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中国明代宫廷舞蹈表演)

2023-07-21 3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麒麟舞

中国明代宫廷舞蹈表演

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是中国明代宫廷舞蹈表演,南明灭亡时流传于民间。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中文名 麒麟舞
外文名 Kirin dance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编号 Ⅲ-43
申报地区 睢县、兰考、黄骅、海丰、深圳等
批准文号 国发〔2008〕19号
舞蹈类型 传统舞蹈

背景介绍

麒麟舞起源于古老的麒麟图腾崇拜,是人们在当地麒麟文化信仰的土壤中,借鉴珠江三角洲的狮舞和武术等动作和技巧,培植起来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麒麟造型根据古代传说,塑造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生动传神。

舞动时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当今在南沙区黄阁镇、从化区等地仍广泛流传着麒麟舞,仍是当地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和娱乐活动。

历史沿革

据《大明一统志》、《杞县志》和《冯氏族谱》等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仅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

南明灭亡时(公元1661年),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河南睢县,将一对“麒麟皮”带给睢县大刘寨村的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从冯氏家族起源的麒麟舞已传了15代,经历了350多年的历史。

“麒麟舞”在明末由皇家宫廷流入到睢县民间,作为冯氏家族形式传承下来的这一皇家舞蹈,它基本上保留了三百多年前明时的舞蹈风貌和原始形态。

麒麟舞的师承关系特殊,在选拔演员时条件相当严格,组成表演团体,世代延续,并强调所学技巧不准外传。

广东省各地的“麒麟舞”是客家人北方南迁的见证,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

2007年2月,睢县“麒麟舞”被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7日,兰考县、黄骅市、海丰县申报的“麒麟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睢县、侯马市、深圳市、东莞市申报的“麒麟舞”被国务院以扩展项目名录形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舞”项目中。

传承现状

海陆丰麒麟舞

广东省汕尾市海陆丰县的麒麟舞,主要活动于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是当地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样式之一。

麒麟舞舞队的组成基本上由乡、社为主体,特别是同姓的乡村。

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个班子不尽一样,舞麒麟时,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则无,如附城镇圆山村的青麒麟,就有两个弄狮人,一者戴着面目狰狞面具(傩戏的面壳)扮成魁星,手提仙拂,不时扰弄麒麟。

一者则头戴哪吒帽,背挂宝剑,手提弄狮球,不时同麒麟戏耍。

表演形式与程序:海陆丰麒麟舞乞今为止还保留传统的表演方式,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所,由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

在大锣、大鼓、大唢呐的伴奏下,开始舞动麒麟,先朝天拜三下,接着绕圆场和朝场地四个角落觅食,此时唢呐吹奏的狮诗《吃四门》,然后在场地中间舞弄,表演出打滚、舐脚、洗须、咬骚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

麒麟舞后为武打表演,这是海丰麒麟舞的传统精华,先后表演打拳、弄棍、搬刀、舞尖串、尖串对铁尺、辗藤牌(一人拿虎叉,一人左手执藤牌护身、右手持刀。

其打法是以叉戳盾,以盾抵叉,并拿刀就地翻滚,作砍马足状),最后集体搬棍对打,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化的武术表演),以上表演项目每个班子不一定样样都有,但起码要有五项,故叫“搬五彩”。

每次表演以班里师傅再次舞起麒麟头鸣炮参拜结束。

东江麒麟舞

广东省惠州市小金口麒麟舞起源于1958年。

1958年,背井离乡的新丰江水库移民将麒麟舞带到了小金口,现今辖区共有麒麟队20支,队员200人,最年长的91岁,最小的13岁。

2006年6月,参加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被惠州市授予“中国麒麟舞之乡”的荣誉称号。

2007年惠州小金口首届麒麟文化节,除“麒麟舞”外,还有龙形拳、醒狮舞等表演。甄林林介绍说,这是为了保护和发掘东江文化遗产,做大做强小金口“麒麟舞”文化品牌。这是首届麒麟节,要争取每年举行一次。

