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06-22 5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虎丘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丘塔,又名云岩寺塔,位于苏州虎丘山顶,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虎丘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虎丘塔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倾斜角度为3°59',是中国第一斜塔。这里也是中国大运河遗产点。

虎丘塔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7层,高48.2米。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组成。虎丘塔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的典型代表,为现存江南仿木楼阁式塔年代较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砖石塔的形式特征,其样式特征为独特的江南仿木楼阁式塔系样式,是江南楼阁式塔演变过程中的活化石。

1961年3月4日,虎丘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概述

虎丘塔

虎丘斜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塔身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虎丘斜塔被尊称为“中国第一斜塔”和“中国的比萨斜塔”。

苏州云岩寺塔,比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早建200多年。该塔为仿楼阁式砖木结构,共七层。

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虎丘塔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建筑特色

虎丘塔是一座砖结构的塔,但形制属仿木构的楼阁式塔,这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塔与中国汉代兴起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初期的中国佛塔的一种主要形制,即是方形多层的木构楼阁式塔。史载,三国时的苏州已有佛教的塔,从佛塔建造历史分析,此时苏州的塔也当是方形、多层木构的楼阁式塔。江南潮湿,木材易腐,又易蛀、易燃,故在虎丘塔之前的所有的苏州佛塔都未能保存下来,只能从历史文献中觅得一点踪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佛塔的建造材料上,条砖逐步取代了木材,从南北朝开始已用条砖建塔,但真正成熟地运用条砖建塔已到隋唐时代,建于唐代初期而留存至今的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即是确切的物证。特别是大雁塔,也是一座大型、多层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它与虎丘塔有着承前启后的联系。

虎丘塔与大雁塔相似,都是大型多层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它们同为七层,大雁塔现高64米,虎丘塔若恢复其初建原状(即包含原塔刹部分在内),也当在60米上下;它们都以条砖和黄泥为主要建筑材料,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物。构成建筑特征的仿木构部分的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条砖砌筑而成,特别是塔壁外面层间的出檐都以砖砌叠涩构作,外伸不远,做法相似,这些都是虎丘塔与大雁塔的相似之处。

但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位处江南的虎丘塔在许多方面又超过了建于唐代初期的大雁塔。

首先,塔的平面形状已由方形过渡到八边形,这在建筑技术上是一个突破。方正规范的四边形建筑,如宫殿、官署、民居等,在传统建筑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为八边形,构作技术要复杂得多,但防御外力性能也大为增强。虎丘塔虽非第一座八边形塔,但在高层大型的八边形佛塔中无疑是属开先河的。自此以后,八边形塔成为我国佛塔的主要形式。

虎丘塔为套筒式结构,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这样的结构,性能上十分优良,虎丘塔历经千年斜而不倒,与其优良的结构是分不开的。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全塔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自虎丘塔之后的大型高层佛塔也多采用套筒式结构。当代世界上的高层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结构,这足以显示出中国古代建筑匠师们的智慧和技巧了。

虎丘塔的砌作、装饰等更为精致华美,如斗棋、柱、枋等已不同于大雁塔那浅显的象征手法了,而是按木构的真实尺寸做出,斗棋已出跳两次,形制粗硕、宏伟;斗棋与柱高的比例较大;其他如门、窗、梁、枋等的尺度和规模都再现了晚唐的风韵和特点。

虎丘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组成。塔顶的铁刹已倒。砖砌建筑结构比例适度,各层高度并非有规则的递减。塔身的平坐、勾栏等均用砖造,唯外檐斗拱则为砖木混合建筑。每层塔壁的外表,都模仿木构建筑式样:转角处砌有半圆形的砖倚角,壁面上又立有二柱,将壁面分为3间,当中1间为塔门,左右两间是砖砌直棂窗。从塔门至回廊有一走道,廊内是塔心。塔身由底向上逐层缩小,轮廓有微微鼓出的曲线,造形美观。塔内每层都绘有彩色牡丹花壁画,泽彩鲜艳,技法卓绝。

在建筑功能上,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现了平座栏杆,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体,扩展视野,从而改变了大雁塔那种只能从塔体门洞内往外观望的小视角状况。在虎丘塔之前的砖塔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塔体外建有平座栏杆的先例。

建筑结构

该塔为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

虎丘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由于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础设计构造不完善等原因,从明代起,虎丘塔就开始向西北倾斜。虎丘斜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塔系平面八角形,每个面上都有一扇门,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塔身全砖砌,重6000多吨。

历史源渊

虎丘塔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是驰名中外的宋代古塔。

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元年),初建成木塔,后毁。仍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落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建200多年。

自明代起,由于地基原因,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

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

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苏州阊门外西北不远的虎丘,风景优美,古迹众多,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誉。

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修城建都,死后墓地即在虎丘。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览胜;西楚霸王项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为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诚为憾事。”

