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穿山甲(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哺乳动物)

2023-06-19 5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中华穿山甲

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哺乳动物

中华穿山甲(学名:Manis pentadactyla),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哺乳动物。主要分布于不丹、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中国台湾省、泰国和越南等地。

中华穿山甲曾经是我国境内分布数量最多的穿山甲,2014年7月29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其红名册上将中华穿山甲正式定为“极危”,即距离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

中文名 中华穿山甲
拉丁学名 Manis pentadactyla
别名 穿山甲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纲 真兽亚纲
鳞甲目
穿山甲科
穿山甲属
中华穿山甲
亚种 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 极危(CR)IUCN标准
同义学名 Manis aurita
外文名 Chinese Pangolin

形态特征

中华穿山甲头体长42~92厘米,尾长28~35厘米,体重2~7千克;吻细长。脑颅大,呈圆锥形。具有一双小眼睛,形体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不同个体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耳不发达。

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鳞片与体轴平行,共15~18列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尾上另有纵向鳞片9~10 片。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棕色,腹部的鳞片略软,呈灰白色,老年兽的鳞片边缘橙褐或灰褐色,幼兽尚未角化的鳞片呈黄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

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一对。和同属中的其他物种的差别是耳朵露在外面。

中华穿山甲是特化物种、视觉基本退化、尤以嗅觉灵敏。 穿山甲的肝脏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统弱,属于单室胃,胃中披着角质膜,胃腺部的黏膜处密布许多呈"S"型的皱襞,借吞食时吞进胃中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穿山甲肠管表面平滑,小肠长。

中华穿山甲

栖息环境

中华穿山甲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带。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包括热带森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草原和农田。

生活习性

喜炎热,能爬树。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直径20~30厘米的洞。末端的巢直径约2米。以长舌舐食白蚁、蚁、蜜蜂或其他昆虫。猛兽、猛禽为天敌,偶尔遭家犬袭击。

中华穿山甲过着孤独的生活。虽然它们是高度陆地动物,但它们也完全有能力攀爬树木,还有很好的游泳能力。穿山甲经常缓慢地移动四肢,用自己的指关节,其前爪卷曲在下面,产生一些非常独特的足迹。偶尔,它们可能会抬起后腿,身体更加直立,前肢保持在空中,这也是攻击白蚁巢穴时所采取的姿势。

中华穿山甲长长的爪子挖掘出一个白天睡觉的洞穴,在傍晚则四处去寻找食物。中华穿山甲视力不佳,但不依赖于视觉,而是依靠气味来寻找猎物。它们利用其强大的前爪打破白蚁或蚂蚁巢,然后用它长而粘的舌头将昆虫舀进嘴里。在进食时,穿山甲可以闭合其鼻孔和耳朵,以防止叮咬昆虫蜂拥而生,而厚厚的眼睑可以遮挡眼睛。因为它们缺乏牙齿,所以它们的膳食是在肌肉胃中被磨碎。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不丹、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中华穿山甲为中国特有穿山甲,分布区域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福建、重庆等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据专家介绍,近年来,广东省在粤东、粤北及珠三角地区记录到中华穿山甲的影像。

2021年6月2日,广东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这是粤西地区首次记录到中华穿山甲野外活动的影像。从影像资料可知,拍摄到的这只中华穿山甲正快速路过红外相机的感应范围,先从左边进入红外相机的感应范围而触发拍摄,捕捉到第一张靓影,完成初次亮相,然后镜头记录了穿山甲迅速往前方爬行的珍贵视频。

中华穿山甲

繁殖方式

中华穿山甲4~5月交尾,12月或翌年1月产仔。幼仔伏于母兽背部,随之外出活动。 [6]  在尼泊尔,中华穿山甲4~5月期间产仔。初生幼仔体长测量约45厘米,重约450克,身上没有鳞片,虽然它们的身体在生命的前两天柔软而有弹性,但能够在走路,年幼的穿山甲被携带在母亲的尾巴或背部。如果母亲感到受威胁,它就会将幼仔卷缩在她身下或尾巴里。雄性穿山甲显示出父母的本能,它们会和雌性及幼仔分享共处同一个洞穴。

