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书法字体)

2023-07-07 45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狂草

书法字体

狂草,指一种书法,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式。狂草,草书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脉相承。

中文名 狂草
创立年代 唐代
代表书法家 张旭和怀素
拼音: kuáng cǎo
基本解释 草书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

概述

书法

释义

词目:狂草

拼音:kuáng cǎo

基本解释

草书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

林散之狂草《毛泽东词 清平乐 六盘山》局部

详细解释

1.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相传创自汉张芝,至唐张旭、怀素始有流传。清冯班《钝吟书要》:“虽狂如 旭素,咸臻神妙。古人醉时作狂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工夫细也。”清高士奇《<藏真自序帖>跋》:“唐怀素书,奇纵变化,超迈前古。其自叙一卷,尤为生平狂草。”

2.随意潦草。巴金《家》二五:“从倩如的狂草的字迹看来,可以知道她是多么愤慨。”

狂草介绍

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史称“草圣”。

狂草大家

张旭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诗四帖》等。

怀素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韩*F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怀素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张旭和怀素以后,历代都有草书大家出现,如宋代黄庭坚、明代祝允明、徐谓、王铎,清代傅山,现代林散之、毛泽东等。每一书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融进了自己的个性。

黄东雷

当代书法家黄东雷的狂草书法是一种伴随着时代思潮的解放而获得实质性突破和发展的艺术。

黄东雷《狂草22米》书法长卷

罗树人

“草仙”罗树人,原名罗振荣,1970年生于广东阳江,199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金融系。与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国画大师,“梅花大王”关山月先生为同乡。阳江人流行两句话“一花一草一世界,拈花惹草两大师:,拈花大师为有“梅花大王”之称的关山月,“惹草”大师则正是“草仙”罗树人。

罗树人

高占全

高占全狂草书法形意同源,一挥而就,得意得气,浑然天成,其字中风生水起。在笔力、布局、章法、虚实、平衡、矛盾、对称、个性、行气、正邪、开合、动静、浓淡、大小、线条上形成独特的艺术书法风格。落收笔之奥妙,收放开之狂草悟道。

狂草来由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详述

狂草

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参考资料

1.狂草·汉语词典

2.狂草(草书分支)详细资料大全·历史新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