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上海市黄浦区城隍庙)

2023-07-08 3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上海城隍庙

上海市黄浦区城隍庙

上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道教宫观,在这一万多平方米中,还包括城隍庙的两座园林,西园(即现在的豫园)和东园。此时,上海城隍庙在上海城市居民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上海城隍庙的宗教节日就是上海城市全体居民的节日,“家家自有蓝呢轿,个个争穿红绉裙。妆出新年新气象,烧香邑庙去纷纷”是上海县竹枝词中描写居民去城隍庙烧香的情况。每年的“三巡日”,即城隍神出巡的日子,上海城内居民家中十室九空,居民全部在城隍娘娘圣诞(三月二十八),上海城隍庙内包括庙附近的商家全部张灯结彩,为城隍神欢庆圣诞,庙内香火旺盛。

中文名 上海城隍庙
类别 古建筑
时代 1926年
登录 2002年
所在地 上海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249号
类别 演出
开放时间 7:00-22:00
著名景点 正殿
占地面积 6600米

历史传说

据《吴越备考》中载,三国时期,吴王孙皓病入膏肓之际,有位天神附于其身边一位太监身上,说“国王封界华亭谷东南,有咸塘风潮为害,非人力能防。臣汉霍光也,部党有力。立庙于咸塘,臣当统部属镇之”。孙皓即于华亭县立金山行祠于华亭县,供奉霍光石像。自此以后,华亭县一带海患平息,民生安乐。后至明代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为上海城隍庙,供奉上海城隍神。因霍光神像已在大殿之中,就于大殿后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形成了上海城隍庙“前殿供霍(霍光),后殿供秦(秦裕伯)”,主神供于后的独特供奉格局,上海百姓则称霍光为“坐殿城隍”。

鸦片战争时期,陈化成任江南提督,驻守吴淞炮台。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军进攻吴淞口,陈化成在两江总督牛鉴逃跑的情况下,毅然亲自登台发炮,最后中弹壮烈牺牲。上海人民为了纪念他,于县城(现在的南市区)内建“陈公祠”供奉他。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市被日军占领,城隍庙被划在难民区内,逃难的百姓将陈化成塑像抬入上海城隍庙供奉。自此以后,上海城隍庙开始供奉陈化成塑像。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上海城隍庙“前殿供霍,后殿供秦,同时供陈”的供奉格局形成,民间老百姓也将陈化成称为上海县的城隍神。

景观特色

乾隆年间以来,商贾在城隍庙竞设店铺,逐渐形成著名小商品、土特产、风味小吃市场。逢农历二月二十一城隍神诞辰、三月二十八城隍夫人诞辰以及正月初三、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城隍庙均举办各种庙会,吸引着成千上万香客和游客。

过去的“老城隍庙”即是今天的豫园商场。内有鸟市、书场、茶楼、餐馆以及百货商店等,经营各种日用百货和上海风味小吃:酒酿圆子、小笼馒头、五香豆、八珍汤等。这里景物优雅、市场繁华,是上海人民最喜爱的游览胜地之一。

老城隍庙艺术竞技馆,内有斗鸡表演、杂技表演及霹雳书法等“中华一绝”的民俗艺术。上海城隍庙为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又称上海邑庙,包括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许真君殿、玉清宫等许多殿堂组成的,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道教宫观,在这一万多平方米中,还包括城隍庙的两座园林,西园(即现在的豫园)和东园。

老城隍庙与其后面的豫园不仅是游览的名胜,而且是购物的好去处,这儿不仅有小商品、土特产和特色商品市场,而且有大型综合商场和名点小吃。

隍庙综述

影响

上海城隍庙,追溯历史已有600多年,从明代开始始建到当代历经沧桑,上海的城隍庙已成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可谓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小旅游圈,城隍庙道观、城隍庙小吃、豫园环在周围。呈现出上海城隍庙文化底蕴。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发展

由于上海城隍庙内供奉的上海城隍神在上海地区的特殊地位,在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城隍庙道观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上海地区百姓的热心支持。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道教信徒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在六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一期修复工程。2005年,在市、区政府的关心下,在上海市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