8月6日至7日两天,省文联、省民协专家组到我市惠城区小金口街道办事处进行专题考察,专家组一致通过对小金口街道办事处申报“广东省麒麟之乡”的申请,同意由省文联和省民协命名小金口街道办事处为“广东省麒麟之乡”。

同时,省文联、省民协同意于2008年3月26日在小金口举办广东省麒麟文化节暨全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

据有关志书记载和小金口的老人回忆,惠城区小金口的东江麒麟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小金口就已经有组建麒麟队开展麒麟舞活动。叫“武麒麟”,因为当时战争频繁,兵荒马乱,盗贼四起。

为了防止流寇和盗贼打家劫舍,祸害村民,每个自然村都办起武术馆,武术馆内有武术队、麒麟队,各村的青壮年人都学会舞麒麟和打龙形拳等,既作为强身健体,又护村守寨,保佑一方父老乡亲平安。

村里上到耄耋老者,下至黄毛小儿,人人都能舞几趟麒麟。村民婚嫁、岁时节会,都要舞一番麒麟,以求祥瑞。

由于惠州市地处东江中游,小金口又位于东江边,因此从清代到民初,小金口的麒麟舞都统称东江麒麟舞,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套路,培养出数以千计的麒麟舞传人。

随着惠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打造文化大市活动的深入开展,小金口街道办事处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先后投入800万元完善了一批文化场馆,并购置设备器材,建起了“省特级文化站”中心馆场、客家国画院、7个村级文化室和39个组级文化室。

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场所,深入挖掘流传于民间的文化、文艺队伍和艺人,先后组建了文联、声乐队、书画协会、象棋协会、龙舟队、醒狮队和麒麟队等15支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队伍,文化站被省文化厅授予“省特级文化站”称号。

小金口街道办事处重点发掘、推广东江麒麟舞,先后投资20余万元来改革、包装、推广。全镇10个村(居委会)麒麟舞队已由8支增加到20支,队员200多人,最年长的93岁,最年轻的才15岁,参与麒麟舞活动的群众达1000余人。

东江麒麟舞也得到全面的创新,形式上从过去的一个门派变成多个门派相融。2005年,惠州市授予小金口街道办事处为“麒麟舞特色之乡”,叶屋村民小组、九一村民小组被命名为“麒麟村”。68岁的麒麟舞师傅叶阳星被市文化局评为惠州市“民间艺术师”。

2005年9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9省市和香港澳门参加的首届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在广东省汕尾市举行,小金口麒麟队以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表演一举夺得银奖。

2006年元旦,小金口10支麒麟队、30名队员组队参加“文明之光”惠州军民春节联欢晚会,并作为开场第一个节目表演。

2006年2月12日,在惠州市元宵节文艺巡游中,小金口10支麒麟队又为巡游队伍开路,惠州市民再次领略了东江麒麟舞的风采。同年5月,又参加在深圳市举办的麒麟协会大展览,并获表演二等奖,6月,应邀参加广东省非物资文化遗产展览。

2007年3月26日,小金口首届麒麟文化节隆重举办,在文化节大型文艺展演上,麒麟舞大放异彩,受到了中外客商及广大市民、游客的高度评价。

2007年6月23日,央视《激情广场》在东江公园举行。小金口街道办事处组织的东江麒麟舞在《文明惠州·激情广场大家唱》开场节目中的表演,搏得观众的掌声。有了名气的东江麒麟舞也不断接到来自本地和外地的演出邀请,小金口街道办事处已成立东江麒麟舞协会,把东江麒麟舞作为特色文化产业来发展。还决定将每年的3月26日定为“麒麟文化节”。

客家麒麟舞

樟木头镇是广东省东莞市的纯客家镇,樟木头镇对麒麟舞这门古老民间艺术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出现了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时间上的转变,从过去冗长的1小时缩短为10分钟左右。

二是形式上的转变,从过去单打、双打到如今加入群体打斗表演;三是内容上的转变,从过去仅以拜门表演到文艺演出表演;四是服饰上的转变,从过去旧式的服饰到更具时代感的服饰。

