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集团军战士)

2023-07-08 3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李向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集团军战士

李向群(1978--1998)新时期英雄战士。生前系原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战士。海南省琼山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集团军121师361团9连战士。1996年12月参军。共产党员、在1998年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英勇献身。李向群生长在一个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家庭、他家富不忘报国.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强烈的进取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献身精神、用灿烂的青春书写了壮丽的人生凯歌、是继雷锋之后我军涌现出的又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的荣誉称;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号召全军广大官兵向他学习。

中国

中文名 李向群
国籍
民族 汉族
性别
出生年月 1978年
去世年月 1998年
职业 英雄战士
政党 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 追认为革命烈士、授予“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出生地

生平概况

199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等兵军衔。李向群的家庭拥有百万资产,他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长大,但受到父母、老师的良好教育和影响,从小爱学习,爱劳动,能吃苦,守纪律,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他家富不忘报国,立志献身国防事业。

入伍后,他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写了近10万字的心得笔记;参加法律函授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他苦练军事技术,在20个训练课目考核中获得17个优秀,是公认的训练尖子。他“身为特区人,不当特殊兵”,艰苦朴素,克勤克俭,关心同志,乐于助人,把节省下来的上千元津贴费捐给了家庭生活困难的战友和群众。每当群众或战友遇到危险时,他都挺身而出,奋勇救护,入伍近2年,他先后从水中、火中和爆炸现场救出过5名老人、儿童和战友。因表现突出,李向群曾被评为优秀士兵,受过嘉奖,荣立三等功。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李向群所在部队奉命赶到湖北荆州长江大堤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李向群决心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为祖国和人民立功,早日加入党组织。8月10日凌晨4时许,李向群和战友在巡查中发现一处管涌,他一边发出紧急信号,一边抱起沙袋堵住管涌洞口,洞口冲出的泥沙喷得他像个泥人,他全然不顾,拼尽全力死死地压住沙袋,直到战友们赶来及时排除了险情。13日,太平口幸福闸出现3处管涌,李向群一个猛子扎到水里探管涌,一分钟后,他从下游10米处冒出来,向连长报告:“水流太急,控制不住身子!”说完,他抱起一个沙袋又扎入水中,在李向群带动下,战友们争先恐后地抱起沙袋跃入水中,很快制服了管涌。

14日,根据李向群的强烈意愿和一贯表现,党组织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李向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每次执行危急任务都冲在前面。16日17时30分,他所在的9连奉命赶到南坪筑堤护坝。当时,洪水已经漫过大堤,他看到站在子堤上码沙袋很危险,就把一名新战士拉下来,自己跳上去干起来。

17日凌晨4时50分,他发现距作业点300米处的内堤滑坡,立即和几名战友冒雨跳入水中,手挽手搭起一道人墙,挡住风浪的冲击,直到大部队上来奋战2个多小时,保住了大堤。连日来,李向群带病参加了8次抢险战斗,由于过度疲劳,4次晕倒在大堤上。17日上午,连长见他脸色不好,让他留下休息。可连队一上堤,李向群又跟上来。下午,排长硬是拽着他住进了南坪镇卫生院。

21日,他听说洪水暴涨,大堤告急,立即跑出医院冲上大堤。连长发现后令他回去住院,他装着没听见,又背起2个沙袋冲上大堤。突然,他身子一晃,又晕倒在大堤上,被战友们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无效,抗洪勇士李向群献出了还不满20岁的年轻生命。

个人事迹

上学是个三好学生

1978年农历9月21日,李向群出生于海南省琼山市东山镇。这里曾是著名的琼崖革命根据地。李向群从小就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改革开放以来,他的家庭经历了从穷到富的变迁;他亲身感受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

李向群上学的时候就是一个好学生。还他上小学时候的。这一天,因为白天下了大雨,学校不组织晚自习。晚饭后,李向群在家做完作业,就打开电视机兴致勃勃地看足球赛。他忽然听见屋外雨点打在窗户上发出的叮咚声,树叶也在风中沙沙作响。原来,雨越来越大了。只听“嘭!嘭!”响,窗户被吹开了,雨点随风飘进屋里。

李向群起身走到窗前想把窗户关上,被风一吹,他不禁打了一个冷颤。李向群望着窗外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树木,忽然想起,放学时教室里还有几扇窗户没有关上,玻璃都会打碎,明天怎么上课呀!他拿起雨伞,要到学校去关窗户。母亲王立琼看到儿子要走,就问道:“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儿啊?”李向群回答说:“到学校去看看!”说着,李向群开开门,一阵风吹进来,屋里顿时凉起来。母亲又说:“天这么黑,又下着大雨,去学校干什么?”李向群说:“妈!教室的窗户不关好,玻璃会打烂的!”李向群说完就出了门,母亲赶忙把手电拿给李向群,说:“你小心点啊!快去快回!”

