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商学院(位于湖北省的高等学校)

2023-06-28 4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6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湖北大学商学院

位于湖北省的高等学校

商学院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学系、经济学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人力资源系、工商管理系、电子商务系、市场营销系、会计学系、工程管理系、经贸外语部;另设有旅游发展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与营销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等。拥有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旅游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学、土地资源管理6个硕士点;开设国际贸易、金融学、经济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工程管理10个本科专业,其中世界经济为省级重点学科,旅游发展与规划为省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中文名 湖北大学商学院
创办时间
所属地区 湖北
类别 公立

概述

简介

商院

湖北大学商学院于2001年3月由原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现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及金融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国际商务、金融学、旅游管理、会计学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及10个本科专业。拥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武汉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单位。学院下设8个系,教职员工158人,其中专任教师132人。

学院现状

商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4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近1000人。 教职工133人。在111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人,占教师总数的33%,教授17人,占教师总数的15%,副教授45人,占教师总数的40.5%。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5人曾被授予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规划经济学科工商管理学科专家组成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等。有32人担任国家级和省级学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一批教师已成为工商管理、会计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经济学、旅游管理等方面学术骨干。2007-2009年间,我院出版专着和教材38部,在《中国农村经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中国管理科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会计研究》、《经济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地理学报》等国家级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3篇,在其他省级以上刊物或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6篇,其中被EI、ISTP收录论文84篇。商学院教师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共6项,省部级课题35项,厅局级课题35项,横向课题112项,年均经费334万元。此外,商学院教师有19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发展规划

建设与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主要成绩

湖北大学商学院于2001年3月由原经济学院和旅游学院合并组建而成。“九五”以来,在原经济学院和旅游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高,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湖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学科建设成绩明显,学科结构日趋合理。

“九五”期间,该院对学科专业进行了全面调整,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新增本科专业3个,使全院本科专业增加到9个;新增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旅游管理3个硕士点,使商学院硕士学位点增加到4个;创建了世界经济省级重点学科和企业管理校级重点学科,经过“九五”期间建设,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绩,特别是世界经济省级重点学科顺利通过验收评估,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学科关系逐步理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有所加强,初步体现了作为综合性大学商学院的特色。

2.学术队伍较大改善,科学研究快速发展。

“九五”期间,学术梯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学术带头人由1位增加到5位,新增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3名、学校学术梯队成员5名;职称结构明显改善,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28人,讲师53人。“九五”期间,破格晋升教授3名、副教授3名;学历层次有了较大提高,现有硕士(含在读)45人,博士(含在读)17人。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独着、合着、参编着作57部,公开发表论文846篇,其中在权威报刊发表论文78篇;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6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1项,项目总经费约200余万元人民币;共获各种奖励30余项,其中国务院部委奖2项,省、市级奖励近20项;参加各种学术会议120人次,出国进修、访问等28人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讲学30余人次,举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6次。

3.办学规模明显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九五”期间,我院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均大幅度提高。已毕业全日制本专科生2000余人,各类成教生6000余人,硕士毕业生47 人,并与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生3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本科生、硕士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社会影响较大。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院积极进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重点抓核心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狠抓英语和计算机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旅游管理等专业本科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达85%以上,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4.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商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崭新、漂亮的办公楼启用,告别了脏、乱、差办公环境的历史;加大了图书资料建设,购置了先进的密集书架等设施;新建、改造各类实验室10余个,投资额达300余万元;教职员工福利待遇有所改善。这些都为商学院的阔步前进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问题与困难

“九五”期间,我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建设方面。我院尚无国家级重点学科,没有博士点,硕士学位点布局不尽合理,龙头专业与学科的实力和整体水平还应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科专业基础相对薄弱,整体实力有待加强。

(2)学科队伍建设方面。我院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能成为某一学科领域权威的专家学者;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正高职称教师相对较少;中青年学术骨干尚未形成规模;现有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甚合理,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偏低,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较少。

(3)科学研究与应用方面。我院缺少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课题、成果和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大项目;在理论研究的原创性和应用研究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方面还应加强。

(4)教学科研设施建设方面。我院教学科研设施、办学基础条件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不能很好满足学科发展需要。院外实验基地、院内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现代化教学、科研手段尚未得到全面应用,教职员工的相关技能还有待加强。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和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北戴河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湖北大学确定的“以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办学水平和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为根本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依靠并调动全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实施“民主办院、开放建院、科研兴院、制度管院”的治院方略,以科研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为两翼,大力推进科研工作,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管理,力争全院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发展目标

按照“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水平显着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科优势更加突出”的发展思路,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把我院建设成湖北大学一流的学院,在湖北地区具有较高水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商学院。再经过5年建设,到2010年前后,把我院建成湖北一流、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商学院。

1.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二是优化队伍结构,形成合理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

2.办学水平显着提高。一是学科水平明显提高,通过重点学科的建设,带动全院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学科建设与骨干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局面;二是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合作项目;三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集中精力抓好研究生教学和本科生教学,力争人才培养质量居于全校前列。

3.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一是硬件方面的改善,进一步加强办学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二是软件方面的改善,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4.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学科优势更加突出。一是现有的重点学科要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之成为“精品”学科;二是超常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使之成为“名品”学科;三是积极扶持相对薄弱的学科,使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四是发挥我院在我省经济建设方面的智囊作用,突出我院在全省同类专业中的相对优势地位。

学科建设

按照“加强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拓宽培养口径、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巩固、提高已有的优势学科,加速发展社会急需的学科。到2005年,力争本科专业增至12个左右,硕士学位点达到7个左右;在搞好各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抓好省、校各级重点学科建设,在“十五”期间,新增1—2个校级重点学科,争取创建省级旅游研究基地,做好世界经济博士点申报建设工作。

