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汉语成语)

2023-06-12 45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枕戈待旦

汉语成语

枕戈待旦(拼音:zhěn gē dài d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刘琨《与亲故书》。“枕戈待旦”的原义是枕着武器等待天明;形容时时警惕,准备作战,不敢安睡;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中文名 枕戈待旦
外文名 maintain combat readiness
拼音 zhěn gē dài dàn
近义词 枕戈坐甲、枕戈以待
反义词 醉生梦死、高枕无忧

成语出处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西晋·刘琨《与亲故书》)。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枕戈待旦”。

成语故事

东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

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武。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精神练起剑来。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国。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等待天明),习武健身,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让他起在我前面。”

成语寓意

祖逖“闻鸡起舞”,刘琨“枕戈待旦”,他们都有忧国忧民之心、报国之志,终成就大事,流芳百世。正如曹植在《白马篇》中所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其实,刘琨临危受命赴晋阳之时,就对险恶的前程早有预料,并做好了以死报国的准备。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帮助他完成了报效祖国的使命。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枕戈待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时时警惕,准备作战,不敢安睡。运用示例

南北朝·萧子显《南齐书.褚渊传》:“常时惧惑,当虑先定,结垒新亭,枕戈待敌,断决之策,实有由然。”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靖康之祸,孰不痛心疾首!……诚枕戈待旦、思报大耻之时也。”清·张廷玉等《明史吴良传》:“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现代文学家鲁迅《准风月谈·冲》:“我先前只知道武将大抵通文,当‘枕戈待旦’的时候,就会做骈体电报,这回才明白虽是文官,也有深谙韬略的了。”

参考资料

1.枕戈待旦的意思·成语大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