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症(医学名词)

2023-07-22 3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纤维肌痛症

医学名词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纤维肌痛综合征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

中医病名 纤维肌痛综合征
外文名 fibromyalgia syndrome,FS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多发群体 25~45岁女性
常见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病因 病因不明
常见症状 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

简介

纤维肌痛症

纤维肌痛症,也称纤维肌痛综合症(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多个部位有压痛点。多发于女性,伴睡眠障碍、发僵和易于疲乏。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这一类纤维肌痛综合征被称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secondary fibromyalgia syndromen),如不伴有其他疾患,则称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症(primary fibromyagia syndrome)。

发病机制

本病机制尚不十分确却。多认为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及免疫紊乱有关。

神经递质分泌异常

纤维肌痛症易发点

一般认为血清素(serotonin,5-HT)、去甲肾上腺素和P物质等神经递质在本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美国风湿病学研究院发现,纤维肌痛病患者有明显的中枢敏化,表现出明显的痛觉异常和痛觉超敏。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疼痛的下行抑制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体内这两种物质发生紊乱的时候就会表现为在脊髓及脊髓上部疼痛传递中异常疼痛,并持续存在。

另一种与纤维肌痛综合征有关的神经递质是P物质。物理或化学刺激可诱导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产生明显的皮肤充血反应,这种过度反应可能与存在着持续的末梢伤害刺激有关。由于这些刺激,皮肤多型伤害感受器反射性地从神经末梢释放病理量的P物质,后者又可引起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及一种神经源性炎症(neurogenic inflammmation)。

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后,背根神经节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将合成更多的P物质,以便维持一个恒定水平。合成的P物质同时向末梢和中枢双向传递,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P物质含量增高。由于它的缓慢但持久而强烈的兴奋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必会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还发现在正常或高水平的5-HT存在下,P物质对感觉神经冲动的发放有一个阻抑作用。缺乏5-HT,它将失去这种控制作用,导致痛觉过敏。

免疫紊乱

一些作者报道在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的真皮-表皮交界处有免疫反应物沉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纤维肌痛综合病人肌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提示有急性血管损伤;组织缺氧及通透性增强。病人常述的原因不明的体重增加,手弥漫性肿胀及夜尿增多可能与通透性增强有关。

临床表现

纤维肌痛症症状

纤维肌痛综合征多见于女性,最常见的发病年龄25-45岁。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下述4组症状:

主要症状

全身广泛疼痛并伴多处压痛是所有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都具有症状,美国风湿病学研究院的标准是全身18个按压处有11个是有压痛。疾病遍布全身各处,尤以中轴骨骼(颈、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带、骨盆带等处为常见。

伴随症状

这一组症状包括睡眠障碍、疲劳及晨僵。约90%的病人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多梦和精神不振。夜间脑电图显示有α波介入到非快支眼节律中,提示缺乏熟睡。50—90%的病人有疲劳感,约一半病人疲劳症状较严重,以至于感到“太累,无法工作”。晨僵见于76—91%的病人,其严重程度与睡眠及疾病活动性有关。

诊断标准

除非合并其他疾病,纤维肌痛综合征一般无实验室异常。1990年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如下:

1.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身体的左、右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骨骼(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同时疼痛时才认为是全身性疼痛。

2.用拇指按压(按压力约为4kg)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疼痛。这18个(9对)压痛点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至第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臀外上象限,臀前皱襞处;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折皱线的近侧。同时满足上述2个条件者,可诊断为纤维肌痛综合征。

应用这个标准时,如果患者伴发疲劳、睡眠障碍、晨僵等,则更有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症状如疲乏和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

它需要下列几种疾病相鉴别:

1.精神性风湿痛:精神性风湿有带感情色彩的症状。如把疼痛描述成刀割炎烧样剧痛,或描述为麻木、发紧、针扎样或压迫性疼痛。这些症状常定位模糊。变化多端,无解剖基础,且不受天气或活动的影响,患者常有精神或情感紊乱,如精神神经病、抑郁、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区别两者是重要的,因前者更难处理,常需精神病专家治疗。