虎丘是个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的风景名胜地。二千五百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在虎丘建造行宫,死后就葬在山中。《史记》载,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相传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民间还有一说:因“丘如蹲虎,以形名”。虎丘山头山门是虎头,山门前两侧的两口井是虎眼,断梁殿是老虎的咽候,上山的石道是虎背,而斜向青天的虎丘塔则是老虎漂亮有力的尾巴。

虎丘,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长文《虎丘山有三绝》为:“望山之形,不越岗陵,而登之者,风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四边穹窿,北垣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塔,称云岩寺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据地方志记载,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现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层,砖身木檐。由于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因而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

现存的云岩寺塔是用130万块砖垒制而成,使用的主要是三种砖,即唐朝的条砖、方砖和明代维修时用的条砖。

“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从虎丘塔的兴衰可以见到苏州城市的沧桑变化。虎丘塔的每次毁灭和修建,都折射出当时苏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情况。例如,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崇道辟佛,会昌年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除长安、洛阳保留两座寺院,观察使、节度使所在的城市保留一座寺院以外,其余寺院全部被下令拆毁。当时江苏一带的节度使在润州(即现在的镇江),而苏州连保留一座寺院的资格都没有,虎丘山寺和塔自然都跟着毁了。

而云岩寺塔的建起,则得益于五代时期吴越国以“保境安民”为宗旨的政策,国君钱镠以降都信奉“造寺保民”,兴建寺院和佛塔,而且老百姓生活安定,社会财富有了积累,也有经济能力供养寺院。从塔内此前出土的文物来看,金、银、铜、铁、玛瑙、丝绸等制品一应俱全。

在虎丘塔内有大量的装饰彩塑,如牡丹花、太湖石等立体的灰塑图案;在塔楼二层西南面的内墩上,还刻有两扇毬纹图案的装饰门,这是唐宋时期门的式样;仿木的斗拱、梁、柱子等处都有彩绘,“七朱八白”,鲜艳夺目,从上述这些可以追寻到唐宋时期苏州地区的花卉种植、湖石造景、裱画装饰等技艺的发展情况。

虎丘塔则是早期民间修塔的一个典型例子。为什么在苏州能修建起来,修建过程是怎样的,如果能弄清楚这些,对苏州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古建技艺有着重要意义。而号称“中国第一斜塔”的虎丘塔,其倾斜还会不会继续等这些谜题,

虎丘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今天,这座耸立于虎丘的山巅的千年古塔,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

第三泉在千人石之西,泉名据说是古代著名品茶家陆羽品定的,陆羽品尝后觉得水质甘洌,味甜质厚,为天下第三,故名第三泉(第一泉在镇江、第二泉在元锡、第四泉在丹阳、第五泉在扬州)。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独生子女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虎丘还有白莲池、点头石、云岩寺、冷香阁、孙武子亭等古迹。

民间传说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虎丘古迹很多,传说丰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韵,堪称“吴中第一名胜”。

另有传说,现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颜氏原书,而是后人补书刻上去的,所以在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所谓剑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在这里,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山上有一石井,传为唐代陆羽所挖,称为"陆羽井"。陆羽是我国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寓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著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

苏州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不知是哪一个朝代,虎丘塔倾斜得越来越厉害,急坏了土地公公,他想来想去,只能用神威来救虎丘塔。这天晚上,苏州城的男女老少个个做了个梦,梦中被喊去拉绳,拉正虎丘塔。第二天一早醒来,人人都觉得腰酸背痛。据说,苏州吃“撑腰糕”的风俗就是从这件事开始的。这些名胜古迹都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

景点保护

两次维修

前两次“伤筋动骨”的维修,才保住虎丘塔屹立不倒

现在的虎丘塔塔身已向北偏东倾斜2.34米,最大倾角将近3度。有关倾斜形成的原因,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马振暐介绍,一是由于塔建在山顶斜坡之上,西南高、东北低,塔下是一层薄厚不一的人工杂填土层地基,而且塔墩底部既无放大脚,又未深埋地基之中(埋入地坪下约12厘米),6000多吨的塔重对地基承载力和平衡状态是一个考验。二是长期地基渗水潜流冲刷,填层中的土颗粒流失,基土中产生孔隙,在塔体重量的作用下,地基产生不等量的变形压缩,导致塔体的不均匀沉降,造成塔身倾斜。

马振暐说,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当时因塔身倾斜损坏严重,重修第七层时,有意砌向倾斜相反方向,欲借此调正重心,以致造成现在的塔身呈“香蕉型”。“这一纠偏虽起到一些作用,但未能全面制止塔身的倾斜发展。”

清咸丰十年(1860年),虎丘山上寺庙毁于火,也波及塔,加上年久失修,到新中国成立初,塔身已严重残破,千疮百孔,每层处于坍塌状态,一、二层裂缝宽达10多厘米,岌岌可危。

