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纹东方鲀(鲀科东方鲀属的动物)

2023-08-01 45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虫纹东方鲀

鲀科东方鲀属的动物

虫纹东方鲀(学名:Takifugu vermicularis)是鲀科、东方鲀属的一种鱼类。一般体长150~250毫米,大的可达300毫米。体亚圆筒锥形,头胸部粗圆,微侧扁,躯干后部渐细。体侧下缘各侧有一纵行皮褶。头中大,短粗,钝圆,头长显著短于鳃孔至背鳍起点距长。鳃膜白色。头部、体背和腹面均光滑无刺,亦无疣状皮质突起。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上方,近似镰刀形,中部鳍条延长。体腔大,腹腔淡色。鳔大。有气囊。

生活时体背面紫褐色,布满许多扁圆形、大小不同的青灰色白斑,体侧圆斑较大。胸斑大,深褐色,具青灰色花瓣状边缘,在胸斑上方的背部底色变暗,呈似具一模糊褐色横带状。背鳍基底亦有一深褐色斑纹,有时不明显。体侧皮褶有一黄色纵带,腹面乳白色。胸鳍、背鳍和臀鳍浅黄色。尾鳍黄色,下缘有一白色窄带。

虫纹东方鲀为暖温水性近海底层中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口附近,有气囊,遇敌害能使腹部膨胀。肉食性,主要摄食贝类、甲壳类和头足鱼类等。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背鳍12~14;臀鳍10~12;胸鳍16~17。

中文名 虫纹东方鲀
拉丁学名 Takifugu vermiculari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亚纲 辐鳍亚纲
鲀形目
亚目 鲀亚目
鲀科
东方鲀属
虫纹东方鲀
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et Schlegel,1850

物种学史

形态特征

该种是由谭明克(Temminck)和施莱格尔(Schlegel)根据日本长崎采集的标本,以Tetrodon vermicularis的名称,1850年在“Fauna Japonica,Pisces.”(日本动物志,鱼部)上发表的,该书描述中明确指出“体侧具一斑块”。

1949年Abe(阿部)对仅分布于日本太平洋沿海、体侧无胸斑和浅灰色花瓣状边缘的另一东方鲀定名为Sphoeroides vermicularis vermicularis(emminek et Schlegel,1850)(日名shosaifugu,潮际河豚),并对分布于日本懒户内海、九州西岸和黄海和东海、体侧具胸斑和浅灰色花瓣状边缘的种,定名为Sphoeroides vermicularis radiatusAbe,1949(日名nashifugu,梨河鲀),以新种予以发表。

1955年,松原喜代松也将上述两种表示为Fugu vermicularis vermicularis(“sho-saifugu”)和Fugu vermicularis radiatus(“nashifugu”)。松浦晃一郎(Matsuura,1984)对上述两种分别表示为Takifugu vermicularis,“shosaifugu”和Takifugu radiatus,“nashifugu”。

然而,1975年成庆泰等在《中国东方鲀属鱼类分类研究》中坚持认为1850年谭明克(Temminck)和施莱格尔(Schlegel)描述的体侧具一斑块、分布于中国和日本海域的种,应该认为是虫纹东方鲀(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1850),而体侧无斑块,仅分布于日本沿海的“shosaifugu”,理应视为是被Abe(阿部)张冠李戴的新种。

为了证实这一论点,李春生于1979年向荷兰Leiden博物馆博塞曼(Boesemman)博士索取谭明克(Temminck)和施莱格尔(Schlegel)原模标本的彩色照片和体形形质数据,经分析证实了上述观点是正确的,并致函Abe(阿部)建议共同发表这一新种。Abe(阿部,1988)是在这一情况之下,才把“nashifugu”,Fugu vermicularis radiatus改定为Fugu vermicularis,并将另一种“sho-saifugu”, Fugu vermicularis vermicularis重新命名为Fugu snyderi,予以新种发表的。

Abe(阿部)对此未回过复函,亦未寄来过其论文,在其论文中也未反映出中国、荷兰和日本三国学者间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的情况。

