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麂(鹿科动物)

2023-07-27 37阅读

河麂

鹿科动物

河麂(学名:Hydropotes inermis):别名獐、牙獐,属于鹿科。外形似麝而稍大,体长90-100厘米,肩高55厘米,体重约15千克。雌雄均无角,雄性撩牙发达,尾短被短毛、四肢较宽。冬毛粗而厚密,枯草黄色;夏毛细而较短,光润而微带红棕色;腹毛略呈淡黄色;全身无斑纹。初生仔鹿暗褐色,有浅棕色斑点,随胎毛更换而逐渐消失。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代被引入英国。比麝略大。《本草纲目》说注:“獐无香,有香者麝也,俗称土麝,呼为香獐”。分布于中国长江沿岸以及朝鲜。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哺乳纲(Mammalia)
亚纲 真兽亚纲(Eutheria)、有胎盘类。
偶蹄目(Artiodactyla)
亚目 有角下目、反刍亚目(ruminantia)
鹿科(Cervidae)
獐属(Hydropotes)
河麂
中文学名 河麂
分布 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代被引入英国。比麝略大。

简介

河麂是小型鹿科动物之一种,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代被引入英国。比麝略大。《本草纲目》说注:“獐无香,有香者麝也,俗称土麝,呼为香獐”。 外形似麝而稍大,体长90~100厘米,肩高55厘米,体重约15千克。雌雄均无角,雄性獠牙发达,尾短被短毛、四肢较宽。冬毛粗而厚密,枯草黄色;夏毛细而较短,光润而微带红棕色;腹毛略呈淡黄色;全身无斑纹。初生仔鹿暗褐色,有浅棕色斑点,随胎毛更换而逐渐消失。

冬季栖息于浅山丘陵地带,夏季迁至多苇草的湿地。性情温和,感觉灵敏,善于潜伏在草丛中,会游水,独居或成对活动,以各种青草、树皮、树叶为食。发情交配多集中在冬季,孕期6个月左右,每胎1~3仔,多者6仔。河麂是鹿科动物中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的种类,很有驯养前途,国内已有少量养殖。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猎捕。

外形特征

河麂为小型鹿,体重约15公斤,体长约1米,肩高与臀高大致相等。雌雄均不具角。雄兽上犬齿发达,突出口外。耳基部有两条软骨质的脊突,顶端稍尖。四肢壮而有力,蹄粗钝。尾短。在鼠蹊部有鼠蹊腺1对。毛粗而长,体侧及腰部之冬毛长达40毫米,呈波状弯曲。体背及体侧颜色一致,为棕黄色。耳背棕色,耳内侧灰白色,下颏和喉上部白色。腹部中央和鼠蹊部淡黄。四肢棕黄。

河麂四肢粗壮发达,肩高略低于臀高,尾甚短,几乎被臀部的毛所遮盖。体毛多棕黄色、灰黄色、浓密粗长,体侧及腰部的冬毛长达30多毫米。无额腺,眶下腺小。耳相对较大,尾极短,被臀部的毛遮盖。毛粗而脆。幼河麂毛被有线色斑点,纵行排列。毛粗硬,体侧和臀部毛长约4厘米;背和体侧毛色沙黄,毛尖黑色,头顶灰褐至红褐色,颏、喉、嘴周围和腹毛白色;幼河麂背部有白斑和白纹;上犬齿发达,雄兽的尤其长而大(约5厘米),略弯,呈獠牙状,露于口外,雌雄均有腹股沟腺(鼠鼷腺)。

习性

栖息环境

河麂生活于山地草坡灌丛、草坡中,不上高山,喜欢在河岸、湖边等潮湿地或沼泽地的芦苇中生活。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它们选择附近有水的草滩或稀疏灌丛生境。善游泳,能在岛屿与岛屿和岛屿与沙滩间迁移。在山丘、岛屿,河麂虽能在灌丛栖息,但更多选择草丛。在舟山,凡灌木茂密的生境多麂而无河麂,茅草山坡或稀疏林区多河麂而无麂。在鄱阳湖草洲獐选择较矮的苔草丛者占79.3%,较高的芒草丛为20.7%。《本草纲目》曰:秋冬居深山、春夏居泽。

生活习性

不结大群,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河麂生性胆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

雄性是领地性很强的动物,会用尿液和粪便来标记自己的领地。当别的雄性入侵时,如果威胁无效领地内的雄河麂会向对方发起进攻。争斗中双方都会使用自己的獠牙来试图刺伤对方的头部,颈部或者背部。打斗通常在其中一方低头认输或者逃跑的情况下结束。雌性獐在繁殖季节以外不具有很强的领地性,但是在小鹿出生的前后这段时间母鹿会显示出攻击性,把靠近小鹿的其他母鹿驱赶走。