在夏末或初秋,可能会观察到雄性中华穿山甲与雌性性交配的机会,胜利者和雌性的交配在3~5天内完成。中华穿山甲在深深的洞穴中度过冬天,这个洞穴位于白蚁巢旁,方便提供食物来源。在此期间,雌性产出一个幼仔,在冬季的洞穴中饲养,春季会与母亲一起出现在洞外。一旦在洞穴外面活动,年幼的穿山甲就会被带到母亲驮在尾巴上。中华穿山甲在1岁左右达到性成熟。

所属亚种

中华穿山甲(3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与年代

中华穿山甲华南亚种

Manis pentadactyla aurita

Hodgson, 1836

中华穿山甲指名亚种(中国台湾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Linnaeus, 1758

中华穿山甲海南亚种

Manis pentadactyla pusilla

J. Allen, 1906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

2020年6月5日,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中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这标志着当前在中国自然分布的中华穿山甲,以及据文献记载中国曾有分布的马来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将受到严格保护。

种群现状

中华穿山甲在亚洲被广泛猎杀,以作为食物及传统药物使用。该物种在其原生栖地均大幅减少。根据国际公约中华穿山甲在任何从野外捕猎的商业用途均被禁止。在多个不同国家及地区均禁止出口及贸易,包括孟加拉、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及越南等禁止捕杀和食用。在中国,非法捕杀、走私或贩卖,可被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严重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穿山甲是特化物种,视觉基本退化,嗅觉灵敏,主食白蚁和蚂蚁,头部和体表均长有深色坚硬鳞片,腹部柔软。穿山甲为夜行穴居动物,喜炎热,一般栖息在人为干扰少、食物水源丰富、灌草茂密的向阳丘陵。穿山甲繁殖力低下,一般每年仅产1胎,每胎仅产1崽,母兽繁殖年限估计最多只有15年。中国自然分布的穿山甲属所有种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濒危原因

主要威胁是针对本地和国际用途的针对性和非针对性的滥猎和偷猎,后者主要受中国需求的驱动,该物种在其大部分范围内承受着非常沉重的采集压力(2007~2018年)。正如历史上发生的那样,出于营养、医学和享乐主义目的的开采发生在当地(1999~2018年)。但是,有证据表明,鉴于动物的高昂价值,市场已经经常放弃使用本地动物而转而从事动物进入国家和国际贸易的活动(2008~2014年)。

尽管该物种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但国际上仍使用涉及该物种及其衍生物的贩运(2015年)。估计,2000年至2018年间的实际数量更高,但2000年至2013年间该物种的国际贩运可能涉及约50000个人(Challender 2019)。

在中国和越南,中华穿山甲的肉类作为一种奢侈的野生肉类被大量消费,富裕的消费者愿意为此付出高昂的价格(Shairp 2016)。该物种还出现在中国和越南的传统医学文献中,该文献规定在传统药物中使用鳞片治疗哺乳期妇女的皮肤状况,改善血液循环和刺激乳汁分泌(例如,中国药典委员会,2015年)。

在中国,疑似也通过医院等指定商店以及传统医药零售商针对这些疾病和其他疾病以及癌症开具了穿山甲鳞片的处方(Yu和Hong 2018)。2008-2015年间,中国国家林业局每年披露的穿山甲鳞片消耗控制量,即批准使用量,约为每年26.5吨鳞片(CBCGDF 2016),相当于5.7万只穿山甲。

而CITES贸易数据库记录显示2001-2014年间,中国年均甲片(商业、科研、教育)进口额仅为446千克。这中间的差额只能通过中国国内库存以及非法贸易来填补。但是,这种机制被中国正在进行的非法贸易和可利用规模的传统药品商店所破坏(Xu et al.2016)。越南也存在持续但非法的供应情况(Challender等人,2015)。

其他威胁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生境丧失和破碎化以及农药使用。在中国,包括水电站和采矿业在内的重大发展也构成了威胁。

中国的台湾和香港是例外,那里的物种没有受到大量狩猎或偷猎的威胁。这里的威胁包括野狗的掠食,道路杀伤和发展,即将土地供人类使用。在台湾,研究表明中华穿山甲可能会被困在洞穴或树木的空洞中,并导致死亡(Sun等,2019年)。

中华穿山甲

保护措施

该物种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一,2000年为主要用于商业目的的野生捕捞标本建立了零出口配额(CoP11)。它在所有分布的国家均立法为受保护的物种(不丹除外)。

