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髭蟾(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

2023-07-17 4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峨眉髭蟾

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

崇安髭蟾(拉丁学名:Vibrissaphora liui Pope)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贵州梵净山,我国特有的珍稀蟾类。体长68-90毫米左右。头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宽圆,吻棱明显。

颊部略凹;瞳孔纵置;鼓膜隐蔽;上颌有齿,无犁骨齿;舌宽大,后端缺刻深。背部皮肤上的小痣粒构成细肤棱,交织成网状;腹面及体侧布满浅色小痣。生活时头和体背棕褐色,有许多不规则的黑细斑。上唇缘每侧有1枚雄性黑色锥状刺,而雌性的相应部位为橘红点。眼球上半浅绿色,下半均棕褐色。栖息于海拔800-1000米林木繁茂的溪流及其附近。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两栖纲
亚纲 滑体亚纲
无尾目
亚目 始蛙亚目
锄足蟾科
亚科 角蟾亚科
髭蟾属
峨眉髭蟾
中文学名 峨眉髭蟾
英文名 Emei Mogophrys
二名法 Vibrissaphora boringii
分布 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简介

峨眉髭蟾,因雄性在上唇处会长出尖刺般的脊椎而得名,与其他蟾科动物相比,峨眉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所以峨眉髭蟾为世界级的珍稀动物。雄性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八至十一枚黑色角质刺,中国角怪的名称也由此由来,也被称为“世界上长有最多胡子的蛙”。

种类分布

髭蟾为中国特有属,现有5种:

1、峨眉髭蟾,上唇缘每侧有角质刺5~8枚;

2、崇安髭蟾,每侧多为1枚,产于福建武夷山;

3、雷山髭蟾,每侧2枚,无声囊,产于贵州雷山;

4、瑶山髭蟾,每侧多为2枚,有声囊,产于广西瑶山、湖南和浙江等地;

5、哀牢髭蟾,每侧有10~16枚;产于云南。

形态特征

峨眉髭蟾

体长7—9厘米,体背面蓝褐色或青灰色。体侧和背上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腹面紫肉色或白色。头部扁而宽,前肢长,后肢较短,趾间有蹼。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10—16根,一般为12根,沿上唇缘排列成一弧形。雌性髭蟾无此特征,只在唇缘的相应部位出现十多个米色斑点。

眼球的虹彩上半边黄绿色、下半边棕紫色;瞳孔纵置,在强光下瞳孔缩小成一纵裂缝;

最为特殊的是,除“胡子”外,还有一双大眼球的色彩,眼球占1/3的上半部呈蓝绿色,下半部为深棕色。雄娃无声囊和指垫。到春二三月繁殖季节,它的手臂长粗壮,“胡子”也长出来。过此繁殖季节,手臂变细,刺开始脱落。

雄蟾体长70-89毫米,雌蟾体长59-76毫米。头扁平,头长宽几乎相等,吻极宽圆而扁,瞳孔纵置;鼓膜隐蔽或略显,有耳柱骨;上颌有齿,无犁骨齿。

背部皮肤具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四肢背面细肤棱斜行,体和四肢腹面满布白色小颗粒;腋腺大,股后腺不显,胯部有一个月牙形白色斑。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口角;内跖突具游离刃,无外跖突;指、趾端圆,第四趾具微蹼,趾下具肤棱。体背面蓝棕色略带紫色;眼睛上半蓝绿色,下半深棕色;背面和体侧有不规则深色斑点;四肢背面斑纹不规则;体腹面紫肉色,满布乳白色小点。

雄性上唇缘具10-16枚锥状大黑刺(雌蟾相应部位为橘红色点),沿上唇缘排列,无声囊,无雄性线。卵径3毫米左右,灰白色。第38-40期蝌蚪全长117毫米,头体长39毫米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00%;背面棕灰色,体尾交界处有一浅色“Y”形斑,尾肌很发达,尾末端钝圆,尾部有灰黑色小云斑;唇齿式多为Ⅰ:6+6/5+5:Ⅰ;唇缘窄,仅上唇中央微缺乳突,口角部副突较多。

生活习性

主食蝗虫、蟋蟀、叩头虫、竹蝗、金龟子、等多种农林害虫。栖于海拔800-1000米的林间流溪及其附近的草丛、石块、土洞、耕地等处。存在于中国的四川省的峨眉山、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及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江西省、浙江省也曾发现其踪迹。

该物种也生活在美国纽约威廉斯堡、伦敦哈克尼和旧金山使命街区。现有模式标本产于福建武夷山挂墩。

峨眉髭蟾生活于海拔700-1700米的植被繁茂的山溪附近。成蟾在山坡草丛中营陆栖生活,不善跳跃,爬行缓慢。蝌蚪多在流溪回水凼内石间活动。小蝌蚪一般多生活在山溪的水坑边缘,大蝌蚪则生活在较大山溪的深水坑内,白昼常隐于水底石缝内,不易发现。

