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砂锅(工艺制品砂器)

2023-06-23 9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荥经砂锅

工艺制品砂器

荥经(yingjing)砂锅 简介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古城坪)是荥经砂锅主产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严道古城遗址”的所在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是荥经、严道的发祥地,这里生产的砂锅才有资格称“荥经砂锅”。

1981年前称“荥经砂锅”,主要受产品的局限性,那时的“荥经砂锅”几成了荥经的代名词,外地人从砂锅开始认识荥经。1981年后,随着产品的多样化工艺的发展,统一称为“荥经砂器”、“荥经黑砂”。

中文名 荥经砂锅
外文名 In casserole
主产地 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
统称 “荥经砂器”、“荥经黑砂”

原料资源

荥经县古城坪位于108国道旁,距成都180多公里,仅两个小时就可以从成都到达荥经砂器的产地。在长900米、宽750米的古城村及邻界的严道镇小坪山一带,都是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粘土的资源范围,储量极大,常规开采可达千年以上。

荥经砂器的地域特征:位于严道古城遗址周围,依山傍水,荥河南岸的第三阶地上,高出荥河约40米。南临中峻山,北望青下坝,东眺打鼓溪,西靠荥河陡岸。古有“战略高地”之称,俗有“古城云烟”之景,今有“探奇觅古”之说。

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粘土,俗称白善泥,呈黄白色,土质细腻,粘性极强。其化学成份为AL2O3、Fe2O3、CaO、MgO等,无污染,无有毒有害元素,具有生态性。而此粘土仅荥经古城坪特有,具有唯一性。

荥经县是产煤县,煤炭储量达3亿吨,作为砂器的原料、燃料资源充足。上釉原料由杉桠发展为锯木屑、木渣等代用品。精品茶具采用电烤制,减少上釉工艺,保持其原始古朴风,现代观赏性和实用性。

文化内涵

荥经砂器经历了由单纯生活用具为主的荥经砂锅,发展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制品砂器,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工艺价值已远远超过砂锅自身生活用品的价值范围,产品逐步工艺化、艺术化,加上它古朴独特性,已当之无愧的成为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支绚丽奇葩。

文化价值

黎明来的最早的地方

古城村可能是荥经黎明来的最早的地方了,天刚麻麻亮,108国道旁“嘎吱嘎吱”的开门声就此起彼伏,当地百姓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店里的陶砂锅搬到国道旁,一层一层垒在一起,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绵延约1公里,煞是壮观。搬完了砂锅,村民才回屋梳洗打扮,似乎已然是一种习惯。

上午8点半,胡克忠已经在烧第二窑兰草盆了。作坊中间,一个直径约1.5米的窑洞,中间搭着一块木板,坑里填满了碎煤,一根5米长的铁管上悬着一个绑满细铁丝的窑盖,鼓风机“呼呼”地转动,窑洞顿时冒出一团团热气。

40岁的胡克忠穿着一身土黄色夹克,头戴斗笠,卷着袖口,“呸”地一声吐掉香烟,搬起了八个陶胚,他的脚搭在木板上,身子快俯到了窑洞内,放完了八个陶胚,额头上早已冒出了阵阵汗珠。

这样的动作,胡克忠一天要做几十次,一窑烧150个陶胚,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开8窑。胡克忠说,几天前,广州那边订了几千个兰草盆,这是厂里难得的大单,他每天早上6点来到工地,晚上8点过才能离开作坊,回到家,腰都直不起来了。

不一会,100多个兰盆顺利进了窑洞,胡克忠跑到铁管前,吃力地趴在上面,窑盖缓缓离开地面,在空中徘徊一圈后,准确落在了窑洞上。胡克忠这才长舒了一口气,从皱巴巴的口袋里掏出一根香烟,倚在墙角点燃了。

大约一小时后,窑洞中的兰草盆周身通红,胡克忠将兰草盆钩到另一个土坑中,倒进锯木屑,再复上一层炭,顿时,一股青烟腾空而起,这就是“上釉”了。不少游客到了荥经,总要起个大早,到作坊看第一窑陶器出窑的场景,那时候,天还没亮,窑洞中的陶器每一件晶莹剔透,比天边的朝霞,还要红艳、迷人。

这是荥经108国道旁一个普通的砂陶作坊,几间红砖瓦房,上面的石棉瓦已经洞开,昏黄的灯泡在白天显得有气无力;木条钉成的简陋架子上,一排排刚出窑的砂锅、兰草盆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锅盖用铁丝绑着,悬在架子上。大窑洞、铁链锁着的狼狗、木架上的成品、昏黄的灯泡,或许就是你对古城村共同的印象。

陶器或许是文明史上最神奇的创造了,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在制陶,由于陶器的烧制需要千度高温,这也是火发现以来一次伟大的革命;直到今天,现代人仍在使用陶器,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中国古代的陶器,因土质不同,有红陶、灰陶、黑陶、硬陶之分,然而,陶器的发明却不是某个部落的专利,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不制造陶器的部落,成为考古学上一个重要标志。