李向群家离学校不远,可是路挺滑。李向群深一脚,浅一脚,飞快地跑向学校。心里真着急啊!突然,脚下一滑,李向群摔倒了,手电筒和雨伞扔了老远。他爬起来,顾不上擦泥水,拾起手电筒和雨伞往前飞跑。来到教室一看,几扇窗户正被风刮得劈劈叭叭响。李向群赶紧把窗户关好,才松了口气。他转身准备回家,才感到屁股摔得生疼。一看手上、衣服上沾满了泥。他撑开雨伞,打着手电,一瘸一拐地向家里走去。

带头学雷锋

1992年3月5日,东山小学召开学雷锋动员大会,校长给同学们讲了雷锋的故事,李向群听了很受感动,决心做一个雷锋叔叔那样的人。这天下午,李向群放学回到家里,顾不上喝口水,拿上锤子、锯子、钉子,又急忙返回学校--班里有几张桌凳都坏了,他要动手修好。忙乎了一阵子,李向群看着修好的桌凳,心里乐滋滋的。在回家的路上,李向群发现街口有几堆垃圾堆在那儿没人管,心想,多不卫生啊!

李向群回到家里想来想去,想出一个主意:成立一个学雷锋小组,把那些垃圾清除掉!第二天,李向群一到学校,就找到几个平时要好的小伙伴,商量学雷锋清除垃圾的事。大家听了他的意见都非常同意,于是,一个学雷锋小组成立了,李向群被选为组长。李向群一有空就带领学雷锋小组去清扫垃圾,打扫卫生。过往的行人看到长期堆放的垃圾清除了,都夸李向群他们做了一件好事。

李向群还带领学雷锋小组关心和帮助孤寡老人。街上住着一位孤寡老人,人们都叫她“王聋婆”。“王聋婆”一个人日子过得很艰难,缺钱少米,还常有病。李向群发现以后,就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7元钱送给了“王聋婆”。在他的带动下,学雷锋小组的同学也都纷纷捐钱,全组共给“王聋婆”捐了70多元。他们还从自己家里拿来柴米。“王聋婆”抱住李向群热泪盈眶,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李向群也激动地说:“婆婆,我们都是你的孩子!”

李向群经常带领学雷锋小组照顾“王聋婆”,劈柴烧水,打扫卫生,使老人感到非常温暖。热心帮助孤儿上学上中学的时候,李向群有一个同学叫林烈华。林烈华是个孤儿,生活很困难,上学全靠亲戚接济。林烈华听说李向群家里开了一个服装加工厂以后,就找到李向群家。李向群正在做作业,看到林烈华一脸沮丧,像有什么心事,就问:“你怎么了?”林烈华说:“向群,我不想上学了。你能不能跟你爸妈说一下,让我到你家服装厂去做工?”“怎么啦?”李向群关心地问道。林烈华一开始还不好意思开口,经不住李向群一再的追问,就把他的艰难处境说了出来。李向群听了,非常同情,心想,一定要帮助他。

李向群很快找到了班主任,把林烈华的困难情况告诉了老师,并恳切地说:“他还小,应该上学,怎么能忍心让他去打工呢?老师,帮帮他吧!”李向群还建议在班里开展向林烈华献爱心的活动。班主任听了李向群的叙说也被感动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全班同学共捐了201.5元。李向群把自己节省下来的50元钱全部捐了出来,是班里捐得最多的。很快,全校都知道了为林烈华捐款的事,其他班的师生也都纷纷伸出友谊的手,共捐款751元。学校也免了林烈华的一切费用。林烈华学习安心了,非常感谢同学们,特别感谢李向群。李向群与林烈华成了好朋友,他多次请林烈华到他家吃饭,两个人经常一起学习,互相帮助,一直到初中毕业。

当兵是个优秀战士

李向群的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穷变富,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但是,他家富不忘报国,两次应征,于1996年12月光荣入伍。

李向群弃商从戎,穿上军装以后,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刻苦学习军事本领,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关心同志、关心老百姓,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个优秀战士。

家富不忘报效国家

李向群从小就崇敬英雄,决心长大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上学的时候,他在一篇谈理想的作文里就写道:“我从小就喜欢看打仗的书籍和电影、电视。我佩服解放军叔叔勇敢、顽强的作风。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解放军战士去保卫祖国,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会尽心尽责,在紧急关头,我将不惜自己的一切,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当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我甘愿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1995年11月,东山镇征兵工作开始了。大街上到处悬挂着“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参军从戎,报效祖国”的大幅标语。李向群心想,当兵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他把报名参军的志愿告诉了父母,两位老人也高兴地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去吧!!”

