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封建社会王爵)

2023-07-28 4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燕王

封建社会王爵

燕王,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王爵之一。历史上第一位燕王是燕易王,历7世,为秦统一。此后多有分封及自立,最著名的如五代初期的燕王刘守光、唐初的燕王罗艺、明初的燕王朱棣等。除开汉代和明代册封的王爵有实质性封国外,其余朝代册封的燕王多重号重位,而并未形成自行统治或影响历史的藩镇王国。从站在“燕王”称呼本真寓意的立场出发,此类燕王实质上与“燕王”的原始含义地位大有不同,且影响力较弱。此处重点介绍较为著名的燕王,其余燕王一一列举。

中文名 燕王
类别 文学历史
等级 王爵
存在时间 秦朝
逝世时间 清朝
英文名 Prince of Yan

战国时代的燕王

战国时代燕王世袭表 

燕易王 

燕王哙 

燕昭王

燕惠王

燕武成王 

燕孝王 

燕王喜 

秦楚时期

秦末楚汉时期相继有三位燕王

韩广

韩广(?-公元前202年),秦朝末年人,原六国中赵国上谷小吏。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陈吴政权派赵人武臣经略赵地。武臣稳定赵地之后就派韩广安抚燕地,结果韩广一到燕地就很受欢迎,被当地贵族立为燕王(或说韩广自立为燕王)。

公元前208年,秦攻赵王武臣,燕王韩广派臧荼率兵救赵。项羽为总盟主,破釜沉舟,大胜秦兵。

前206年项羽分封天下为十八诸侯时,不放心燕国,借口臧荼功劳大,立韩广手下大将臧荼为燕王,把韩广迁为辽东王,以无终(今天津蓟县)为都。韩广对此不服,不肯搬迁,结果被臧荼击败及杀害,燕及辽东两地皆为臧荼所有。

臧荼

臧荼(?-公元前202年),秦朝末年西汉初年人。

原为燕王韩广部将。公元前208年,秦攻赵王武臣,燕王韩广派臧荼率兵救赵。跟随项羽援救被秦朝章邯包围的赵国,后又随项羽入关中。

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天下为十八诸侯,立臧荼为燕王,都蓟。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之后,臧荼攻灭韩广,合并辽东,统一燕国。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破赵国陈余。听从广武君李左车的进言,派使者送信给燕王,燕王臧荼归顺韩信,投降刘邦。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臧荼和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前衡山王)吴芮、赵王张耳共同尊奉汉王刘邦为皇帝。

同年,因刘邦大肆捕杀项羽旧部,令臧荼非常恐惧,于是反汉,高祖刘邦亲自征伐,臧荼被捕杀。高祖的发小卢绾封为燕王。

臧荼育有一子臧衍,父亲被平定后逃往匈奴。陈豨叛变时,燕王卢绾派张胜向匈奴散播陈豨战败的消息,避免匈奴派兵增援陈豨。张胜本想联同匈奴将陈豨消灭,但遇见臧衍,他说:“您之所以得到重用,因您通晓匈奴之事。而燕所能够长久,是因为诸侯屡屡造反。现在您为了燕,想要迅速消灭陈豨。但陈豨被消灭了以后,下一个就该轮到燕了。”张胜同意其话,遂不再返回燕地,劝说卢绾暗通匈奴。

臧荼孙女臧儿,西汉人,是汉景帝刘启第二任皇后王娡的母亲,王娡是汉武帝生母。臧儿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臧衍女儿。臧儿先嫁给槐里的王仲为妻,生个儿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其中长女就是王娡,次女叫王皃姁。后来王仲死了,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了儿子田蚡、田胜。(《汉书》)

汉朝时期

西汉时期,今北京地区曾五度建为燕国。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封燕王卢绾逃降匈奴。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立子刘建为燕王,都蓟城,高后七年(前181年)刘建死,无后国除,改为燕郡。高后八年(前180年)封吕通为燕王,同年高后死,吕通被杀。文帝元年(前180年)徒琅琊王刘泽为燕王,都蓟城,元朔二年(前127年),燕王刘定国(刘泽曾孙)因罪自杀,国除改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立子刘旦为燕王,都蓟城。元凤元民(公元前180年),刘旦因谋反自绞死,国除。改为广阳郡。