大力加强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门类建设,学科建设不搞齐步走,有条件的先上,条件不具备的创造条件再上。

1.经济学科在现有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两个硕士点基础上,采取措施争创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等硕士点。世界经济省级重点学科要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冲刺博士点创造条件。

2.管理学科在现有旅游管理硕士点基础上,继续加强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使之能达到国内较先进水平,力保2002年企业管理硕士点报批成功;加强旅游学科建设,使之成为名牌学科;同时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会计学等学科建设,为申报硕士点创造条件。

人才培养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为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必须努力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按照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要求,科学地修订教学计划,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模块,逐步建立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十五”期间,继续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使大多数教师能掌握CAI课件的使用方法和基本课件开发技能。重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十五”期间,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5—10个。继续抓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竞赛、计算机等级考试、数学建模比赛等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考试和竞赛活动,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将美育融入我院教育全过程,通过开设人文科学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艺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使普通话成为学院工作和教学用语。实施“名牌课程”和“名牌专业”计划,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考研率和考博率。

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教育的新特点,加快改革步伐,通过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和外语强化训练,使大多数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基本掌握CAI课件的使用方法和基本课件开发技能。

2.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各系部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不少于1小时的教研会,注重实效,不搞形式;组织观摩教学和听公开课,开展教学交流;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课堂教学检查;设立教学优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以鼓励教学优秀教师。

3.重视教学研究,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学科发展及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通过举办考研辅导班等形式提高学生考硕和考博率。

4.建立必要的机制,鼓励、引导本科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做好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工作。

5.推动综合素质教育,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德育教育,重视学院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注重体育与艺术教育,形成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

6.重视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办好在职研究生教育;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科学研究

“十五”期间,商学院科研水平力争出现新的局面。第一,要强化项目意识,争取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十五”期间,科研经费以“九五”末期年度总额为基数按年均26%递增,到2005年达到100万元/年;第二,要强化成果获奖意识,力争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10—15项;第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公开出版学术专着20—30部,其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着作达10部以上;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全院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累计1,000篇以上。

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建立在湖北知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以便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

2.建立院级学术梯队,整合科研力量,形成科研群体,实行学术假制度。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组织3—4个优势明显的学科群体,组建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教师、实验资料人员组成的学术攻关团体,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部委与地方重点科研项目,发表更多的成果。

3.建立院科研基金,加大科研成果奖励力度,鼓励教师争取更多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并给予一定的科研配套经费或奖励;同时争取企业与社会的资助设立科学研究奖;争取更多的各级政府科研奖项。

4.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以多种形式走出去,另一方面要有重点地请进来,每年外出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30次以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10次以上。

5.有重点地资助出版一批学术专着,“十五”期间拟资助出版10—15本。

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按照“稳定、培养、引进、使用”的方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实现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优化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实施青年教师“硕士化”、“博士化”计划。到2005年,所有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所有40岁以下、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均应获得博士学位。到2005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在职教师总数的70%,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30%,在校外完成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教师应占50%以上。

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校际、国际交流进修计划。为加速提高师资水平,“十五”期间,学院将有计划地选送10名以上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学习访问。

贯彻落实学校“152”高层次人才计划。到2005年,培养造就2—4名在其研究领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8—10名在其研究领域具有学术优势,成绩突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20—25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采取切实措施引进、培养和稳定高级人才,引进教授、博士10人以上,培养博士20人以上。引进校内特聘教授2人以上,院内兼职教授10人以上。

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加强师德建设,形成良好的院风。业务水平的提高与师德建设并重,教师要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科学的精神从事科学研究;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2.落实“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政策,发掘、培养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以德才兼备的中青年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人员的培养和选拔为重点,通过加大投入、提供学习交流与实践机会以及完善管理体制、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使他们成为学院建设的核心力量。根据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教育和业务进修,学院将根据实际财力情况给予一定的资助;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科学研究及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优先提供资助,增强其参与国内、国际学术竞争的能力。

3.成立商学院人才引进工作机构,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和政策,落实人才引进条件,协调各系、部的相关工作。

4.实施“湖北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特殊性政策和措施,力争从国内外重点引进一批能带动我院某些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增强学科的竞争实力。

5.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骨干队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与科学文化素养,增长他们的管理才干,努力使他们成为管理方面的专家。

条件建设

不断改善教学、科研设备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十五”期间,根据教学科研需要,新建、改造3—4个实验室,创办商学院网站,实现院内智能化布线,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数字仿真等信息技术,初步实现无纸化办公。加强资料室现代化服务手段的建设,加快资料室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步伐,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深度与广度。积极探索产业开发的新路子,拓宽创收渠道,努力提高全院教职工福利待遇,尽可能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

精神文明建设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以改革与发展为主线,唱响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弘扬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积极营造团结、宽松、和谐的院风。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推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加强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建设。

2.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内容、方法、形式、手段、机制等方面锐意改革创新。狠抓领导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商学院实际,加强党风廉政的教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3.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院领导班子要带头学,坚持中心学习小组每学期集体学习不少于3次的制度。党委的民主生活会一般情况下每学期召开一次,建立良好的会风,做到有意见会上讲、会下不要讲,当面讲、背后不要讲。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从领导班子成员自身做起,经常听取教职工的呼声和反映,认真对待和处理每一个问题,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断改进工作,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依法治院,以德治院,从严治院,加强制度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

4.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为主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党性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学院党员队伍。

5.充分发挥工会、教工团支部等组织联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加强院内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团结、祥和、奋进的人文氛围。

6.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抓住机遇,精心搞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为我院的发展提供舆论服务。

机构设置

包括系部设置,办事机构,各研究中心。

参考资料

1.学院简介·湖北大学商学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