河麂喜食植物,主食杂草嫩叶,多汁而嫩的植物树根、树叶等。受惊扰时狂奔如兔。以芦苇、杂草及其他植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方式

发情期为每年11月到12月,此时雄性会跟踪雌性,根据气味判断雌性是否发情。多数交配会发生在雄性的领地内。雌鹿的怀孕周期通常为170到210天,每年5月到7月为产仔高峰期。雌鹿会选择开阔地带分娩,然后把小鹿带到植被茂密的区域隐藏起来。

河麂每年繁殖一次,发情交配多集中在冬季,11月至翌年1月左右交配,高峰期在12月,孕期6个月左右,每胎l~3仔,多者6仔。1龄河麂平均2.17仔,成年河麂平均2.73仔。繁殖期常用眶下腺的分泌物和粪尿等来标记。主要以青草和植物嫩叶为食,河麂有明显的繁殖季节,但发情期却随着地点和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为11月到翌年1月之间。雌兽的怀孕期为168~210天不等,大约在5月份产仔,每胎产4~6仔,最多为9仔。幼仔出生后10余分钟就能站立,体重为870克左右,胎毛细软,全身为灰褐色,杂有浅棕色斑点,1个月以后随着胎毛的脱换和夏毛的生长而消失。

经济价值

河麂的另一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就是獐。獐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据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如今的绍兴地区出现了,是最地道的“土著动物”之一。河麂的皮、骨、肉都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市面上俗称的“獐宝”,是幼獐吮吸獐奶后在胃中结积的奶块,属于名贵稀有药材。

河麂不仅是一种珍贵的物种资源,而且也是很有开发前途的经济动物。河麂浑身都是宝,它的皮骨、肉都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作用。据梁代陶弘景着《名医别录》记载的:“獐肉,温补益五脏;河麂骨,温,主治虚损泄精;髓,益气力,悦泽人面”,皮可制草。特别是幼河麂吮吸河麂奶后在胃中结积的奶块(民间俗称“獐宝”),更是数百年来在江浙太湖流域民间广泛应用的名贵药材,主治小儿疳积(民间俗称“奶痨”)等消化不良症功效显着。据临床观察分析,总有效率为93.3%且无明显副作用。据上海二军大药学院等单位化验分析表明:河麂宝的免疫蛋白质含量高达33.2%,高于多数奶食品。

同时含有牛磺酸和苏氨酸等至少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39.6%,其中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含量高于一般的奶食品,而谷氨酸、脯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尤高。河麂宝的钙质含量较一般食品为高,与各种奶食品相当,而铜、锰的含量为其他奶食品的数倍,铁的含量也较高,锌、镁的含量则相当于其他奶食品。实验结果提示,河麂宝对促进儿童发育、提高智力,补益身体有较好作用,对中老年具有提高抗病能力、延年益寿、健身美容之功效。

河麂的自身优越条件招来了杀身之祸,河麂受到乱捕乱猎,被剥皮取骨卖肉,危害最严重的是在每年5-7月份的繁育期,偷猎幼河麂,获取“獐宝”。原本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河麂分布区已大大减少,加上如此过度捕猎,加剧了河麂资源的濒危。野生河麂的濒危状况和保护问题一直来得到野生河麂分布地区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制订颁发了关于保护河麂资源的法令,加强了野生河麂的保护管理工作,并增强了打击非法猎河麂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

为了对河麂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中国提倡开展野生河麂的人工驯养工作,并把河麂驯养繁育及产品开发作为农业开发重点项目。

致危原因

河麂

河麂自古就在我国南方的传统狩猎动物之一名列首位,因为它的数量较多,肉味鲜美,皮还能制革。

生境改变及过度捕猎是导致河麂数量下降,以至在一些地区绝迹的主要原因,江、湖沿岸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又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主战场。原来多高草丛和芦苇的湿地,大部被垦为农田;残留芦苇,在冬季全部割尽,破坏了河麂的栖息环境和隐蔽场所,加上农民为吃其肉而过量捕猎,其主要栖息地在平原、江湖岸边、海滩或低丘林缘,易被人追捕杀绝。

但由于它的繁殖力很强,生长速度也很快,只要加强保护,资源的恢复是很有可能的,另外将其引种驯化也是非常有前途的。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新闻动态

“中国水鹿”消失100多年后重回上海故乡

已经在上海消失100多年的濒危哺乳动物獐回家了。11月4日,8 雌4 雄12 头獐落户滨江森林公园,开始野化训练。獐原本是上海最古老的“原住民”。到二十世纪初,上海再难觅獐的身影。

参考资料

1.河麂·汉语词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