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团城(北京古代建筑)

2023-07-30 2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北海团城

北京古代建筑

团城,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南门外西侧。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金时,团城为御苑的一部分。元代在其上增建仪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并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团城的规模。团城高4.6米,面积约4500平方米。团城有古籁堂、余清斋、镜澜亭等建筑,布局紧凑严整,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00000

中文名 北海团城
外文名 Beihai and Round Castle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区
所处时代 元代
占地面积
保护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承光殿

团城至今(2012年)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辽代时,因开挖湖泊堆积泥土,团城日渐形成了水中岛屿,称为“圆坻”。金灭辽后,金世宗完颜雍以琼华岛为中心建造太宁宫,又将挖湖的泥土扩充琼华岛和圆坻,在琼华岛上建造广寒殿的同时,在圆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广寒殿遥遥相对。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的基础上营建大都城,选定团城为大内东西两宫的中间地带,团城遂成了东西两宫的联系中心。忽必烈还在团城旧殿的基础上建起仪天殿。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建仪天殿,改名为承光殿,并用砖砌筑起城墙。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再次对承光殿进行修葺,改称乾光殿。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北京遭受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北京东部三河至平谷之间,震级8级,是北京地区自公元294年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乾光殿被震毁。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重建乾光殿。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时,团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添建了玉瓮亭等建筑,并重建乾光殿改称承光殿。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团城遭“八国联军”洗劫。

1913年,袁世凯曾在团城召开过“政治会议”。梁启超曾在团城居住。

1915年,辛亥革命后团城辟为公园。

1954年北京大规模建设时,为展宽“金鳌玉蝀”桥并将道路取直,有人主张拆去团城南部。建筑学家梁思成坚决反对,并设计出改造方案。原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团城。周总理采纳了梁思成、郑振铎等人的意见,团城得以保存。按照周总理指示,中南海的围墙南移,北海大桥向南拓宽,马路南移,团城不动分毫。

1955年团城对外开放。

1961年被纳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3月开始进行为期9个月的全面修缮。

建筑风格

团城位因其俯视平面为圆环形,周围以城砖垒砌,成为一座带雉堞的砖城,故俗称“团城”。团城是一座圆台式砖砌古建筑,城墙高4.6米,周长276米,总面积45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随墙门,进入门内,可沿回旋式城砖蹬道到达城顶台面。在两条蹬道的上出口处,各有形制相同的罩门亭一座,均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庑殿顶,三踩斗拱,旋子彩画,面阔一间,进深一间。

城台顶面的建筑不多,但布置得体,在保持了传统的对称建筑中杂以园林景物错落有致。承光殿为全城台中心,殿南侧有玉瓮亭,殿北侧有敬跻堂,三座建筑构成整个城台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对称地排列着几组建筑。东侧由南至北依次为:昭景门楼、东庑殿、古籁堂等;西侧由南至北依次为:衍祥门楼、西庑殿、余清斋等。此外,亭廊假山杂置其间:余清斋西有回廊与其西侧的沁香亭相连通;敬跻堂东西各有假山,山上各置一亭,东为朵云亭,西为镜澜亭。

综观整座城台,殿堂碧瓦朱垣,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之间,穿插种植着数十棵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苍松劲柏,遮荫蔽日,虬枝各异。

四宝

白玉佛

团城渗排系统示意图

承光殿内北面正中供奉着一尊白玉释迦牟尼坐像,像高1.6米,用整块纯正的白玉雕琢而成。玉佛像面容慈祥,通体洁白,光泽清润,头冠及衣褶中镶嵌着红绿宝石,光彩夺目。相传为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明宽和尚从缅甸募化奉献给慈禧太后的,慈禧将此玉佛供奉在此殿。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烧杀抢掠,团城内的各种珍奇古玩也被洗劫一空,白玉佛之臂被击伤,这尊玉佛右臂上至今还留着侵略者砍下的刀痕。

渎山大玉海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元大都工匠用整块墨玉雕刻成一个大酒缸,敬献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为酒缸赐名“渎山大玉海”,每当在广寒殿宴请文武百官时,就用它盛放御酒,据说能存酒三十余石。明万历七年(1579年),广寒殿因倒塌被拆除,玉瓮被移至御用监院内,后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中,被僧人用来盛酱腌菜用。乾隆十年(1745年),玉瓮被献给朝廷,第二年朝廷在承光殿前专建一座琉璃玉瓮亭保护玉瓮。

团城内共有A级古树17棵,B级古树23棵,还有一棵20余米高,树龄近千年的大油松。乾隆封其为“遮荫侯”。“遮荫侯”南面有一棵白皮松,也同时被封为“白袍将军”。

集水工程

团城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建于明永乐年间。团城地面青砖造型特别,上大下小呈倒梯形。铺设时大头在上,小头在下,砖与砖之间留有空隙,地下部分就形成了上小下大的三角形缝隙。每块砖吸水性很好,就像一个微型水库。

下雨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到地下。而如果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会借助团城北高南低的地势流入石制的水眼中。团城有11个石制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每个水眼下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间有青砖建成的涵洞相连。涵洞高度在80厘米-150厘米之间,同样是用青砖建成的。到达涵洞的雨水,可以从下、左、右三个方向继续向更深的土壤渗透。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为城内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气条件。

此外,团城上的土壤层也有很好的透气透水性能。这些土壤层按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支撑层、有机质层和黄沙壤层。10厘米厚的支撑层主要成分有谷壳、石灰等,这些成分能使地表水快速渗透,透气透水性好。10厘米厚的有机质层主要成分包括贝壳、骨头、活性钙、兽血、有机酸等,历经数年缓慢释放,可以对植物生长提供大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深达4至5米厚的黄沙壤层,渗水性、透气性良好,适合植物生长。

参考资料

1.北海公园九龙壁导游词·优文网

2.北海团城四绝·中国文明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