卢绾

卢绾(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与刘邦是同乡好友,且和刘邦同一天生日,儿时与刘邦一起在马维先生的马公书院读书。刘邦当泗水亭长时,常随出入上下。楚汉战争中,官至太尉,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燕王(今北京)。汉十一年(前196年)同陈豨叛乱,刘邦在攻击卢绾时,与大臣誓曰:“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是为白马之盟。以樊哙、周勃攻打卢绾,攻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卢绾携及家人奔走匈奴。惠帝元年(前194年),卢绾死于匈奴,享年63岁。

西汉燕国

(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0年)

第1代 燕灵王 刘建 15年 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0年(前181年—前127年)

第1代 燕敬王 刘泽 4年 公元前181年-公元前177年

第2代 燕康王 刘嘉26年 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51年

第3代 燕王 刘定国 24年 公元前151年-公元前127年(前117年—前79年)

第1代 燕剌王 刘旦 38年 公元前117年-公元前79年

三国时期

公孙渊

燕王公孙渊,字文懿, 幽州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公孙康之子,公孙晃之弟,公孙修之父。魏大司马,封乐浪公。后自称燕王。卒于238年。

曹宇

燕王曹宇,字彭祖,三国时期魏国宗室,曹操与环夫人之子,与曹冲为同父同母的兄弟。被封为燕王。他的儿子常道乡公曹璜(后改名曹奂)是魏国的最后一代皇帝,即魏元帝。

南北朝

这一时期以“燕”为号,建国称燕王的人较多,详情参见词条十六国

隋唐时期

格谦

格谦(?―公元616) 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隋末厌次(今山东省惠民县东南)人。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起兵反隋,以豆子冈(今山东惠民县境)为根据地展开斗争,众至十余万人。自称燕王十二年,为王世充所败。他牺牲后,余部由高开道率领,继续战斗于黄河以北地区。

高开道

高开道(?―公元624),阳信城南人,家贫,世以煮盐为生。613年(大业九年),格谦于豆子岗(今惠民境)起义,拥众10万,自称燕王。高开道投奔义军,深得燕王赏识,遂擢为将军。616年(大业十二年),隋将王世充受命剿灭起义军,格谦率军几经决战,兵败被杀。高率余部潜入海曲(今山东日照),经休整,军威复振,转战渤海北部一带。618年(唐武德元年),高率义军一举攻下北平(今河北卢龙)、渔阳郡(今天津市蓟县),继承燕王,建都渔阳,年号始兴。

621年(武德三年),唐将罗艺守幽州(今北京),被窦建德义军围困,高驰往救援,窦惧其骁勇,不战而退。朝廷以其功,命罗艺遣使劝高降唐,赐姓李,受蔚州总管,封北平王。时逢幽州大饥,高明许以粮贩济幽州灾民,暗置歼罗之计。罗艺先遣老幼前往就食,高恭迎招待,罗艺信其诚,乃发兵三千,车马数百辆,驴马千余匹,去往运粮,高告绝于罗艺,将车马全部扣留。遂北连突厥,南和刘黑闼,共同反唐,连续攻克恒(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幽、易(今河北易县)诸州,复称燕王。624年(武德六年),部将张金树阴谋图叛,一面煽惑兵众解甲归乡,一面在高亲兵内部设伏,佯以戏嬉,暗藏其刀杖,断其弓弦,夤夜一声号令,内外夹击,高持勇披甲挺枪而出,但重围如堵,绝境难逃。无奈含恨痛饮,先缢死妻妾子女,后自杀。

李艺

燕王李艺(?-627),字子延,隋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朝初期将领,寓居京兆云阳(今陕西泾阳)。隋末任虎贲郎将,驻守涿郡。619年归唐后,赐其姓李,初封燕公,后晋封燕郡王,助唐击败刘黑闼,统领天节军,镇守泾州。唐太宗登基后,进封开府仪同三司,位比三公。贞观元年,率军反唐,进据豳州,后被击败,逃往甘肃乌氏,为其部下所杀。

五代十国

刘守光

燕王刘守光,深州(今河北深州)人,五代时期桀燕国建立者,为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 刘守光曾因与刘仁恭的爱妾罗氏通奸,被刘仁恭棍打後,断绝父子关系。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自称卢龙节度使,并派兵进攻大安山,擒刘仁恭,并将其囚禁。此後并与其兄义昌节度使刘守文相互攻击。909年,擒刘守文,不久将将其杀害,兼有两镇。同年,为后梁太祖朱温封燕王。

911年,刘守光不顾众将臣的反对,登极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史称桀燕。桀燕建立后,即不断受到晋王李存勗的攻击。应天三年(913年),晋军攻陷幽州,俘获被囚禁已久的刘仁恭,而刘守光逃亡后不久亦被擒。914年,刘氏父子被李存勗献於晋国太庙,李存勗并监斩刘守光,刘守光至死仍求饶不绝。