荥经大量出土的文物——砂器,对研究荥经历史起到不可估量的考古研究价值作用。本土陶器作为砂器的前身,不但起到人类文明发展、诞生炊具,进化饮食方法的实用作用,而且可以从陶器的类型、型制,制作工艺,产品流通,考古研究出当时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文化传承,风土人情,体现出殷实的考古价值。

2004年9月,雅安市成功举办茶文化“一会一节”,又把茶祖吴理真的另一项发现——荥经茶具始祖的桂冠挂在荥经严道,终于把严道“茶具始祖”与“蒙顶茶叶始祖”历史联姻,渊源理顺。

茶叶始祖吴理真本来就是严道人氏。严道治所初始古城坪,古城坪的砂器作为当时严道辖区内的主要生活用具,应该成为不争的事实。吴理真在蒙山植茶采茶,自然要用到家乡的茶具了。而砂器正好填补了吴理真何来茶具烹茶的空白。

俗话说“好花要有好土栽,好茶要有好茶具”。“荥经县志”乾隆版沿用民间流传的“品高李白仙人掌,香引卢仝玉液风”,这香引卢仝的茶具不正是荥经砂器吗?历史上蒙山一度属严道,难道只有蒙茶,不用制器具?

这用具不敢断言全是荥经砂器,但作为山野农夫、凡夫俗子的吴理真,不可能用得起中原一带的器皿,只能就地取用。那严道砂器不正好首当其冲吗?因此,可不可以这样断言:茶叶文化源于蒙山,茶具文化始于严道。这其中发明人应是吴理真一个人。

张国防先生着的《吴理真演义》,浓墨重彩提到吴理真用严道黑砂鼎熬制茶药,用黑砂器冲泡蒙顶茶,可谓情真意切。虽说演义有些小说味,但张先生的多次采风寻根,依据都是有理有据(详见《茶祖吴理真演义》第三回、第六回)。而且,从中得到一种启示:好茶配好具,治病又防病。这不正是荥经砂器无腐蚀、无毒无害、生态有益特征的有力佐证吗?

艺术价值

从砂锅到砂器,主要是制作工艺的改进。从砂器本身的改进到产品类型朝工艺美术品方向发展,专家学者对砂器工艺美术品价值的认同,将砂器规入民间工艺美术品类,基本上达到了共识。产品通过参加各类展销,有关部门认同砂器制作者可以评为艺术职称。本土世人获得了“省工艺师”、“省民间一级艺术家”、“全国民间艺术家”等艺术职称。目前,荥经已有4人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家”的殊荣。

产品从龙砂锅、金鱼盖砂锅、工艺贴花砂锅、龙凤锅等自身砂器工艺的改进,到生产工艺茶具、花瓶、壁画、艺术人物像、动物模型等。

原四川美术学院马高骧夫妇,美国雕塑家查乐斯等艺术界人士多次来荥经,精心制作砂器工艺品,产品在加拿大、美国等展览,引起了轰动效应。作品集也在美国出版发行。

师承马教授的雅安群艺馆段禹龙、刘承志老师,曾深入荥经砂器产地,精心制作了一批精湛砂器艺术品,参加各类艺术品展,并发表在文化美术报刊,深受好评。

1961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将荥经砂锅拍摄成新闻纪录片。

1976年,荥经砂锅参加广交会工艺美术展。

1977年,荥经砂锅参加北京工艺美术产品展。

1982年,荥经砂锅编成歌曲,参加雅安地区文艺调演。

雅安电视台曾以荥经砂器为题材,拍摄的专题片《黑砂》,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1995年,《西南航空》杂志社以“荥经砂器盛古风”为题,宣传报道了荥经砂器。

2003年,中央电视台《搜寻天下》栏目,以搜寻方式报道了荥经砂器的古朴风貌。

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东有“宜兴紫砂”西有“荥经黑砂”美誉。

2008年后,多次被央视(2套7套)宣传报道荥经砂器的风采,让世界各地朋友都了解到了四川的传统工艺文化。

荥经县被誉为“中国黑砂之乡”。

工艺流程

目前,荥经砂器的制作基本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故产品可能件件不雷同,件件是绝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其工艺要求环环紧扣,一丝不苟,其中尤以制胚造型是砂器工艺的重要环节。

手工的轻重、图案的精致、打磨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焙烧的火候、上釉的优劣也决定着产品质量。

采料主要指取粘土、备煤渣;加工粉碎,原始作坊采用役牛碾细、和水、牛踩,现都是球磨机粉碎、搅拌机搅拌;制胚采用托转盘,模具(或不用模具)手工制作,脚蹬踩转盘。

成型、贴花、雕刻、独特造型均在这一环节完成;晾晒采用自然阴干,不宜曝晒;焙烧是将阴干的毛胚放入特制的地坑或烧窑,一般一层煤一层毛胚的放,点火封闭,经10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出炉时,将带着高温的产品投入上釉地坑燃烧上釉;最后出炉,降温后入库,检测成品质量分类存放。

原始古朴的手工生产具有产品精致、独特、不重复等特性,同时这也具有文物性特点。而且具有节约原料、节约资源的优点。

参考资料

1.大美四川:荥经砂器之技艺传承·中国文明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