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翅短脚鹎(鹎科短脚鹎属动物)

2023-07-20 4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绿翅短脚鹎

鹎科短脚鹎属动物

绿翅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mcclellandii):共有9个亚种。中型鸟类,体长20-26厘米。头顶羽毛形尖、栗褐色具白色羽轴纹,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上体灰褐缀橄榄绿色,两翅和尾亮橄榄绿色。耳和颈侧红棕色,颏、喉灰色,胸灰棕褐色具白色纵纹,尾下覆羽浅黄色。

中文名 绿翅短脚鹎
拉丁学名 Hypsipetes mcclellandii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雀形目
鹎科
短脚鹎属
命名者及年代 Horsfield,1840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同义学名 Ixos mcclellandii
外文名 Mountain Bulbul

形态特征

成鸟:自额至枕栗褐,羽形尖,头顶前部羽片先端具白色轴纹,头后部轴纹不著;颈浅栗褐,上体转褐灰或深灰褐,微渲染以橄榄绿色;飞羽暗褐或黑褐,外翈与翼上覆羽同为橄榄绿,尾羽纯橄榄绿;眼先沾灰白色;耳羽锈色;颈侧较耳羽深;颏、喉均灰;胸浅棕褐或灰棕色;自颏至上胸布以纯白色纵纹;下体棕白,两胁淡灰棕色;尾下覆羽浅黄;翼缘淡黄或间有橄榄绿;翼下覆羽棕白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头顶栗褐,头顶前部无浅色轴纹;颏、喉浅棕或棕白色;胸部浅棕色,概无纯白色纵纹;飞羽暗褐,外翈褐灰;尾表不如成鸟鲜亮。虹膜朱红、棕红或紫红;嘴黑;跗蹠肉色、或肉黄、黄褐、黑褐至黑色。幼鸟上嘴褐黑,下嘴角色。

栖息环境

绿翅短脚鹎栖息在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林缘疏林、竹林、稀树灌丛和灌丛草地等各类生境中,尤以林缘疏林和沟谷地带较常见,有时也出现在村寨和田边附近丛林中或树上。

生活习性

常呈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多在乔木树冠层或林下灌木上跳跃、飞翔,并同时发出喧闹的叫声,鸣声清脆多变而婉转,其声似‘spi-spi-’。

主要以野生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食性较杂。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果实、野樱桃、浆果、乌饭果、榕果,核果、草莓、黄泡果、蔷薇果、鸡树子果、草子等。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鞘翅目昆虫、蜂、同翅目、双翅目昆虫、蚱蜢、斑蝥和其他昆虫。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营巢于乔木树侧枝上或林下灌木和小树上,巢距地高1.2-12米。巢呈杯状,主要由草茎、草叶、草根和竹叶构成。每窝产卵2-4枚,卵灰白色、灰色或黄色,微缀紫色或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2-28.1毫米×16.0-19.3毫米。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参考资料

1.绿翅短脚鹎·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