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袁珂编著中国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023-07-23 4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编著中国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该书由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编著。1950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后多次增补修订,已印行11次。1984年经扩充修订,易名《中国神话传说》。全书凡7篇:导论篇、开辟篇、黄炎篇、尧舜篇、羿禹篇、夏殷篇、周秦篇等。中国是亚洲世界的神话宗主国,从《山海经》开始有描述神话的故事,一直在历代文学着作方面都有作品,袁珂先生将中国各时期经史子集中有关故事的零碎片断系统严谨地加以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汉民族风格特色的中国神话典籍。

中文名 中国古代神话
别名 中国神话传说
作者 袁珂
价格 48元
ISBN 9787508071183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页数 344
开本 16
出版时间 2013年1月1日
装帧 平装
文学地位 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简介

中国古代神话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如人们要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就幻想出一位开辟大神女娲,女娲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类万物的始祖。

人们要解释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就幻想出“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故事,以此说明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些描写英雄神的故事,这些英雄神的产生同样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产物。当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无法战胜强大的自然力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害,于是人们就幻想创造出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神,这些英雄神既是率领他们去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领袖,也是他们的保护者和朋友。事实上,这些在人们想象和幻想中产生的英雄神往往就是本部族中出现过的某些智慧和才能出众的曾率领本部族人创造过英雄业绩的一些人物。

作者简介

袁珂

袁珂先生(1916.7.12—2001.7.14),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

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撰写的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着。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俈帝姬夋、帝喾和舜,羿和嫦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远国异人,夏以后的传说等几个方面对支离破碎中国神话作了最全面、完整、通俗的讲述。这次出版选配了近一百五十幅与内容有关的图画,全部为古图古画,使该书具有了收藏价值。书后附有袁珂之子袁思成撰写的怀念父亲的文章“缅怀父亲袁珂”,回忆了袁珂先生的生平和治学情况。

第一部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十分丰富,但因散见于历代经史子集、笔记、类书等古籍中,零碎而庞杂,历史化、藻饰化严重。袁珂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断的古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提供了一部具有汉民族古神话特色与风格的文学作品。

1950年,第一部中国神话专着《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着,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合着)等20多部着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社会评价

沈雁冰先生曾说过:“中国神话不但一向没有集成专书,并且散见于古书的,亦复非常零碎,所以我们若想整理出一部中国神话来,是极难的。”二三十年来,颇有学者在中国神话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从荒地上开辟了一些约略可行的路径,但是却一直没有人来做整理中国古代神话成为专书的这项工作。本书着者把童话、神话、传说……这类人民的口头文艺创作缀集起来,写成了这部有系统的完整的神话集,相信能让你大饱眼福。

神话又是民族特性的反映,中国的神话,自然也在好些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从我国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的片段如像“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所记述的事迹看,我们的民族,毋庸自愧地说,诚然是一个博大坚忍、自强不息、富于希望的民族,神话里祖先们伟大的立人立己的精神,实在是值得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很好地去学习,去发扬的。研究神话,就能了解民族性格的根源,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当然也还是有帮助的。

全书目录

原序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世界是怎样开始的(上)

第三章世界是怎样开始的(下)

第四章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五章帝夋、帝喾和舜

第六章羿和嫦娥的故事

第七章鲧和禹治理洪水

第八章远国异人

第九章夏以后的传说(上)

第十章夏以后的传说(下)

附录:缅怀父亲袁珂

神话传说

概述

《昆仑之歌》是中华昆仑在2008年7月15日开始发表于百度等博客上的一部长篇中国古代神话小说。这部76万多字的中国长篇神话小说《昆仑之歌》,它没有任何仙话,史话,佛话,玄幻掺杂于其中,是一部真正的纯神话作品.从此中国神话将结束它散碎芜杂,不成系统的历史,拥有一部真正的史诗类作品了!本部神话的大致结构简单介绍在这部76万多字的长篇系列神话小说之中,作者尽力对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物与事件进行了梳理,尽力使人物按照他们的时代顺序,对事件则尽力按照它们与人物的对应顺序,进行了一些较为合理的排列。

主线

作者以诸神与人类的关系为主线,将神话传说中的诸神与人类中的英雄作为辅线,将他们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再按逻辑与时间顺序一一排列写出。该书大致按照以下内容来写:

