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1954年石挥执导的电影)

2023-06-15 3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鸡毛信

1954年石挥执导的电影

电影《鸡毛信》是一部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4年。

该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该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中文名 鸡毛信
外文名 The Letter With Feathers
类型 剧情
出品公司 上海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 中国内地
拍摄日期
70

拍摄地点 河北省元氏县、北京、湖南和上海
导演 石挥
编剧 张骏祥
制片人 顾也鲁
主演 蔡元元,舒适,李保罗,马立,程之
片长

上映时间
对白语言 普通话、日语
色彩 黑白
主要奖项 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文化部1949—1955优秀影片三等奖
在线播放平台 爱奇艺
出品时间 1953年
混音 单声道

剧情简介

儿童团的团长,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队长(他父亲)让他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以后,拿着放羊鞭子赶着一群羊,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他刚一进山谷,迎面就来了一群日本鬼子兵。无法躲避,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确保鸡毛信安全送到八路军负责人手中,海娃把鸡毛信绑在了一只羊的尾巴下面。就这样渡过了一关。

鬼子兵想抢海娃的羊群,以便他们杀羊美餐,硬是让海娃赶着羊随他们走。海娃装着顺从的样子,随他们走了。晚上歇在一个村庄,鬼子兵横七竖八地躺在一个大房间,把海娃堵在中间,门口还有岗哨。夜深了,万籁俱寂,月光轻柔,可是海娃的心一点也不平静。信还没有送到,怎么办呢?海娃趁鬼子睡熟的时候,轻轻地、一步一步地挪动,满头大汗也顾不得擦,终于逃出了鬼子的魔掌。

此后,又经过几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把信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手中。这样,按照鸡毛信中作战的时间、路线,八路军与民兵一举炸毁了鬼子的炮楼,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粮食、物资,还活捉了鬼子的头头“猫眼司令”,为百姓除了害。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配音

海娃

蔡元元

-

狗娃

蔡安安

-

爸爸

舒适

-

张连长

蒋锐

-

桂妞

马立

-

农会干部

李保罗

-

青救会干部

郑健民

-

民兵小王

李镛

-

小刘

冯笑

-

一排长

刘非

-

猫眼司令

周伯勋

-

小胡子队长

田陇

-

日军曹

周志峰

-

歪嘴

程之

-

黑狗甲

于明德

-

黑狗乙

王岚

-

民兵小队长

曹铎

-

民兵甲

杨公敏

-

职员表

制作人

顾也鲁、吴仞之

原著

华山

导演

石挥

副导演(助理)

谢晋

编剧

张骏祥

摄影

罗从周

配乐

黄贻钧

剪辑

陈曦

道具

何菊生、仲连根

美术设计

魏铁铮

造型设计

姚永福

服装设计

葛宾甫、陈凤

录音

黄力加

布景师

魏铁铮

角色介绍

海娃

演员 蔡元元

儿童团的团长,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队长(他父亲)让他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以后,拿着放羊鞭子赶着一群羊,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

狗娃

演员 蔡安安

负责在小山坡上放哨的少年,和海娃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也是龙门村一个苦命的放羊娃。

爸爸

演员 舒适

龙门村民兵中队长,海娃的父亲,嘱托海娃送鸡毛信给八路军的负责人张连长,并教给了海娃一些技巧。

猫眼司令

演员 周伯勋

他是鬼子的头头,龙门村的人民给他娶了一个外号叫做“猫眼司令”,他无恶不作,手上沾满了华人的鲜血。

以上资料来源于

获奖记录

获奖记录

时间

奖方/奖项

获奖者(结果)

1955年

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

《鸡毛信》(获奖)

1980年

中国第二次儿童文艺奖故事片/一等奖

《鸡毛信》(获奖)

195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故事片三等奖

《鸡毛信》(获奖)

幕后花絮

1.石挥写分镜剧本都在晚上,顾也鲁和他谈拍摄计划都要在半夜12点以后去他家聊。

2.石挥在一次补拍时被在空弹片打伤了腿。

3.影片在湖南拍摄时,剧组每到一个地方拍戏,当地的派出所就派出警力保护羊群。

4.毛泽东主席的警卫也参演了电影,饰演了解放军和日寇。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1953年顾也鲁和石挥为向国庆献礼开始筹拍这部儿童片,石挥恶补了许多反映老区农民生活的书籍,而影片剧本也是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根据华山同名小说改编的。

鸡毛信

鸡毛信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军民创造的一种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信封上粘有鸡毛,以示十万火急。

演员选择

1952年,石挥在挑演员时,同时看中蔡安安和蔡元元兄弟俩,让哥哥蔡安安演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海娃,让弟弟蔡元元演海娃的小伙伴狗娃为此,兄弟俩还到京郊农村体验生活,练了几个月的放羊,开拍后,石挥临时让哥俩换了角色。

人物原型·海娃

海娃的人物原型主要有以下六种说法:

1.作家海笑做新四军小情报员时,曾像海娃那样把信埋进土里。

2.张申元在抗日时期曾经树起和放倒旗子作为消息树。

3.王专担任儿童团长时折叠过鸡毛信。

4.雁秀峰不仅亲自送过鸡毛信,而且准确记得鸡毛信没有信封时的具体形状。

5.蔡展鹏当年收过鸡毛信,对鸡毛与信的关系记忆深刻。

6.宋培华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13岁时破例被同乡八路军引荐,来到山东蓬莱安乡县加入了地下党,成为了一名娃娃兵。

据张锡磊考证,《鸡毛信》的最早版本是一篇人物小通讯,收录在1949年1月出版的“人民解放军故事丛书”《旗》中,作者是新华社记者汤洛,故事框架确实与华山(杨华宁)的小说《鸡毛信》相似,但是故事背景不同,所以很难指认通讯中的双虎就是海娃原型。因此《鸡毛信》中的海娃,是华山虚构出的文艺作品形象,并没有直接对应的人物原型。

影片评价

影片以海娃送鸡毛信作为全片的主要线索,结构单纯,情节曲折,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惊险情境中,影片以生动细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儿童情趣。片头字幕像一本连环画.一页一页揭过,使少年儿童观众像翻看连环画一样亲切。每一片断的开头,也模仿连环画的说明写上字幕,对背景、环境、人物心情做出说明,用生动诙谐的旁白道出,强烈地抓住了少年儿童观众的注意力。(新浪娱乐评)[5]

《鸡毛信》与同时期其他题材的中国电影一样,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儿童电影,为了适应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政治气候,使孩子们本该充满快乐的童年生活也背上了重担。尽管那时的儿童影片在风格样式的探索方面留下了较多空白,但令人欣慰的是,从《鸡毛信》开始,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探索,也为那个年代的电影史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经典之作。单是片头连环画式的构思,在那个缺少视觉冲击的年代,就足以让小观众们精神为之一振。(1905电影网评)[4]

参考资料

1.鸡毛信 (1954)剧情·1905电影网

2.鸡毛信 (1954)演职人员·1905电影网

3.鸡毛信 (1954)·时光网

4.鸡毛信 (1954)幕后花絮·1905电影网

5.百年中国经典影片回顾展--《鸡毛信》·新浪

6.鸡毛信:烽火中的童年·中国青年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