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汉语词语)

2023-07-20 3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初伏

汉语词语

初伏,汉语词语,读音是chū fú,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始,至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这段时间。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时间是10天。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

中文名 初伏
时间 10天
起始日期 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
习俗 吃饺子

基本解释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为“头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它的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因为三伏天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期间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北方地区“高温、干燥”。

民间食俗

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机理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参考资料

1.头伏·天气+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