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麻蜥(蜥蜴科麻蜥属的爬行动物)

2023-07-10 3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山地麻蜥

蜥蜴科麻蜥属的爬行动物

山地麻蜥(学名:Eremias brenchleyi)为蜥蜴科麻蜥属的爬行动物。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 Guenther)是华北地区一种习见的蜥蜴类动物,以往曾被认为是丽斑麻蜥(E.argus Peter)的一个亚种。有关山地麻蜥外部形态方面观察研究,在《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等资料上已有初步报道。

中文名 山地麻蜥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爬行纲
有鳞目
蜥蜴科
麻蜥属

形态特征

山地麻蜥,体型较小,尾部约为身长的1.5倍,眼下鳞伸入上唇鳞之间,雄蜥于繁殖季节体侧各一条红色的纵纹。栖息在平原、高原和丘陵地带,主要生活在石质高地。因此,时常有具有乱石的低山顶上能够发现它,而其周围却多丽斑麻蜥。分布在内蒙、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额鼻鳞成对。外形与丽斑麻蜥相似,但尾较细长,约为头体长的1.5倍,眶下鳞伸入上唇鳞之间而达口缘。雄蜥于繁殖期沿颈部至体侧出现一条红色纵纹。

生活习性

山地麻蜥主要栖息在市郊海拔大于100m的山丘上部及山顶。研究结果表明,山地麻蜥正常密度大约为1只/100m2,其数量与山丘土石状况、植被盖度及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与植被类型关系不大。山地麻蜥似乎有一定的“护洞”行为。主食昆虫和蜘蛛,春季食物生态位宽度大于秋季,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为0.61。

繁殖方式

性比变化较大,出蛰仞期和冬眠前期雄多雌少;而5~10月份期间,性比接近1。幼体至成体发育期间,雄性生长快于雌性;但成年期后,雌性头体部分的生长快于雄性,可能与怀卵有关。山地麻蜥种群可分为4个年龄组,个体数量比约为幼年:亚成年:成年A:成年B≈1.8:1.9:3.1:1,但成体与非成体的数量比约为1.2:1,应属于稳定型种群。个体自然寿命约为5.5~6周年。人类干扰是山地麻蜥种群下降的原因之一。

所属亚种

1997年3月到1998年8月,在徐州市近郊的牛头山对山地麻蜥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3~7月为繁殖期,其中4~5月为交配产卵盛期。雌雄性比为1∶1.6。从交配到产卵为26天。卵白色、革质、椭圆形。长径平均为1.37(1.23~1.53)cm,短径平均为0.86(0.7~1.06)cm,卵重平均为0.6(0.4~0.85)g。每窝平均产卵4.1(3~5)枚,孵化期为50天,初孵出的小麻蜥尾端为蓝绿色,有金属光泽,1个月后逐步消失。

参考资料

1.山地麻蜥·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