李向群一溜烟跑到镇征兵办公室报了名。负责征兵工作的同志让他在家等候体检通知。当时,李向群帮助家里跑车做生意,为了能按时参加体检,他不跑车了,天天到镇医院打听什么时候体检。医生说:“别着急,在家等着吧,到时候会通知你的。”李向群终于盼来了体检通知。哥哥陪他来到了镇医院。经过逐项检查,李向群的各项体检指标全部合格。

体检合格了,李向群又天天往武装部跑,恨不得马上拿到入伍通知书。10几天过去了。入伍通知书还没有影。来接兵的一位上尉军官找了其他几个报名青年谈了话,就是没找李向群。他心急火燎。连饭也吃不下。入伍通知书下来了,可是,没有李向群的名字。李向群急了,跑到征兵办公室找到武装部长,劈头就问:“部长,我体检合格,又没犯错误,为什么不让我当兵?”武装部长认识李向群,笑着问道:“你不想做生意赚钱了?”李向群说:“我想到部队去锻炼锻炼,多学点本领。”“当兵很苦啊!你不怕?”“怕苦我就不当兵了。”

武装部长挺喜欢李向群,可是,不得不告诉他,这次征兵没有取上他。部长解释说,征兵名额有限,只能好中选优。李向群虽然体检合格,但不如其他入选青年身体条件好。李向群仍不甘心,缠着部长要参军。部长不忍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就答应他只要符合条件,明年第一个推荐他。李向群参军的愿望没能如愿,但是他没有改变从戎报国的决心。他报名参加了镇里的民兵营,积极参加训练。只要有任务,他生意再忙、再赚钱,也要从外地赶回来参加。

刻苦学习军事和科学文化

李向群入伍以后,首先下决心刻苦学好军事本领,努力做一个优秀战士。他参军不久,1997年2月就写了一份决心书,给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训练目标:1,5公里越野达到优秀;2,400米障碍跑达到良好;3,投弹达到优秀;4,射击达到良好。

李向群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了自己提出的训练目标,1997年上半年考核时,李向群的训练成绩在全营新兵中名列第一,受到营嘉奖一次;1997年年终考核,李向群又获得军事训练满堂红,并被评为优秀士兵。这里讲两个李向群刻苦学习军事本领的故事。

苦练投弹

在新兵连第一次组织军事训练考核时,身高1米7的李向群手榴弹只投了28米。离50米的合格标准相差很远。怎么办?他下决心要赶上去。

李向群每天吃过午饭,就拿着自己制作的挥臂器和手榴弹到训练场练习。他每天中午都要挥臂100次,投掷50枚教练弹。一开始两只胳膊疼得不行,后来一点痛的感觉也没有了,可是,一个月以后的投掷成绩只增加了1.5米。李向群找到团里的训练尖子、六班长郭秀磊请教。郭班长问李向群投掷手榴弹的要领是什么,李向群红着脸答不出来。郭班长告诉他搞好训练不能光靠苦练,还要遵循规律巧练。李向群又认真学习了训练教材里总结的投弹要领,才恍然大悟,自己光苦练了,根本没有掌握投掷的动作要领。李向群又一次去请教郭班长。

郭班长仔细看了李向群的投掷动作,给他做了两个小实验。郭班长首先拿来两条长短不一的竹条,分别把小石子弹出去。李向群看到,长竹条弹的小石子比短竹条弹的要远。郭班长告诉李向群,挥臂要尽量伸直手臂才能投的远。郭班长又拿来一条皮筋,分别用大于45度、小于45度和等于45度三个不同的角度弹同一个石子。李向群看到,用45度角度弹得最远。郭班长用这个实验告诉李向群,投掷手榴弹也要把握最佳角度才能投得远。李向群越听越入迷,没想到投掷手榴弹还有这么多学问。在郭班长的帮助下,李向群苦练加巧练,按照投掷的规律掌握投掷的要领,不到一个月,李向群投掷手榴弹超过了50米,达到了要求。

李向群在翻阅报纸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写道:“当代青年应具备的四种能力是会开汽车、会外语、会电脑、懂法律。”

李向群只有初中文化程度,非常想多学些知识,早就想参加函授学习。看了报上那句话以后,他想,在现在的法制社会里,不懂法就难于生存,更难于发展。因此,他决定参加法律函授学习。他给西南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中心寄去360元学费。20多天后,李向群收到了培训中心寄来的教材和学习资料,开始了函授学习。

作为一个战士可利用学习的时间很少。李向群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刻苦学习。双休日别人休息了,聊天、看电视,他一个人钻进图书室学习;晚上战友们入睡了,他还躺在床上学习一会儿。他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很多战友说没时间学习,其实是他们不想学习。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你只要挤它总是有的。’”

