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虫(古代动物)

2023-07-16 6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倮虫

古代动物

倮虫,常见于中国古文记载中。古代所称的"五虫"之一,总称无羽毛鳞甲蔽身的动物(倮同裸)。有时也专指人类。

中文名 倮虫
别名 蠃虫
动物界
类别 古代动物
出处 《大戴礼记》
拼音 luǒ chóng

解释

古代动物类别。指身无羽毛鳞甲的动物。古代常用以指人。

《大戴礼记》记载,古人把所有动物分为“蠃鳞毛羽昆”五类,合成“五虫”,其中指出:人类、蚯蚓、青蛙等裸露无毛无鳞的生物被称为“蠃虫”或“倮虫”,以圣人为首领。

出处

《大戴礼记·易本命》:“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礼记·月令》:“其虫倮。”孙希旦集解:“凡物之无羽、毛、鳞、介,若鼃(蛙)、螾(蚓)之属,皆倮虫也。而人则倮虫之最灵者。”

《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阴司天,倮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

汉王充《论衡·遭虎》:“夫虎,毛虫;人,倮虫。毛虫饥,食倮虫,何变之有?”

清龚自珍《释风》:“且吾与子何物?固曰:倮虫。”

也作“蠃虫”。《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时则有蠃虫之孽。”颜师古注:“螽、螟之类。无鳞甲毛羽,故谓之蠃虫也。”

参考资料

1.倮虫在词典中的解释·词典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