1957年3月,在经过多位国内专家论证后,虎丘塔抢修工程正式开工。当时主要是在每层塔身外加三道钢箍,外抹水泥,实现钢筋混凝土整体加固。但修完几年后,相关工作人员观察后却发现,虎丘塔在加速倾斜,还有侧向位移现象。

马振暐介绍,“20世纪50年代用钢筋混凝土修缮塔身之后,实际上是增加了塔身的重量,原有地基基础承载能力和平衡状态就出了问题,修缮后问题就更突出了。那时也有一些专家注意到了地基承载力问题,提出过要深入调查地基基础情况,采取合理的地基基础加固建议。但出于时间不足以及先保住塔身等考虑,没来得及加固地基。”

1978年至1986年,苏州对虎丘塔进行了第二次维修加固工程,那次的主要任务是地基加固。“当时运用‘地下连续墙’技术,采用围桩、钻孔注浆等方法,浇筑混凝土地基和地坪,将地基基础形成一个整体,增强地基承载力,并对险情严重的底层塔墩进行了加固。”马振暐表示,一次塔体加固,一次地基加固,经过这两次“伤筋动骨”的维修,如今虎丘塔塔身、塔基状况都较为稳定,保住了虎丘塔历经千年屹立不倒。

三维建模

三维可视化激光扫描建模,精度达到毫米级

“1986年第二次大修结束后,我们平时也会进行一些维护,但毕竟经历了二十多年,一些新问题开始出现。”马振暐阐述此次维修的原因,第一个是雨雪侵蚀后,塔身表面存在冻融现象,对塔砖产生破坏;第二个是塔外表出现裂缝,一些植物种子落入塔身的黄泥浆,生长出一些小树;第三个是塔体的木构件历经千年、百年之后,开始腐烂,出现了虫蛀。

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工程部主任胡海光介绍说,“与前两次的抢救性保护不同,今年的工程以全面保养维修为主,内容包括结构保养、塔体防水、构件防风化、防生物侵害等。”

“这次保养维修编制了《苏州云岩寺塔保养维修方案》,从起草到论证再到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筹划了将近3年时间,并至少进行了3次大的修改和调整。”马振暐介绍,此次中标的施工单位拥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参与过苏州文庙、寒山寺等文物古建筑的修复。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修复,苏州文保所还将同时完成虎丘塔三维可视化激光扫描建模工作,从而“锁定”塔身,为今后的监测工作提供精准的参照数据。

“以前我们都是用传统的测量方法来进行塔身的实时监控,但测量是根据几个点来模拟判断虎丘塔的状态,有可能会出现几个点的相互关系没变,但其他地方掉砖未监测到的现象。”胡海光告诉记者,数字建模局部甚至可以达到1毫米的精度,可以实现精确监控,来了解塔身的变化,一旦超过预警值,我们将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古塔。

“现在,全面保养维修已正式启动,脚手架的搭设是目前的工作重点和难点,”马振暐告诉记者,由于虎丘塔塔身有倾斜,出于保护古塔的考虑,施工脚手架不能和塔身进行结构性连接,如何搭建安全可靠,又预留足够操作空间的脚手架是我们考虑的重点。“相关人员正在编制脚手架搭建方案,将在通过专家论证后实施。而整个维修工程预计持续11个月,将于2015年底完工。”

采用了“围、灌、盖、调、换”的加固技术,以强化地基为主、塔体纠偏为辅,基本控制了塔基沉降,稳定了塔身倾斜,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雄伟的虎丘塔仍然屹立在虎丘山的山巅上,南来北往的过客未到苏州,远远的就先看到了它的雄姿。它是苏州古老历史的见证,是苏州人心中“家乡”的象征。

主要景点

虎丘古迹很多,传说丰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韵,堪称“吴中第一名胜”。虎丘的著名景观有:断梁殿、试剑石、枕头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天下第三泉、孙武亭、望苏台等。

入虎丘后,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见著名的虎丘十八景。这些名胜古迹都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云岩寺塔,也就是虎丘塔。虎丘塔是建于宋代(961年)的平面八角砖塔,共7层,高47.5米。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自400年前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已达2.3米(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塔顶偏离4.4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碗罕见的艺术珍品。

旅游信息

所属城市:苏州

景点分类:宗教圣地

开放时间:8:00-17:00

门票价格:(淡季)60元/位,每年10月31日至4月15日;(旺季)80元/位,每年4月16日至10月30日。

地址: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

交通信息

景点地图

虎丘首末站:

游1路,

游2路,

146路

虎丘路:

816路,

949路

参考资料

1.虎丘塔: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 擦亮城市名片·名城苏州

2.古塔今大修 科技搭把手·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文名 虎丘塔
别称 云岩寺塔
建立时间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所在地区 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的虎丘山上
保护级别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