深夜12点了,连长查铺时发现,李向群的床上有一线微弱的光从被子里透出来,掀开被角一看,熟睡的李向群手里还拿着一本《刑事讼诉学》,手电筒也没关。连长替他把手电筒关掉,轻轻地替他把被子掖好。经过努力,1992年6月李向群获得西南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中心的法律专业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

书迷

一次,周排长给战士们讲“未来战争的高科技应用”课,讲到“长眼睛的智能子弹”时,引起李向群极大的兴趣。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子弹不长眼睛”,而周排长则讲子弹长眼睛。周排长还讲道,当今是知识和技术的时代,随着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对军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跨世纪的合格军人,必须刻苦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以适应未来高科技战争的需要。

李向群迷上了书。他向排长借来总政治部编写的《高科技知识普及丛书》,书中介绍的隐形飞机,自动寻的导弹、电磁波“杀手”以及“长眼睛的子弹”,使李向群眼花缭乱,深深感到,要想做一个现代合格战士,必须好好学习。从此,他无论干什么,都带上一本书,一有空就捧着学习。

连队阅览室的书李向群看了一大半。听说周排长藏书多,李向群又向周排长借书看。周排长与李向群还订了一个“君子协定”:看完一本书,李向群要向排长汇报书的主要内容、精彩片断和主要收获。

李向群不但向排长借书看,还给周排长做书架。李向群看到排长的书都装在两个大口袋里,往外拿很不方便,既浪费时间,又容易把书弄坏。正好,一营在搞基建,李向群利用午休时间到工地上拾回来许多废旧小木板,洗净晾干,用刨子刨平,钉成了一个书架。周排长很高兴,与李向群一起动手在书架上贴上军事、政治、文学、艺术等标签,把书分类排放。在书架的两侧,李向群还贴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条幅。李向群还建议排长将书借给全连的战士看,让大家都长知识。周排长接受了这一建议,在书架的左侧增加了一个借书登记本,而借书最多的是李向群。

学电脑

1998年7月,连里来了4名实习排长,其中一位叫蒋海明的实习排长还带来一台电脑,战士们都感到很新奇,李向群更是向蒋排长问这问那。“排长,听说电脑什么都能干,是真的吗?”“书上说不懂电脑是现代文盲,有这么严重吗?”对李向群的问题,蒋排长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李向群听完想了半天;既然电脑这么重要,应该好好学一学。他决定买一台电脑。蒋排长建议他先买一台小霸王学习机先学习打字,熟悉简单的操作以后再买电脑,李向群接受了排长的建议,和同乡林文雄合买了一台小霸王学习机。

学电脑对李向群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那双被枪炮磨出老茧的手,敲起键盘来总是不听使唤,该敲“M”键的,他却敲到“N”键上,该用食指却不由自主地用了中指。李向群心里真着急。有一天,李向群发现一位战友弹吉它时,左手手指上粘着一块胶布,他心里突然一亮,把键盘上的键号分别写在手指上,不是便于记忆和掌握吗?他马上找来胶布,在手指上贴上了写有键盘号的胶布。

李向群下决心要掌握好电脑,一有空就看看手指上的键号练习,在小霸王学习机前一坐就是两个小时。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李向群的指法熟练了。可是,打字又遇到了难题。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李向群被拆字难住了。他把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土士二干十雨寸……”背得滚瓜烂熟的,可是,一些复杂的字还是拆不开,字还是打不出来。

李向群在困难面前不示弱。他每天把要打的字拆好写在练习本上请蒋排长批改,一些比较复杂的字请蒋排长帮助拆开,自己再反复练习。李向群为了熟记DO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请蒋排长把一些常用的命令、参数抄在练习本上,走到哪里看到哪里。晚上只要没有集体活动,李向群就跑到学习室反复练习。到实习排长们离开的时候,李向群终于学会了打字和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蒋排长临走时竖起大拇指夸李向群学习认真刻苦,学的快。

艰苦朴素热爱劳动

改革开放以后,李向群的家由穷变富,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李向群参军后,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生活非常朴素、热爱劳动,乐做“贫穷的富家子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贫穷的富家子弟

李向群入伍的第一个月拿到了35元津贴。35元钱与他在家的一个月收入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他觉得这35元钱意义不一般。刚入伍时,李向群还露出一点富家子弟的派头,吸烟、吃零食,花钱有些大手大脚。入伍前更厉害,和朋友吃一顿饭就花掉好几百元,吸烟喝酒更不用说,馒头吃不下就随便扔了。参军后,部队开展了“四不一有”(不抽烟、不下馆子、不进发廊、不要家里寄钱、有存款)的活动。李向群在部队的教育下,觉悟提高很快。他在日记中写道:“艰苦奋斗是一面精神旗帜。谁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谁就拥有一笔宝贵财富。”