李景达

李景达,南唐宗室,封燕王,后改封齐王,谥为昭孝。

李弘冀

燕王李弘冀(?----959),南唐文献太子,元宗李璟长子,李煜长兄。曾任吴王,居东宫。他为人猜忌严刻,却颇有军事才能。当时李璟将政务交由齐王李景遂全权处理,与当时皇太弟李景遂爆发皇储之争,萧俨、孙晟等人坚持立李弘冀为帝。李弘冀继位后毒杀叔父李景遂,李煜为保小命,自号钟隐居士。李弘冀死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九月。谥为文献。

宋朝时期

燕懿王赵德昭

赵德昭(951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次子,母孝惠皇后贺氏,八贤王赵德芳之兄,初授贵州防御史,累迁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宗时迁至京兆尹,封武功郡王,因受太宗训斥,自刎。先后被封为武功郡王、燕王、吴王、越王。

子五人:赵惟正,赵惟吉,赵惟固,赵惟忠,赵惟和。其十世孙为宋理宗,十一世孙为宋度宗,十二世孙为宋末三幼主(宋恭帝赵顕、宋端宗赵昰、宋末帝赵昺)。赵德昭亦是朝鲜半岛白川赵氏的开派始祖。

宋太祖死后,流传着烛影斧声疑案,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德昭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

尤其是史书上记载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亲征太原时,一夜偶发的事情惊扰军营,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传说中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

赵光义得知,更为不满。按宋规得胜很快就要犒赏,可赵光义却因嫉恨德昭威名迟迟不颁嘉奖。当德昭询问赵光义几时论功行赏时,赵光义以羞辱、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你当皇帝时,再赏还不迟)德昭闻言愤恨不已,退而自刎。德昭死后,赵光义又跑到德昭府里面假惺惺哭道:“傻侄儿,我不过一句气话,你怎会走这条路!”

许多史学家认为,这是宋朝以司马光为首的御用史家在为赵光义逼死德昭的罪行做掩饰美化。

元朝时期

孛儿只斤·真金

简介

真金(1243年-1286年1月5日),元朝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之嫡子,第二位皇帝元成宗铁穆耳之父,母察必皇后(昭睿顺圣皇后弘吉烈氏)。娶蒙古弘吉剌部出身的阔阔真为正妻。

1261年被封为燕王,1273年被封为皇太子,1286年1月5日去世,1293年元世祖上谥号明孝太子,1294年元成宗登基,追尊真金为皇帝,为真金上庙号裕宗,汉文谥号文惠明孝皇帝。

生平

真金年少时,已从汉儒姚枢、窦默二人读《孝经》,元世祖大悦。

中统二年十二月初二日(1261年12月25日),元世祖下诏封皇子真金为燕王,领中书省事。

至元十年二月二月初三日(1273年2月21日),元世祖册立真金为皇太子,故人称真金太子,并统辖中书省。

至元十年三月十三日(1273年4月2日),元世祖遣摄太尉、同知枢密院事伯颜授皇太子真金玉册金宝,册文是:

皇帝若曰:咨尔皇太子真金,仰惟太祖皇帝遗训,嫡子中有克嗣服继统者,豫选定之。是用立太宗英文皇帝,以绍隆丕构。自时厥后,为不显立冢嫡,遂启争端。朕上遵祖宗宏规,下协昆弟佥同之议,乃从燕邸,即立尔为皇太子,积有日矣。比者儒臣敷奏,国家定立储嗣,宜有册命,此典礼也。今遣摄太尉、左丞相伯颜持节授尔玉册金宝。于戏!圣武燕谋,尔其承奉。昆弟宗亲,尔其和协。使仁孝显于躬行,抑可谓不负所托矣。尚其戒哉,勿替朕命。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有御史奏请元世祖禅让给真金,阿合马余党塔即古等人得悉此事后便借理算为名封存御史台奏章,把此事上报给元世祖。结果元世祖大怒,真金由此忧惧不自安,以是致疾。

至元二十二年农历十二月十日(1286年1月5日),真金去世。元世祖在悔恨之余,立真金之子铁穆尔为皇太孙。

至元三十年正月十八日(1293年2月25日),元世祖忽必烈为真金上谥号明孝太子。

至元三十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1294年5月10日),元成宗铁穆耳在即位诏书中,追尊其父真金为皇帝。