一般体长150~250毫米,大的可达300毫米。体亚圆筒锥形,头胸部粗圆,微侧扁,躯干后部渐细,尾柄圆锥状,后部渐侧扁。体侧下缘各侧有一纵行皮褶。头中大,短粗,钝圆,头长显著短于鳃孔至背鳍起点距长。吻短,钝圆,吻长显著短于眼后头长。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稍圆突,为眼径2.9~3.8倍。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小,前位,呈横浅弧形状。上下颌牙呈喙状,牙齿与上下颌骨愈合,形成4个大牙板,中央缝显著。唇厚,有细裂纹,下唇较长,其两端向上弯曲,伸达上唇外侧。鳃孔中大,侧中位,呈浅弧形,稍倾斜,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白色。

头部、体背和腹面均光滑无刺,亦无疣状皮质突起。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与眼眶支相连;前方达吻上方,在鼻瓣前方左右吻分支相连,形成吻背支;在鳃孔上方左右背侧支横走分支相连,形成项背支;在眼眶支后部下方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背侧支向后延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颌支自下颌下方向后延伸,止于鳃孔后缘下方;腹侧支起于胸鳍末端下方,延伸至尾柄末端下方。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上方,近似镰刀形,中部鳍条延长。臀鳍一个,与背鳍儿同形,基底与背鳍基底相对。无腹鳍。胸鳍侧中位,短而宽,近方形,后缘圆形。尾鳍宽大,后缘呈亚圆型。

体腔大,腹腔淡色。鳔大。有气囊。

虫纹东方鲀的头骨形态类型属于虫纹东方鲀型。骨质厚,质软而较疏松,呈象牙白色。中筛骨短而宽,前缘分叉为中等凹形。额骨隆起面颇宽,布满纵走细刻纹。左右额骨纵走隆起线呈细腰扩开形,细腰中部宽,前端向外圆形弯曲,棱线显著,伸至额中部外缘,不与前额骨后缘相连,后端亦向外圆形弯曲,达到额骨后缘外侧,额骨后缘外侧具锯状突起,细腰中部外侧具一深凹陷。额骨宽,约等于长。前额骨中等大,呈倒梯形,前缘平直,未倾斜,外侧角钝圆,外缘较长,平直,向内侧稍倾斜。额骨隆起面还以窄细带相连于前额骨外侧边缘。

额骨外缘较长,约等于前额骨外缘。蝶耳骨细而稍长,向后弯曲伸出。眶上缘较长,向内浅弧形弯曲,由约等长的前额骨和额骨以及一半长的蝶耳骨外缘构成。

生活时体背面紫褐色,布满许多扁圆形、大小不同的青灰色白斑,体侧圆斑较大,扁长,弯曲,呈条状或蠕虫纹状。胸斑大,深褐色,具青灰色花瓣状边缘,在胸斑上方的背部底色变暗,呈似具一模糊褐色横带状。背鳍基底亦有一深褐色斑纹,有时不明显。体侧皮褶有一黄色纵带,腹面乳白色。胸鳍、背鳍和臀鳍浅黄色。尾鳍黄色,下缘有一白色窄带。

生活习性

虫纹东方鲀为暖温水性近海底层中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口附近,有气囊,遇敌害能使腹部膨胀。肉食性,主要摄食贝类、甲壳类(细螯虾、脊尾白虾、日本鼓虾、口虾蛄、泥脚隆背蟹、小蟹)和头足鱼类(枪乌贼、双喙耳乌贼、小型鱼类、赤鼻棱鳗、黑鳃梅童、棘头梅童、叫姑鱼)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台湾沿海、黄海和渤海。

繁殖方式

雄鱼2龄性成熟,雌鱼3龄性成熟,黄渤海怀卵量87000~23000粒,黄渤海产卵期5~6月,东海4~6月。南海春季产卵。产沉性黏性卵,属一次产卵类型。亲鱼在产卵期从外海游至沿岸河口附近,渤海的虫纹东方鲀从黄海游入渤海,渤海出现期4~11月,产卵后分散索饵,10月下句游出渤海向黄海移动,至稍深海区栖息,进行越冬洄游。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1年 ver 3.1——近危(NT)。

参考资料

1.虫纹东方鲀 Takifugu vermicularis Temminek et Sch1egel·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