李向群领到35元津贴以后,到军人服务社买了几样日用品,一瓶洗发精3元钱,香皂也是最便宜的。买完东西,李向群在服务社门口看到有一部电话机,心想远方的母亲一定在惦念着她,打个电话问候问候吧!可一想,打长途电话要花不少钱,至少得五、六元。他把手里拿着的话筒又放了回去,返身又到服务社买了一本信纸和10个信封,花了两三元钱,可以用一个月。李向群牺牲后,在一个日记本里发现了一张每月开支10元的计划:每月只花10元钱,其中买牙膏1.5元,香皂2元、洗衣粉1.5元、卫生纸1.5元,其他开支3.5元。

李向群牺牲后,指导员胡纯林在整理李向群的遗物时,竟然发现李向群没有留下一分钱,同志们都非常惊讶。大家给他算了一笔帐:李向群当兵20个月,总共领津贴费830元,入伍时从家里带来900元,共计1730元。这些钱怎么开支的呢?日常用品每月10元,函授学费360元,累计捐款共1030元,加起来一共花了1590元,除此之外,其他开支仅140元。指导员胡纯林替李向群算完这笔帐以后,感慨地说:“李向群真的是‘贫穷的富家子弟’啊!”

“破烂王”的故事

李向群学了一手木匠活。参军后经常到处收集一些破木头,一有空就修修这儿,修修那儿,桌凳坏了,他一修就能用,窗户破了,他一修就行。在连队里,大家都叫李向群“破烂王”,至今还流传着他“变废为宝”的故事。

一天下午,战士们搞完副业都回连队了。李向群走在最后,他从地里捡回一只破粪桶。战士小李说:“这只桶破成这样了,还要它干啥!”李向群说:“不就是破了一点儿吗,修一修还可以用。”李向群找来铁丝、钳子,要补桶。小陈走过来说:“扔就扔了吗,连队又不缺这一个桶。”李向群一边修桶一边说:“现在买一个桶得10多元钱。指导员上课时不是讲艰苦奋斗吗?我们不能光听不做啊!”战士小陈和小李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走过来,与李向群一起修好了桶。

又有一次,连队打靶取得了优秀成绩,战士们都非常高兴,个个脸上笑开了花。连长正要讲评的时候,李向群提着3个子弹箱走过来,问:“连长,我想把这个带回去,行吗?”连长问:“这个子弹箱有什么用?送给人家都不一定有人要。”李向群却说:“我有用!至于有什么用,你们会看到的。”李向群回去忙了一个中午,两个半小时将3个子弹箱改做成3个垃圾斗。

李向群拿着做好的垃圾斗又对排长说:“排长,你看,这个垃圾斗至少可以用1年,比市场上买的还耐用呢!”他又加了一句:“坏了包修!”排长满意得直点头。新兵训练以后就要分到各个连队,可是排长周建文有一件事发愁:板凳不够用,从部队领至少要十天半个月,集合开会成了问题。正在排长着急的时候,李向群送来4张又结实又漂亮的小板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向群早就在琢磨小板凳的事。他发现一营家属区正在修建房子,工地上堆着不少废材料。他找到排长说:“板凳的问题不难解决、你只要派几名战士给我打下手就行了。”李向群带着几个战士在废料堆里捡出不少小木板和废木条。李向群在几名战士的帮助下,半天时间就做好了4张小板凳,集合开会不发愁了,排长也心里踏实了。

大事年表

1998年6月13日,李向群回家探亲。也就是从那个时日开始,我国广阔的大地开始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

1998年6月22日,休假仅8天的李向群为抗洪提前返回部队。

1998年6月24日,漓江水位暴涨,桂林市区大面积进水,火车站北站水深达1.2米。部队接到紧急任务,要到青狮潭水库抢险。刚刚归队两天的李向群要求参加抢险,指导员让他在家休息,说他一路上很辛苦,就不要去了。李向群坚持要去。

1998年8月5日,李向群所在部队接到紧急命令,立即赶赴湖北灾区。命令下达后,部队仅用40分钟全部登上北上的列车。挤在闷罐车里,正是高温的夏季,部队都没来得及吃饭,又饿又渴,难奈无比。经过30几个小时,部队到达湖北沙市,立即奔上大堤抢险。

1998年8月7日下午2点,李向群随部队从沙市到达弥市镇。

1998年8月8日上午8点半,荆江干堤马浩段大面积散漫,部分地段出现滑坡,情况紧急,部队迅速上堤抢险。

1998年8月7日晚,李向群在湖北沙市的弥市镇大口村,怀着激动的心情趴在背包上连夜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

