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台风景区(江南风景游览胜地)

2023-06-11 3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南京雨花台风景区

江南风景游览胜地

南京雨花台风景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面积为153.7公顷,绿地复盖率达90%以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集体、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并通过ISO9001/14001认证。雨花台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

地理位置 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
著名景点 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
中文名称 南京雨花台风景区
所在地区 中国南京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级别 AAAA
总面积 153.7公顷
地址 中国南京雨花路215号
所属城市 江苏省南京市
建议游玩时间 3-4小时

历史沿革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

中华门外的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咽喉之地,前人曾有雨花台旁“冢累累”,“其下藏碧血”一说,

同时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一个集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江苏省级纪念性风景名胜区。雨花台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它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占地面积153.7公顷,有各类林木30余万株,绿化复盖率达90%以上。

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岗上遍布五彩斑澜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

雨花台还是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吟咏之地,从李白、王安石、陆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鲁迅、田汉、郭沫若、刘海粟,都留下了吟咏雨花台的优美诗篇。由于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

1927年以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烈士陵园。

风景区的建设可分为三个时期。从1949至1979年,根据“先绿化、后建设”的方针,主要进行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工作;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又陆续兴建了大规模的纪念建筑群,在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等依次展开。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上,这组巧夺天工的纪念建筑群荣获“艺术创作成就奖”。

自90年代中期至今,进行大规模的景区景点建设,修复和新建了乾隆御碑、二忠祠、木末亭、木樨苑、怡苑等景点,新建了雨花石博物馆和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完成了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以及生态密林区的建设。

如今的雨花台,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简介

雨花台,三国东吴时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时,佛教盛行,传说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因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始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为江南著名风景游览胜地。

雨花台由3个山岗组成,顶部为平台。整个景区分为烈士陵园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生态密林区。

近年来,新、复建了雨花阁、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方孝孺墓、辛亥革命人马冢、甘露井、曦园、怡苑、梅岗等20余处名胜古迹和楼台亭阁馆。如今,这里有气势雄伟全国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群,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郁郁葱葱的山林,四季应时的花草,以及驰名中外的雨花石和闻名遐迩的雨花茶等,已成为集教育、旅游、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风景名胜区,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热忱欢迎国内外宾客前来观光游览!

地址:中国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路215号(210012)

美丽传说

相传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金陵城南门外高座寺的云光法师常在石子岗上设坛说法,说得生动绝妙,感动了佛祖,天上竟落花如雨。唐朝时根据这一传说将石子岗改名为雨花台。

高座寺内有清泉二眼,名永宁泉,其水质清洌,饮之甘甜。南宋诗人陆游品其泉水后,称之为“二泉”,二泉至今水虽枯,但古之盛名犹存。

著名景点

烈士就义群雕

它是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标志。建于1979年,高10.03米,宽14.2米,厚5.6米,由179块花岗岩石材拼装而成,总重量约1300吨,是目前我国同类题材花岗岩雕塑之最。它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上实下虚。

烈士纪念碑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1989年落成。为建此碑,1980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后共征得578个设计方案。现在的纪念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设计。

纪念碑高耸在雨花台的主峰,由两层平台托起,有100级台阶,在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中,沿着石阶走向纪念碑,就是在走向崇高的精神境界。纪念碑高42.3米,隐喻南京在1949年4月23日解放。碑取中国传统的竖式造型,有碑额、碑身、碑座,碑额是抽象了的屋顶,如红旗、似火炬。碑身正面是邓小平手书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镶金大字,背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由武中奇书写。碑座前伫立着一座以“坚贞不屈”为主题的青铜圆雕,再现了烈士宁死不屈的英雄象。

忠魂亭

这座尖顶方形的忠魂亭,是由南京市30万名共产党员捐资建造的。江泽民为此特别题写了亭名。江泽民在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曾四次为雨花台题词。忠魂亭位于雨花台纪念中轴线的最南端,由忠魂亭、忠魂广场、

《思源曲》水池、《忠魂颂》浮雕组成。忠魂广场位于忠魂亭和纪念馆之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思源曲》寓意“饮水思源、纪念先烈”。《思源曲》东西两侧是《忠魂颂》浮雕,主题是“狱中斗争”和“刑场就义”。如果我们再次把雨花台红色纪念建筑群比喻为一首庄严的史诗,那忠魂亭就为这首长诗打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雨花阁

雨花台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距今1400多年),佛教开始盛行,雨花台到牛首山一带又是南京佛教文化的中心,有一句话很好地形容了当时南郊的特色,就是“出了南门尽是寺”,南门是指中华门,出了南门也

就是雨花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描写的南朝佛教盛行的景象,其实南朝鼎盛时期,南京寺庙甚至超过700座,主要集中于以雨花台为中心的南郊地带。正是当年这里寺庙林立、梵音缭绕的佛教文化盛景,孕育产生了“落花如雨”的美丽传说。雨花台作为古城金陵的佛教文化中心,除了云光法师,中国佛教史上还有许多更为著名的高僧与雨花台有着很深的渊源。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雨花台山岗不大,却得天独厚,“别有天地非人间”,风光极为秀丽。自东晋以来,历代喜欢置身于山水净明之间的高僧大德就纷纷在此择地建寺,寺以山美,山依寺显,雨花台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古城金陵佛教文化的中心。

雨花阁是雨花台名胜古迹区,乃至南京南郊历史文化风光带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坐落于古雨花台遗址上。这里就是当年云光法师讲经说法的地方。

木末亭

在清金陵四十八景中,有景名为“木末风高”,说的就是位于雨花台东岗之巅的木末亭。历史上,雨花台是江南三分有其一的登高揽胜之地,当年登临这里,就可以发现此言不虚。雨花台东岗,“平台高起帝城外”,北可远眺钟山,西能遥望长江,龙蟠虎踞之势宛如天成;向下则可近俯古城金陵,六朝烟云、市井风情又尽收眼底。南京最早的城垣“越城”就建在其脚下,在六朝乐府名歌和唐诗中被反复吟咏的南京古长干里,也与它只有咫尺之遥。李白在著名的古乐府《长干行》中留下了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个“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至中华门一带。

参考资料

1.雨花台·携程旅行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