在孟加拉国,该物种在2012年被列入野生动物保护和安全法案的保护。

在中华穿山甲被列入“中国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Ⅱ类保护物种(1989年)。它还列入“实施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条例”(1992年)和“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条例”(2006年)。在2000年得到进一步保护,这两项司法解释确定了专门惩罚涉及穿山甲贩卖罪行的标准。同样,中国国家机构在2007年发布的通知加强了对传统药物包括穿山甲物种的监管,意味着穿山甲的狩猎许可证将不再被签发,已有的穿山甲称重入库,库存将被验证、认证,库存货物受试者仅通过医院等指定网点进行零售业务。

2020年版《中国药典》(第一部)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

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该物种受到1976年“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980年修订,1996年)和“2006年动物和植物濒危物种保护”的保护。

在中国台湾,所有穿山甲在1990年8月起,根据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1994年修订)受到保护。

在印度,这种物种被完全保护,列入“1972年野生动物保护法”(2003年,2006年修订)附表一。

在泰国,所有穿山甲根据1992年野生动物保留和保护法B.E.分类为保护野生动物。

在尼泊尔,该物种在“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法”(1973年,1993年修订)附表一中被列为保护动物。

在老挝,穿山甲被列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野生动物和水生法”(2007年)的禁止类别,作为在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发展中特别重要的一种罕见的,近乎灭绝的,高价值的物种。

在缅甸,该物种被列为“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和保护自然地区法”下的完全受保护的动物(1994年)。

在越南,该物种被列为在“关于濒危,珍贵和稀有野生动植物物种管理”的第32号法令第IIB组中受法律保护(2006年)。然而,该法第9节允许从非法贸易中缉获的檀香山合法销售回贸易。缺乏对没收的pangolin的适当解决方案仍然是越南执法机构的一个主要问题。

相关报道

自从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大家对于这个病毒的来源都非常关心,因为只有弄清楚病毒来源于哪里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蝙蝠(中华菊头蝠)是大家比较公认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2020年2月7日凌晨,华南农业大学大学宣布发现了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2020年2月7日凌晨1时许,华南农业大学在其官方微信宣布: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沈永义教授、肖立华教授等科研人员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杨瑞馥研究员及广州动物园科研部陈武高级兽医师开展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这一最新发现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纪录

被贩卖最多的野生哺乳动物:穿山甲又称有鳞食蚁兽。它的鳞片是由角蛋白构成的,与形成毛发和角的物质相同。穿山甲的鳞片是抵御捕食者的有效防御武器:当受到威胁时,它们会蜷缩成一个球来保护腹部,这样穿山甲的背部就朝外了。可悲的是,正是它们的防御鳞片导致了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根据 世 界 自 然 保 护 联 盟 的 数 据,在 2000 年 至 2013 年间,超过100 万只穿山甲被非法交易。在一些文化中,穿山甲鳞片被视为珍贵的药品,而它们也被当作食材而遭到猎杀。(吉尼斯世界纪录)

保护建议

穿山甲女孩致CITES第70届常委会:拯救穿山甲四建议

1、建议成立一个国际研究机构/中心进行穿山甲基因检测。为缔约方罚没的所有穿山甲(包括其制品部分)的样品进行基因检测,以进行科学研究、判断穿山甲来源,从而推动该物种的保护,另外也为遣送做技术服务。

2、建议将所有罚没穿山甲死体直接销毁。如果不销毁,一旦通过黑色渠道流入市场,又会再次刺激需求。

3、建议焚烧罚没的穿山甲鳞片。对于各国海关罚没穿山甲鳞片,应该像象牙一样予以焚烧,来摧毁这个价值链。给世界传达一个强烈的、明确的信息,从而从源头阻止穿山甲的非法盗猎。

4、罚没穿山甲活体应该野放。当前,穿山甲养殖并不成功,反而给了非法交易提供理由。对于除了明显外伤外的活体穿山甲,应该在三天内野放,并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对于具体明显外伤的活体穿山甲,在完成救护之后,也应该尽快野放。目前,穿山甲的救助、饲养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且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人工环境的不适应,过强应激反应。对于罚没、救助的穿山甲,应当全部以野放为基本要求。如果因种种原因不能遣返原栖息地,应尽量选择类似的栖息地开展野放。

参考资料

1.穿山甲已从《中国药典》除名·新浪网

2.华南农业大学发现穿山甲为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武汉生活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