1998年8月8日早上,李向群把入党申请书交给了指导员。他请党支部在前线上考验,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他,最危险的地方让他上。

1998年8月8日晚11点,为迎战长江第4次高峰,9连的临时会议室里正在热烈讨论参加抗洪抢险突击队的人员名单。

1998年8月13日10点25分,李向群随部队火速赶到弥市大坪口幸福闸排除险。这时候,长江第5次洪峰逼近沙市,幸福闸发生较大面积散浸,需要迅速查清漏洞,排除险情。

1998年8月14日,由于李向群在抗洪抢险中表现出色,经连队党支部大会讨论,一致同意接受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1998年8月16日,长江第6次洪峰到达荆江,沙市水位45.22米,创历史最高记录。

1998年8月16日下午5点30分,李向群和战友们来不及吃晚饭,火速赶到南平大堤投入抢险。

1998年8月17日凌晨4点,9连作业区正南侧约300米处突然发生10多米长的内滑坡,情况紧急,李向群带头跳入水中,随着,9连官兵也纷纷跳入水中,大家手拉手筑起两道人墙护住大堤。

1998年8月17日上午,与洪水搏斗了一夜的李向群,悄悄来到营部找到卫生员。诊断出是感冒,让卫生员给他保密了。

1998年8月19日上午,李向群仍然没有退烧,听到天兴堤段又出现8个管涌群后,又和战友们奔向天兴堤。

1998年8月21日,南平大堤有一段堤基塌陷,引发70米的内滑坡,汹涌的江水不断冲击着江堤,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1998年8月21日上午8点,全团官兵到南平大堤险段抢险,有的挥舞铁锨装填沙包,有的肩扛手抱沙包,干得热火朝天。李向群带病坚持抢险,和战友们一起装填沙土,搬运沙包。

1998年8月21日上午10点左右,李向群已经非常疲累。当他扛着两只沙包再次爬上大堤时,头一阵儿发晕,一个跟头栽倒在大堤上。战友们赶紧围过来一看,沙袋压在李向群肩膀上,他的鼻孔渗出了鲜血。15分钟以后,李向群苏醒过来。他喝了两碗水,休息了几分钟,不顾大家的劝阻,又扛起了沙包。

1998年8月21日上午10点满头汗水的李向群扛到20多包沙袋时,终因疲劳过度,一头扑倒在大堤上,口吐鲜血,昏死过去。

1998年8月21日上午11点5分,李向群在教导员王战飞的护送下,被送进公安县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室,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李向群才慢慢睁开了双眼。李向群此时生命垂危。

1998年8月21日下午李向群被紧急送到武汉抢救。因为他极度劳累,导致心力衰竭,肺部大面积出血,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2日10点10分永远闭上了眼睛。

1998年8月28日,南平镇港关中学校门口挂着“李向群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下午1点半在港关中学为抗洪英雄李向群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个人故事

1997年1月29日,经过一段时间的新兵训练,后李向群所在的九连举行了为新战士授枪的仪式。抗洪英雄李向群从一名普通的特区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士兵,继而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伴随着李向群迷茫中的烦恼和磨砺中的痛苦的,是他一步步攀登和追求的坚实脚印……

1996年秋天,在军事考核中李向群取得第3名的好成绩。1996年冬,团荣誉室迎来一群身着崭新军装的新兵。面对英雄部队的历史长卷,和那一张张微微发黄的英雄照片,一位新战士的眸子中闪烁着羡慕。凝视“群英榜”,他冒了一句:“我也会上去的!”新兵营长一愣:“你叫什么名字?”“李向群。”“从哪儿入伍?”“海南大特区!”李向群语气中露着自豪。“像特区的兵,好好干吧!”营长赞许中含着鼓励。当晚,李向群给自己制订了这样的目标:“队列、射击、投弹……五项训练全部达到优秀成绩。”真正的蓝图远非笔记本上就能画出。半月过后考核,五项课目中,李向群三项不及格,名列新兵连倒数第二。伏在大榕树上,心比天高的李向群抹起了眼泪。排长周建文使劲拍了他肩头一掌:“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是块当兵的料,明天就照着我的样子练!”