五是队伍上的转变,从过去以自然村组队到跨村表演节目组队。这些转变,极大丰富了客家麒麟艺术内涵,为该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前的樟木头麒麟以耐用著称,整只麒麟是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其最大的特点是体形靓,体宽、个高、尾长;画在麒麟上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更是色彩鲜艳、细腻生动,使整只麒麟舞起来威武、轻盈,充满灵性。

麒麟纸扎艺术的失传,使得樟木头镇许多人对此怀着几许惆怅,也意识到应当恢复这一祖艺。

黄阁麒麟

广东省黄阁麒麟舞来源于民间,已盛行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来,每逢佳节喜庆,神诞醮会,秋色出游,农民就舞起麒麟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当地民间有“麒麟献瑞”一说。

经当地民间艺人重新改编的黄阁麒麟舞,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从麒麟的造型到舞蹈技艺都有了改变,并加入了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得胜令》、将锣、排鼓与广东大笛演奏、单打等八音锣鼓有机地融为一体作伴奏,充满了热烈的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广东特色。

2000年11月9日,由黄阁镇大塘村30多个地道农民组成的麒麟队,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的“山花奖”首届全国民间广场歌舞大赛。

他们表演的“黄阁麒麟舞”,与来自全国的18个民间艺术表演队进行决赛,这些队是从全国200多个队中筛选出来的,最后黄阁麒麟队以总分第一名荣登“山花奖”榜首,还获得杭州市民间艺术最高奖“金桂花奖”

黄骅麒麟舞

河北省黄骅麒麟舞素有“北方麒麟”之称的黄骅麒麟舞,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大威猛,闪、转、腾、挪之间展示出表演者高超的技巧,高难的动作,与北方人豪爽侠义的性格特征相吻合。

它与江苏、湖南等地小巧玲珑的的“南方麒麟”相映成趣,共同演绎和诠释着此种华夏民族优秀民间舞蹈艺术的底蕴与内涵。

黄骅麒麟舞凭借高大的艺术造型,揉进杂技表演中惊、险、奇的高难度动作,带给观众不同凡响的艺术震撼力。由于麒麟造型扎制用料庞杂、造价较高、费时费力、表演动作难度大等原因,黄骅麒麟舞表演规模日渐缩小,面临失传的危机。

睢县麒麟舞

2009年-2013年,河南省睢县政府将围绕“麒麟舞”的传承,采取措施加大项目研究、保护和延续资金投入,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项目发展;抓紧对麒麟舞十六世人的培养,使项目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

组建麒麟舞培训班,建立大刘寨民舞队,进一步完善麒麟皮工艺制作和配套的打击乐器,实现静态与动态保护协调发展。

表现形式

基本动作

有关资料记载,麒麟像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它身披鳞甲,舞起来威武生动,很有特色。

通常以农村的晒谷场、空地为表演场地,舞麒麟分为头套和尾套,统称麒麟套,由一个男青年舞动麒麟头,一个舞动麒麟尾,随着打击乐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表现麒麟活动过程以及喜怒哀乐情绪。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产生于明代的民间舞蹈麒麟舞中的麒麟造型,集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狼额于一身,身披五彩鳞甲。

表演用的麒麟从头到脚最小的4米,最高的5米,高大雄壮,舞起来威武生风、气吞长虹。每只麒麟由两个青壮小伙表演,一前一后协力合作完成表演动作。前者腰挎麒麟头,做骑麒麟状,后者在其内做尾部表演。

麒麟一红一绿代表一雌一雄,成对出场,金童玉女端坐其上,演员足踏一米多的高跷,身托50公斤的道具,完成闪、转、腾、挪等系列动作。表演技巧高,难度大。

全场多只麒麟在锣鼓和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跳跃舞动,演出场面大气磅礴、威风凛凛。20分钟完成整个套路的表演。

舞麒麟有十多人就可以进行套路表演。表演套路有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四门八点拳术(南拳派系中的十字门),有空手对白刃和各种刀枪棍兵器的武术表演。是融合诗句对联、声乐鼓点、美术和武术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中一首麒麟会狮歌唱道:

问:狮子旺龙又旺龙,问你带有几条龙?