一、诸神与人类的诞生。主要叙述盘古、共工与地母昊英创造诸神与世界,女娲造人。

二、诸神的战争。主要叙述盘古化生万物,炎帝朱襄与水神共工两派神祇的大战,炎帝朱襄取得胜利成为统治世界的天帝。

三、炎黄之战。主要叙述精卫填海,炎帝与海神的冲突,炎帝朱襄与黄帝轩辕争夺天帝之位的战争,最后黄帝轩辕成为新世界的统治者。

四、诸神与人类的幸福时代。主要叙述诸神与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如: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弃、挚、尧、舜、后羿等人间英雄的诞生。五、蚩黄之战。主要叙述蚩尤与黄帝轩辕之间的战争,黄帝最终通过战争巩固了自己的天帝之位以及蚩尤后代的故事。

神祇的事情

以上主要是描写以神祇的事情为主,以下则过渡到是以描写人间的英雄为主。

六、英雄时代。它主要叙述人间英雄尧、舜、后羿、弃、挚等的故事。它分为(一)、(二)两部分,(一)主要叙述尧、舜事迹,(二)主要叙述后羿除害与射日等。

七、人类的堕落。主要叙述人类种种恶行,这才引起了神祇们的愤怒,欲要消灭大地上的人类。

八、人类的灾难。主要叙述共工洪水、鲧盗息壤、葫芦兄妹、十二生肖等故事。

九、人类的拯救。主要叙述英雄大禹治理水患使洪水消隐人民重新得以安居的事迹。

十、绝地天通。主要叙述有大禹葬会稽,启与伯益的争权,因为启的屠杀而使天帝愤怒,绝地天通。

人神分隔

从此,人神分隔,昆仑移位,人类开始了在蒙昧与昏暗中独自摸索的时代。这部长篇神话小说与神话史诗还非常适宜于改编为电影、电视、动漫、网络游戏以及其他相关中国神话类产品与产业。另外该书还有许多极其创新的观点,如昆仑山其实就是今天的华山、大禹不是带人开山挖河,而只是惩除水怪等等。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例如,作者这样写道:一、昆仑山的方位

昆仑山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曾是一座非常著名的神山。比如《山海经》、《禹贡》、《水经注》对它都不只一次提到,其中描述往往带有极为神奇的色彩。它是“天帝的下都”,诸神的乐园;它方圆数百里,高插云表,雄峻巍峨。这里有西王母的瑶池,有结有珍珠和美玉的神树。

它既是中国的神话之山,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端。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是“神圣”之境,编织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因此昆仑山在中国的神话与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遗失

可是,这座在中国神话传说与历史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高位的神圣之山竟然被我们的先民遗失了它的具体地点和方位,成了一个难解的地理之谜!是我们的先民集体性失忆,还是它本来就不存在?难道一座这么重要的神圣之山在数千年的时间之河的冲涮之下竟然悄悄隐形?可是再看看《山海经》等书中所记载的其他地名,令人莫衷一是吗!

可笑的是,当初人们对这些神话传说与历史文化丝毫不加重视、不知爱惜与保护,甚至肆意、故意地破坏、践踏它的存在,一旦失去它的踪影、感到它的珍贵之后,又根据对书中一言半语的记载而按图索骥,竟把这座当时位于天地之中、繁华奇丽的“神圣之山”考证到了古人极难涉足的西疆,考证到一片荒凉冷酷的冰川雪原。我们真不知道先民们是怎么膜拜这座自己从未到过、见过的圣山的。

天地中心

神话中的昆仑山处于天地中心,处于大地的腹心部位,人类环绕在它的周围,众神居住于其上,还有宇宙树等众多神物。而现今的昆仑山我们的先民根本不可能在其周围生活的。所以我们应知道,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昆仑山与现今我们所说的昆仑山绝对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

那么这座古代先民所说的昆仑神山到底在哪儿呢?也许,我们要找到这座圣山,还它本来的面目,就应从古代先民所生活的地域去找,从神话传说所可能发生的土地上去寻找它的踪迹。

我认为,这座昆仑神山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就是位于富庶的陕西河渭平原上的“西岳”华山。原因如下:

1、它南接秦岭,北靠黄河与渭水,是中国大地远古文明的心脏地区。华山地区自从远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以及中国汉族的前身“华族”都是因为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已经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载有黄帝、尧、舜在华山巡游的事迹。