至元三十一年农历五月初九日(1294年6月3日),元成宗为真金上庙号裕宗,汉文谥号文惠明孝皇帝。

明朝时期

燕王朱棣即明成祖(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藩王时期

洪武三年(1370年),十岁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㭎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之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年)。

即位为帝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杀方孝孺十族。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政治成就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后来毁于李自成,清初又重新修复),十九年(1422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大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随后西域的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和德州。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属,于其地设交趾布政使司。

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

二十二年朱棣崩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这是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后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对西藏的功绩

河州卫口外的边都沟(今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土司,一直延续到近代,即是十世班禅大师所出身的文都千户家族。该家族原在西藏,与萨迦款氏家族同宗,先祖随八思巴到青海,定居在循化文都,成为当地的藏族首领。明朝初年该家族归附明朝,其首领赏思曾进京朝贡,受到明成祖的封赏。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文都千户家还保存着明成祖赐给赏思的敕书和铜牌,敕书中写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里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近磨道。唯有必里阿卜束,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那意思甚好。有今俺即了大位子,恁阿卜束的儿子结束,不忘俺太祖高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卜束来京进贡,十分至诚。俺见这好意思,就将必里千户所升起作卫。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诰里面写得仔细回去,升他做明威将军、必里卫指挥佥事,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者,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勿怠。

永乐二年诏: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好生磨道。自我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时,尔必里阿卜束便来入贡。及俺即了大位子,阿卜束的儿子结束,能知天道,便差人来京进贡。俺见这意思十分至诚,就将必里千户升起作卫,着他做明卫将军本卫指挥佥事。阿哈巴差人来谢恩进贡。告称他兄弟结束病故了,欲要袭他职事。恁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诰里写得仔细回去,教他阿哈巴仍做明威将军、必里卫指挥佥事,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的,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毋怠。”隆务寺原藏明政府敕封必里族头目为百户的诰命一件,录文于后。

永乐四年诏: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好生近磨道,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统一了天下,那汉每好意思,多曾到有。自我即了大位,恁笼班不忘俺太祖皇帝恩德,知天道,向慕朝庭,俺见这好意思,与了名分。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敕里写得仔细回去,着他做昭信校尉、必里卫指挥司百户,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的,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毋怠。”

相关评价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 手上沾满了鲜血。但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的。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蒙元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它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藩。在先后削夺了五位藩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导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个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满清统治者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清朝时期

秦日纲家境贫穷,少年失学,为谋生计,做豆腐为业。曾入乡勇效力,后到贵县龙山挖矿。为人诚实忠厚,行侠仗义,在矿工中威望颇高。秦日纲年近三十无力婚娶成家,与众多工友一样,争扎於温饱,生活苦不堪言,心底埋藏着对残酷压迫的强烈反抗愿望。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十二月,洪秀全潜入平天山传教暗结矿工,认识了秦日纲,洪秀全熟知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加强对他的交往,同谋起事。由此,秦日纲成了太平天国的开创者之一。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九月二十五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州城,秦日纲奉命领军屯驻永安外围的水窦,连续三次杀退了清都统乌兰泰的进犯。同年十二月十七日,天王对金田起义功臣封王和晋升官职,秦日纲封为天官丞相。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五月四日,太平军突围永安州,秦日纲领军掩护主力撤退,此战歼敌五千余众,长瑞、长寿、董光甲、邵鹤龄四位总兵被击毙。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八日,太平军以50万之众,从武汉出发,分水陆两路东下,势如破竹,仅二十多天一举攻下了南京。论功行赏,秦日纲受封真忠报国顶天侯。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翼王石达开在安庆一带安民,大得人心,政绩显著,引起杨秀清的嫉妒,杨命秦日纲代翼王守安庆,在安庆秦日纲扩增兵员三千余人,军容甚盛,引起杨秀清猜疑。同年十一月,秦日纲兵败田家镇。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二月,曾国藩见太平军节节败退,亲领湘军水师攻打九江,秦日纲紧密配合石达开与湘军决战,湘军溃败不复成军,曾国藩差点丧生、总兵胡林翼欲投江自杀。太平军士气高涨,次年四月三日攻克重镇武昌。当太平军打垮强大的江南江北大营,夺取全国胜利时,天国领导集团各种矛盾开始激化,演绎出惨烈的幕幕悲剧,猜疑、互相加害、杀戮。俱有不凡的军事才能、为太平天国取得辉煌军事成就的秦日纲,死于石达开洪秀全的屠刀之下。

参考资料

1.韩广·词典网

2.臧荼·词典网

3.孛儿只斤·真金·词典网

4.朱棣·趣历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