结构

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殿堂布局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始建之时,规模尚小,经明清两代屡次扩建,面积也随之不断扩大,极盛时期,庙基达49.9亩。清道光以后,因社会动荡,上海政局不稳,加之解放后受“左”倾思想影响,上海城隍庙庙基不断缩小,直至1966年关闭。1994年重新开放至现在,上海城隍庙面积尚有一千余平方米。上海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现在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

大殿:

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匾额“牧化黎民”。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以警示世人。城隍庙大殿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存在,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大殿,殿内依旧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为火所焚,1926年开始重建,1927年完工,现在所存的大殿即是重建于1926年的城隍庙大殿,为全部钢筋水泥结构仿古大殿。

元辰殿:

又称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元辰神灵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中国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结束,以六十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在民间,指人们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当年的值年太岁,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本命太岁。信徒礼拜本命太岁,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仪式,就称为顺星。

慈航殿:

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门上悬有对联“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匾额“慈航普渡”。

财神殿:

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禄)、关圣帝君(主平安)、财神(主财运)。财神殿门上悬有对联“生财有道义为先,学海无涯苦做舟”,上悬匾额“福佑众生”。

城隍殿:

城隍庙内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红脸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内仿照明代县衙公堂陈设,仪仗森严。

城隍文化

信仰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就是城池;“隍”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

文献

据《礼记》中记载,古代天子在十二月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在所祭祀的神灵中,有“水墉”神,认为水墉神能够使水土归其本位,不为祸人间,“水墉”神可以认为是城隍神的原形。最迟到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记载。据《南史·邵陵携王纶传》中记载,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王纶到郢州,多次碰到怪异的事情,想祭祀城隍神以得其护佑,将要烹牛之时,一条赤蛇从牛口中钻出。另一则关于城隍神的记载则是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中,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6年),慕容俨镇守郢城,敌军来犯,无法解围。

郢城中神祠一座,民间称为城隍神,慕容俨入庙求助,城隍神显灵解了郢城之围。这是两则较早的关于祭祀城隍神的历史资料。唐代开始,民间已普遍祀奉城隍神。五代乾祐三年(公元951年),隐帝册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宋代,城隍神已经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的范围之内,宋代《礼志》中规定告礼祭祀城隍神,以“羊一,八笾、八豆”为供品。元朝天历二年(公元1330年),文宗加封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加封城隍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明代,由于中国城市规模的发展,城隍信仰得到了普及,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京都和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六府城隍神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其余各府城隍神称威灵公,州的城隍神称灵佑侯,县的城隍神称显佑伯,各有品秩。清王朝对城隍神的祭祀规模基本依照明制。

隍庙供奉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神,多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能够成为城隍神的人基本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一些有政绩的地方官,在去世之后,本地的百姓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供奉为本地的城隍神,并且希望他在天之灵依就能够保佑本地的百姓。如上海奉贤县城隍神周中鋐,是清代松江知府,生前为官清廉,最后为治理地方水患以身殉职,奉贤县的百姓为了纪念他,供奉他为奉贤县的城隍神;第二类是国家的功臣,其生前曾经拯救了国家和百姓,人们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将他供奉为城隍神,这类城隍神中有普通的百姓,也有国家的功臣,如浙江义乌县城隍项显佑,生前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1367年,江浙一带大旱,项显佑散家财赈济百姓,救人无数,义乌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供奉他为义乌县的城隍神;第三类是生前正直的人,如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等,去世以后,人们认为他在冥界一样能够保持其正直的品德,保护本地百姓,将他供奉为城隍神。如北京城隍杨淑山,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以刚正不阿而著名。因弹劾严嵩的十大罪状而被捕入狱,后为严嵩所害。

北京的百姓就将他供奉为自己的城隍神;第四类是行善的人死后成为城隍神,这些人通常在生前为本地的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同时希望他在冥界也能够为老百姓做好事,就将他供奉为城隍神。如乌鲁木齐城隍神是陕西人纪永宁,相传嘉靖三十一年地震,曾捐资埋葬死者四十余人,多行善事,上天以其一心行善,封其为乌鲁木齐城隍之神。可见,城隍神作为城市保护神,老百姓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保护,所以,城隍神都是由一些公忠正直的人担任。