2、炎帝黄帝的出生地都在此附近。它西是陕西,为炎帝族的发祥地,东是河南中原,正是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轩辕族的发祥地。它夹在炎帝与黄帝两大神话传说中诞生地的中心地带,自然有可能被这两大部族当作一座“天地中心”的圣山而对它膜拜与敬祀。

3、炎黄大战、黄帝与蚩尤之战的许多地点比如坂泉、涿鹿、常羊山都在华山附近,在这里可以找到大量流传下来的关于这些战争的传说与古迹遗址。关于大战在此地发生的种种传说远比将战场移到极其遥远荒僻的今河北涿鹿之地要更有说服力与可信性。

4、古代传说中的尧舜禹所建之都也在此附近,围绕在华山的北方与东方。

5、古代夏商周三朝的兴衰、战争也多与此地有关。禹子启所建立的夏朝被东方的商朝打败后,被赶往西方,迁移到华山地区及其西部与北部;然后,在华山地区兴盛强大起来的周朝再经过这儿征服了东方的商朝。周朝所建立的两个都城也恰好位于华山的两边,似乎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华山在古代中国的中心地位。

虽然它过去雄踞于远古中国的繁华中心,但后来战乱频仍,朝代更迭,各民族间迁徙不定,战败者文化湮灭无闻,有关他们的一切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也被破坏殆尽,战胜者用他们本族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来代替了战败民族的一切,于是中国才有了包括昆仑山在内的那些失踪的山水、文化之谜。虽然如此,这些最为明显的直接的理由,还是使我们相信,古代华山就是先民们神话传说所说的昆仑神山。

五帝的谱系与顺序

在这部小说中,对于五帝的家族渊源、世系关系,我抛弃了那种已经历史化了的头绪繁乱且多矛盾百处的诸种记载,采用了一种更为简洁合理的新的说法,以便于我们这部神话小说的叙述和中国神话体系的创建。如果不能打破那些旧有的纷乱记载的桎锢,跳不出那种历史化的旧圈,我们将永难以建立一种合理的神话体系,永难以有我们自己的神话史诗。

我们要想创建一种神话体系,除了盘古开天辟地这一条极为简陋的神话材料以外,其他则难以帮助我们说明在它之前以及之后天地开创的任何情况。我想,一部神话史诗它必须要有一个开头,有一种后世诸神合理的正常的谱系,这样才能便于读者理清它的头绪,明了它的脉胳与源流。有了这种合理的谱系,也才便于作品的叙述。

所以,我想,要创建一个合理的神话体系,就必须对原有的神话材料中有一些取舍,使其有一个创始的过程,才能作为我们神话叙述的基点。为了方便神话的叙述,我只能对人物的关系进行一些必要的简洁性的调整,我想这些都是必须的,否则任何人都将难以理清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关系的这一团乱麻。

具体诸神谱系与顺序请参看本人书中的叙述。

大禹的事迹

洪水神话是世界性的关于宇宙毁灭和人类再生的神话,反映了远古某个时期人类在遭到毁灭性洪水劫难之后,遗民再生,人类终得重新繁衍。有趣的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多是人类躲避洪水,被洪水吞嗜消灭;以色列犹太民族所传下的《圣经》中也记载有上帝发下洪水灭绝人类,只有诺亚造出方舟这才拯救了世界各种生物。

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多和治水相联系。如鲧、禹治水的故事。诸如他凿龙门山、轩辕山;通黄河、淮河;开三峡;理长江等,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之类。这些都是已经被历史化了的故事,脱离了神话传说的本色与朴质。由于它不符合当时社会生活与实际的特点,硬性编造出这种虚妄的故事,很难使人相信,更不用提使这类神话故事的流传与推广了。

相比之下,《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比大禹治水的记载就要稍为生动、有趣、具体一些,从而也更有一种神话故事的真实感与可信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里说的女娲补天和治水的故事,还没有发展到后来人们所说的大禹真的带人去凿山挖石,通江理河之壮举。也正因为它没有这种壮举,也才使它更有一种亲和力,一种生动质朴的神话之美。

故此,本人决不采用那种历史化的故意使主人公思想品德超凡入圣式的写法,尽力按照一种神话传说中他应该具有的样子来去写他的事迹,让他回归他的人性的一面中来。那就是大禹决不是像一个施工队长,工程院士,而是一个像女娲那样的只是除去各种水中怪物的人类英雄而已。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神话·豆瓣读书

2.(第472期)【绵阳校区】中国古代神话解析·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