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撒曲(天主教弥撒祭曲活动咏唱的歌曲)

2023-06-19 5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弥撒曲

天主教弥撒祭曲活动咏唱的歌曲

弥撒曲是天主教弥撒祭曲活动咏唱的歌曲,是宗教音乐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安魂曲又被称作“追思曲”、“慰灵曲”,它是一种特殊弥撒曲——安魂弥撒曲(requiemmass),是用于基督教悼念死者的祭奠仪式中演唱的合唱套曲,由普通弥撒曲删除情绪欢快的“荣耀经”和“信经”、代之以“愤怒之日”(diesirae,拉丁)、“永恒的光辉”(luxacterna,拉丁)等曲组成。这些弥撒中也包括以裸体妇女的身体作为神坛,割断一个儿童的喉咙去献祭,向魔鬼祈祷,和与先祭的主人进行同性恋。

中文名 弥撒曲
别名 感恩祭献
宗教 天主教
分类 “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
举行人物 神父、主教

简介

类别

弥撒祭曲活动分为“主日弥撒”和“节期主日弥撒”两部分。弥撒所演唱的词与曲均固定不变,节期弥撒则根据教会所日历或婚丧等仪式而有不同。

背景

弥撒又称为感恩祭献。是天主教最主要的礼仪行为之一,是天主教最神圣、最隆重的祈祷方式;弥撒是为纪念和重演耶稣所举行的最后晚餐。

在最后晚餐时,耶稣把自己当作祭品献给天主圣父,为所有罪人作赎价。(他拿起饼时,说:“这是我的身体,将为你们而牺牲。)最后晚餐时,耶稣吩咐他的门徒们日后要这样做来纪念他。因此,世世代代以来,教会都这样做来纪念耶稣。在每一次的弥撒中,所有参加的信徒们都会把自己的心愿和需要都借着祭台上的耶稣一起献给天主圣父,祈求圣父借着耶稣十字架的牺牲而宽恕罪过、赏赐所需的一切东西。

弥撒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圣道礼仪。即恭读圣经和分享圣经。第二部分,圣祭礼仪。即重演最后晚餐厅的一幕。第三部分,领主仪式。即全体信徒领受精神食粮---圣体。

弥撒由天主教的专职人员举行。即只有神父、主教才能举行弥撒。只要有神父和信徒的地方,每日都会有弥撒礼仪,尤其是星期天,弥撒礼仪更为隆重。

弥撒袍又称为祭衣,有五种颜色:红色、紫色、绿色、白色、黑色。(黄色仅中国),在不同的场合穿着不一样。

弥撒音乐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历史

欧洲自13世纪以来,作曲家多为普通弥撒创作弥撒曲,但也有为属于特别弥撒曲的安魂弥撒活动创作的安魂弥撒曲。起初,作曲家仅谱写个别的段落,马肖为法皇查理五世加冕而作的《圣母院弥撒曲》(1350)是第一部完全由作曲家谱曲的四声部合唱作品。16世纪帕莱斯特里纳所作的《教皇马尔切利弥撒曲》(1567)则是无伴奏合唱高峰时期的典范之作。17世纪以来弥撒曲得到发展并加入器乐,和声也有新的尝试。例如J.S.巴赫所作的b小调弥撒曲,BWV232(1749)。其后德、奥作曲家在这方面有不少贡献,例如贝多芬所作庄严弥撒曲,Op.123(1823);布鲁克纳所作弥撒曲,f小调(1871)等。

近代作曲家例如柯达伊、斯特拉文斯基等,则以新的风格写下这一体裁的作品。安魂曲又被称作“追思曲”、“慰灵曲”,它是一种特殊弥撒曲——安魂弥撒曲(requiemmass),是用于基督教悼念死者的祭奠仪式中演唱的合唱套曲,由普通弥撒曲删除情绪欢快的“荣耀经”和“信经”、代之以“愤怒之日”(diesirae,拉丁)、“永恒的光辉”(luxacterna,拉丁)等曲组成。莫扎特K626号作品就是一部著名的安魂曲。近现代的安魂曲不论在题材内容、文字形式还是戏剧性手法方面,常常超越宗教的范围,并由大型管弦乐队伴奏,例如布里顿所作的《战争安魂曲》(1961)。

黑弥撒背景故事

黑弥撒起源于一本叫做《洪诺留斯的巫术之书》的文献。它是一种在弥撒后献祭动物以鼓励魔鬼的活动。

16,17世纪时,撒旦崇拜活动已司空见惯,巴黎是这种活动的一个中心。1678年,在一个被指控施毒者的家中不仅发现了毒药,还有精液,血液,和坟墓中的脏东西,都是用来制作黑弥撒中的魔力药水的。此人揭发出另一个撒崇拜者神父圭伯格。在他的罪恶神坛上,他割断了数不清的儿童的喉咙,把他们充当祭礼。

另一宗著名的弥撒案涉及路易十四的情人。据信她曾经求助于弥撒,确保自己继续得到国王的宠爱。这些弥撒中也包括以裸体妇女的身体作为神坛,割断一个儿童的喉咙去献祭,向魔鬼祈祷,和与先祭的主人进行同性恋。被杀死的儿童身体的一部分与春药一起加进国王的食物中。

到十八世纪,撒旦崇拜似乎已没有什么痕迹了,可能由于对巫术的清洗活动把它们深深的驱入地下了。而十九世纪种种活动在巴黎再次复兴。

曲调

弥撒曲的歌唱部分由唱诗班担任,曲调最初用节奏自由的单声素歌[泛指欧洲中世纪(500-1450)无严格节拍的单声曲调,包括格里高利圣咏、安布罗西对咏、法国天主教圣咏(gallicanchant)、莫萨拉布圣咏(mozarabicchant)等各种欧洲古代宗教歌曲及与此类似的世俗歌曲。语言部分由神职人员用特殊的“平音调”(monotone)朗诵。按照传统习惯全部用拉丁文(1960年后教会

才准使用各民族语言的译本)。记谱沿用中世纪使用的四线纽姆谱。

用作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活动的曲调虽多,但常用曲调仅20余种。在一整套弥撒曲中,这些曲调仿照套曲曲式组织而成,并且只用一种调式。

在普通弥撒中演唱的弥撒依次为:1、“慈悲经”(Kyrie);2、“荣耀经”(Gloria);3、“信经”(Credo);4、“圣哉经”(Sanctus);5、“羔羊经”(Agnusdei)。在特别弥撒中演唱的弥撒曲主要包含“进台经”(Introitus)、“升阶经”(Graduale)、“哈里路亚”、“奉献经”和“圣餐经”(Communio)。

安魂曲

安魂曲归于弥撒曲一个分支,唱词基本与普通弥撒相同。不过与之不同的是省略了荣耀经(Gloria)与信经(Credo),增加了“震怒之日”(Diesirae)。通常在音乐方面“安魂曲”一词被人习惯了,而在教会(唱诗班有时也是)称之为“追思曲”。这里尤其提一下莫扎特的《安魂曲》,在19世纪初最出名的安魂曲就要算是莫扎特的那部了。但是这更像是莫扎特在为自己写的,因为当他写作完“Lacrimosa”(落泪之日)这一章后,自己就去世了。(可参见“莫扎特安魂曲”)

参考资料

1.弥撒曲·网易云音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