隍神职能

城隍神的职能:保城护民,惩恶扬善,监察万民,祛除灾厄。《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中说城隍神:“公忠正直,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保邦,功施社稷,溥降甘泽,普救生民”,“哀悯世间一切众生,或有年灾月厄,命运骞滞……,吾当速谴行瘟使者,收瘟圣众,即除罪簿,永灭恶根。”“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广积阴功,行诸方便,施财周急,爱老怜贫……”则“增延福寿,世代荣昌,子嗣绵永,世世不绝。”“城隍尊神,显化无边,祷雨则甘霖苏槁,禾稼成熟,祈晴则化阴成阳,应时朗晴。”

历史沿革

邑庙初建

上海地区自唐代起就建有城隍庙。唐代,上海地区称为华亭县,在当时华亭县的西面建有华亭县的城隍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翌年,改称松江府。华亭县城隍庙也随之改称松江府城隍庙。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松江府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神是谁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根据传说,华亭县城隍庙内供奉的城隍神是汉代刘邦的大将纪信。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建立。当时,由于上海县城的规模并不大,因而县内并未修建自己的城隍庙,城内居民祭拜城隍神是到城郊的淡井庙(现位于上海市永嘉路十二号)去祭拜松江府城隍神。

明永乐年间,随着上海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内居民人数不断增加,出城祭拜城隍神多有不便。于是,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上海城内供奉金山神主博陆侯霍光的金山神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供奉上海城隍秦裕伯。

几经沧桑

上海城隍庙在明代永乐年间初建之时,规模尚小。但是城隍神作为上海城市的保护神,与上海地区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百姓对城隍神奉祀尤谨,历代屡有修葺和扩建。现将自永乐年间开始至一八四二年以前大体的修葺、扩建过程列表如下: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成为上海城隍庙,上海城隍庙建立。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上海知县李纹重修上海城隍庙。

明万历十五年(1602年)城隍庙大殿前建亭,将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天下城隍神的诰文勒石,并立于亭内,称“洪武碑亭”。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信徒共同捐助扩建城隍庙山门,完工之日,恰逢新知县至,请其题字,冯彬题“保障海隅”,此时永嘉神童正在上海,百姓即请神童将此四字书于城隍庙山门之上。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知县刘一爌重建。同年火毁,知县李继周再建。

清顺治四年(1647年)城隍庙铸宝鼎一座立于大殿前,上刻“松江府上海县城隍庙通天永宝彝”及八十字的短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上海知县史彩捐俸倡修,由道士杨兆麟募资兴工,并于庙前建鼓亭二所。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龙虎山第五十四代天师赐“上海县城隍显佑伯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本地乡绅在庙东构建东园,城隍庙庙基扩大为12亩6分。

雍正十三年(1735年),住持募修城隍庙。

乾隆十三年(1748年),寝宫毁于火,知县王侹重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百姓购得土地,构造东园,归入城隍庙。庙基扩大为36亩8分9厘2毫。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上海城隍庙购得潘氏园林构造西园,此时上海城隍庙总面积约为四十余亩。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道会司葛文英募建城隍庙后楼。

嘉庆三年(1798年),城隍庙大殿重修,设道会司和二十四司于两庑。

嘉庆四年(1799年),住持庄楚珍及其徒孙曹星恒募铜鼎一座,置于城隍殿前庭。

清嘉庆19年(1814年),重建洪武碑亭。

道光十六年(1836年),城隍庙西庑毁于火灾,由上海县众商募资重建。

管理机构

庙宇住持

上海城隍庙历来由正一派道士任住持来管理庙宇。明代永乐中,金山神庙改建成为上海城隍庙时,殿左为映苞堂即是供奉历代住持的所在。自抗日战争以前,上海城隍庙内存有历代住持手册,以记载城隍庙历代的住持道士。但是,在抗日战争中,上海城隍庙作为难民区,接收上海难民,庙内情况混乱,住持手册也在这时候遗失。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留下了著作《琴学入门》《闲云吟草诗集》;1913年由火神庙进入上海城隍庙成为住持的罗克裕;罗克裕的弟子许丽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许丽生被解除上海城隍庙住持的职务,上海城隍庙由道士任住持管理的制度暂时告一段落。

参考资料

1.历史沿革·上海城隍庙

2.上海老城隍庙·新疆旅行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