负重20公斤的5公里武装越野,是体能训练中最艰苦的一项。周建文让李向群紧跟着自己。跑着跑着,李向群的步子渐渐慢了,忽地瘫倒在地,喘着粗气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歇会吧。”“这就是运动中的极限,站起来,挺过去,超越它!”排长一把扯起李向群,命令道:“牵着我的衣服继续跑。”李向群终于跑完了5公里路程。两个月的新兵训练,他成绩全优。一年之后,他的名字果真上了团里的军事训练标兵榜。磨砺,岂止在训练场。部队提倡士兵不吸烟、不喝酒、不进发廊。从前每天要抽两包烟的李向群,入伍不久就郑重宣布:“今后谁见列兵李向群抽烟,可罚他一个月津贴。”

这一次,李向群真的感受到了锤炼意志的艰难:每当犯烟瘾,他坐立不安,竟将残留着淡淡烟味的手指放在鼻子上嗅。班长王绍心痛地说:“戒烟有个过程,实在难忍就抽一口吧。”李向群摇摇头:“定下的事,咋能说变就变。”他把戒烟的图案用红漆画在了右手食指上,再犯烟瘾时,抬手看到戒烟的图案,连指头也不嗅了。一个月下来,李向群硬是把烟戒掉了。

人生即选择。“选好目标铺好路,走好人生每一步”,不断给自己树立标杆,在艰苦的磨砺中一步步超越自我,就是李向群的选择。事实上,放弃经商赚钱机会和家中舒适的生活条件从军入伍,李向群也正是奔着这种人生的超越来的。“李向群印名片啦!”不胫而走的传闻传到了连长陈海武的耳朵里。陈连长纳闷:李向群当过小老板,有名片不奇怪,可现在是军人,部队明文规定不准印名片,难道他?

李向群只好向再三查问的连长拿出了几个名片盒。打开一瞧,陈海武吃了一惊:一叠叠名片般大小的纸片上,密密麻麻抄记的是训练要则、军事知识、法律条文、文学常识、格言警句……

军营浓厚的学科学文化氛围熏陶着李向群,也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自身文化素养与将要担负的使命的反差。他在日记中写道:“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每个人都要为走向新世纪作准备。”参军不到两年,李向群记下了5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就在奔赴长江抗洪前夕,西南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中心,给他寄来了法律单科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军营20个月,李向群一步步实现着人生的最大值:两次被评为全团训练尖子,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一次荣立三等功……直至成为一名党员的8天后,永生在大堤上的他被追授“抗洪勇士”,并被追记一等功。

追寻这位同龄英雄走过的路,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感慨万千:“他的人生就像攀登一座山,一步步都在往上走,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深沉、那么坚实。”

作为与改革开放一起长大的新一代,李向群与许多特区青年一样有着开放的个性,遇事喜欢表达见解。刚入伍那阵子,他对诸如不准留长发、不准进地方歌舞厅娱乐等部队规定硬是想不通,当众向连队干部提出质疑。一名班长调走,他甚至提出了民主选举班长的建议。

对李向群这样性格鲜明的年轻人,部队没有采取简单生硬的强制和说教,而是运用润物细无声的办法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一次强度训练小憩,指导员胡春林说:“谁表演个节目,轻松轻松。”“看我的!”李向群跳进大家围坐的圈子,即兴将手中的手榴弹当“话筒”,让战友们把冲锋枪作“吉他”,边舞边唱:“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战友们前仰后合,训练场上爆出阵阵欢笑声。指导员鼓着掌顺势说:“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有严格的纪律、严明的规定,因为我们穿着绿色的军装啊。”这件事对李向群震动很大。他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军队就是军队,只有把开放的个性融入铁的纪律,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现代军人。

拉练中不慎碰掉群众一个桔子,他在树下的石头上压下了身上仅有的两元钱,担心不够,还把地址留了下来;战友家人遭了欺负,准备回家用拳头解决,他说服战友不要意气用事,并帮助起草了诉讼书,运用法律解决了纠纷。一天中午,连队积肥。李向群与新战士温宝添同一组,沿路扒拉着草丛中的牛粪。烈日当空,臭气熏人,温宝添捂着鼻子说:“脏兮兮的,干脆到老乡家买一担交差吧。”李向群擦着脸上汗水说:“连队规定是捡不是买,再说粪可以买到,艰苦奋斗的精神哪里买呀?你到树下透透风,我来捡。”在军营大熔炉的不断冶炼中,烙着鲜明时代特点的李向群,思想和行动变得更加理性。

款式新颖的服装在游客纷至的桂林格外抢手,家里开着两处服装厂的李向群对时装很在行,聊天时不免常常议论一番。战友们见他谈得头头是道,好奇地问:你这么有经验,难道不想帮家里推销些服装?李向群一笑:“想倒是想过,可军人严禁经商,我不能犯纪律呀。”这两年,过去生意场上的几个朋友多次让他在部队驻地联系客户,许愿利润分成。可是李向群反复给他们讲部队纪律,就是没帮这个忙。正是胸中装着铁的纪律,即使可以通融的特殊时期,李向群也决不违反规定。