答:狮子旺龙又旺龙,我今带有九条龙。

问:狮子什盘来舞卷,谁人带你下山来?

答:狮子什盘来舞卷,嵋仙带我下山来。

麒麟舞开始时,随着鼓手的一声高喝,鼓声、唢呐声四起,十多头麒麟围成一圈,左右摆动着头,大头娃奔走其间,手持红布或青枝,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挑逗着麒麟。麒麟神态各异,有的乐、有的怒,有的凌空腾起、有的匍匐在地。

整套麒麟舞将武功融入充满生活气息的完整套路中,可即兴发挥,诙谐幽默,特别是大头崽戏麒麟的表演,融入生活搞笑细节,让宾客观后捧腹大笑。

舞台艺术

道具制作

麒麟的传统扎制方法是使用竹木做成骨架后,用纸糊好,再用画笔绘出鲜艳的鳞甲等,做出的麒麟容易破损。

后来民间艺人改进了工艺,竹木做出骨架后,用彩色丝绸和镭射纸做出一片片鳞甲,把它缝制在麒麟的丝绸外套上,头部、牙齿等部位用油彩绘制,这样做出的麒麟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且结实耐用。

麒麟为手工制造,制成后要择黄道吉日,在山中开光点睛,使其有灵气。麒麟头样式不一,分为白鸽狮、斗牛狮、扁鼻狮、大头狮几种,其中“白鸽狮”头最重。麒麟头(白鸽狮)直径50厘米,高38厘米,重2.5~6公斤。

白鸽狮头用糯米浆糊制,其它几种麒麟头用老黄竹编制。麒麟(白鸽狮)的身被至少长3.2米、宽2米。

麒麟头(白鸽狮)上画有一龙二凤一八卦的图案和各种吉祥饰物,头和身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为“龙风呈祥,驱邪佑吉,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之意。

艺术价值

艺术特征

麒麟舞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背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以惠州小金口为代表的东江麒麟舞,具有原始和古老的特点,带有诙谐和逗趣的意味,同时也透露出古朴的美感。

它将武功动作融入其间,又刚柔并济,套路完整,生活气息浓。即兴发挥、风趣幽默、谐趣横生是东江麒麟舞最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麒麟舞中麒麟头样式不一,分为白鸽狮、斗牛狮、扁鼻狮、大头狮。

东江麒麟头色彩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导色,白色为辅助色,黄色、金色、黑色为点缀色,采用中国传统装饰用色,具有浓厚的民间装饰意味。

头部形象憨态可掬,仁慈安详,形成一种古朴憨厚之美。同时麒麟头为整个工艺中最为复杂之处,头上雕刻龙、凤、八卦、祥云等约十多种民间传统图腾图案,观赏性强。

东江麒麟舞中麒麟头的制作属于纸扎工艺,整只麒麟头是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然后再上面彩绘。小金口镇得麒麟头上形态线条大都用米浆沥线,有的地方直接将线贴在表面。

通过增加线条的高度,形成表面的凹凸关系,加强立体感,增强装饰效果。同时也镶嵌银色圆形金属片,一方面是用这种材质形成照妖镜的物象联想,以达到辟邪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不同材质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意味。

文化意涵

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它不同于舞狮,也异于舞龙,其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麒麟头背部的图案主要有龙凤、祥云、八卦图、红日、梅花等吉祥寓意题材。

中国民间美术图案大都是“有图必意,有意必吉”,而麒麟舞中的吉祥图案不仅反映了民众的信仰观念,也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美学价值

“麒麟舞”是中国最早的拟兽类舞蹈,是现今稀有的、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远古的中华民族图腾舞种,具有珍贵的民间舞蹈史研究价值。

它和龙舞一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的研究上有着特殊的意义。麒麟形象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

后来发展到哲学意义,又进入文学领域。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成为了陶瓷、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金玉饰、建筑、雕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随着麒麟文化发展,更突出地表现为麒麟舞。

其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的财产。

参考资料

1.麒麟舞·广州市石门国家森林公园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