2.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包括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特发性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为疲劳和乏力,但缺少基础病因。检查患者有无低热、咽炎、颈或腋下淋巴结肿大,测定抗EB病毒包膜抗原抗体IgM,有助于鉴别二者。

3.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表现为广泛性颈、肩胛带、背及骨盆带疼痛。但根据血沉快、多见于60岁以上老人、滑膜活检示炎性改变、对激素敏感等特点,可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相鉴别。

4.类风湿关节炎:RA和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均有全身广泛性疼痛、发僵及关节肿胀的感觉。但纤维肌前综合征的关节无肿胀的客观证据,它的晨僵时间比RA短,实验室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血沉、关节X线片等也都政治。纤维肌痛综合征疼痛分布范围较广泛,较少局限于关节,多位于下背、大腿、腹部、头部和髋部,而RA的疼痛多分布于腕、手指和足趾等部位。

5.肌筋膜痛综合征:肌筋膜痛综合征亦称局限性纤维炎,也有压痛点,易与纤维肌前点征相混淆。但两者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上都有不同之处。肌筋膜痛综合征的压痛点通常叫激发点,按压这一点,疼痛会放射到其他部位。虽然病人感到疼痛,但他们可能不知道激发点在何处。

肌筋膜综合征通常只有一个或聚集在局部的几个激发点。激发点起源于肌肉,受累肌肉活动受限,被动牵拉或主动收缩肌肉均可引起疼痛。用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激发点可暂时消除疼痛。它与纤维炎不同,没有广泛的疼痛、僵硬感或疲乏等症状。但是如果持续性的疼痛引起Ⅳ期睡眠障碍,肌筋膜综合征就可能演变为纤维肌痛综合征。此外,肌筋膜综合征通常由外伤或过劳所致。一般预后较好。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纤维肌痛症

治疗主要可以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来考虑。

药物治疗主要根据其发病机制,从神经传递递质着手,美国FDA推荐Lyrica, Cymbalta 和Savella。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胺苯环庚烯是最先用于纤维肌痛病的药物。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对改善纤维肌痛病患者的睡眠、疼痛、疲乏是有效的,但在改善患者疼痛不适方面的疗效不如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s )效果好。SNRIs能增加疼痛下行抑制系统中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FDA推荐使用的Cymbalta和Savella就属于此类药物。其实也就是度乐西汀(Duloxetine)和Milnacipran(米那普伦)。

普瑞巴林也即Lyrica,也是FDA推荐使用的药物,它能选择性结合电压门控钙通道的α2δ亚单位,降低神经末梢的钙离子峰浓度,从而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达到减轻纤维肌痛患者疼痛不适等症状。

除了以上药物治疗外,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托烷司琼对纤维肌痛病也是有效的。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也较多,研究较多的主要有电休克治疗和太极拳训练。

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于1938年首次应用,多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精神科。一些学者发现,ECT可以通过增加丘脑脑血流而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太极拳对纤维肌痛病也是有效的。此外,运动训练和行为认知训练等有一定疗效。但运动训练对发病早期疗效较好,持续的训练病不一定有益于病人。其他治疗如局部交感神经阻断、痛点封闭、经皮神经刺激、干扰电刺激、针灸、近摩等均可试用。

公主病

31岁(2013年)的福州肖女士一向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可近一年多却像换了个人似的,经常全身疼痛,睡眠也变得很不好。在某省级机关医院,肖女士终于查清楚,原来自己得的竟然是“公主病”,学名叫“纤维肌痛症”。“公主病”的特征为:全身反复疼痛,持续三个月以上,按压肌肉有明显痛感,但局部关节体征却不明显,同时伴有疲倦、睡眠障碍及记忆变差、焦虑等症状。

参考资料

1.类风湿关节炎·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失眠·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