繁殖

雄性争斗

峨眉髭蟾

在繁殖期,每只雄性峨眉髭蟾能长出10到16根脊椎,这些脊椎像铅笔头一样锋利,这是为了争夺雌性和领地。雄性峨眉胡须蟾蜍会在水下斗争,用头顶对方的腹部并试图将自己的脊椎插入腹部里。

雌性蟾蜍于每年三月初离开,随着最后一个雌性蟾蜍的离开,所有的雄性个体也停止了斗争,它们的脊椎也开始脱落。

求偶繁殖

平时峨眉髭蟾不会轻易露面。到了求偶时节,夜晚时分方在千米高山的林涧中鸣叫。

每年冬天11月上、中旬繁殖(注:多数两栖动物早已进人冬眠,髭蟾此习性相当奇特)。在山溪内才抱对、产卵,卵灰白色,卵径约3.5毫米,卵群呈团状或圆环状,卵群在水中飘荡,最后卵粘附于水中石块上,卵群含卵量多为200-500粒。约半个月的产卵期过后则销声匿迹。

受精卵约经一个月孵出蝌蚪,蝌蚪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缓流处或回水荡内,全长可达91毫米,其中头部和身体约长31毫米。蝌蚪背面为深棕色,尾灰棕色,有深色斑,体尾交界处有浅色的“Y”形斑。蝌蚪昼伏夜出,白天隐蔽在石缝内,夜晚以苔藓、藻类为食,蝌蚪需越冬两次,约3年才变态为幼蟾。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种群状态

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很少。

濒危原因

随着环梵净山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车,保护区、核心区与实验区之间或非保护区之间的生境隔离更为严重,人为干扰加剧。调查发现,环梵净山旅游公路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动物被碾压致死的尸体,尤其是两栖类和爬行类。背包客等自主游客避开保护区管理人员进入保护区,当地群众采取农药毒鱼、电鱼、炸鱼等非法捕鱼方式,同时也破坏了两栖动物,尤其是蝌蚪。保护区沿公路的旅游开发热潮带来大量工程建设,经常可以看到河水因为施工而变得浑浊不清,河床被破坏等现象。

保护措施

增强宣传和执法力度,加强保护意识

1、建议相关部门,利用铜仁学院在铜仁地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教育部门、各中小学都有较多的毕业生成为教学管理的骨干,可以整合资源,组织在环梵净山地区的广大中小学校开展梵净山珍稀物种保护的长期宣传活动。发动广大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成为生态保护的志愿者,自觉自愿地宣传并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2、相关管理部门和志愿者组织共同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社区宣传。利用政府资源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梵管局和铜仁学院等有相关的联系),探讨开展物种保护的宣传项目,深入社区与村寨的村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社区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3、充分利用高校每年的教学实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社会实践与三下乡等活动,由梵管局牵头,允许这些单位在保护区的活动中加入物种保护的宣传工作,探讨新的宣传保护机制。

4、组织新闻传播媒体凝练好的宣传主题与活动,将宣传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主题活动加入铜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宣传。

5、相关部门加强执法力度,严查严防火灾隐患,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对违法贩卖野生峨眉髭蟾和恶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以增强居民对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建议各相关部门在执法队伍人力资源严重不够的情况下,通过灵活的方式征集社会志愿者等的参与。

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与资源监测

对野生两栖动物及各种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加强保护,设立专项项目开展对其生活环境和资源情况的调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根据有利环境条件开展峨眉髭蟾人工养殖实验。在生态环境较好、人为破坏较少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小区及森林公园。

加大对野生保护动物的科学研究

该项指标的使用方式是每个经营年度以全组中考勤最低分作为组内所有人在本经营年度的考勤得分,采用集体利益挂钩个人利益的方式进行考评。旨在以集体荣誉感督促、保障全员参与到课程中来,同时让学生充分理解系统论中个体与系统的关系。

加大对野生保护动物的研究,对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产卵、繁殖以及变态等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研究,以增加对各物种的了解和认识,并依据其特征提出保护建议和保护措施。

合理科学开发,适时开展增殖工作

在对梵净山旅游地区的开发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尽量保护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原生态旅游。认真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等。

主要价值

峨眉髭蟾外形奇特,不仅可供陈列展览普及科学知识,而且对研究两栖动物结构功能的演化有一定的意义。此外,该蟾能捕食多种害虫,对防治农、林害虫有一定作用。

参考资料

1.2020原野计划入围作品展映:峨眉髭蟾的出眠历程——美丽科学出品 407内容简介自然·优酷纪录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