战胜了长江第五次洪峰,团里安排连续奋战了4天4夜的九连就地休整。班长王绍带着全班,到南平镇打扫卫生,李向群负责的那一段正好有一家发廊。见解放军帮他们做好事,热情的老板非要免费给他洗头,李向群摆摆手。老板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劝道:“抗洪抢险特殊时期嘛。”尽管好几天没顾得上洗澡,头皮也痒痒的,但部队纪律不容他半点违犯。他谢绝老板的一片好意,又埋头扫了起来。

个人荣誉

李向群曾被评为优秀士兵,受过嘉奖,荣立三等功。

1999年3月,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授予广州军区某部战士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2006年9月,广州军区某师李向群生前所在九连被军区授予“李向群连”荣誉称号。

个人价值

以李向群为榜样,弘扬李向群精神,急部队之所急,广泛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切实解决部队的难点问题,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为加强部队建设作出贡献。1999年政府为支持部队进行营区建设和改善官兵生活拨款达500多万元,12个县、5个城区为武装部修建独立营院,解决住房、交通、通讯等投入资金达900多万元。我们弘扬李向群顾全大局的精神,积极妥善地安置好军转干部和退伍军人。1999年接收安置军转干部273名,其中团职以上干部63名,且大部分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担任相应职务。

部队干部随军家属的就业安置,是新时期双拥工作中的一大难点,从1996年到1998年,先后接收安置800多名军嫂上岗就业,1999年又指令性安置了264名部队随军家属的工作,赢得了部队全体官兵的广泛赞誉。

个人评价

1998年,那场特大洪水让一个年轻的战士名扬中国。他,就是被中央军委授予“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的抗洪勇士李向群。十年中,一个英模群体在李向群身后崛起。他们,就是被广州军区授予“李向群连”荣誉称号的九连官兵。十年来,“李向群连”连续8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两次被军区评为“基层全面建设标兵连”,有15名官兵受到军区和全军的表彰……

珍珠般闪亮的荣誉背后,跃动的是履行使命、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是流淌在官兵血脉之中的英雄之气!

社会影响

2000年3月,李向群纪念馆在部队落成,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那时算起,来连队参观学习的地方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人员已达600多批30多万人次。“很多人来"李向群连",开始只是为了表达对李向群的敬仰。后来又多了一个目的:"取经"。”“李向群连”所在师政委陈杰这样说。“李向群连”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为连队经常性工作、成为官兵自觉性行动的经验,被许多单位借鉴。目前,“李向群连”驻地桂林市有9个以“李向群”命名的单位,都是本行业、本系统中的先进或标兵单位。

桂林市秀峰区交警支队“李向群岗亭”中队中队长石全有说:“李向群连"既是我们的镜子,也是我们的教材。”以前,我们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评比活动,标准不高,眼界也窄。与“李向群连”结对共建后,我们认真学习他们的“两个成为”经验,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使中队的全面建设有了明显进步。中队先后9次被自治区评为先进集体,今年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被桂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李向群储蓄所”的工商银行桂林分行阳桥储蓄所,学习“李向群连”“两个成为”经验,经常组织员工对照科学发展观查找差距,围绕“单位发展进步靠什么”、“保持先进的支撑点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先后有37人次在全国、全区的各类业务指标评选中夺魁,成为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先进集体。“李向群连”官兵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让许多地方群众深受感动。

1999年9月,“李向群连”来到某地进行海训。七班副班长刘湛荣看见驻训地村民从海里捕捞上来一只大海龟,于是花500元买了下来。村民们以为他要煲汤,却不曾想他把海龟放回了大海。随后,小刘与战友们一起给村民们发放传单,宣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使许多村民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中。

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吴四海父母经商,家庭生活富裕,缺乏吃苦精神。为了让自己得到锻炼,吴四海参军入伍,成为“李向群连”的一名战士。通过连队潜移默化的教育,他克服了身上的娇、骄二气,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高,当上了“李向群班”的副班长。小吴退伍返校后,被选为学生会主席。为帮助更多同学进步,他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李向群网页”,宣传李向群精神和连队“两个成为”经验。许多大学生说,当代青年应该像“李向群连”的官兵那样,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成为符合“四个新一代”要求的优秀青年。

个人语录

真英雄就是在关键时刻为了人民利益勇于牺牲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就是在平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键时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奋斗和牺牲!

纪念馆

李向群纪念馆于2000年3月18日建成,坐落在桂林相思江畔,去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了桂林的又一个旅游亮点。自国庆节以来,已先后有8千多名游客参观了纪念馆,并把与李向群雕贵的旅游纪念。

相关书籍

书名:《李向群的故事》

作者:黎凯梁寿城等编绘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参考资料

1.(受权发布)“最美奋斗者”名单·新华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