化学

理工

普通本科

生物技术

理工

普通本科

制药工程

理工

高职

药品生产技术

理工

管理学院

普通本科

会计学

普通本科

旅游管理

文史

普通本科

档案学

文史

中职本

会计学

对口升学

专升本

会计学

对口升学

高职

市场营销

文史

外语系

普通本科

英语

人文艺术学院

普通本科

广告学

普通本科

学前教育

文史

普通本科

绘画

艺文

普通本科

环境设计

艺文

中师本

小学教育

对口升学

曙光大数据学院

普通本科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普通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专业特色)

理工

中职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理工

专升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理工

中美双百学院

普通本科

测控技术与仪器(中美双百计划实验班)

高职

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理工

学科建设

根据2019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特色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各1门。

省级特色学科:钢铁冶金学科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钢铁冶金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本科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8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

承担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7项,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19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5项。

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治金工程专业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治金工程专业

省级重点支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自动化专业

省级向应用型转变试点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告学专业

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炼钢学》、《钢铁冶金概论》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与冶金工程实验中心、采矿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

合作交流

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搭建“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政务咨询等社会服务。在转型发展重大项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获批国家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方案项目。广泛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与中科曙光集团合作办学,共建“曙光大数据学院”;与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GCC-GATE)合作,共建“中美双百学院”;与新松机器人公司合作,共建“新松机器人应用学院”;与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海尔物联网学院”;与营口盛海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三征班”,逐步形成了订制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与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与韩国新罗大学、泰国博仁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新西兰威特国立理工学院、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日本株式会社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校内实验室(中心)40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工程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

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辽宁科技学院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铸造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冶金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矿山开采与测绘信息服务平台

省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实验室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大型机械设备健康监测与维护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实验室、辽宁省机器人驱动控制工程实验室

市级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与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室、EDA实验室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4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9项,省级以上项目185项,17年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根据2019年3月辽宁科技学院图书馆官网显示,该校图书馆馆藏文献110.02万册(含二级学院资料室),其中纸质文献96.07万册,电子文献13.96万册;还拥有数据库12个,试用数据库11个。

  • 学术期刊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创刊于1999年,主要栏目为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注重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和成果,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

文化传统

文化标识

  • 校徽

校徽释义:

  • 校徽设计的外观整体轮廓为“外圆内合”,彰显中国传统的文化要素与内涵精神。外圆为学校的中英文名称。“1948”为学校的建校年份。
  • 2.主体图形由相互交融的原子符号形成“人”字,充分体现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宗旨。学校的校徽

    3.“原子符号”代表自然科学,“人”代表人文社会科学,二者的相互融和是“严谨”与“规范”的双重体,体现学校兼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4.本设计以蓝色、灰色和黑色为主色调,蓝色象征学校充满青春活力、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灰色是理性的象征,理论指导实践,黑、灰色为钢铁的颜色,三者结合突出科技的象征意蕴,切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

    5.几个相对独立的图形和颜色的和谐统一,暗含了我校多校合一,需要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共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学校科技、人文、和谐、个性的办学理念。

    6.图案简洁明快,符合国际设计潮流,体现我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注:辽宁科技学院校徽由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副教授、广告与综合媒介工作室主任、中国青年设计联盟秘书长赵璐设计。

    精神文化

    • 校训

    明道明德、求新求实

    校训释义:

    明道,子曰:“吾道一而贯之”。《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发展变化所遵循的最基本规律,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念。“明道”寓意辽宁科技学院是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最高宗旨,遵循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规律,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举办高等教育,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明德,《论语》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德”是“道”的显现,“明德”,使人的美德遵从“道”的本然规律得以彰显,旨在强调大学教育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寓意辽宁科技学院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对广大师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光大传统美德。广大师生员工知荣明耻,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求新,《礼记·大学》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系辞》语:“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意为天天更新、日日进步、弃旧图新、追求新高,道和德的境界会不断地开悟、通达于光明。寓意辽宁科技学院在开拓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通过加强对师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举办应用型教育、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日益进取、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求实,《论语·为政》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悦《申鉴俗嫌》语:“名必有实,事必有功”。意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依实况,学有实获,学有实效,学有实用,踏实前行。寓意辽宁科技学院在办学上紧贴社会需求,办出专业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求业绩、求学问、求精进、求发展的大学精神。

    “明道明德、求新求实”的校训独立成章,同时又相互依存、浑然一体,涵盖了品格修养、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符合辽宁科技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对师生都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起到塑造学校精神、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员工奋进的作用。

    • 校歌

    《辽宁科技学院之歌》

    作词:集体创作 作曲:季姝伶

    歌词如下:

    明道明德,辽科学院

    树人修业,激情豪迈

    炉火熔铸,浪漫青春

    携手共创,大学精彩

    啊!辽科,

    槐香满院,木兰绽放,和润学子心田。

    啊!辽科,

    书韵博雅,思行并蓄,造就应用人才!

    啊!辽科,

    枫叶流丹,层林尽染,辉映共同理想!

    啊!辽科,

    杏坛桃李,百炼成钢,成就辉煌事业!

    求实求新,辽科学院

    莘莘学子,憧憬满怀

    山城磨练,钢铁意志

    心中铭记,祖国期待

    啊!辽科,

    槐香满院,木兰绽放,和润学子心田。

    啊!辽科,

    书韵博雅,思行并蓄,造就应用人才!

    啊!辽科,

    枫叶流丹,层林尽染,辉映共同理想!

    啊!辽科,

    杏坛桃李,百炼成钢,成就辉煌事业!

    成就辉煌事业!

    优秀校友

    姓名

    职务

    姓名

    职务

    朱永峰

    武钢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

    李宗刚

    兰州交通大学教授

    刘宏业

    广州启吉福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胜友

    广西玉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俞国任

    福州丰德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军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张燕航

    广东毅马集团总裁

    ——

    ——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书记

    任期

    院长

    任期

    温景文

    2006年9月-2014年12月

    赵文珍

    2006年9月-2014年12月

    赵文珍

    2014年12月-2017年7月

    马壮

    2014年12月-2017年11月

    马壮

    2017年11月-2021年5月

    陈保东

    2017年11月-2021年5月

    韩劲松

    2021年5月至今

    李卫民

    2021年5月至今

    现任领导

    姓名

    职位

    韩劲松

    党委书记

    李卫民

    校长

    吴国玺、孙国军、赵毅

    副校长

    崔来成

    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参考资料

    1.学校简介·辽宁科技学院 官网

    2.历史沿革·辽宁科技学院 官网

    3.师资力量·辽宁科技学院官网

    4.冶金工程学院简介·辽宁科技学院官网

    5.专业介绍·辽宁科技学院招生网

    6.辽宁科技学院简介·辽宁科技学院官网

    7.我校获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辽宁科技学院官网

    8.学校标识·辽宁科技学院 官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