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帝(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

2023-08-01 2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献帝

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

汉献帝,刘协,汉灵帝第二子。189~220年在位。中平六年(189),少帝刘辩即位,封刘协为渤海王,后徙封陈留王。董卓废掉少帝后,献帝于同年即位。

初平三年,吕布杀董卓,献帝重用司徒王允总理朝政。后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控制,后来两人矛盾,献帝成为争夺对象。

建安元年(196)东归至洛阳。此时,曹操掌朝政。不久,曹操迫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献帝成为其操纵的傀儡。二十五年,曹操死,子曹丕袭魏王。同年,曹丕迫献帝逊位,自立为帝。东汉亡。被废为山阳公。魏青龙二年(234)卒。

本名 刘协
别名 汉献帝、山阳公、刘伯和
伯和
所处时代 东汉
民族族群
出生地 河南郡雒阳县(今河南洛阳)
谥号 孝献皇帝(魏)、孝愍皇帝(蜀汉)
在位时间 189年—220年

概述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

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儿子,汉少帝刘辩的弟弟,原封陈留王。

其生母是王美人,由于倍受汉灵帝的宠爱,被嫉妒心极强的何皇后设计杀害了。

他随刘辩在袁绍等人诛杀宦官时被宦官张让和段圭绑架,遇到董卓。董卓曾和少帝谈话,少帝语无伦次,再和刘协谈话,刘协则将事情经过完整交代。董卓以为刘协贤能,且为董太后所养,又自以为与董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

董卓为了立威,于是废少帝,立当时九岁的刘协为皇帝,以使用他挟天子而令诸侯。董死后,刘协成为诸侯争夺的目标,李傕、郭氾执政,後来李郭二人内讧战斗。

他被迫流亡,屡被劫持。196年,曹操迎刘协到许昌。改称许都。但刘协依然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曹操虽然利用刘协来试图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却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为皇帝。

刘协试图谋杀曹操的计划未能实现。先有大臣董承联同刘备等谋杀曹操,后有伏皇后,但事情泄露,董、伏等被杀。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认为自己在北方的地位已经足够稳固,于是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开辟了魏国。刘协被封为山阳公。

由于当时盛传刘协被杀,所以刘备以此为借口,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即皇帝位,建立蜀汉。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献帝驾崩,魏明帝以素服为他发丧。八月壬申,葬于禅陵。

220年10月,汉献帝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建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废献帝为山阳公,曹皇后为山阳公夫人,勒令搬出宫去,但仍然可以用汉天子礼乐,算是另眼看待。汉献帝做了大半辈子的傀儡,到最后也没有摆脱被取代的命运。

十四年之后,即魏青龙二年(234),献帝死去,终年54岁。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汉献帝

主要事件

立刘协为皇帝

灵帝晚年,面临着选择太子问题。何皇后生有皇子刘辨,从小寄养在民间一位姓史的道人家里。刘辨比刘协年长,而且是皇后所生,论理太子位置非其莫属。但是刘辨举止轻浮,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气质。刘协自小在永乐宫长大,由董太后悉心抚养,举止端庄,深得灵帝喜爱。

再加上其母王美人死于非命,灵帝难免有隐恻之心,因此他心下倾向于立刘协为太子。然而这又有违于立嗣以嫡长为先的皇室传统,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病重,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四月,灵帝去世,立刘辨为帝,是为少帝。何皇后也改称为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

但国家大权实际上已为何进掌握,从此,内宫宦官和朝中重臣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先是何进捕杀蹇硕,接着是宦官张让等杀死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和何进的部将带兵反攻,一下子又杀宦官两千人。张让、段圭等无力还击,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逃去。

尚书卢植率军追到后,杀死张让、段圭,又把少帝和刘协迎回宫内。董卓自认为和收养刘协的董太后同族,加让刘协本身比刘辨有才能,于是从这时起,董卓就想废少帝,另立刘协为皇帝。

傀儡皇帝

回到京城后,董卓的军队完全控制了局势。于是董卓逼着少帝策免了司空刘弘,自己身居其位。接着,董卓又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开会,议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百官们大惊失色,但慑于董卓的淫威,谁也不敢表示反对。第二天,董卓宣布废除少帝刘辨,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从此,刘协开始了他作为傀儡皇帝的漫长的生涯。

史料记载

《后汉书》:孝献皇帝讳协,灵帝中子也。母王美人,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为勃海王,徙封陈留王。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岁。迁皇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丙子,董卓杀皇太后何氏。

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山阳公薨。自逊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谥孝献皇帝。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置园邑令丞。

参考资料

1.后汉书 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国学原典

目录[+]